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湾区故事新叙事密码!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在珠海举行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借助华文新媒体的桥梁作用,如何展现湾区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独特魅力,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关键切口?

10月16日,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在广东珠海隆重举行。主论坛环节,来自学界、媒体界及企业界的一批专家学者和资深从业者会聚一堂,围绕“中国对外传播的创新路径”“企业出海的品牌叙事”“Z世代的传播生态构建”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分享智慧,激荡思想,为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湾区故事与珠海故事,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与宝贵的实践路径。

拥抱Z世代

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

面对新媒体时代内容同质、信息过载的挑战,主流媒体如何提升传播力?人民日报海外版融合协调部评论室主编、“侠客岛”负责人申孟哲在主论坛演讲《改文风与打头阵》中给出了答案:“做内容减法,深耕最具优势的垂直领域。”

“侠客岛”负责人申孟哲。

申孟哲强调,要有传播力,就必须改文风,将复杂的政策转化为“家常式对话”,并巧妙运用比喻和文化IP,增强与受众的情感连接。“比如,我们曾有一个热门标题,大意是‘当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党都在打拳击赛的时候,中国却在一棒接一棒地打接力赛’。这就是巧用比喻,把深奥的政党制度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

他认为,媒体应让受众感知到温度,而非冷冰冰地说教。此外,他还指出,新媒体从业者需回归价值、深耕本地、拥抱技术,让中国故事搭乘最先进的技术触达更广群体。

面对成长于数字时代的“Z世代”,海外华文媒体如何构建新的传播生态?《欧洲时报》副总编辑刘建在以《华文媒体发展与Z世代传播生态构建》为题的演讲中指出,华文媒体必须从内容形态、传播语境与互动模式三方面重构叙事逻辑。

作为一位新闻“老兵”,刘建分享了《欧洲时报》从纸媒到全媒体融合的转型实践,特别是其法文月刊《Le9》(《九州》)的成功经验。他透露了其办刊理念:“充分调动编辑团队创造力,培养敬业精神,发挥各自特长,只做减法,不做加法,使外文刊物更加生动,让中国故事的讲述更加贴近法国读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认知中国传播中国》的演讲中,提出了“酷中国”这一鲜活概念。他从火遍全球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创造票房纪录的《哪吒2》、引爆岭南文化的歌曲《大展鸿图》到屡屡卖断货的潮玩“拉布布”等文化现象入手,指出这些深受全球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品,正构成“酷中国”的形象传播。

张颐武特别提到,通过社交媒体,全球参与的“见证之力”正在突破信息屏障,重塑全球公众对中国的印象,无论是海外网红“甲亢哥”的中国之行,还是TikTok、小红书上的真实分享,都在让世界看见一个发展的、真实的、充满文化魅力的中国。

他进一步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创新高地和经济增长引擎,其巨大的传播价值与发展活力正转化为生活文化的吸引力。“立足当下,中国对外传播应当有更高的追求,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张颐武表示。

用产品说话

传播中国制造“品牌力”

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朱磊在《制造业出海的格力样本》主题分享中,将格力经验精炼为三个关键词:创新、品质和文化。他掷地有声地表示:“真正的好故事,是让产品自己开口说话。”

珠海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作主旨演讲。

朱磊以法国电视台探访格力“黑灯工厂”的报道为例,展示了中国智造的高效与精密。他介绍,格力凭借“人无我有”的创新、“人有我优”的品质以及“内外兼修”的文化,拥有超过13万项专利和50项国际领先技术,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自主品牌占比高达70%。他强调,自信源于数十年如一日对核心技术的攻坚。朱磊还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显著的区位优势、政策支持与人才资源,为企业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发展窗口。

品牌故事同样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益海嘉里集团资深总监涂长明在《创新传播方式讲好品牌故事》中阐述道,品牌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形象。他以旗下品牌“金龙鱼”为例,讲述了其从登上央视到服务奥运、走进联合国,再到携手热门综艺《种地吧,少年》走近年轻一代的历程,强调“用品牌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名片”的深远意义。

涂长明表示,塑造品牌形象不仅要扩大传播声量,走进年轻一代的心智同样至关重要。目前,金龙鱼业务遍布全球,需要持续借助海外华文媒体的力量,绘制更大“同心圆”,书写中国品牌的全球叙事新篇章。

文化出海“方法论”:

用“世界语言”参与全球对话

16日下午,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举行主题为“多元形态下的文化出海”的分论坛。分论坛聚焦中国文化如何通过多元路径走向世界,与会嘉宾从游戏出海、媒体+电商、短剧及文化共创等视角,共同探索文化出海的新模式与新未来。

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现场。

目前,国产游戏正在全世界快速崛起,游戏已经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递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日本Trip7控股集团董事长郑继飞认为,华文媒体需要思考:如何担当好文化使者这一时代角色,让东方的智慧与美学在全球玩家的心里落地生根。

郑继飞建议,要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找到能引发全球共鸣的情感切入点。“传播不是自言自语,是参与一场全球对话,找到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郑继飞表示。Trip7控股集团长期为《原神》《重返未来1999》等知名游戏提供系统化的本地化服务,既帮助游戏走进日本市场,也让许多日本玩家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并来到中国旅游。

今年,近未来科幻机甲对战游戏《解限机》正式开启全球公测,海内外多家媒体均给《解限机》打出了8分以上的好评。而过去,机甲题材的IP创作长期由日本及欧美主导。

对于开发该游戏的西山居而言,出海的根本在于拥有足够卓越的游戏作品。《解限机》运用VG技术提升渲染效率,并且已申请图像处理、角色动画处理、数据管理、人机交互等各领域的近百项专利。

“目前,我们正致力于通过尖端技术、文化自觉与产业格局共振,打造文明对话的超级接口,通过优质的、受到市场认可的游戏,打开文化出海新局面。”西山居副总裁姚喆说。

除了游戏,短剧同样展现出文化出海的强劲势头。数据显示,短短一年间,超40款中国短剧应用扬帆出海,创下1.7亿美元的内购收入,而其中,美国正是最大、最成熟的核心市场。

之所以能够快速“走出去”,是因为短剧区别于传统影视剧,其制作周期短、单集时长短、叙事节奏极快、情感冲突高度浓缩。这种形式正好契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习惯,通过“快节奏、强情感的剧情内核”,如逆袭、成长、爱与家庭,瞬间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藩篱,如一条“高速路”直击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

美国Mosaic影视制作公司总经理乔珊珊看好“短剧出海”。

美国Mosaic影视制作公司总经理乔珊珊认为,为了打通短剧文化连接海外受众的“最后一公里”,解决简单的字幕翻译与生硬的叙事转换带来的“水土不服”,就需要更专业、更本地化的制作。过去两年里,Mosaic深度聚焦北美市场,已成功制作并上线了30多部短剧,其主导本土化改编与制作的多部剧集,一经推出便进入平台热播榜前列,单部剧集最高吸引超过500万次观看。

“优质短剧能够让中国文化以更加时尚、多元、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短剧出海是一条充满机遇的‘情感高速路’。”乔珊珊表示。

在电商行业的实践中,重庆瑞侠驾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勇刚发现“媒体+电商推广”的深度融合,既能够放大商品的社会价值,又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为此,瑞侠驾到邀请“三农”达人、外籍主播,用镜头记录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千家万户的旅程。这种沉浸式、体验式的传播让物品有了温度,不仅是带货,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叙事。在李勇刚看来,万物皆媒体,因为媒体可以赋予万物以传播的力量。

“目前中华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走向世界,同时数字科技正在改写文化传播的规则。我们要会聚全球的内容创作者,共同以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并且依托数字平台,整合文化内容、科技工具、商业资源与国际渠道,让整个传播生态系统能够自我造血、持续生长。”瑞士欧亚时报社长朱爱莲表示。

城市形象“进化论”:

把脉珠海独特价值与全球表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珠海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加速融入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答卷。在这一进程中,城市形象的塑造成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的重要一环。

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现场。

10月16日下午举行的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侨见珠海——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的国际表达”主题,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媒体传播与国际视角,共同解读珠海的独特价值与全球表达。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教育对外开放是提升珠海乃至大湾区国际传播力的重要抓手。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张坤领指出,北师大一带一路学院十多年来,培养了95个国家748名知华友华国际人才,围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区域国别等相关核心问题服务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为国际传播重要力量。他建议,要推动自主知识体系与国际知识体系相结合,培养留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充分发挥留学生作用,服务国际传播、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这是一座年轻、国际化的城市。无论是海岸漫步,还是城区穿行,都能感受到珠海的开放、自信和活力。”法国新欧洲集团董事长陈翔第一次来到珠海,就被这座城市的海风与绿意打动。“讲好故事,不只是输出信息,更要形成理解与共鸣。”他指出,青年的视角最具活力,他们的创意将成为推动两地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最宝贵财富。他建议,珠海可以携手欧洲举办青年媒体人对话、跨文化短视频大赛、专题工作坊等活动,让年轻一代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彼此故事。

珠海、香港,正以文化为桥、以开放为帆,在湾区交汇点上协同发力。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副董事长、总编辑张国义认为,香港与珠海在加强国际传播中有着广阔的实践空间。两地可依托香港贯通中外的“通道优势”、开放包容的“平台优势”和兼容并蓄的“话语优势”,与珠海的产业活力和生态魅力形成互补,共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故事。展望合作前景,他表示:“大文集团愿与珠海方面、与国际华文媒体同仁一道,运用创新手段和跨文化叙事方式,更好讲述日新月异的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网副总经理石景才作主旨演讲。

人民日报海外网副总经理石景才通过详细的数据与研究,指出珠海在国际舆论场中呈现出“积极形象主导、经济科技议题突出,旅游文化传播活跃”的态势。他通过对2025年以来境外网民涉珠海帖文抽样分析发现:赞赏约占46%,推荐约占31%,惊喜意外约占23%,展现了珠海在海外受众中的良好口碑与独特吸引力。他进一步建议道,珠海应强化整体统筹,创新叙事方式,精准对接受众,完善舆情管理,优化评估体系,用更立体、更具温度的传播策略向世界呈现珠海之美。

亿胜生物集团董事总经理、主要创始人方海洲分享了生物医药产业出海机遇与挑战。30年来,亿胜生物从一家研发型初创企业成长为在全球布局的生物制药上市企业,见证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程。他指出,随着创新药政策的持续优化与审评审批效率提升,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正加速融入全球体系。“珠海在生物医药领域具备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生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撑。”他建议,企业出海不仅是产品输出,更是技术标准与品牌价值的全球延伸,要注重跨文化沟通与本地化策略,建立国际化的研发合作网络,推动中国智慧惠及全球患者。

文字:佘映薇 金璐 图片:程霖 赵梓 编辑:陈伟 责任编辑:董帅奇
解锁湾区故事新叙事密码!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在珠海举行
珠海特区报 2025-10-17 03:28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借助华文新媒体的桥梁作用,如何展现湾区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独特魅力,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关键切口?

10月16日,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在广东珠海隆重举行。主论坛环节,来自学界、媒体界及企业界的一批专家学者和资深从业者会聚一堂,围绕“中国对外传播的创新路径”“企业出海的品牌叙事”“Z世代的传播生态构建”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分享智慧,激荡思想,为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湾区故事与珠海故事,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与宝贵的实践路径。

拥抱Z世代

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

面对新媒体时代内容同质、信息过载的挑战,主流媒体如何提升传播力?人民日报海外版融合协调部评论室主编、“侠客岛”负责人申孟哲在主论坛演讲《改文风与打头阵》中给出了答案:“做内容减法,深耕最具优势的垂直领域。”

“侠客岛”负责人申孟哲。

申孟哲强调,要有传播力,就必须改文风,将复杂的政策转化为“家常式对话”,并巧妙运用比喻和文化IP,增强与受众的情感连接。“比如,我们曾有一个热门标题,大意是‘当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党都在打拳击赛的时候,中国却在一棒接一棒地打接力赛’。这就是巧用比喻,把深奥的政党制度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

他认为,媒体应让受众感知到温度,而非冷冰冰地说教。此外,他还指出,新媒体从业者需回归价值、深耕本地、拥抱技术,让中国故事搭乘最先进的技术触达更广群体。

面对成长于数字时代的“Z世代”,海外华文媒体如何构建新的传播生态?《欧洲时报》副总编辑刘建在以《华文媒体发展与Z世代传播生态构建》为题的演讲中指出,华文媒体必须从内容形态、传播语境与互动模式三方面重构叙事逻辑。

作为一位新闻“老兵”,刘建分享了《欧洲时报》从纸媒到全媒体融合的转型实践,特别是其法文月刊《Le9》(《九州》)的成功经验。他透露了其办刊理念:“充分调动编辑团队创造力,培养敬业精神,发挥各自特长,只做减法,不做加法,使外文刊物更加生动,让中国故事的讲述更加贴近法国读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认知中国传播中国》的演讲中,提出了“酷中国”这一鲜活概念。他从火遍全球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创造票房纪录的《哪吒2》、引爆岭南文化的歌曲《大展鸿图》到屡屡卖断货的潮玩“拉布布”等文化现象入手,指出这些深受全球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品,正构成“酷中国”的形象传播。

张颐武特别提到,通过社交媒体,全球参与的“见证之力”正在突破信息屏障,重塑全球公众对中国的印象,无论是海外网红“甲亢哥”的中国之行,还是TikTok、小红书上的真实分享,都在让世界看见一个发展的、真实的、充满文化魅力的中国。

他进一步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创新高地和经济增长引擎,其巨大的传播价值与发展活力正转化为生活文化的吸引力。“立足当下,中国对外传播应当有更高的追求,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张颐武表示。

用产品说话

传播中国制造“品牌力”

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朱磊在《制造业出海的格力样本》主题分享中,将格力经验精炼为三个关键词:创新、品质和文化。他掷地有声地表示:“真正的好故事,是让产品自己开口说话。”

珠海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作主旨演讲。

朱磊以法国电视台探访格力“黑灯工厂”的报道为例,展示了中国智造的高效与精密。他介绍,格力凭借“人无我有”的创新、“人有我优”的品质以及“内外兼修”的文化,拥有超过13万项专利和50项国际领先技术,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自主品牌占比高达70%。他强调,自信源于数十年如一日对核心技术的攻坚。朱磊还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显著的区位优势、政策支持与人才资源,为企业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发展窗口。

品牌故事同样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益海嘉里集团资深总监涂长明在《创新传播方式讲好品牌故事》中阐述道,品牌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形象。他以旗下品牌“金龙鱼”为例,讲述了其从登上央视到服务奥运、走进联合国,再到携手热门综艺《种地吧,少年》走近年轻一代的历程,强调“用品牌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名片”的深远意义。

涂长明表示,塑造品牌形象不仅要扩大传播声量,走进年轻一代的心智同样至关重要。目前,金龙鱼业务遍布全球,需要持续借助海外华文媒体的力量,绘制更大“同心圆”,书写中国品牌的全球叙事新篇章。

文化出海“方法论”:

用“世界语言”参与全球对话

16日下午,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举行主题为“多元形态下的文化出海”的分论坛。分论坛聚焦中国文化如何通过多元路径走向世界,与会嘉宾从游戏出海、媒体+电商、短剧及文化共创等视角,共同探索文化出海的新模式与新未来。

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现场。

目前,国产游戏正在全世界快速崛起,游戏已经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递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日本Trip7控股集团董事长郑继飞认为,华文媒体需要思考:如何担当好文化使者这一时代角色,让东方的智慧与美学在全球玩家的心里落地生根。

郑继飞建议,要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找到能引发全球共鸣的情感切入点。“传播不是自言自语,是参与一场全球对话,找到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郑继飞表示。Trip7控股集团长期为《原神》《重返未来1999》等知名游戏提供系统化的本地化服务,既帮助游戏走进日本市场,也让许多日本玩家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并来到中国旅游。

今年,近未来科幻机甲对战游戏《解限机》正式开启全球公测,海内外多家媒体均给《解限机》打出了8分以上的好评。而过去,机甲题材的IP创作长期由日本及欧美主导。

对于开发该游戏的西山居而言,出海的根本在于拥有足够卓越的游戏作品。《解限机》运用VG技术提升渲染效率,并且已申请图像处理、角色动画处理、数据管理、人机交互等各领域的近百项专利。

“目前,我们正致力于通过尖端技术、文化自觉与产业格局共振,打造文明对话的超级接口,通过优质的、受到市场认可的游戏,打开文化出海新局面。”西山居副总裁姚喆说。

除了游戏,短剧同样展现出文化出海的强劲势头。数据显示,短短一年间,超40款中国短剧应用扬帆出海,创下1.7亿美元的内购收入,而其中,美国正是最大、最成熟的核心市场。

之所以能够快速“走出去”,是因为短剧区别于传统影视剧,其制作周期短、单集时长短、叙事节奏极快、情感冲突高度浓缩。这种形式正好契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习惯,通过“快节奏、强情感的剧情内核”,如逆袭、成长、爱与家庭,瞬间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藩篱,如一条“高速路”直击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

美国Mosaic影视制作公司总经理乔珊珊看好“短剧出海”。

美国Mosaic影视制作公司总经理乔珊珊认为,为了打通短剧文化连接海外受众的“最后一公里”,解决简单的字幕翻译与生硬的叙事转换带来的“水土不服”,就需要更专业、更本地化的制作。过去两年里,Mosaic深度聚焦北美市场,已成功制作并上线了30多部短剧,其主导本土化改编与制作的多部剧集,一经推出便进入平台热播榜前列,单部剧集最高吸引超过500万次观看。

“优质短剧能够让中国文化以更加时尚、多元、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短剧出海是一条充满机遇的‘情感高速路’。”乔珊珊表示。

在电商行业的实践中,重庆瑞侠驾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勇刚发现“媒体+电商推广”的深度融合,既能够放大商品的社会价值,又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为此,瑞侠驾到邀请“三农”达人、外籍主播,用镜头记录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千家万户的旅程。这种沉浸式、体验式的传播让物品有了温度,不仅是带货,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叙事。在李勇刚看来,万物皆媒体,因为媒体可以赋予万物以传播的力量。

“目前中华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走向世界,同时数字科技正在改写文化传播的规则。我们要会聚全球的内容创作者,共同以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并且依托数字平台,整合文化内容、科技工具、商业资源与国际渠道,让整个传播生态系统能够自我造血、持续生长。”瑞士欧亚时报社长朱爱莲表示。

城市形象“进化论”:

把脉珠海独特价值与全球表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珠海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加速融入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答卷。在这一进程中,城市形象的塑造成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的重要一环。

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现场。

10月16日下午举行的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侨见珠海——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的国际表达”主题,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媒体传播与国际视角,共同解读珠海的独特价值与全球表达。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教育对外开放是提升珠海乃至大湾区国际传播力的重要抓手。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张坤领指出,北师大一带一路学院十多年来,培养了95个国家748名知华友华国际人才,围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区域国别等相关核心问题服务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为国际传播重要力量。他建议,要推动自主知识体系与国际知识体系相结合,培养留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充分发挥留学生作用,服务国际传播、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这是一座年轻、国际化的城市。无论是海岸漫步,还是城区穿行,都能感受到珠海的开放、自信和活力。”法国新欧洲集团董事长陈翔第一次来到珠海,就被这座城市的海风与绿意打动。“讲好故事,不只是输出信息,更要形成理解与共鸣。”他指出,青年的视角最具活力,他们的创意将成为推动两地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最宝贵财富。他建议,珠海可以携手欧洲举办青年媒体人对话、跨文化短视频大赛、专题工作坊等活动,让年轻一代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彼此故事。

珠海、香港,正以文化为桥、以开放为帆,在湾区交汇点上协同发力。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副董事长、总编辑张国义认为,香港与珠海在加强国际传播中有着广阔的实践空间。两地可依托香港贯通中外的“通道优势”、开放包容的“平台优势”和兼容并蓄的“话语优势”,与珠海的产业活力和生态魅力形成互补,共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故事。展望合作前景,他表示:“大文集团愿与珠海方面、与国际华文媒体同仁一道,运用创新手段和跨文化叙事方式,更好讲述日新月异的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网副总经理石景才作主旨演讲。

人民日报海外网副总经理石景才通过详细的数据与研究,指出珠海在国际舆论场中呈现出“积极形象主导、经济科技议题突出,旅游文化传播活跃”的态势。他通过对2025年以来境外网民涉珠海帖文抽样分析发现:赞赏约占46%,推荐约占31%,惊喜意外约占23%,展现了珠海在海外受众中的良好口碑与独特吸引力。他进一步建议道,珠海应强化整体统筹,创新叙事方式,精准对接受众,完善舆情管理,优化评估体系,用更立体、更具温度的传播策略向世界呈现珠海之美。

亿胜生物集团董事总经理、主要创始人方海洲分享了生物医药产业出海机遇与挑战。30年来,亿胜生物从一家研发型初创企业成长为在全球布局的生物制药上市企业,见证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程。他指出,随着创新药政策的持续优化与审评审批效率提升,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正加速融入全球体系。“珠海在生物医药领域具备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生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撑。”他建议,企业出海不仅是产品输出,更是技术标准与品牌价值的全球延伸,要注重跨文化沟通与本地化策略,建立国际化的研发合作网络,推动中国智慧惠及全球患者。

文字:佘映薇 金璐 图片:程霖 赵梓 编辑:陈伟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