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造水稻最快月底收割,“冬闲田”利用又提上议事日程。10月10日,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珠海分院联合珠海市科协、市科普志愿者协会,深入斗门区莲洲镇西滘村、獭山村、东湾村和光明村等田间地头,实地调研、规划“冬闲田”冬小麦与油菜种植,以科技助力“冬闲田”提质增收,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业高质量发展。

调研团队首先抵达西滘村。据悉,该村去年试验性种植油菜220亩,选用早熟品种解决茬口矛盾,但因遭遇干旱天气及晚稻收割延迟等因素影响,产量未达预期。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珠海分院院长黄雪梅指出,油菜种植不仅能提升土地利用率,其花海还能带动乡村旅游,实现“生态+经济”双重效益。市科协工作人员建议,依托西滘村“科技助农服务站”,将油菜种植价值转化为科普内容广泛传播,并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提供常态化技术指导。按照计划,西滘村种植大户计划今年扩种至270亩,并表示将提前做好灌溉设施检修,与晚稻种植户协调好收割时间,确保油菜适时播种,吸取去年经验教训,力争达到理想种植效果。

獭山村党委副书记崔雄杰介绍,今年晚造水稻收割后,獭山村计划种植冬小麦50亩,涵盖“陇春30号”“华糯一号”等多个品种;同时种植油菜100亩,适配“稻稻麦”“稻稻油”轮作模式。黄雪梅院长肯定了多品种种植的探索,针对不同品种提出无人机播种、优化密度等建议,预计将助力增产10%以上。“可推动周边多村联动种植冬小麦,将收获的冬小麦加工成特色手信进行销售,既能拓宽销售渠道,又能提升莲洲冬小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黄雪梅表示。
调研期间,黄雪梅院长强调,莲洲镇轮作模式的探索为解决农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样本。华南农业大学将持续提供技术支撑,推动适宜珠海的粮油种植模式规模化推广。市科协工作人员表示,将深化与高校合作,针对各村差异化需求定制服务方案,通过技术培训、专家跟进等举措,让“冬闲田”变身增收田。本次调研中,珠海市科普志愿者协会全程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为校地合作、科技下乡搭建高效对接平台。
晚造水稻最快月底收割,“冬闲田”利用又提上议事日程。10月10日,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珠海分院联合珠海市科协、市科普志愿者协会,深入斗门区莲洲镇西滘村、獭山村、东湾村和光明村等田间地头,实地调研、规划“冬闲田”冬小麦与油菜种植,以科技助力“冬闲田”提质增收,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业高质量发展。

调研团队首先抵达西滘村。据悉,该村去年试验性种植油菜220亩,选用早熟品种解决茬口矛盾,但因遭遇干旱天气及晚稻收割延迟等因素影响,产量未达预期。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珠海分院院长黄雪梅指出,油菜种植不仅能提升土地利用率,其花海还能带动乡村旅游,实现“生态+经济”双重效益。市科协工作人员建议,依托西滘村“科技助农服务站”,将油菜种植价值转化为科普内容广泛传播,并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提供常态化技术指导。按照计划,西滘村种植大户计划今年扩种至270亩,并表示将提前做好灌溉设施检修,与晚稻种植户协调好收割时间,确保油菜适时播种,吸取去年经验教训,力争达到理想种植效果。

獭山村党委副书记崔雄杰介绍,今年晚造水稻收割后,獭山村计划种植冬小麦50亩,涵盖“陇春30号”“华糯一号”等多个品种;同时种植油菜100亩,适配“稻稻麦”“稻稻油”轮作模式。黄雪梅院长肯定了多品种种植的探索,针对不同品种提出无人机播种、优化密度等建议,预计将助力增产10%以上。“可推动周边多村联动种植冬小麦,将收获的冬小麦加工成特色手信进行销售,既能拓宽销售渠道,又能提升莲洲冬小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黄雪梅表示。
调研期间,黄雪梅院长强调,莲洲镇轮作模式的探索为解决农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样本。华南农业大学将持续提供技术支撑,推动适宜珠海的粮油种植模式规模化推广。市科协工作人员表示,将深化与高校合作,针对各村差异化需求定制服务方案,通过技术培训、专家跟进等举措,让“冬闲田”变身增收田。本次调研中,珠海市科普志愿者协会全程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为校地合作、科技下乡搭建高效对接平台。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