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的月亮升起来时,我正跨过捞刀河的石桥。桂花香像一条看不见的绳子,把我和对岸那栋四层小楼牢牢系在一起。月光铺在瓦背上,像母亲年轻时织的那匹白绢,如今绢上多了几处银霜——那是我兄弟四人鬓边的白发。
十年前,我们在父亲留下的土坯房的原址上竖起“家3.0”。新楼落成那天,吴震兄把写好的大门对联举过头顶:“身耕垄亩心藏菊,汗洒书田气自华”。我们把它嵌进大门门框,像给土地重新安了一颗心脏。厅堂中央屏风正面另有一副褪色的原木对联:“闯南国走海岱心系桑梓筑巢怀母爱,别稼穑营工商梦牵手足联璧度春秋”。那是我们四兄弟和曾维浩兄一句句磨出来的。原木底色虽已发白,但每个字依然苍劲有力,像父亲写在备课本上的板书,横平竖直,昂首挺立。
父亲走的时候才47岁。那年腊月,他捂着肝区在黑板前板书,粉笔灰落在藏青色中山装上,像一场早到的雪。次年元宵未过,他就被送进浏阳中医院。我陪床,夜里翻他枕头,发现一本巴掌大的笔记簿,纸页被汗水浸得发皱:
“老二爱读书,砸锅卖铁也要供;老四夜里哭,记得给他留灯。”有一页只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圆,下面四根竖线,像四棵挨在一起的秧苗。我偷偷把本子塞回去。后来却再也没找到它,父亲转院回老家的路上,本子不见了。许多年后,我在火车站看到一张被风卷起的病历单,忽然想起那个圆,想起圆下面四根线,想起自己那天跪在救护车尾喘不上气的痛。
那年父亲出殡,端午前,却冷得刺骨。灵堂的对联上联是普初叔叔写的“忙国事忙家事人到中年忙中休去”,普初叔叔拉着我的手,哽咽道:“平伢子,我写不下去了,这下联留着你们四兄弟以后慢慢去写。”如今,我脑子里还是留着一半的白。母亲穿着孝衣,吊瓶挂在灵棚柱子上,药水滴得比丧鼓还慢。老二老三老四跪在稻草上,哭着哭着竟睡着了。我跪着,膝盖被石子硌出血,却不敢动——父亲的本子、父亲的圆、父亲的“家不能散”像三块烧红的炭,生生把我钉在那里。那一刻我懂了:长大不是年龄,是把“我”活成“我们”,是把眼泪咽下去,换成撑住。
“双抢”时节,我从学校赶回来。日头毒,稻谷沉,我挑着百十斤的谷子在水田里走,肩膀由红转紫,汗水在裤腰上结出一圈盐霜。老二老三踩打谷机,木滚筒“咯吱咯吱”像父亲的咳嗽;老四个子矮,提着茶壶在田埂上跑,一路喊“哥哥喝茶”。母亲在晒谷坪晒谷,做饭,灶膛的炊烟从瓦缝里穿过,也穿过了我们最苦的日子。她把所有苦嚼碎咽下去,把甜留给我们——那甜是深夜灶台上的一碗薯丝饭,是清晨书包里还温热的烤红薯,是煤油灯下她缝补的每一件旧衣。她把对父亲的爱,一针一线、一饭一茶,悄悄织进了这个大家庭的每一寸光阴里。
今夜老宅灯火通明,石桌上月饼、瓜果、桂花酒摆得满满当当,母亲抱着曾孙女坐在桂花树下,孩子的小手在她脸上摸来摸去,她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三弟举杯:“敬妈!没有妈,咱们早像断线风筝散了。”声音沙哑,却像打谷机滚筒,一下一下夯在人心上。
小侄女追问放牛割草的故事,我们四兄弟抢着答,笑声把月光震得发颤。我讲起老四挑不动水,用小桶从捞刀河一趟趟提,烈日下像只倔强的小蚂蚁;老二讲起天未亮就去生产队的牛圈里抢牛放,边放牛边背课文;老三讲起把家里唯一的书桌油漆成黑色,用毛笔蘸着水,在书桌上练毛笔字……母亲在一旁听着,忽然说:“你们啊,小时候净淘气,可牛要是丢了,我可饶不了你们。”那语气,和40年前站在田塍上喊“收牛啦——回家吃饭啦”一模一样,穿过月光,穿过日子……
我起身给母亲夹月饼,冰糖茴香,一口下去,甜里带涩,像那年父亲偷偷塞给我的最后一块麦芽糖。母亲咬了一小口,抬眼望我:“还是老味道,甜而不腻。”她的目光越过石桌,越过桂花树,越过我们兄弟四人,落在很远的地方——那里有一个47岁的教书先生,正在黑板前书写“但愿人长久”,粉笔灰落在藏青色中山装上,像一场不肯融化的雪。
夜已深,月亮升至中天,桂花树把影子投在屏风那副对联上:“闯南国走海岱心系桑梓……”我轻声念完下联,仿佛完成一场迟到的祭奠。老四把掉落的桂花扫成一堆,忽然说:“哥,下辈子我们还做兄弟,还在这棵桂花树下吃月饼。”我点头,却不敢开口,怕一开口,喉咙里那块压了30年的石头会滚出来,砸疼此刻的月光。
我知道,天一亮我就要回珠海,回到高楼与海浪之间。可我也知道,只要捞刀河还在流,桂花树还在开,母亲还在藤椅上打盹,我就永远有路可回。所谓回家,不是回到一个地方,是回到被爱的原乡;所谓乡愁,也不是对土地的执念,是母亲在灯下缝补的针脚,是父亲本子上的圆,是兄弟四人肩并肩站在月光里,谁也拆不散的剪影。
月亮西斜,露水爬上石桌。我举起杯,对着天空那轮冷白的圆:“敬您,父亲;敬您,母亲;敬我们,兄弟。”酒入衷肠,化作滚烫的河,载着父亲的遗墨、母亲的针脚、我们的童年,一路流向岁月的最深处。那里有未写完的对联,有丢在救护车上的本子,有四根紧紧挨在一起的秧苗,在月光下,在桂花里,在每一声“妈,我回来了”的轻唤中,生生不息……
中秋的月亮升起来时,我正跨过捞刀河的石桥。桂花香像一条看不见的绳子,把我和对岸那栋四层小楼牢牢系在一起。月光铺在瓦背上,像母亲年轻时织的那匹白绢,如今绢上多了几处银霜——那是我兄弟四人鬓边的白发。
十年前,我们在父亲留下的土坯房的原址上竖起“家3.0”。新楼落成那天,吴震兄把写好的大门对联举过头顶:“身耕垄亩心藏菊,汗洒书田气自华”。我们把它嵌进大门门框,像给土地重新安了一颗心脏。厅堂中央屏风正面另有一副褪色的原木对联:“闯南国走海岱心系桑梓筑巢怀母爱,别稼穑营工商梦牵手足联璧度春秋”。那是我们四兄弟和曾维浩兄一句句磨出来的。原木底色虽已发白,但每个字依然苍劲有力,像父亲写在备课本上的板书,横平竖直,昂首挺立。
父亲走的时候才47岁。那年腊月,他捂着肝区在黑板前板书,粉笔灰落在藏青色中山装上,像一场早到的雪。次年元宵未过,他就被送进浏阳中医院。我陪床,夜里翻他枕头,发现一本巴掌大的笔记簿,纸页被汗水浸得发皱:
“老二爱读书,砸锅卖铁也要供;老四夜里哭,记得给他留灯。”有一页只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圆,下面四根竖线,像四棵挨在一起的秧苗。我偷偷把本子塞回去。后来却再也没找到它,父亲转院回老家的路上,本子不见了。许多年后,我在火车站看到一张被风卷起的病历单,忽然想起那个圆,想起圆下面四根线,想起自己那天跪在救护车尾喘不上气的痛。
那年父亲出殡,端午前,却冷得刺骨。灵堂的对联上联是普初叔叔写的“忙国事忙家事人到中年忙中休去”,普初叔叔拉着我的手,哽咽道:“平伢子,我写不下去了,这下联留着你们四兄弟以后慢慢去写。”如今,我脑子里还是留着一半的白。母亲穿着孝衣,吊瓶挂在灵棚柱子上,药水滴得比丧鼓还慢。老二老三老四跪在稻草上,哭着哭着竟睡着了。我跪着,膝盖被石子硌出血,却不敢动——父亲的本子、父亲的圆、父亲的“家不能散”像三块烧红的炭,生生把我钉在那里。那一刻我懂了:长大不是年龄,是把“我”活成“我们”,是把眼泪咽下去,换成撑住。
“双抢”时节,我从学校赶回来。日头毒,稻谷沉,我挑着百十斤的谷子在水田里走,肩膀由红转紫,汗水在裤腰上结出一圈盐霜。老二老三踩打谷机,木滚筒“咯吱咯吱”像父亲的咳嗽;老四个子矮,提着茶壶在田埂上跑,一路喊“哥哥喝茶”。母亲在晒谷坪晒谷,做饭,灶膛的炊烟从瓦缝里穿过,也穿过了我们最苦的日子。她把所有苦嚼碎咽下去,把甜留给我们——那甜是深夜灶台上的一碗薯丝饭,是清晨书包里还温热的烤红薯,是煤油灯下她缝补的每一件旧衣。她把对父亲的爱,一针一线、一饭一茶,悄悄织进了这个大家庭的每一寸光阴里。
今夜老宅灯火通明,石桌上月饼、瓜果、桂花酒摆得满满当当,母亲抱着曾孙女坐在桂花树下,孩子的小手在她脸上摸来摸去,她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三弟举杯:“敬妈!没有妈,咱们早像断线风筝散了。”声音沙哑,却像打谷机滚筒,一下一下夯在人心上。
小侄女追问放牛割草的故事,我们四兄弟抢着答,笑声把月光震得发颤。我讲起老四挑不动水,用小桶从捞刀河一趟趟提,烈日下像只倔强的小蚂蚁;老二讲起天未亮就去生产队的牛圈里抢牛放,边放牛边背课文;老三讲起把家里唯一的书桌油漆成黑色,用毛笔蘸着水,在书桌上练毛笔字……母亲在一旁听着,忽然说:“你们啊,小时候净淘气,可牛要是丢了,我可饶不了你们。”那语气,和40年前站在田塍上喊“收牛啦——回家吃饭啦”一模一样,穿过月光,穿过日子……
我起身给母亲夹月饼,冰糖茴香,一口下去,甜里带涩,像那年父亲偷偷塞给我的最后一块麦芽糖。母亲咬了一小口,抬眼望我:“还是老味道,甜而不腻。”她的目光越过石桌,越过桂花树,越过我们兄弟四人,落在很远的地方——那里有一个47岁的教书先生,正在黑板前书写“但愿人长久”,粉笔灰落在藏青色中山装上,像一场不肯融化的雪。
夜已深,月亮升至中天,桂花树把影子投在屏风那副对联上:“闯南国走海岱心系桑梓……”我轻声念完下联,仿佛完成一场迟到的祭奠。老四把掉落的桂花扫成一堆,忽然说:“哥,下辈子我们还做兄弟,还在这棵桂花树下吃月饼。”我点头,却不敢开口,怕一开口,喉咙里那块压了30年的石头会滚出来,砸疼此刻的月光。
我知道,天一亮我就要回珠海,回到高楼与海浪之间。可我也知道,只要捞刀河还在流,桂花树还在开,母亲还在藤椅上打盹,我就永远有路可回。所谓回家,不是回到一个地方,是回到被爱的原乡;所谓乡愁,也不是对土地的执念,是母亲在灯下缝补的针脚,是父亲本子上的圆,是兄弟四人肩并肩站在月光里,谁也拆不散的剪影。
月亮西斜,露水爬上石桌。我举起杯,对着天空那轮冷白的圆:“敬您,父亲;敬您,母亲;敬我们,兄弟。”酒入衷肠,化作滚烫的河,载着父亲的遗墨、母亲的针脚、我们的童年,一路流向岁月的最深处。那里有未写完的对联,有丢在救护车上的本子,有四根紧紧挨在一起的秧苗,在月光下,在桂花里,在每一声“妈,我回来了”的轻唤中,生生不息……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