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 家
□ 张 平
中秋的月亮升起来时,我正跨过捞刀河的石桥。桂花香像一条看不见的绳子,把我和对岸那栋四层小楼牢牢系在一起。月光铺在瓦背上,像母亲年轻时织的那匹白绢,如今绢上多了几处银霜——那是我兄弟四人鬓边的白发。
十年前,我们在父亲留下的土坯房的原址上竖起“家3.0”。新楼落成那天,吴震兄把写好的大门对联举过头顶:“身耕垄亩心藏菊,汗洒书田气自华”。我们把它嵌进大门门框,像给土地重新安了一颗心脏。厅堂中央屏风正面另有一副褪色的原木对联:“闯南国走海岱心系桑梓筑巢怀母爱,别稼穑营工商梦牵手足联璧度春秋”。那是我们四兄弟和曾维浩兄一句句磨出来的。原木底色虽已发白,但每个字依然苍劲有力,像父亲写在备课本上的板书,横平竖直,昂首挺立。
父亲走的时候才47岁。那年腊月,他捂着肝区在黑板前板书,粉笔灰落在藏青色中山装上,像一场早到的雪。次年元宵未过,他就被送进浏阳中医院。我陪床,夜里翻他枕头,发现一本巴掌大的笔记簿,纸页被汗水浸得发皱:
“老二爱读书,砸锅卖铁也要供;老四夜里哭,记得给他留灯。”有一页只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圆,下面四根竖线,像四棵挨在一起的秧苗。我偷偷把本子塞回去。后来却再也没找到它,父亲转院回老家的路上,本子不见了。许多年后,我在火车站看到一张被风卷起的病历单,忽然想起那个圆,想起圆下面四根线,想起自己那天跪在救护车尾喘不上气的痛。
那年父亲出殡,端午前,却冷得刺骨。灵堂的对联上联是普初叔叔写的“忙国事忙家事人到中年忙中休去”,普初叔叔拉着我的手,哽咽道:“平伢子,我写不下去了,这下联留着你们四兄弟以后慢慢去写。”如今,我脑子里还是留着一半的白。母亲穿着孝衣,吊瓶挂在灵棚柱子上,药水滴得比丧鼓还慢。老二老三老四跪在稻草上,哭着哭着竟睡着了。我跪着,膝盖被石子硌出血,却不敢动——父亲的本子、父亲的圆、父亲的“家不能散”像三块烧红的炭,生生把我钉在那里。那一刻我懂了:长大不是年龄,是把“我”活成“我们”,是把眼泪咽下去,换成撑住。
“双抢”时节,我从学校赶回来。日头毒,稻谷沉,我挑着百十斤的谷子在水田里走,肩膀由红转紫,汗水在裤腰上结出一圈盐霜。老二老三踩打谷机,木滚筒“咯吱咯吱”像父亲的咳嗽;老四个子矮,提着茶壶在田埂上跑,一路喊“哥哥喝茶”。母亲在晒谷坪晒谷,做饭,灶膛的炊烟从瓦缝里穿过,也穿过了我们最苦的日子。她把所有苦嚼碎咽下去,把甜留给我们——那甜是深夜灶台上的一碗薯丝饭,是清晨书包里还温热的烤红薯,是煤油灯下她缝补的每一件旧衣。她把对父亲的爱,一针一线、一饭一茶,悄悄织进了这个大家庭的每一寸光阴里。
今夜老宅灯火通明,石桌上月饼、瓜果、桂花酒摆得满满当当,母亲抱着曾孙女坐在桂花树下,孩子的小手在她脸上摸来摸去,她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三弟举杯:“敬妈!没有妈,咱们早像断线风筝散了。”声音沙哑,却像打谷机滚筒,一下一下夯在人心上。
小侄女追问放牛割草的故事,我们四兄弟抢着答,笑声把月光震得发颤。我讲起老四挑不动水,用小桶从捞刀河一趟趟提,烈日下像只倔强的小蚂蚁;老二讲起天未亮就去生产队的牛圈里抢牛放,边放牛边背课文;老三讲起把家里唯一的书桌油漆成黑色,用毛笔蘸着水,在书桌上练毛笔字……母亲在一旁听着,忽然说:“你们啊,小时候净淘气,可牛要是丢了,我可饶不了你们。”那语气,和40年前站在田塍上喊“收牛啦——回家吃饭啦”一模一样,穿过月光,穿过日子……
我起身给母亲夹月饼,冰糖茴香,一口下去,甜里带涩,像那年父亲偷偷塞给我的最后一块麦芽糖。母亲咬了一小口,抬眼望我:“还是老味道,甜而不腻。”她的目光越过石桌,越过桂花树,越过我们兄弟四人,落在很远的地方——那里有一个47岁的教书先生,正在黑板前书写“但愿人长久”,粉笔灰落在藏青色中山装上,像一场不肯融化的雪。
夜已深,月亮升至中天,桂花树把影子投在屏风那副对联上:“闯南国走海岱心系桑梓……”我轻声念完下联,仿佛完成一场迟到的祭奠。老四把掉落的桂花扫成一堆,忽然说:“哥,下辈子我们还做兄弟,还在这棵桂花树下吃月饼。”我点头,却不敢开口,怕一开口,喉咙里那块压了30年的石头会滚出来,砸疼此刻的月光。
我知道,天一亮我就要回珠海,回到高楼与海浪之间。可我也知道,只要捞刀河还在流,桂花树还在开,母亲还在藤椅上打盹,我就永远有路可回。所谓回家,不是回到一个地方,是回到被爱的原乡;所谓乡愁,也不是对土地的执念,是母亲在灯下缝补的针脚,是父亲本子上的圆,是兄弟四人肩并肩站在月光里,谁也拆不散的剪影。
月亮西斜,露水爬上石桌。我举起杯,对着天空那轮冷白的圆:“敬您,父亲;敬您,母亲;敬我们,兄弟。”酒入衷肠,化作滚烫的河,载着父亲的遗墨、母亲的针脚、我们的童年,一路流向岁月的最深处。那里有未写完的对联,有丢在救护车上的本子,有四根紧紧挨在一起的秧苗,在月光下,在桂花里,在每一声“妈,我回来了”的轻唤中,生生不息……

穿过风雨(组诗)
□ 罗春柏
穿过风雨
凉风巡弋大地
夏日的葱茏
随着蝉声消匿
露珠抹去花香
放下收获的镰刀
视野空荡
半壶浊酒
能留住多少光阴
跨过崎岖的路
穿越半生风雨
在桂花树下
对月低吟
河山清明
望断摩天岭
青云是梦
你没有登高
只在谷地里
把心放平
举杯邀月
曾经梦系长虹
抱日出门揽月而奔
走过山山岭岭
踏尽草绿花红
曾经不厌俯仰
以虔诚燃一炷高香
为心灯添把酥油
参悟至尊庙堂
只盼雁能归
园中挂满果香
若有来日
惠我的东风浩荡
奈何人生
水没有回流
就算改道前行
避不开天尽头
星空朗朗
何不应诗仙之约
且歌且舞
与友举杯邀月
心 愿
高台上走下的人
溪水一样流入平湖
放下麦克风的人
戴月荷锄
种豆南山下
野火熄灭
田园恢复宁静
打开春天的大门
让爱的暖流
滋养每个人的心灵
鸽子飞上蓝天
哨音朗朗
自由的旋律
在广场的中心
舞着多彩的长裙
云飘起来
晚霞映入眼帘
野地上
羊群踏着鞭响
走回羊圈
山雀穿过荒原
把月亮送上蓝天
雾岚游曳
悠扬的风笛
心空彩云
在轻轻的风中
轻轻地飘起来
西行的动车
动车,向西行驶
窗外,青山
绿水,田园草地
江水般飞快地流失
怎样,才能记住
这如画的风景
你在感叹,我在以手机
捕捉镜头,广播
却响起乘务员的声音
现在已到B站
下一站就是C站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说什么好呢,动车
不露声色,像人一样
呼了一口气
又径直向西驶去
偶 感
□ 彭 健
小满
千载节气识小满,
万事适意綦忌全。
常怀敬畏解缺憾,
从容淡然开境界。
灵感
电光石火般倏闪,
苦思冥想砉然现。
心神交互冀通感,
脑洞大开刹那间。
复始
讲师副教冲正高,
未正千般恨不消。
及至高阶俱挣到,
翻羡助教年华好。
回眸
天地阔是处徜徉,
老夫矣濯缨沧浪。
似无聊且酌霞觞,
唤友朋酩酊一场。
世间事多费考量,
回首故人总断肠。
鬓苍苍,视茫茫,
往昔相聚几星霜。
“母亲河”雕塑的守望与回响
□ 黄龙汉
斗门有一条母亲河,它的名字叫黄杨河,千百年来,川流不息,默默地滋养着斗门大地,也孕育了斗门人心中的激情和梦想。黄杨河全长14公里,北起鳘鱼沙,南至尖峰山与鸡啼门水道相接,因流经黄杨山东麓而得名。黄杨河湿地公园是黄杨河畔著名景点,是斗门区首个大型湿地公园,是市民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滨水休闲的好去处,它占地40万平方米,沿黄杨河岸线南北延伸3.7公里,有落羽杉林、红树林、芦苇荡三大生态区,设置滨水观景台等亲水设施,节假日游人如潮,车水马龙。斗门“母亲河”雕塑就坐落在黄杨河湿地公园,它高4米,创作于2014年,由中国颇具影响力的雕塑大师潘鹤及其子潘奋联手打造。2015年11月,我有幸参与了“母亲河”雕塑揭幕仪式,见到了90多岁高龄的潘鹤老先生,鲐背之年还亲临斗门为“母亲河”雕塑揭幕,可见他对该作品是多么重视。
自从看过这尊雕塑,我心里便烙上了印记,每年都到黄杨河畔华发水郡湿地公园走走,为的就是一睹“母亲河”雕塑的芳容,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潘鹤老先生创作这个雕塑的情怀。
潘鹤与表妹自幼青梅竹马,情投意合,这个可爱的姑娘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抗战期间表妹一家到澳门避难,潘鹤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偷渡到澳门见表妹,当他满怀希望与表妹喜结连理时,因两家贫富悬殊,表妹却被迫远嫁加拿大。这对潘鹤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是情人间的千古遗憾,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便以表妹为原形创作了“珠海渔女”雕塑,并选址在他当年爱情历险的出发地香炉湾立像。站在“珠海渔女”雕塑前,我想,潘鹤在创作“珠海渔女”后,肯定心有遗憾,“珠海渔女”是青春少女的形象,那渔女嫁人做了母亲后,她生活得怎样了?她生的小孩又怎样了?这肯定是创作者心心念念之事,爱而不得,便希望天下人都能得,能圆满,这就是一个胸怀宽广的艺术家的情怀。春去秋来,岁月如流,事隔30多年,90多岁的潘鹤受邀在斗门黄杨河畔创作“母亲河”雕塑,她与香炉湾畔的“珠海渔女”遥遥相对,为“珠海渔女”的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凝神注视“母亲河”雕塑,试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领略她的风姿,感受每个细节蕴含的深意。在“母亲河”雕塑中,慈母与孩童构成整体造型,妈妈侧躺身姿,长发及腰,脖子上戴着一串珍珠项链,身披渔网,左手高举夜明珠,右手捧着珠蚌,展现出渔女的独特韵味。男童在母亲慈爱目光的鼓励下,奋力前游,母亲身下河水滔滔奔流,鱼儿朝着珠蚌方向争先恐后前游,寓意斗门优美而独具特色的水乡风貌,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水下倒影一轮明月,托举整座雕塑,使得渔女母亲像嫦娥奔月一样空灵飘逸。用水中月作为主体雕塑与基座的分隔物,这是多么独具匠心的设计呀。
我在黄杨河畔重遇“母亲河”雕塑时,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这是一片纯净的天地,它消融了一切喧闹,一切凡尘,当阳光温柔地洒落在雕塑表面时,与波光粼粼的河面相映成趣,随着水波闪动,金光万道,给“母亲河”雕塑镀上一层金色的光环。白鹭不时从河面掠过,偶有白鹭成双成对停留在雕塑旁,嬉戏逗乐,为这处新景观增添了自然之韵。傍晚时分,落日余晖将“母亲河”雕塑覆盖,金色的轮廓耀眼生辉,显得庄严美丽。我端详母亲手上托起的明珠,默默遐想,这喻示着怎样的一种希望?
伫立河边,落叶林交融在蕴藏着诗情画意的月色中,此情此景,让我心中顿然萌动一种纯挚的情感,当我们欣赏“珠海渔女”时,别忘了还有一尊“母亲河”雕塑,她与“珠海渔女”温情守望,是“珠海渔女”爱的延续和回响。
瑞士见闻
□ 刘 群
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上看,这次旅游收获满满——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主要是欣赏古迹,但比较而言,更能震撼我的是瑞士的自然山水。
少女峰缆车上的极目远眺
少女峰位于瑞士南部的伯尔尼高地,是阿尔卑斯山区的著名山峰,海拔4158米。这里有着世界上最陡峭的大型缆车,有着欧洲最高的火车站。游客登顶少女峰,必须先乘坐缆车至半山腰,再换乘火车登顶。这种火车非常特别,车底下是一个个方格的齿轮,轨道中间也是一个个方格的齿轮,火车爬山是靠着车子底下的齿轮与轨道中间的齿轮咬合着前进。且由于山顶常年积雪,火车是从山肚里穿越行至山顶的。
少女峰的精华,不在于登顶俯视巍峨的雪山,也不在于感受那独特的火车登山,而在于乘坐缆车时的极目远望。
从缆车上举目望去,脚下是一片人间仙境——地毯式的大片草坪,一望无际的翠绿世界,镶嵌在草坪中数不清的风格各异的别墅,由湛蓝色云彩和白色云彩组成的天空,天空下的草坪青得能滴出翠来,远处的树绿得能溢出油来。
面对这些从未见过的奇幻世界,我激动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穷奇胜景,我有喷溢的情感,却没有喷溢的才气,我知道我的笔力,写不出这如诗如画的五彩缤纷……
突然,我想到季羡林在自传中讲到从德国回国的途中路过瑞士,他是这样描述瑞士的:“我学了半辈子语言,说了半辈子话,读了半辈子中西名著。然而,到了今天,我学的语言,我说的话,我读的名著,哪一个也帮不了我,我要用嘴描绘眼前的美景,我说不出;我要用笔写出眼前的美景,我写不出。”
季老的话,说出了我的心声。季老是我国语言艺术大师,他对瑞士都感到语言无力,而我呢,只能噤若寒蝉。
疑是银河落九天
少女峰位于瑞士因特拉肯旅游胜地东南18公里处,是阿尔卑斯山中部的一部分。我们离开少女峰的时候,要途经列支敦士登去德国,必逾阿尔卑斯山向北而东。
汽车沿着阿尔卑斯山脉奔跑,只见道路两侧都是崇山峻岭,又到处都是茂密的植被或垂直的悬崖,而一丛丛的树顶,深得发绿。
汽车有时沿着湖边奔跑,那清澈见底的湖水,淡蓝淡蓝的,平得像镜子一样,而隔岸的高山,又青得出烟。
汽车有时在山谷中奔跑,眼前呈现的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此时抬头望去,远处的山景似云彩一般,似一抹挂在天边的山色空蒙的水墨画。
汽车风驰电掣般向东行驶,前行的路,颇为弯曲,一座大山峰又一座大山峰被甩到身后,瀑布左一条右一条惊现眼前——有的是一叠泉,泉水直接从高处飞泻谷底,悬挂如帘;有的是两叠泉,泉水跌落半山腰后再喷洒至谷底,水泻溅玉,氤氲迷蒙,经阳光折射,五光十色,瑰丽夺目;还有三叠泉四叠泉的。总之,那种银河落九天的美景,时常闯入我的眼帘……
突然,我想到李白描述的庐山瀑布,地点在庐山边上的星子县,那种“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落差高度与水量的大小,都不及我的眼前所见,面对庐山瀑布的那个落差和水流,李白竟然能够写出流芳千古、气势磅礴的壮丽诗篇,我想,如果李白来到这里,他的神来之笔,又将描绘出怎样的不朽画面……

回 家
□ 张 平
中秋的月亮升起来时,我正跨过捞刀河的石桥。桂花香像一条看不见的绳子,把我和对岸那栋四层小楼牢牢系在一起。月光铺在瓦背上,像母亲年轻时织的那匹白绢,如今绢上多了几处银霜——那是我兄弟四人鬓边的白发。
十年前,我们在父亲留下的土坯房的原址上竖起“家3.0”。新楼落成那天,吴震兄把写好的大门对联举过头顶:“身耕垄亩心藏菊,汗洒书田气自华”。我们把它嵌进大门门框,像给土地重新安了一颗心脏。厅堂中央屏风正面另有一副褪色的原木对联:“闯南国走海岱心系桑梓筑巢怀母爱,别稼穑营工商梦牵手足联璧度春秋”。那是我们四兄弟和曾维浩兄一句句磨出来的。原木底色虽已发白,但每个字依然苍劲有力,像父亲写在备课本上的板书,横平竖直,昂首挺立。
父亲走的时候才47岁。那年腊月,他捂着肝区在黑板前板书,粉笔灰落在藏青色中山装上,像一场早到的雪。次年元宵未过,他就被送进浏阳中医院。我陪床,夜里翻他枕头,发现一本巴掌大的笔记簿,纸页被汗水浸得发皱:
“老二爱读书,砸锅卖铁也要供;老四夜里哭,记得给他留灯。”有一页只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圆,下面四根竖线,像四棵挨在一起的秧苗。我偷偷把本子塞回去。后来却再也没找到它,父亲转院回老家的路上,本子不见了。许多年后,我在火车站看到一张被风卷起的病历单,忽然想起那个圆,想起圆下面四根线,想起自己那天跪在救护车尾喘不上气的痛。
那年父亲出殡,端午前,却冷得刺骨。灵堂的对联上联是普初叔叔写的“忙国事忙家事人到中年忙中休去”,普初叔叔拉着我的手,哽咽道:“平伢子,我写不下去了,这下联留着你们四兄弟以后慢慢去写。”如今,我脑子里还是留着一半的白。母亲穿着孝衣,吊瓶挂在灵棚柱子上,药水滴得比丧鼓还慢。老二老三老四跪在稻草上,哭着哭着竟睡着了。我跪着,膝盖被石子硌出血,却不敢动——父亲的本子、父亲的圆、父亲的“家不能散”像三块烧红的炭,生生把我钉在那里。那一刻我懂了:长大不是年龄,是把“我”活成“我们”,是把眼泪咽下去,换成撑住。
“双抢”时节,我从学校赶回来。日头毒,稻谷沉,我挑着百十斤的谷子在水田里走,肩膀由红转紫,汗水在裤腰上结出一圈盐霜。老二老三踩打谷机,木滚筒“咯吱咯吱”像父亲的咳嗽;老四个子矮,提着茶壶在田埂上跑,一路喊“哥哥喝茶”。母亲在晒谷坪晒谷,做饭,灶膛的炊烟从瓦缝里穿过,也穿过了我们最苦的日子。她把所有苦嚼碎咽下去,把甜留给我们——那甜是深夜灶台上的一碗薯丝饭,是清晨书包里还温热的烤红薯,是煤油灯下她缝补的每一件旧衣。她把对父亲的爱,一针一线、一饭一茶,悄悄织进了这个大家庭的每一寸光阴里。
今夜老宅灯火通明,石桌上月饼、瓜果、桂花酒摆得满满当当,母亲抱着曾孙女坐在桂花树下,孩子的小手在她脸上摸来摸去,她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三弟举杯:“敬妈!没有妈,咱们早像断线风筝散了。”声音沙哑,却像打谷机滚筒,一下一下夯在人心上。
小侄女追问放牛割草的故事,我们四兄弟抢着答,笑声把月光震得发颤。我讲起老四挑不动水,用小桶从捞刀河一趟趟提,烈日下像只倔强的小蚂蚁;老二讲起天未亮就去生产队的牛圈里抢牛放,边放牛边背课文;老三讲起把家里唯一的书桌油漆成黑色,用毛笔蘸着水,在书桌上练毛笔字……母亲在一旁听着,忽然说:“你们啊,小时候净淘气,可牛要是丢了,我可饶不了你们。”那语气,和40年前站在田塍上喊“收牛啦——回家吃饭啦”一模一样,穿过月光,穿过日子……
我起身给母亲夹月饼,冰糖茴香,一口下去,甜里带涩,像那年父亲偷偷塞给我的最后一块麦芽糖。母亲咬了一小口,抬眼望我:“还是老味道,甜而不腻。”她的目光越过石桌,越过桂花树,越过我们兄弟四人,落在很远的地方——那里有一个47岁的教书先生,正在黑板前书写“但愿人长久”,粉笔灰落在藏青色中山装上,像一场不肯融化的雪。
夜已深,月亮升至中天,桂花树把影子投在屏风那副对联上:“闯南国走海岱心系桑梓……”我轻声念完下联,仿佛完成一场迟到的祭奠。老四把掉落的桂花扫成一堆,忽然说:“哥,下辈子我们还做兄弟,还在这棵桂花树下吃月饼。”我点头,却不敢开口,怕一开口,喉咙里那块压了30年的石头会滚出来,砸疼此刻的月光。
我知道,天一亮我就要回珠海,回到高楼与海浪之间。可我也知道,只要捞刀河还在流,桂花树还在开,母亲还在藤椅上打盹,我就永远有路可回。所谓回家,不是回到一个地方,是回到被爱的原乡;所谓乡愁,也不是对土地的执念,是母亲在灯下缝补的针脚,是父亲本子上的圆,是兄弟四人肩并肩站在月光里,谁也拆不散的剪影。
月亮西斜,露水爬上石桌。我举起杯,对着天空那轮冷白的圆:“敬您,父亲;敬您,母亲;敬我们,兄弟。”酒入衷肠,化作滚烫的河,载着父亲的遗墨、母亲的针脚、我们的童年,一路流向岁月的最深处。那里有未写完的对联,有丢在救护车上的本子,有四根紧紧挨在一起的秧苗,在月光下,在桂花里,在每一声“妈,我回来了”的轻唤中,生生不息……

穿过风雨(组诗)
□ 罗春柏
穿过风雨
凉风巡弋大地
夏日的葱茏
随着蝉声消匿
露珠抹去花香
放下收获的镰刀
视野空荡
半壶浊酒
能留住多少光阴
跨过崎岖的路
穿越半生风雨
在桂花树下
对月低吟
河山清明
望断摩天岭
青云是梦
你没有登高
只在谷地里
把心放平
举杯邀月
曾经梦系长虹
抱日出门揽月而奔
走过山山岭岭
踏尽草绿花红
曾经不厌俯仰
以虔诚燃一炷高香
为心灯添把酥油
参悟至尊庙堂
只盼雁能归
园中挂满果香
若有来日
惠我的东风浩荡
奈何人生
水没有回流
就算改道前行
避不开天尽头
星空朗朗
何不应诗仙之约
且歌且舞
与友举杯邀月
心 愿
高台上走下的人
溪水一样流入平湖
放下麦克风的人
戴月荷锄
种豆南山下
野火熄灭
田园恢复宁静
打开春天的大门
让爱的暖流
滋养每个人的心灵
鸽子飞上蓝天
哨音朗朗
自由的旋律
在广场的中心
舞着多彩的长裙
云飘起来
晚霞映入眼帘
野地上
羊群踏着鞭响
走回羊圈
山雀穿过荒原
把月亮送上蓝天
雾岚游曳
悠扬的风笛
心空彩云
在轻轻的风中
轻轻地飘起来
西行的动车
动车,向西行驶
窗外,青山
绿水,田园草地
江水般飞快地流失
怎样,才能记住
这如画的风景
你在感叹,我在以手机
捕捉镜头,广播
却响起乘务员的声音
现在已到B站
下一站就是C站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说什么好呢,动车
不露声色,像人一样
呼了一口气
又径直向西驶去
偶 感
□ 彭 健
小满
千载节气识小满,
万事适意綦忌全。
常怀敬畏解缺憾,
从容淡然开境界。
灵感
电光石火般倏闪,
苦思冥想砉然现。
心神交互冀通感,
脑洞大开刹那间。
复始
讲师副教冲正高,
未正千般恨不消。
及至高阶俱挣到,
翻羡助教年华好。
回眸
天地阔是处徜徉,
老夫矣濯缨沧浪。
似无聊且酌霞觞,
唤友朋酩酊一场。
世间事多费考量,
回首故人总断肠。
鬓苍苍,视茫茫,
往昔相聚几星霜。
“母亲河”雕塑的守望与回响
□ 黄龙汉
斗门有一条母亲河,它的名字叫黄杨河,千百年来,川流不息,默默地滋养着斗门大地,也孕育了斗门人心中的激情和梦想。黄杨河全长14公里,北起鳘鱼沙,南至尖峰山与鸡啼门水道相接,因流经黄杨山东麓而得名。黄杨河湿地公园是黄杨河畔著名景点,是斗门区首个大型湿地公园,是市民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滨水休闲的好去处,它占地40万平方米,沿黄杨河岸线南北延伸3.7公里,有落羽杉林、红树林、芦苇荡三大生态区,设置滨水观景台等亲水设施,节假日游人如潮,车水马龙。斗门“母亲河”雕塑就坐落在黄杨河湿地公园,它高4米,创作于2014年,由中国颇具影响力的雕塑大师潘鹤及其子潘奋联手打造。2015年11月,我有幸参与了“母亲河”雕塑揭幕仪式,见到了90多岁高龄的潘鹤老先生,鲐背之年还亲临斗门为“母亲河”雕塑揭幕,可见他对该作品是多么重视。
自从看过这尊雕塑,我心里便烙上了印记,每年都到黄杨河畔华发水郡湿地公园走走,为的就是一睹“母亲河”雕塑的芳容,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潘鹤老先生创作这个雕塑的情怀。
潘鹤与表妹自幼青梅竹马,情投意合,这个可爱的姑娘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抗战期间表妹一家到澳门避难,潘鹤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偷渡到澳门见表妹,当他满怀希望与表妹喜结连理时,因两家贫富悬殊,表妹却被迫远嫁加拿大。这对潘鹤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是情人间的千古遗憾,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便以表妹为原形创作了“珠海渔女”雕塑,并选址在他当年爱情历险的出发地香炉湾立像。站在“珠海渔女”雕塑前,我想,潘鹤在创作“珠海渔女”后,肯定心有遗憾,“珠海渔女”是青春少女的形象,那渔女嫁人做了母亲后,她生活得怎样了?她生的小孩又怎样了?这肯定是创作者心心念念之事,爱而不得,便希望天下人都能得,能圆满,这就是一个胸怀宽广的艺术家的情怀。春去秋来,岁月如流,事隔30多年,90多岁的潘鹤受邀在斗门黄杨河畔创作“母亲河”雕塑,她与香炉湾畔的“珠海渔女”遥遥相对,为“珠海渔女”的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凝神注视“母亲河”雕塑,试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领略她的风姿,感受每个细节蕴含的深意。在“母亲河”雕塑中,慈母与孩童构成整体造型,妈妈侧躺身姿,长发及腰,脖子上戴着一串珍珠项链,身披渔网,左手高举夜明珠,右手捧着珠蚌,展现出渔女的独特韵味。男童在母亲慈爱目光的鼓励下,奋力前游,母亲身下河水滔滔奔流,鱼儿朝着珠蚌方向争先恐后前游,寓意斗门优美而独具特色的水乡风貌,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水下倒影一轮明月,托举整座雕塑,使得渔女母亲像嫦娥奔月一样空灵飘逸。用水中月作为主体雕塑与基座的分隔物,这是多么独具匠心的设计呀。
我在黄杨河畔重遇“母亲河”雕塑时,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这是一片纯净的天地,它消融了一切喧闹,一切凡尘,当阳光温柔地洒落在雕塑表面时,与波光粼粼的河面相映成趣,随着水波闪动,金光万道,给“母亲河”雕塑镀上一层金色的光环。白鹭不时从河面掠过,偶有白鹭成双成对停留在雕塑旁,嬉戏逗乐,为这处新景观增添了自然之韵。傍晚时分,落日余晖将“母亲河”雕塑覆盖,金色的轮廓耀眼生辉,显得庄严美丽。我端详母亲手上托起的明珠,默默遐想,这喻示着怎样的一种希望?
伫立河边,落叶林交融在蕴藏着诗情画意的月色中,此情此景,让我心中顿然萌动一种纯挚的情感,当我们欣赏“珠海渔女”时,别忘了还有一尊“母亲河”雕塑,她与“珠海渔女”温情守望,是“珠海渔女”爱的延续和回响。
瑞士见闻
□ 刘 群
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上看,这次旅游收获满满——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主要是欣赏古迹,但比较而言,更能震撼我的是瑞士的自然山水。
少女峰缆车上的极目远眺
少女峰位于瑞士南部的伯尔尼高地,是阿尔卑斯山区的著名山峰,海拔4158米。这里有着世界上最陡峭的大型缆车,有着欧洲最高的火车站。游客登顶少女峰,必须先乘坐缆车至半山腰,再换乘火车登顶。这种火车非常特别,车底下是一个个方格的齿轮,轨道中间也是一个个方格的齿轮,火车爬山是靠着车子底下的齿轮与轨道中间的齿轮咬合着前进。且由于山顶常年积雪,火车是从山肚里穿越行至山顶的。
少女峰的精华,不在于登顶俯视巍峨的雪山,也不在于感受那独特的火车登山,而在于乘坐缆车时的极目远望。
从缆车上举目望去,脚下是一片人间仙境——地毯式的大片草坪,一望无际的翠绿世界,镶嵌在草坪中数不清的风格各异的别墅,由湛蓝色云彩和白色云彩组成的天空,天空下的草坪青得能滴出翠来,远处的树绿得能溢出油来。
面对这些从未见过的奇幻世界,我激动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穷奇胜景,我有喷溢的情感,却没有喷溢的才气,我知道我的笔力,写不出这如诗如画的五彩缤纷……
突然,我想到季羡林在自传中讲到从德国回国的途中路过瑞士,他是这样描述瑞士的:“我学了半辈子语言,说了半辈子话,读了半辈子中西名著。然而,到了今天,我学的语言,我说的话,我读的名著,哪一个也帮不了我,我要用嘴描绘眼前的美景,我说不出;我要用笔写出眼前的美景,我写不出。”
季老的话,说出了我的心声。季老是我国语言艺术大师,他对瑞士都感到语言无力,而我呢,只能噤若寒蝉。
疑是银河落九天
少女峰位于瑞士因特拉肯旅游胜地东南18公里处,是阿尔卑斯山中部的一部分。我们离开少女峰的时候,要途经列支敦士登去德国,必逾阿尔卑斯山向北而东。
汽车沿着阿尔卑斯山脉奔跑,只见道路两侧都是崇山峻岭,又到处都是茂密的植被或垂直的悬崖,而一丛丛的树顶,深得发绿。
汽车有时沿着湖边奔跑,那清澈见底的湖水,淡蓝淡蓝的,平得像镜子一样,而隔岸的高山,又青得出烟。
汽车有时在山谷中奔跑,眼前呈现的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此时抬头望去,远处的山景似云彩一般,似一抹挂在天边的山色空蒙的水墨画。
汽车风驰电掣般向东行驶,前行的路,颇为弯曲,一座大山峰又一座大山峰被甩到身后,瀑布左一条右一条惊现眼前——有的是一叠泉,泉水直接从高处飞泻谷底,悬挂如帘;有的是两叠泉,泉水跌落半山腰后再喷洒至谷底,水泻溅玉,氤氲迷蒙,经阳光折射,五光十色,瑰丽夺目;还有三叠泉四叠泉的。总之,那种银河落九天的美景,时常闯入我的眼帘……
突然,我想到李白描述的庐山瀑布,地点在庐山边上的星子县,那种“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落差高度与水量的大小,都不及我的眼前所见,面对庐山瀑布的那个落差和水流,李白竟然能够写出流芳千古、气势磅礴的壮丽诗篇,我想,如果李白来到这里,他的神来之笔,又将描绘出怎样的不朽画面……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