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梁显亮
又到中秋,忽然想起了南宋词人刘过所写的一首词《唐多令·芦叶满汀洲》,短短60个字: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首词的名句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甚至人到中年后会生出很多感慨,是因为说出了人们心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叹息与遗憾。我想,山可再登,海可重临,唯独当年“欲买桂花同载酒”的年少意气无法重来。
但相比起这首词,我更喜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所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名句。苏轼人生阅历丰富,他洞察到并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人的主观意志不能改变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境。所以,苏轼是豁达的、通透的,后人对他的评价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懂得享受生活的美食家。
当然,说起苏轼,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他的《定风波》,他说出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富有哲理的经典名句,不知道开解了多少人,又激励了多少人!
说月亮,必须要提有孤篇盖全唐美誉的《春江花月夜》,尽管写的是春天的月亮,但意境却很美。随口而出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很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理意味。
聊起月亮和中秋,很自然就会联想到桂花。
我首先想到的是李清照的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词中说“画阑开处冠中秋”,中秋时节,桂花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而且明显看出李清照对桂花的偏爱:何须浅碧深红(一说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甚至对屈原也埋怨起来: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我对桂花的喜爱,源于在华中师大读研的一段岁月。华中师大有个桂子山,在山上、校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桂花树,有些桂花树已经是几十年的树龄了。每年中秋节前后,整个华中师大都飘溢着桂花香气,尤其是当我走在两旁种满了桂花的校道上,那清幽的桂花香,让我情不自禁地深呼吸,好像头脑也清醒了很多。
丹桂飘香的时节,正值我要提交毕业论文之时,常常要与我的导师涂艳国教授沟通论文答辩事宜,每次从宿舍去导师的办公室,我都要经过两旁栽满了桂花的长长的校道,边闻着桂花的清香,边想毕业论文的内容,哪里还存在问题,应该怎么修改,见了导师该怎么请教……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毕业论文能顺利完成答辩,也有桂花的一份功劳。
我现居住的小区里也栽种了很多桂花树,一到深秋时节,桂花的清香就溢满了整个小区。晚饭后,我就喜欢在小区里散步,经过桂花树旁边,我都会放慢脚步,为的是要把那桂花的馨香吸进肺腑之中,荡涤胸中之郁闷、生活之烦恼、工作之压力。
犹记得2016年平沙镇举办“爱我平沙”征文比赛,我写了一篇文章《美平广场桂花香》,后来获得了一等奖。在现场颁奖时,评委是这样点评的:在此次参赛征文中,不少作品能以作者亲身经历及真实感受,凸显出强烈的归属感以及对平沙的热爱,读来令人感动。有的作品,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感受独到深刻,情动而辞发,感染力极强,如《美平广场桂花香》写的是大家都熟悉的、平沙的标志性之景——美平广场,它以桂花香为主线,具体描写了美平广场、如意桥、一河两岸景美且人欢,体现“一河两岸”工程改造给平沙居民带来的实惠,这样的文章让人读后感受得到作者对平沙的爱有根有据,理所当然。“情贵乎真”,只有表达真挚感情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在皓月当空、丹桂飘香之时,一家人围坐聊天赏月,这何尝不是人生之乐事!

□ 罗依铭
突然短促频繁的“滴滴”声从客厅闯进房间,这个声音昨晚就打扰我多次,我略带烦躁地转过头想要一探究竟,见着声音的来源,是我六岁的外甥女在按泡茶台烧水壶的操作面板,我起身走去有意制止,却看见她面前空空的杯子。
原来她是想喝水,但不知道哪个键是自动抽取,所以在不断试探。
久未归乡,这次随爸妈回来过中秋,听见她要来的消息时,热风裹着蝉鸣,心中顿生抵触。六岁,正是猫狗都嫌的年纪,我怕被她烦扰,更怕她盯上我的柯基犬。可是她来了,比预想的安静,只是站在我面前,手指搅动裙子的一角,怯生生地不知道该叫我什么。
这次再见,她已不记得我,也有些怕狗,但熟络起来也是快的,她的小手试探地落在小狗温暖的背上,咯咯笑起来,最终被那毛茸茸的触感征服。一个孩子和一只狗,就这样在午后的光晕里达成了和解。与那些为了贪方便选择伸脚抚摸小狗的可恶大人不同,她时常坐在一张带轮子的矮凳上,移动速度和高度都与我的柯基犬完美匹配,互相为伴,嬉戏玩闹。
她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堂姐,承担起妈妈这个角色时过于年轻,自己的童年尚未与之和解,就要仓促应付另外的。囿于生计,日夜颠倒,无法很好地照顾孩子,常背负满身疲倦留下模糊的叮嘱。我的姐姐不止这一个孩子,只是男孩已经到了不爱领着妹妹玩的年纪,于是我那小小的外甥女搭建起属于自己的星球。
有天晚上,她送来一颗剥好的青皮橘子,上面贴有两个圆圆的彩色磁片。“这是橘子的眼睛。”她这样告诉我。
我被那带着“眼睛”的橘子逗笑,忽觉这不再是简单的分享,而是一个星球向另一个星球发出的、笨拙而真诚的信号。我接过它,连同那份小心翼翼的善意一起收下。我很快就会回去,带着我的柯基犬,在她这年的秋天里短暂出现,匆忙离开。我会记得多久呢?那个在茶台前探索、坐着小矮凳滑行、摘下三角梅装饰自己马尾的小小身影。
我想,或许我错了。我以大人的傲慢,怜悯着她的孤独。却忘了每个童年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那些看似闷热冗长的夏日,那些无人打扰的无聊,或许正是想象力与韧性生长的秘密土壤。我们都会忘记这个夏天的大部分细节,就像忘记童年里绝大多数闷热的午后,但总有些东西会留下来,比如,对一杯水的好奇与探索,比如,将一颗普通的橘子,变成注视世界的眼睛。

□ 房鉴皓
我数着路灯的碎步
把影子钉在别人的脚印里
风偷走所有方向
只剩鞋底磨破的寂静
黄昏是漏网的鱼
在橱窗上游动成别人的标本
我吞咽所有余晖
却吐不出,一个完整的名字
当月光开始漂白
那些被借走的轮廓
我忽然蹲下来
和影子,交换了伤口
坚 守
□ 田冬梅
钢筋从云端坠落之前
市长热线已织成巨网
应急分队的橙色身影
在浪尖筑起长城
消防车切割风暴的肋骨
沙带压住珠江颤抖的唇
电力工人悬在云端续接电缆
那是横琴最坚韧的中枢神经
二十时三十分
警报解除
全城亮起的不仅是路灯
潮水退去时礁石显现
每份坚守都是最崇高的礼赞

□ 柳岳华
客中忽见故乡秋,一帧烟光湿素眸。
桂影遥从云外看,溪声恍向枕边流。
长街饼诱香犹记,小院棋枰局未收。
却问归期何日近,孤鸿杳杳过南楼。

□ 肖文竹
无题
半生浑似醉,俗事懒寻知。
白发频催老,红尘渐入痴。
云深孤鹤隐,寺古一灯迟。
坐对空花落,方明物我宜。
诗渡
野渡寒烟外,孤舟断苇横。
云低山寺隐,钟远雪窗明。
雁影沉秋壑,苔痕没暮程。
千江同一月,万籁寂无声。
沉香
碎骨凝脂历劫深,幽芳破雾透千岑。
不因时久轻移性,一寸香灰一寸心。



□ 梁显亮
又到中秋,忽然想起了南宋词人刘过所写的一首词《唐多令·芦叶满汀洲》,短短60个字: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首词的名句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甚至人到中年后会生出很多感慨,是因为说出了人们心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叹息与遗憾。我想,山可再登,海可重临,唯独当年“欲买桂花同载酒”的年少意气无法重来。
但相比起这首词,我更喜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所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名句。苏轼人生阅历丰富,他洞察到并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人的主观意志不能改变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境。所以,苏轼是豁达的、通透的,后人对他的评价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懂得享受生活的美食家。
当然,说起苏轼,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他的《定风波》,他说出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富有哲理的经典名句,不知道开解了多少人,又激励了多少人!
说月亮,必须要提有孤篇盖全唐美誉的《春江花月夜》,尽管写的是春天的月亮,但意境却很美。随口而出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很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理意味。
聊起月亮和中秋,很自然就会联想到桂花。
我首先想到的是李清照的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词中说“画阑开处冠中秋”,中秋时节,桂花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而且明显看出李清照对桂花的偏爱:何须浅碧深红(一说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甚至对屈原也埋怨起来: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我对桂花的喜爱,源于在华中师大读研的一段岁月。华中师大有个桂子山,在山上、校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桂花树,有些桂花树已经是几十年的树龄了。每年中秋节前后,整个华中师大都飘溢着桂花香气,尤其是当我走在两旁种满了桂花的校道上,那清幽的桂花香,让我情不自禁地深呼吸,好像头脑也清醒了很多。
丹桂飘香的时节,正值我要提交毕业论文之时,常常要与我的导师涂艳国教授沟通论文答辩事宜,每次从宿舍去导师的办公室,我都要经过两旁栽满了桂花的长长的校道,边闻着桂花的清香,边想毕业论文的内容,哪里还存在问题,应该怎么修改,见了导师该怎么请教……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毕业论文能顺利完成答辩,也有桂花的一份功劳。
我现居住的小区里也栽种了很多桂花树,一到深秋时节,桂花的清香就溢满了整个小区。晚饭后,我就喜欢在小区里散步,经过桂花树旁边,我都会放慢脚步,为的是要把那桂花的馨香吸进肺腑之中,荡涤胸中之郁闷、生活之烦恼、工作之压力。
犹记得2016年平沙镇举办“爱我平沙”征文比赛,我写了一篇文章《美平广场桂花香》,后来获得了一等奖。在现场颁奖时,评委是这样点评的:在此次参赛征文中,不少作品能以作者亲身经历及真实感受,凸显出强烈的归属感以及对平沙的热爱,读来令人感动。有的作品,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感受独到深刻,情动而辞发,感染力极强,如《美平广场桂花香》写的是大家都熟悉的、平沙的标志性之景——美平广场,它以桂花香为主线,具体描写了美平广场、如意桥、一河两岸景美且人欢,体现“一河两岸”工程改造给平沙居民带来的实惠,这样的文章让人读后感受得到作者对平沙的爱有根有据,理所当然。“情贵乎真”,只有表达真挚感情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在皓月当空、丹桂飘香之时,一家人围坐聊天赏月,这何尝不是人生之乐事!

□ 罗依铭
突然短促频繁的“滴滴”声从客厅闯进房间,这个声音昨晚就打扰我多次,我略带烦躁地转过头想要一探究竟,见着声音的来源,是我六岁的外甥女在按泡茶台烧水壶的操作面板,我起身走去有意制止,却看见她面前空空的杯子。
原来她是想喝水,但不知道哪个键是自动抽取,所以在不断试探。
久未归乡,这次随爸妈回来过中秋,听见她要来的消息时,热风裹着蝉鸣,心中顿生抵触。六岁,正是猫狗都嫌的年纪,我怕被她烦扰,更怕她盯上我的柯基犬。可是她来了,比预想的安静,只是站在我面前,手指搅动裙子的一角,怯生生地不知道该叫我什么。
这次再见,她已不记得我,也有些怕狗,但熟络起来也是快的,她的小手试探地落在小狗温暖的背上,咯咯笑起来,最终被那毛茸茸的触感征服。一个孩子和一只狗,就这样在午后的光晕里达成了和解。与那些为了贪方便选择伸脚抚摸小狗的可恶大人不同,她时常坐在一张带轮子的矮凳上,移动速度和高度都与我的柯基犬完美匹配,互相为伴,嬉戏玩闹。
她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堂姐,承担起妈妈这个角色时过于年轻,自己的童年尚未与之和解,就要仓促应付另外的。囿于生计,日夜颠倒,无法很好地照顾孩子,常背负满身疲倦留下模糊的叮嘱。我的姐姐不止这一个孩子,只是男孩已经到了不爱领着妹妹玩的年纪,于是我那小小的外甥女搭建起属于自己的星球。
有天晚上,她送来一颗剥好的青皮橘子,上面贴有两个圆圆的彩色磁片。“这是橘子的眼睛。”她这样告诉我。
我被那带着“眼睛”的橘子逗笑,忽觉这不再是简单的分享,而是一个星球向另一个星球发出的、笨拙而真诚的信号。我接过它,连同那份小心翼翼的善意一起收下。我很快就会回去,带着我的柯基犬,在她这年的秋天里短暂出现,匆忙离开。我会记得多久呢?那个在茶台前探索、坐着小矮凳滑行、摘下三角梅装饰自己马尾的小小身影。
我想,或许我错了。我以大人的傲慢,怜悯着她的孤独。却忘了每个童年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那些看似闷热冗长的夏日,那些无人打扰的无聊,或许正是想象力与韧性生长的秘密土壤。我们都会忘记这个夏天的大部分细节,就像忘记童年里绝大多数闷热的午后,但总有些东西会留下来,比如,对一杯水的好奇与探索,比如,将一颗普通的橘子,变成注视世界的眼睛。

□ 房鉴皓
我数着路灯的碎步
把影子钉在别人的脚印里
风偷走所有方向
只剩鞋底磨破的寂静
黄昏是漏网的鱼
在橱窗上游动成别人的标本
我吞咽所有余晖
却吐不出,一个完整的名字
当月光开始漂白
那些被借走的轮廓
我忽然蹲下来
和影子,交换了伤口
坚 守
□ 田冬梅
钢筋从云端坠落之前
市长热线已织成巨网
应急分队的橙色身影
在浪尖筑起长城
消防车切割风暴的肋骨
沙带压住珠江颤抖的唇
电力工人悬在云端续接电缆
那是横琴最坚韧的中枢神经
二十时三十分
警报解除
全城亮起的不仅是路灯
潮水退去时礁石显现
每份坚守都是最崇高的礼赞

□ 柳岳华
客中忽见故乡秋,一帧烟光湿素眸。
桂影遥从云外看,溪声恍向枕边流。
长街饼诱香犹记,小院棋枰局未收。
却问归期何日近,孤鸿杳杳过南楼。

□ 肖文竹
无题
半生浑似醉,俗事懒寻知。
白发频催老,红尘渐入痴。
云深孤鹤隐,寺古一灯迟。
坐对空花落,方明物我宜。
诗渡
野渡寒烟外,孤舟断苇横。
云低山寺隐,钟远雪窗明。
雁影沉秋壑,苔痕没暮程。
千江同一月,万籁寂无声。
沉香
碎骨凝脂历劫深,幽芳破雾透千岑。
不因时久轻移性,一寸香灰一寸心。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