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风物志|七百年前,横琴见证宋元海战激荡风云

十字门水道风云际会,距今700多年前,朝代更迭在这里留下战争的腥风血雨。如今,站在横琴岸边看碧波荡漾,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宋元王朝更迭的战场,上演过南宋流亡朝廷最后的抗争与坚守,更留存了文天祥、张世杰等忠臣义士的精神印记。

御舟遇飓风

流亡朝廷风雨飘摇

1271年元朝建立后,次年便分水陆两路南下攻宋。襄樊之战后,元军直逼南宋都城临安,益王赵昰、广王赵昺被迫出逃,最终在福州,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即宋端宗,改元 “景炎”。

景炎二年(1277年),南宋流亡小朝廷兵败入粤。十一月,宋端宗在马南宝家休整后,本欲北上广州,却得知广州已被元军攻占,只得改道南下,船队最终在横琴、九澳等岛屿抛泊。不久,元朝将领率船队追至香山县,南宋将领王天禄投降、卢茂被俘,部分战船被夺。危急时刻,少傅兼枢密副使张世杰一边率军迎击,一边护送皇室撤至横琴深井村。

当御舟船队行驶至深井村以北的“大井角”时,突发飓风,巨浪掀翻御舟,9岁的宋端宗失足落海。虽万幸被救回,却因惊恐过度卧病不起。据《宋史》记载:“十二月丙子,昰至井澳,飓风坏舟,几溺死,遂成疾。”印证了这段惊险经历,而文中的“井澳”,正是如今的横琴。

《宋史》记载:“十二月丙子,昰至井澳,飓风坏舟,几溺死,遂成疾。”

景炎三年(1278年)正月,元将刘深发现宋端宗在井澳,随即率战船攻打井澳口。为护皇室安全,张世杰先将宋端宗转移至小横琴“谢女峡”,随后在十字门水道摆开船阵,与元军展开激烈海战。

彼时,张世杰麾下虽船多人众,却因士气、战力不济,最终不敌元军,十字门海战以南宋失利告终。二月,张世杰被迫护送宋端宗船队西迁,前往硇洲荒岛(今湛江硇洲岛)。同年四月,宋端宗在硇洲病逝,这位短暂在位的小皇帝,将生命永远留在了流亡的路上。

此后,丞相陆秀夫、张世杰等拥立卫王赵昺登基,改元“祥兴”,但他们的抗元事业并未持续太久,1279年3月,南宋残余势力全军覆没,陆秀夫在安抚幼主之后,将国玺绑在幼主身上,背着他跳海自尽。自此,南宋在中国南方153年的偏安统治彻底终结。

诗中藏横琴

忠臣义士留下印记

当南宋小朝廷在横琴一带艰难支撑时,右丞相文天祥也在江西坚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文天祥出兵广东收复惠州;六月,他率部来到横琴海面,本欲与张世杰会合,却听闻宋端宗驾崩的噩耗,悲痛不已。

同年十月,文天祥在潮阳被俘,次年正月十二日,当他被元军押经香山县时,满腔悲愤化作千古名篇《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绝唱,道尽了忠臣的气节。

文天祥在被俘虏押送到燕地后,于监狱中创作《文信公集杜诗》,其中包含一首《景炎宾天第三十一》,诗前有序:“御舟离三山,至惠州之甲子门驻焉。巳而迁官富场。丁丑冬,敌舟来,移次仙澳,与战得利。寻望南去,止碙州(洲)。景炎宾天,盖戊寅四月望也。呜呼,痛哉!”据《香山县志》考证,其中的“仙澳”,也指横琴。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四《文信公集杜诗》其中《景炎宾天第三十一》提到横琴。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四《文信公集杜诗》其中《景炎宾天第三十一》提到横琴。

南宋灭亡后,抗元的火种并未立即熄灭。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南宋遗臣马南宝仍在横琴聚集兵力,坚持抗元斗争。最终,他被元将哈剌歹擒杀,南宋在广东的抗元斗争彻底落幕。《元史·世祖纪》中 “广东贼黎德、马南宝等作乱,遣兵讨平之”,以及明·黄佐《广东通志》“马南宝,宋遗臣,聚兵横琴,元将哈剌歹擒杀之” 的记载,为这段历史留下了确凿注脚。

岁月流转,十字门水道的硝烟早已散尽,横琴的山海间也恢复了宁静。但七百年前,宋端宗落海的惊涛、文天祥笔下的丹心已静静融入横琴的土地,组成了这片区域的历史记忆。

文字:陈子怡 图片:朱文 编辑:陶哲 责任编辑:叶维佳
横琴风物志|七百年前,横琴见证宋元海战激荡风云
珠海特区报 2025-10-24 00:18

十字门水道风云际会,距今700多年前,朝代更迭在这里留下战争的腥风血雨。如今,站在横琴岸边看碧波荡漾,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宋元王朝更迭的战场,上演过南宋流亡朝廷最后的抗争与坚守,更留存了文天祥、张世杰等忠臣义士的精神印记。

御舟遇飓风

流亡朝廷风雨飘摇

1271年元朝建立后,次年便分水陆两路南下攻宋。襄樊之战后,元军直逼南宋都城临安,益王赵昰、广王赵昺被迫出逃,最终在福州,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即宋端宗,改元 “景炎”。

景炎二年(1277年),南宋流亡小朝廷兵败入粤。十一月,宋端宗在马南宝家休整后,本欲北上广州,却得知广州已被元军攻占,只得改道南下,船队最终在横琴、九澳等岛屿抛泊。不久,元朝将领率船队追至香山县,南宋将领王天禄投降、卢茂被俘,部分战船被夺。危急时刻,少傅兼枢密副使张世杰一边率军迎击,一边护送皇室撤至横琴深井村。

当御舟船队行驶至深井村以北的“大井角”时,突发飓风,巨浪掀翻御舟,9岁的宋端宗失足落海。虽万幸被救回,却因惊恐过度卧病不起。据《宋史》记载:“十二月丙子,昰至井澳,飓风坏舟,几溺死,遂成疾。”印证了这段惊险经历,而文中的“井澳”,正是如今的横琴。

《宋史》记载:“十二月丙子,昰至井澳,飓风坏舟,几溺死,遂成疾。”

景炎三年(1278年)正月,元将刘深发现宋端宗在井澳,随即率战船攻打井澳口。为护皇室安全,张世杰先将宋端宗转移至小横琴“谢女峡”,随后在十字门水道摆开船阵,与元军展开激烈海战。

彼时,张世杰麾下虽船多人众,却因士气、战力不济,最终不敌元军,十字门海战以南宋失利告终。二月,张世杰被迫护送宋端宗船队西迁,前往硇洲荒岛(今湛江硇洲岛)。同年四月,宋端宗在硇洲病逝,这位短暂在位的小皇帝,将生命永远留在了流亡的路上。

此后,丞相陆秀夫、张世杰等拥立卫王赵昺登基,改元“祥兴”,但他们的抗元事业并未持续太久,1279年3月,南宋残余势力全军覆没,陆秀夫在安抚幼主之后,将国玺绑在幼主身上,背着他跳海自尽。自此,南宋在中国南方153年的偏安统治彻底终结。

诗中藏横琴

忠臣义士留下印记

当南宋小朝廷在横琴一带艰难支撑时,右丞相文天祥也在江西坚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文天祥出兵广东收复惠州;六月,他率部来到横琴海面,本欲与张世杰会合,却听闻宋端宗驾崩的噩耗,悲痛不已。

同年十月,文天祥在潮阳被俘,次年正月十二日,当他被元军押经香山县时,满腔悲愤化作千古名篇《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绝唱,道尽了忠臣的气节。

文天祥在被俘虏押送到燕地后,于监狱中创作《文信公集杜诗》,其中包含一首《景炎宾天第三十一》,诗前有序:“御舟离三山,至惠州之甲子门驻焉。巳而迁官富场。丁丑冬,敌舟来,移次仙澳,与战得利。寻望南去,止碙州(洲)。景炎宾天,盖戊寅四月望也。呜呼,痛哉!”据《香山县志》考证,其中的“仙澳”,也指横琴。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四《文信公集杜诗》其中《景炎宾天第三十一》提到横琴。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四《文信公集杜诗》其中《景炎宾天第三十一》提到横琴。

南宋灭亡后,抗元的火种并未立即熄灭。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南宋遗臣马南宝仍在横琴聚集兵力,坚持抗元斗争。最终,他被元将哈剌歹擒杀,南宋在广东的抗元斗争彻底落幕。《元史·世祖纪》中 “广东贼黎德、马南宝等作乱,遣兵讨平之”,以及明·黄佐《广东通志》“马南宝,宋遗臣,聚兵横琴,元将哈剌歹擒杀之” 的记载,为这段历史留下了确凿注脚。

岁月流转,十字门水道的硝烟早已散尽,横琴的山海间也恢复了宁静。但七百年前,宋端宗落海的惊涛、文天祥笔下的丹心已静静融入横琴的土地,组成了这片区域的历史记忆。

文字:陈子怡 图片:朱文 编辑:陶哲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