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拼价格到拼价值 储能产业进入关键转型期

“储能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材料革命,技术路线从锂电独秀迈向百花齐放,尤其是长时储能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刚需。”在为期三天的SNEC2025国际储能大会上,多位业内高管与专家表示,当前储能产业正通过技术路线多元化、市场机制完善、多能协同融合等维度,破解长时储能不足、存在安全风险、全球化程度低等痛点。随着储能与氢能发展窗口期开启,行业将实现从拼价格向拼价值的转变,装机规模有望大幅增长,从电力系统可选配角升级为核心枢纽,撑起万亿级赛道。

破解长时储能痛点

在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建设的背景下,储能产业正告别价格战与技术单一的困境,迎来关键转型期。

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十五五”期间储能技术将告别单一化,进入“成熟分化、场景融合”的新阶段。尽管锂电池因建设周期短、部署灵活等优势仍将主导中短期内市场,但铅电池在数据中心、分布式电源等场景的性价比优势持续凸显,液流电池、空气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在长时储能领域将加速突破。

储能行业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正是储能时长不足。“新型电力系统呼唤长时储能。”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表示,当发电侧新能源总装机占比超过20%时,4小时以上储能将成为刚需;当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时,10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更是必不可少。若能实现6小时级储能,当前新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诸多难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而长时储能的突破,关键在于材料革命。在朱共山看来,新型储能的底层逻辑是技术性、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平衡,只有实现材料层面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储能性能、降低成本。在这一领域,行业内已涌现出诸多突破性成果。朱共山介绍,如GCL-PHY法制备正极材料,开辟了传统湿法工艺之外的干法新工艺,不仅摆脱了对化工园区的依赖,还将工艺成本、能耗指标大幅降低。在负极材料领域,传统材料正逐步被硅碳负极替代,公司依托全球最大的硅烷气制造商优势,利用硅烷与多孔碳结合,研发出单边、多边等多种形态的硅碳负极。此外,公司还发力下一代新型碳材料,以满足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需求。

协同发力破内卷

“低价竞争导致企业利润微薄、制约技术创新已成为行业共识。”在谈及储能产业的内卷问题时,张天任表示,随着容量电价机制、辅助服务市场的完善,储能产业将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催生新质生产力。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副会长尹松认为,当前新能源产业周期波动、同质化竞争导致内卷加剧,比如新型储能产业因为项目规划布局、电价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叠加能量密度、安全稳定性等技术因素限制,投资成本回收周期较长,也制约着行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储能产业目前的内卷问题,尹松建议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市场引领与技术支持协同发力。同时,深化国际合作,主动跳出内卷思维,把规模效应转化为政策优势,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发展新模式。

“‘十五五’时期预计新能源将步入全面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新型储能的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逐步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发展。”尹松称。

太湖能谷科技副总裁陈驰则结合用户侧储能实践表示,电价波动、用户用电变量等政策与市场不确定性倒逼储能发展重心向电网侧转移,而容量市场的建立将为电网侧储能提供关键效益支撑。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何进
从拼价格到拼价值 储能产业进入关键转型期
新华社 2025-10-11 14:01

“储能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材料革命,技术路线从锂电独秀迈向百花齐放,尤其是长时储能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刚需。”在为期三天的SNEC2025国际储能大会上,多位业内高管与专家表示,当前储能产业正通过技术路线多元化、市场机制完善、多能协同融合等维度,破解长时储能不足、存在安全风险、全球化程度低等痛点。随着储能与氢能发展窗口期开启,行业将实现从拼价格向拼价值的转变,装机规模有望大幅增长,从电力系统可选配角升级为核心枢纽,撑起万亿级赛道。

破解长时储能痛点

在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建设的背景下,储能产业正告别价格战与技术单一的困境,迎来关键转型期。

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十五五”期间储能技术将告别单一化,进入“成熟分化、场景融合”的新阶段。尽管锂电池因建设周期短、部署灵活等优势仍将主导中短期内市场,但铅电池在数据中心、分布式电源等场景的性价比优势持续凸显,液流电池、空气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在长时储能领域将加速突破。

储能行业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正是储能时长不足。“新型电力系统呼唤长时储能。”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表示,当发电侧新能源总装机占比超过20%时,4小时以上储能将成为刚需;当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时,10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更是必不可少。若能实现6小时级储能,当前新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诸多难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而长时储能的突破,关键在于材料革命。在朱共山看来,新型储能的底层逻辑是技术性、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平衡,只有实现材料层面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储能性能、降低成本。在这一领域,行业内已涌现出诸多突破性成果。朱共山介绍,如GCL-PHY法制备正极材料,开辟了传统湿法工艺之外的干法新工艺,不仅摆脱了对化工园区的依赖,还将工艺成本、能耗指标大幅降低。在负极材料领域,传统材料正逐步被硅碳负极替代,公司依托全球最大的硅烷气制造商优势,利用硅烷与多孔碳结合,研发出单边、多边等多种形态的硅碳负极。此外,公司还发力下一代新型碳材料,以满足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需求。

协同发力破内卷

“低价竞争导致企业利润微薄、制约技术创新已成为行业共识。”在谈及储能产业的内卷问题时,张天任表示,随着容量电价机制、辅助服务市场的完善,储能产业将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催生新质生产力。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副会长尹松认为,当前新能源产业周期波动、同质化竞争导致内卷加剧,比如新型储能产业因为项目规划布局、电价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叠加能量密度、安全稳定性等技术因素限制,投资成本回收周期较长,也制约着行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储能产业目前的内卷问题,尹松建议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市场引领与技术支持协同发力。同时,深化国际合作,主动跳出内卷思维,把规模效应转化为政策优势,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发展新模式。

“‘十五五’时期预计新能源将步入全面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新型储能的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逐步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发展。”尹松称。

太湖能谷科技副总裁陈驰则结合用户侧储能实践表示,电价波动、用户用电变量等政策与市场不确定性倒逼储能发展重心向电网侧转移,而容量市场的建立将为电网侧储能提供关键效益支撑。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