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屹峰 彭浩强
2025-10-28 03:11

发展影视文旅产业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捷径。影视文旅作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城市品牌塑造和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影视文旅产业的发展版图上,上海和云南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却各具价值的发展路径。
上海凭借其国际化大都市形象,通过系统化产业政策和都市现代性表达,构建了以政策驱动和产业支持为核心的影视文旅生态;云南则依托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塑造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情感品牌,形成了以自然疗愈和心灵共鸣为特质的影视文旅体验。
如何将现代化海滨都市的活力与海岛自然的疗愈功能有机结合,打造珠海特色的影视文旅发展新路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珠海影视文旅发展现状
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既有经济特区的城市活力,又拥有“百岛之市”的生态禀赋,这种“半城半岛”的独特城市特质为其发展影视文旅产业提供了差异化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珠海影视取景项目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增长:萌芽期(2000-2010年)共15部,年均1.5部;快速发展期(2011-2020年)共26部,年均2.6部;融合创新期(2021-2025年)增速明显加快,取景项目已达24部,年均6部,预计2025年将保持高位增长。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湾区协同与产业融合,如贾樟柯导演的《风流一代》(2023)在横琴取景,电视剧《成家》(2024)深度融入珠海都市生活,而《寻梦琴澳》(2024)更是珠澳联合摄制的代表。影视创作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文旅消费的联动愈发紧密。2024年,珠海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33.69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4546.01万人次,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42.66亿元。珠海国际马戏节、沙滩音乐派对等特色活动已成为城市文旅名片,但如何将影视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文旅的“留量”,开发与影视IP深度绑定的旅游产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珠海已通过持续举办专业节展活动,初步构建起城市的影视文化品牌。其中,“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已连续四年举办,成为国内纪录片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专业交流平台和珠海的特色文化IP。

在此基础上,珠海正积极拓展品牌的多样性与国际影响力。一个标志性的进展是澳门国际喜剧节核心活动落地横琴,这不仅开创了“一节两地”的粤澳协同新模式,更通过引入澳门的国际化品牌与资源,有效提升了珠海本土影视活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这一举措与尚在培育中的“珠海微电影节”等活动,共同构成了珠海在影视节展领域的多元化布局,即以本土专业品牌为基石,以跨境合作品牌为突破,共同提升城市的影视文化凝聚力与品牌价值。

珠海独特资源与竞争优势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让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陆桥相连的城市,为影视文旅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2024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港澳旅客超过1620万人次。这一显著增长的客流量为珠海提供了庞大的潜在文旅消费市场,同时也为珠港澳三地影视文化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珠海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影视拍摄提供了多元化场景:一是现代都市景观,包括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国际化建筑群、珠海大剧院等具有标志性的现代建筑,可作为时尚都市题材影视作品的理想外景地;二是滨海风光资源,55公里的情侣路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海滨大道”,与香炉湾、淇澳岛等构成了独特的海湾景观带,适合拍摄浪漫题材和疗愈系作品;三是历史文化遗存,唐家湾古镇、斗门旧街等历史建筑群,为历史题材和文化探索类影视作品提供了真实场景;四是生态自然景观,可满足自然探索和生态主题影视作品的拍摄需求。

作为南海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珠海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是“红色三杰”(苏兆征、杨匏安、林伟民)等革命先烈的故事,为主旋律影视创作提供了生动素材;二是近代名人资源,如“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民族诗人苏曼殊等历史名人在珠海留下的历史足迹,可发掘为具有文化深度的影视题材;三是特色民俗文化,如斗门飘色、金湾鹤舞、斗门水上婚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俗文化题材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了独特素材。
珠海还拥有262个海岛,是名副其实的“百岛之市”,这一独特地理特征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一是独特的海岛生态系统,以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可作为生态题材影视作品的核心场景;二是多样化的海岛风情,从渔家文化到现代海岛度假生活,形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丰富视觉元素;三是海洋文化传统,珠海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积累了丰富的航海文化和对外交流史料,为历史题材和冒险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素材;四是海岛休闲生活方式,东澳岛、外伶仃岛等度假岛屿展现的慢生活理念,为打造差异化的“海岛疗愈”文旅产品提供了条件。


外地先进经验
对珠海影视文旅发展的综合启示
借鉴上海的都市现代性与云南的疗愈情感品牌,珠海应避免单一维度的模仿,立足其“经济特区”与“百岛之市”并存的独特基因,构建“海湾都市+岛屿疗愈”的双核驱动战略,将快节奏的都市活力与慢节奏的自然静谧,整合为珠海独一无二的城市品牌价值主张,最终打造出“有一种生活叫珠海”的强烈情感认同,将珠海的现代化、国际化与青春活力转化为影视内容资产。它所对应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风光片,而是承载着时代精神与湾区梦想的“珠海故事”。
借鉴上海系统化的政策支持经验,珠海应构建覆盖“创作-生产-发行-衍生开发”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设立类似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专项资金,每年扶持5-10部体现珠海特色的影视作品;制定《珠海市促进影视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接省级和国家级文化政策;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实现文旅、宣传、科技、教育等政策合力。
参考云南对《去有风的地方》的扶持经验,对展现珠海城市形象、讲述珠海故事的优质作品给予重点扶持:一是对取景拍摄实施补贴,给予剧组20万元-100万元的拍摄经费;二是内容创作扶持,针对珠海特色题材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创作资助;三是宣发合作支持,对传播珠海形象的作品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宣发奖励;四是建立“珠海影视文旅发展基金”,扶持本土题材等特色影视创作。

珠海特色IP开发建议
借鉴上海“海派文化”影视IP矩阵和云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情感品牌,珠海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打造多元化的“珠海故事”IP矩阵:
一是现代都市IP,打造“珠海citywalk”城市漫步路线,展现珠海国际化都市形象;二是历史文化IP,通过影视作品还原唐家湾古镇等历史场景,形成影视取景保留地与打卡路线;三是海岛疗愈IP,类似《去有风的地方》的治愈系作品,以中华白海豚保护和海岛生态为主题,展现珠海独特的海岛生活方式;四是特区IP,类似《繁花》的时代变迁题材,聚焦珠海经济特区建设历程,展现创新活力与时代精神。
借鉴《去有风的地方》的成功经验,珠海还可策划一部具有标杆意义的疗愈系影视剧:以珠海海岛和海湾为主要场景,讲述现代都市人在海岛生活中找到内心平静与生活意义的故事,融入中华白海豚保护等珠海特色元素,展现“海湾生活,岛屿时光”的珠海特色生活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美学和情感叙事,传递珠海的城市气质。

影视与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
珠海在推动影视与文旅融合时,应采取双轨并行的实践路径。既要借鉴《去有风的地方》等案例,做好对现有影视IP的“场景转化”;在海岛IP打造上同时亦可借鉴国内先进城市案例,前瞻性地进行“地标营造”,将自身打造成一个持续生产文化内容的IP,实现从被动的“影视打卡地”向主动的“文化目的地”的战略升级。
路径一:影视场景的旅游转化与体验深化。借鉴上海《酱园弄》保留历史场景和云南《去有风的地方》转化自然风光的经验,对已在珠海取景的热门影视作品进行系统性开发。例如,可围绕《灿烂的风和海》等剧集在珠海的取景地,设计“影像珠海”主题探访路线;或将未来某部疗愈系海岛剧的核心场景(如主角居住的民宿、工作的书店)进行1:1保留和升级,并围绕其开发沉浸式剧本游、主题餐饮、文创产品等,将短暂的影视热度固化为长期的旅游资产。
路径二:前瞻性营造“文化地标”。珠海应确立“影视岛”和“海岛电影周”的建设思路,探索将单纯的场景地提升为文化地标的孵化器。
营造标志性精神建筑:在万山群岛或情侣路沿线,策划并建造一个或多个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叙事潜力的地标性建筑。例如,在东澳岛的悬崖边打造一座面朝大海的“灯塔书店”,或在横琴湿地旁设计一座“海上音乐厅”。这些建筑自诞生之日起,就自带话题性和影像感,不仅能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精神寄托,更能主动吸引全球的导演和创意团队前来取景,实现“场景等剧本”而非“剧本找场景”。
地标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的内容填充。珠海可依托新建的文化地标,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如在海岛上发起“湾区国际青年戏剧节”或“海洋生活影像展”。通过常态化的、高品质的文化事件,将物理空间转化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场域”,不断为珠海的城市品牌注入新的内涵与吸引力。
珠海可围绕其“海湾都市+岛屿疗愈”的品牌,通过线上App和线下活动,构建一个“珠海生活方式”的价值社群。无论是影视爱好者、海岛生活向往者还是青年创业者,都能在这个社群中找到归属感。社群的口碑传播和二次创作,将成为珠海影视文旅品牌最坚实的护城河。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结合珠海科技产业优势,推动影视文旅的科技赋能:一是发展数字虚拟拍摄技术,降低影视制作成本;二是打造沉浸式影视体验空间,如珠海海洋文化VR/AR体验中心;三是开发基于珠海特色IP的数字文创产品;四是建立珠海数字影视文旅实验室,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
珠海影视文旅发展既要借鉴上海的都市现代性与系统化产业政策,又要吸收云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情感品牌与疗愈体验,立足“百岛之市”和“青春之城”的城市特质,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通过实施“海湾都市+岛屿疗愈”双核驱动战略,构建全链条产业支持体系,打造珠海特色IP矩阵,推动影视与文旅深度融合,珠海有望成为兼具现代活力与自然疗愈功能的影视文旅新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珠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作者单位:刘屹峰,澳门科技大学电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彭浩强,澳门科技大学文化旅游专业本科生)

发展影视文旅产业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捷径。影视文旅作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城市品牌塑造和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影视文旅产业的发展版图上,上海和云南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却各具价值的发展路径。
上海凭借其国际化大都市形象,通过系统化产业政策和都市现代性表达,构建了以政策驱动和产业支持为核心的影视文旅生态;云南则依托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塑造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情感品牌,形成了以自然疗愈和心灵共鸣为特质的影视文旅体验。
如何将现代化海滨都市的活力与海岛自然的疗愈功能有机结合,打造珠海特色的影视文旅发展新路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珠海影视文旅发展现状
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既有经济特区的城市活力,又拥有“百岛之市”的生态禀赋,这种“半城半岛”的独特城市特质为其发展影视文旅产业提供了差异化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珠海影视取景项目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增长:萌芽期(2000-2010年)共15部,年均1.5部;快速发展期(2011-2020年)共26部,年均2.6部;融合创新期(2021-2025年)增速明显加快,取景项目已达24部,年均6部,预计2025年将保持高位增长。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湾区协同与产业融合,如贾樟柯导演的《风流一代》(2023)在横琴取景,电视剧《成家》(2024)深度融入珠海都市生活,而《寻梦琴澳》(2024)更是珠澳联合摄制的代表。影视创作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文旅消费的联动愈发紧密。2024年,珠海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33.69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4546.01万人次,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42.66亿元。珠海国际马戏节、沙滩音乐派对等特色活动已成为城市文旅名片,但如何将影视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文旅的“留量”,开发与影视IP深度绑定的旅游产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珠海已通过持续举办专业节展活动,初步构建起城市的影视文化品牌。其中,“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已连续四年举办,成为国内纪录片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专业交流平台和珠海的特色文化IP。

在此基础上,珠海正积极拓展品牌的多样性与国际影响力。一个标志性的进展是澳门国际喜剧节核心活动落地横琴,这不仅开创了“一节两地”的粤澳协同新模式,更通过引入澳门的国际化品牌与资源,有效提升了珠海本土影视活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这一举措与尚在培育中的“珠海微电影节”等活动,共同构成了珠海在影视节展领域的多元化布局,即以本土专业品牌为基石,以跨境合作品牌为突破,共同提升城市的影视文化凝聚力与品牌价值。

珠海独特资源与竞争优势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让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陆桥相连的城市,为影视文旅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2024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港澳旅客超过1620万人次。这一显著增长的客流量为珠海提供了庞大的潜在文旅消费市场,同时也为珠港澳三地影视文化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珠海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影视拍摄提供了多元化场景:一是现代都市景观,包括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国际化建筑群、珠海大剧院等具有标志性的现代建筑,可作为时尚都市题材影视作品的理想外景地;二是滨海风光资源,55公里的情侣路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海滨大道”,与香炉湾、淇澳岛等构成了独特的海湾景观带,适合拍摄浪漫题材和疗愈系作品;三是历史文化遗存,唐家湾古镇、斗门旧街等历史建筑群,为历史题材和文化探索类影视作品提供了真实场景;四是生态自然景观,可满足自然探索和生态主题影视作品的拍摄需求。

作为南海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珠海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是“红色三杰”(苏兆征、杨匏安、林伟民)等革命先烈的故事,为主旋律影视创作提供了生动素材;二是近代名人资源,如“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民族诗人苏曼殊等历史名人在珠海留下的历史足迹,可发掘为具有文化深度的影视题材;三是特色民俗文化,如斗门飘色、金湾鹤舞、斗门水上婚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俗文化题材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了独特素材。
珠海还拥有262个海岛,是名副其实的“百岛之市”,这一独特地理特征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一是独特的海岛生态系统,以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可作为生态题材影视作品的核心场景;二是多样化的海岛风情,从渔家文化到现代海岛度假生活,形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丰富视觉元素;三是海洋文化传统,珠海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积累了丰富的航海文化和对外交流史料,为历史题材和冒险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素材;四是海岛休闲生活方式,东澳岛、外伶仃岛等度假岛屿展现的慢生活理念,为打造差异化的“海岛疗愈”文旅产品提供了条件。


外地先进经验
对珠海影视文旅发展的综合启示
借鉴上海的都市现代性与云南的疗愈情感品牌,珠海应避免单一维度的模仿,立足其“经济特区”与“百岛之市”并存的独特基因,构建“海湾都市+岛屿疗愈”的双核驱动战略,将快节奏的都市活力与慢节奏的自然静谧,整合为珠海独一无二的城市品牌价值主张,最终打造出“有一种生活叫珠海”的强烈情感认同,将珠海的现代化、国际化与青春活力转化为影视内容资产。它所对应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风光片,而是承载着时代精神与湾区梦想的“珠海故事”。
借鉴上海系统化的政策支持经验,珠海应构建覆盖“创作-生产-发行-衍生开发”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设立类似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专项资金,每年扶持5-10部体现珠海特色的影视作品;制定《珠海市促进影视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接省级和国家级文化政策;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实现文旅、宣传、科技、教育等政策合力。
参考云南对《去有风的地方》的扶持经验,对展现珠海城市形象、讲述珠海故事的优质作品给予重点扶持:一是对取景拍摄实施补贴,给予剧组20万元-100万元的拍摄经费;二是内容创作扶持,针对珠海特色题材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创作资助;三是宣发合作支持,对传播珠海形象的作品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宣发奖励;四是建立“珠海影视文旅发展基金”,扶持本土题材等特色影视创作。

珠海特色IP开发建议
借鉴上海“海派文化”影视IP矩阵和云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情感品牌,珠海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打造多元化的“珠海故事”IP矩阵:
一是现代都市IP,打造“珠海citywalk”城市漫步路线,展现珠海国际化都市形象;二是历史文化IP,通过影视作品还原唐家湾古镇等历史场景,形成影视取景保留地与打卡路线;三是海岛疗愈IP,类似《去有风的地方》的治愈系作品,以中华白海豚保护和海岛生态为主题,展现珠海独特的海岛生活方式;四是特区IP,类似《繁花》的时代变迁题材,聚焦珠海经济特区建设历程,展现创新活力与时代精神。
借鉴《去有风的地方》的成功经验,珠海还可策划一部具有标杆意义的疗愈系影视剧:以珠海海岛和海湾为主要场景,讲述现代都市人在海岛生活中找到内心平静与生活意义的故事,融入中华白海豚保护等珠海特色元素,展现“海湾生活,岛屿时光”的珠海特色生活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美学和情感叙事,传递珠海的城市气质。

影视与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
珠海在推动影视与文旅融合时,应采取双轨并行的实践路径。既要借鉴《去有风的地方》等案例,做好对现有影视IP的“场景转化”;在海岛IP打造上同时亦可借鉴国内先进城市案例,前瞻性地进行“地标营造”,将自身打造成一个持续生产文化内容的IP,实现从被动的“影视打卡地”向主动的“文化目的地”的战略升级。
路径一:影视场景的旅游转化与体验深化。借鉴上海《酱园弄》保留历史场景和云南《去有风的地方》转化自然风光的经验,对已在珠海取景的热门影视作品进行系统性开发。例如,可围绕《灿烂的风和海》等剧集在珠海的取景地,设计“影像珠海”主题探访路线;或将未来某部疗愈系海岛剧的核心场景(如主角居住的民宿、工作的书店)进行1:1保留和升级,并围绕其开发沉浸式剧本游、主题餐饮、文创产品等,将短暂的影视热度固化为长期的旅游资产。
路径二:前瞻性营造“文化地标”。珠海应确立“影视岛”和“海岛电影周”的建设思路,探索将单纯的场景地提升为文化地标的孵化器。
营造标志性精神建筑:在万山群岛或情侣路沿线,策划并建造一个或多个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叙事潜力的地标性建筑。例如,在东澳岛的悬崖边打造一座面朝大海的“灯塔书店”,或在横琴湿地旁设计一座“海上音乐厅”。这些建筑自诞生之日起,就自带话题性和影像感,不仅能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精神寄托,更能主动吸引全球的导演和创意团队前来取景,实现“场景等剧本”而非“剧本找场景”。
地标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的内容填充。珠海可依托新建的文化地标,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如在海岛上发起“湾区国际青年戏剧节”或“海洋生活影像展”。通过常态化的、高品质的文化事件,将物理空间转化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场域”,不断为珠海的城市品牌注入新的内涵与吸引力。
珠海可围绕其“海湾都市+岛屿疗愈”的品牌,通过线上App和线下活动,构建一个“珠海生活方式”的价值社群。无论是影视爱好者、海岛生活向往者还是青年创业者,都能在这个社群中找到归属感。社群的口碑传播和二次创作,将成为珠海影视文旅品牌最坚实的护城河。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结合珠海科技产业优势,推动影视文旅的科技赋能:一是发展数字虚拟拍摄技术,降低影视制作成本;二是打造沉浸式影视体验空间,如珠海海洋文化VR/AR体验中心;三是开发基于珠海特色IP的数字文创产品;四是建立珠海数字影视文旅实验室,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
珠海影视文旅发展既要借鉴上海的都市现代性与系统化产业政策,又要吸收云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情感品牌与疗愈体验,立足“百岛之市”和“青春之城”的城市特质,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通过实施“海湾都市+岛屿疗愈”双核驱动战略,构建全链条产业支持体系,打造珠海特色IP矩阵,推动影视与文旅深度融合,珠海有望成为兼具现代活力与自然疗愈功能的影视文旅新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珠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作者单位:刘屹峰,澳门科技大学电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彭浩强,澳门科技大学文化旅游专业本科生)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