

又到中秋,忽然想起了南宋词人刘过所写的一首词《唐多令·芦叶满汀洲》,短短60个字: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首词的名句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甚至人到中年后会生出很多感慨,是因为说出了人们心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叹息与遗憾。我想,山可再登,海可重临,唯独当年“欲买桂花同载酒”的年少意气无法重来。
但相比起这首词,我更喜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所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名句。苏轼人生阅历丰富,他洞察到并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人的主观意志不能改变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境。所以,苏轼是豁达的、通透的,后人对他的评价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懂得享受生活的美食家。
当然,说起苏轼,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他的《定风波》,他说出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富有哲理的经典名句,不知道开解了多少人,又激励了多少人!
说月亮,必须要提有孤篇盖全唐美誉的《春江花月夜》,尽管写的是春天的月亮,但意境却很美。随口而出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很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理意味。
聊起月亮和中秋,很自然就会联想到桂花。
我首先想到的是李清照的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词中说“画阑开处冠中秋”,中秋时节,桂花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而且明显看出李清照对桂花的偏爱:何须浅碧深红(一说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甚至对屈原也埋怨起来: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我对桂花的喜爱,源于在华中师大读研的一段岁月。华中师大有个桂子山,在山上、校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桂花树,有些桂花树已经是几十年的树龄了。每年中秋节前后,整个华中师大都飘溢着桂花香气,尤其是当我走在两旁种满了桂花的校道上,那清幽的桂花香,让我情不自禁地深呼吸,好像头脑也清醒了很多。
丹桂飘香的时节,正值我要提交毕业论文之时,常常要与我的导师涂艳国教授沟通论文答辩事宜,每次从宿舍去导师的办公室,我都要经过两旁栽满了桂花的长长的校道,边闻着桂花的清香,边想毕业论文的内容,哪里还存在问题,应该怎么修改,见了导师该怎么请教……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毕业论文能顺利完成答辩,也有桂花的一份功劳。
我现居住的小区里也栽种了很多桂花树,一到深秋时节,桂花的清香就溢满了整个小区。晚饭后,我就喜欢在小区里散步,经过桂花树旁边,我都会放慢脚步,为的是要把那桂花的馨香吸进肺腑之中,荡涤胸中之郁闷、生活之烦恼、工作之压力。
犹记得2016年平沙镇举办“爱我平沙”征文比赛,我写了一篇文章《美平广场桂花香》,后来获得了一等奖。在现场颁奖时,评委是这样点评的:在此次参赛征文中,不少作品能以作者亲身经历及真实感受,凸显出强烈的归属感以及对平沙的热爱,读来令人感动。有的作品,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感受独到深刻,情动而辞发,感染力极强,如《美平广场桂花香》写的是大家都熟悉的、平沙的标志性之景——美平广场,它以桂花香为主线,具体描写了美平广场、如意桥、一河两岸景美且人欢,体现“一河两岸”工程改造给平沙居民带来的实惠,这样的文章让人读后感受得到作者对平沙的爱有根有据,理所当然。“情贵乎真”,只有表达真挚感情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在皓月当空、丹桂飘香之时,一家人围坐聊天赏月,这何尝不是人生之乐事!

又到中秋,忽然想起了南宋词人刘过所写的一首词《唐多令·芦叶满汀洲》,短短60个字: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首词的名句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甚至人到中年后会生出很多感慨,是因为说出了人们心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叹息与遗憾。我想,山可再登,海可重临,唯独当年“欲买桂花同载酒”的年少意气无法重来。
但相比起这首词,我更喜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所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名句。苏轼人生阅历丰富,他洞察到并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人的主观意志不能改变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境。所以,苏轼是豁达的、通透的,后人对他的评价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懂得享受生活的美食家。
当然,说起苏轼,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他的《定风波》,他说出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富有哲理的经典名句,不知道开解了多少人,又激励了多少人!
说月亮,必须要提有孤篇盖全唐美誉的《春江花月夜》,尽管写的是春天的月亮,但意境却很美。随口而出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很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理意味。
聊起月亮和中秋,很自然就会联想到桂花。
我首先想到的是李清照的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词中说“画阑开处冠中秋”,中秋时节,桂花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而且明显看出李清照对桂花的偏爱:何须浅碧深红(一说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甚至对屈原也埋怨起来: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我对桂花的喜爱,源于在华中师大读研的一段岁月。华中师大有个桂子山,在山上、校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桂花树,有些桂花树已经是几十年的树龄了。每年中秋节前后,整个华中师大都飘溢着桂花香气,尤其是当我走在两旁种满了桂花的校道上,那清幽的桂花香,让我情不自禁地深呼吸,好像头脑也清醒了很多。
丹桂飘香的时节,正值我要提交毕业论文之时,常常要与我的导师涂艳国教授沟通论文答辩事宜,每次从宿舍去导师的办公室,我都要经过两旁栽满了桂花的长长的校道,边闻着桂花的清香,边想毕业论文的内容,哪里还存在问题,应该怎么修改,见了导师该怎么请教……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毕业论文能顺利完成答辩,也有桂花的一份功劳。
我现居住的小区里也栽种了很多桂花树,一到深秋时节,桂花的清香就溢满了整个小区。晚饭后,我就喜欢在小区里散步,经过桂花树旁边,我都会放慢脚步,为的是要把那桂花的馨香吸进肺腑之中,荡涤胸中之郁闷、生活之烦恼、工作之压力。
犹记得2016年平沙镇举办“爱我平沙”征文比赛,我写了一篇文章《美平广场桂花香》,后来获得了一等奖。在现场颁奖时,评委是这样点评的:在此次参赛征文中,不少作品能以作者亲身经历及真实感受,凸显出强烈的归属感以及对平沙的热爱,读来令人感动。有的作品,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感受独到深刻,情动而辞发,感染力极强,如《美平广场桂花香》写的是大家都熟悉的、平沙的标志性之景——美平广场,它以桂花香为主线,具体描写了美平广场、如意桥、一河两岸景美且人欢,体现“一河两岸”工程改造给平沙居民带来的实惠,这样的文章让人读后感受得到作者对平沙的爱有根有据,理所当然。“情贵乎真”,只有表达真挚感情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在皓月当空、丹桂飘香之时,一家人围坐聊天赏月,这何尝不是人生之乐事!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