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霞 聿声
2025-10-21 02:38
10月17日,由红线女关门弟子、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琼霞与红线女徒孙黄俊成、琼霞弟子吴东梦主演的红派新编粤剧《唐母兰馨》以及由黄俊成、吴东梦主演的邕剧《天香》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南国剧场精彩上演。 (《珠海特区报》10月20日03版)

你言——
古调新声拨动青春心弦
戏曲进校园的难点,从来不在“进”,而在“驻”——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驻留在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此次演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唐母兰馨》将抗日英雄的家国故事融入红派唱腔,《天香》让产业升级的当代叙事绽放茉莉花香。它们不是将戏曲作为博物馆藏品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而是让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讲述与当代青年息息相关的话题。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恰恰是对传统最有力的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演出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中常见的说教模式,通过精湛的艺术表演,让家国大义在唱念做打间自然流淌。当琼霞用红派唱腔演绎唐母对家庭的珍视,当转音旋律中传递出舍家报国的决心,价值观的传递已悄然完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远比直白的道德说教更能打动年轻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最深刻的道理在审美体验中自然内化,让价值观教育从“要你知道”变成“让你感受”。
在快节奏的短视频时代,戏曲的“慢”反而成为一种珍贵的精神资源。当年轻人能坐下来,为舞台上的悲欢离合而动容,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艺术熏陶,更是一种日渐稀缺的能力——专注与沉思的能力。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一种不一样的时间体验和精神节奏。
戏曲进校园的深层意义,在于为年轻人构建文化认同的精神坐标。通过《唐母兰馨》中的家国情怀,《天香》中的奋斗精神,年轻人不仅欣赏了艺术,更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个人与集体、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这种文化认同不是强加的,而是在艺术感染中自主建立的。当掌声在校园剧场响起,我们听到的是年轻心灵与文化根脉重新连接的声音。
传统文化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它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表达,以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焕发新生。粤剧邕剧在校园的成功表明,只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古调新声同样能拨动青春的心弦。让传统活在当下,让文化照亮未来,这或许就是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最美的绽放。

我语——
戏曲进校园不是送古董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送戏进校园”,而是一场文化的“反向奔赴”。当唐母胡兰馨在烽火中唱出“舍家为国”的决绝,当茉莉花香中飘出“产业振兴”的青春誓言,戏曲不再是“咿咿呀呀”的老调,而是与时代共振的回响。它用唱腔讲故事,用身段传精神,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读懂了什么叫“家国”,什么叫“担当”。
粤剧《唐母兰馨》没有讲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讲一个母亲如何在国难当头时,把儿子送上战场;邕剧《天香》没有唱空洞的口号,而是唱一群年轻人如何用一朵花改变一个村庄。它们都在讲一件事:普通人也能成就不普通的事。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才是传统戏曲最打动人的地方。
更难得的是,这场演出不是“我演你看”的单向输出,而是“你问我答”的双向奔赴。演员们走下舞台,和学生们聊角色、聊唱腔、聊创作背后的故事。文化不是被“教”会的,是被“感”会的。当年轻人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戏曲,传统才真正有了“后继有人”的可能。
有人担心,年轻人“看不懂”戏曲。其实,他们不是看不懂,而是没机会看。他们不缺审美,缺的是“入口”。粤剧的红派唱腔、邕剧的铿锵锣鼓,听起来陌生,但情感是共通的。母爱、奋斗、牺牲、理想……这些主题,哪个年轻人不懂?关键是你怎么讲。用他们熟悉的语境,讲他们关心的事,戏曲就能从“高冷”变成“共情”。
戏曲不只是艺术,更是历史的回声、价值的载体。当唐母唱出“国若不存,家将焉附”,那不是台词,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当莫离和天香用茉莉花改变命运,那不是剧情,是中国人“人定胜天”的精神。戏曲用最美的方式,把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唱进了年轻人的心里。
当然,一场演出改变不了世界,但它可以种下一颗种子。也许今天,只是有人记住了“胡兰馨”的名字;明天,就有人去查唐家湾的历史;后天,就有人想“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文化的力量,从来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润物细无声”。它不在掌声里,而在掌声之后的“若有所思”。
别让传统戏曲成为“非遗”的遗孤,让它成为“新生”的桥梁。不是年轻人不爱传统,而是传统要先学会“说话”。当戏曲不再“端着”,年轻人自然愿意“接着”。
让传统“活”起来,不是让它变年轻,而是让年轻人发现:它从来就没老过。
10月17日,由红线女关门弟子、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琼霞与红线女徒孙黄俊成、琼霞弟子吴东梦主演的红派新编粤剧《唐母兰馨》以及由黄俊成、吴东梦主演的邕剧《天香》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南国剧场精彩上演。 (《珠海特区报》10月20日03版)

你言——
古调新声拨动青春心弦
戏曲进校园的难点,从来不在“进”,而在“驻”——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驻留在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此次演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唐母兰馨》将抗日英雄的家国故事融入红派唱腔,《天香》让产业升级的当代叙事绽放茉莉花香。它们不是将戏曲作为博物馆藏品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而是让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讲述与当代青年息息相关的话题。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恰恰是对传统最有力的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演出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中常见的说教模式,通过精湛的艺术表演,让家国大义在唱念做打间自然流淌。当琼霞用红派唱腔演绎唐母对家庭的珍视,当转音旋律中传递出舍家报国的决心,价值观的传递已悄然完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远比直白的道德说教更能打动年轻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最深刻的道理在审美体验中自然内化,让价值观教育从“要你知道”变成“让你感受”。
在快节奏的短视频时代,戏曲的“慢”反而成为一种珍贵的精神资源。当年轻人能坐下来,为舞台上的悲欢离合而动容,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艺术熏陶,更是一种日渐稀缺的能力——专注与沉思的能力。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一种不一样的时间体验和精神节奏。
戏曲进校园的深层意义,在于为年轻人构建文化认同的精神坐标。通过《唐母兰馨》中的家国情怀,《天香》中的奋斗精神,年轻人不仅欣赏了艺术,更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个人与集体、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这种文化认同不是强加的,而是在艺术感染中自主建立的。当掌声在校园剧场响起,我们听到的是年轻心灵与文化根脉重新连接的声音。
传统文化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它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表达,以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焕发新生。粤剧邕剧在校园的成功表明,只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古调新声同样能拨动青春的心弦。让传统活在当下,让文化照亮未来,这或许就是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最美的绽放。

我语——
戏曲进校园不是送古董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送戏进校园”,而是一场文化的“反向奔赴”。当唐母胡兰馨在烽火中唱出“舍家为国”的决绝,当茉莉花香中飘出“产业振兴”的青春誓言,戏曲不再是“咿咿呀呀”的老调,而是与时代共振的回响。它用唱腔讲故事,用身段传精神,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读懂了什么叫“家国”,什么叫“担当”。
粤剧《唐母兰馨》没有讲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讲一个母亲如何在国难当头时,把儿子送上战场;邕剧《天香》没有唱空洞的口号,而是唱一群年轻人如何用一朵花改变一个村庄。它们都在讲一件事:普通人也能成就不普通的事。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才是传统戏曲最打动人的地方。
更难得的是,这场演出不是“我演你看”的单向输出,而是“你问我答”的双向奔赴。演员们走下舞台,和学生们聊角色、聊唱腔、聊创作背后的故事。文化不是被“教”会的,是被“感”会的。当年轻人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戏曲,传统才真正有了“后继有人”的可能。
有人担心,年轻人“看不懂”戏曲。其实,他们不是看不懂,而是没机会看。他们不缺审美,缺的是“入口”。粤剧的红派唱腔、邕剧的铿锵锣鼓,听起来陌生,但情感是共通的。母爱、奋斗、牺牲、理想……这些主题,哪个年轻人不懂?关键是你怎么讲。用他们熟悉的语境,讲他们关心的事,戏曲就能从“高冷”变成“共情”。
戏曲不只是艺术,更是历史的回声、价值的载体。当唐母唱出“国若不存,家将焉附”,那不是台词,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当莫离和天香用茉莉花改变命运,那不是剧情,是中国人“人定胜天”的精神。戏曲用最美的方式,把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唱进了年轻人的心里。
当然,一场演出改变不了世界,但它可以种下一颗种子。也许今天,只是有人记住了“胡兰馨”的名字;明天,就有人去查唐家湾的历史;后天,就有人想“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文化的力量,从来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润物细无声”。它不在掌声里,而在掌声之后的“若有所思”。
别让传统戏曲成为“非遗”的遗孤,让它成为“新生”的桥梁。不是年轻人不爱传统,而是传统要先学会“说话”。当戏曲不再“端着”,年轻人自然愿意“接着”。
让传统“活”起来,不是让它变年轻,而是让年轻人发现:它从来就没老过。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