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澳一家亲 | 澳门风味摆渡人梁峻瑜:把老字号烹饪出珠澳融合新味道

 

在珠海高新区南方软件园一隅,每到饭点,一家挂着“澳门工人茶档”招牌的小店便飘出焗骨饭的酱香、咖喱牛腩的辛香、菠萝包的酥香……这不仅是食物的气息,更是一场风味的迁徙

这家茶餐厅承载着澳门半个多世纪的味觉记忆,源自澳门深厚的市井文化,如今跨越濠江,由澳门青年梁峻瑜携至珠海,将珠澳双城的味觉记忆与情感共鸣,共烩一炉。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是食物之香,更是融合之味。

缘起·澳门人的“舌尖记忆”

澳门工人茶档是一家承载着澳门本土葡式风味记忆的老字号茶餐厅,其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

1970年,澳门工人球场的角落里,一个简陋的茶水档悄然开张。焗骨饭的酱汁在铁锅中翻滚,牛尾通在热汤里舒展,鸡丝面在师傅手中拉出细如发丝的筋道……这些朴实却用心的菜品,成为无数澳门人的“舌尖记忆”。

“工人茶档不仅是一家餐厅,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梁峻瑜抚摸着店内泛黄的老照片,眼中满是温情。2023年,梁峻瑜决定传承好这份澳门老味道并将之带到大湾区——他在澳门重开工人茶档,一年内便成为百万规模餐厅;2025年,珠海首店落地高新区,外卖月销4000单,逐渐打开知名度。

将茶档从澳门带到珠海,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在梁峻瑜看来,最重要的不是食材的搬运,而是手艺与精神的传承。

“传承”与“现做”是茶档的核心。梁峻瑜坚持所有菜品现点现做:焗骨饭的酱汁需用十几种香料熬制4小时,牛尾通必须选用本地新鲜牛骨慢炖,连一碟简单的青菜都要保证脆嫩。“澳门味道的灵魂,是手艺与坚持。”他说,“哪怕成本会因此增高,我们也要守住这份‘老味道’。”

坚守·守护澳门地道“老味道”

位于珠海高新区的这家澳门工人茶档,是家弥漫着澳门风情与湾区活力的独特餐厅。店内装修简约而不失温馨,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对澳门文化的致敬。而真正吸引食客的,是那坚守传统又不断创新的美食。

为何将茶档从澳门开到珠海?梁峻瑜的回答充满情怀:“珠澳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我想让更多人尝到真正的澳门味道。

2016年,梁峻瑜考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从此与大湾区结缘。六年的求学时光,让他对这片土地生出深厚的归属感。“在珠海校区时,我常去周边茶餐厅吃饭,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许是那股澳门‘老味道’。”他说。

而澳门工人茶档,正是澳门“老味道”的载体。梁峻瑜发现,许多在珠海生活的澳门人常感慨“难寻澳门老味道”,内地食客也对澳门美食充满好奇。“就像许多澳门创业者选择珠海一样,我希望茶档能成为珠澳文化交融的小窗口。

梁峻瑜表示,首店之所以选择落地高新区,正是看中了这里“年轻、高效且包容”。“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科创公司,客群以年轻上班族为主,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也愿意为正宗风味买单。而且高新区的创业氛围很浓厚,不管是政务办理还是日常沟通,都能感受到对新业态、跨地域创业的包容,这和澳门的商业氛围既有差异又能互补。”梁峻瑜说。

为了适应本地口味,茶档在“守核求变”中寻找平衡:核心菜品如焗骨饭、牛尾通完全遵循澳门做法,但针对珠海人偏爱辣味的特点,增加了秘制辣椒油,并推出偏辛辣的新品。“灵魂不能变,但细节可以调整。”梁峻瑜举例,“比如澳门人吃牛尾通爱配奶茶,珠海年轻人则更喜欢柠檬茶,我们就增加了饮品选择。”

融合·“双城”共进烹出时代新味

谈及未来,梁峻瑜的规划清晰而务实:“守好传统根,做好本地适配,再逐步创新。”

他表示,茶档的立身之本在于“正宗”。“焗骨饭的酱汁、牛尾通的汤底,这些传下来的手艺必须原汁原味保留。”为此,部分核心调味料从澳门统一调配,确保基础风味不跑偏;食材则优先选择本地优质原料,保证新鲜度。

与此同时,茶档主动求变,后续将更新菜单,对部分菜品口味微调,并尝试融入本地新鲜食材,打造“有澳门魂、有新鲜感”的新风味。“餐厅不仅要经营好传统美食,更要服务好周边社区。”梁峻瑜说,“比如针对上班族推出快捷套餐,或根据季节调整时令菜品。”

日常往返珠澳两地,梁峻瑜甚感“珠澳一家亲”不仅带给他通行上的便捷,还有情感上的共融,“现在24小时通关,‘双城’生活像在一个大家庭里。”他说,“珠海是我们的第一站,未来希望把茶档带到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独特味道。

对于有意来珠海创业的澳门青年,梁峻瑜结合自身经历给出建议:要把握珠海“16条措施”等政策红利,勇敢踏出第一步;要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不断成长。“当每个创业者都为自己的行业努力时,其实也是在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梁峻瑜说,“大胆尝试,珠海会给你足够的成长空间。

往日澳门工人球场里,一份焗骨饭是彼时劳动者拼搏后的慰藉;今日珠海高新区产业园内,一碗咖喱牛腩面正抚慰着新时代的奋斗者。如今,梁峻瑜和他的澳门工人茶档,正以其独特的方式续写湾区新篇,让传统澳门美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把珠澳“双城”故事“烹饪”出新的滋味。

文字:宋雪梅 图片:吴长赋 编辑:叶维佳 责任编辑:莫海晖
珠澳一家亲 | 澳门风味摆渡人梁峻瑜:把老字号烹饪出珠澳融合新味道
珠海特区报 2025-11-03 02:35

 

在珠海高新区南方软件园一隅,每到饭点,一家挂着“澳门工人茶档”招牌的小店便飘出焗骨饭的酱香、咖喱牛腩的辛香、菠萝包的酥香……这不仅是食物的气息,更是一场风味的迁徙

这家茶餐厅承载着澳门半个多世纪的味觉记忆,源自澳门深厚的市井文化,如今跨越濠江,由澳门青年梁峻瑜携至珠海,将珠澳双城的味觉记忆与情感共鸣,共烩一炉。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是食物之香,更是融合之味。

缘起·澳门人的“舌尖记忆”

澳门工人茶档是一家承载着澳门本土葡式风味记忆的老字号茶餐厅,其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

1970年,澳门工人球场的角落里,一个简陋的茶水档悄然开张。焗骨饭的酱汁在铁锅中翻滚,牛尾通在热汤里舒展,鸡丝面在师傅手中拉出细如发丝的筋道……这些朴实却用心的菜品,成为无数澳门人的“舌尖记忆”。

“工人茶档不仅是一家餐厅,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梁峻瑜抚摸着店内泛黄的老照片,眼中满是温情。2023年,梁峻瑜决定传承好这份澳门老味道并将之带到大湾区——他在澳门重开工人茶档,一年内便成为百万规模餐厅;2025年,珠海首店落地高新区,外卖月销4000单,逐渐打开知名度。

将茶档从澳门带到珠海,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在梁峻瑜看来,最重要的不是食材的搬运,而是手艺与精神的传承。

“传承”与“现做”是茶档的核心。梁峻瑜坚持所有菜品现点现做:焗骨饭的酱汁需用十几种香料熬制4小时,牛尾通必须选用本地新鲜牛骨慢炖,连一碟简单的青菜都要保证脆嫩。“澳门味道的灵魂,是手艺与坚持。”他说,“哪怕成本会因此增高,我们也要守住这份‘老味道’。”

坚守·守护澳门地道“老味道”

位于珠海高新区的这家澳门工人茶档,是家弥漫着澳门风情与湾区活力的独特餐厅。店内装修简约而不失温馨,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对澳门文化的致敬。而真正吸引食客的,是那坚守传统又不断创新的美食。

为何将茶档从澳门开到珠海?梁峻瑜的回答充满情怀:“珠澳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我想让更多人尝到真正的澳门味道。

2016年,梁峻瑜考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从此与大湾区结缘。六年的求学时光,让他对这片土地生出深厚的归属感。“在珠海校区时,我常去周边茶餐厅吃饭,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许是那股澳门‘老味道’。”他说。

而澳门工人茶档,正是澳门“老味道”的载体。梁峻瑜发现,许多在珠海生活的澳门人常感慨“难寻澳门老味道”,内地食客也对澳门美食充满好奇。“就像许多澳门创业者选择珠海一样,我希望茶档能成为珠澳文化交融的小窗口。

梁峻瑜表示,首店之所以选择落地高新区,正是看中了这里“年轻、高效且包容”。“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科创公司,客群以年轻上班族为主,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也愿意为正宗风味买单。而且高新区的创业氛围很浓厚,不管是政务办理还是日常沟通,都能感受到对新业态、跨地域创业的包容,这和澳门的商业氛围既有差异又能互补。”梁峻瑜说。

为了适应本地口味,茶档在“守核求变”中寻找平衡:核心菜品如焗骨饭、牛尾通完全遵循澳门做法,但针对珠海人偏爱辣味的特点,增加了秘制辣椒油,并推出偏辛辣的新品。“灵魂不能变,但细节可以调整。”梁峻瑜举例,“比如澳门人吃牛尾通爱配奶茶,珠海年轻人则更喜欢柠檬茶,我们就增加了饮品选择。”

融合·“双城”共进烹出时代新味

谈及未来,梁峻瑜的规划清晰而务实:“守好传统根,做好本地适配,再逐步创新。”

他表示,茶档的立身之本在于“正宗”。“焗骨饭的酱汁、牛尾通的汤底,这些传下来的手艺必须原汁原味保留。”为此,部分核心调味料从澳门统一调配,确保基础风味不跑偏;食材则优先选择本地优质原料,保证新鲜度。

与此同时,茶档主动求变,后续将更新菜单,对部分菜品口味微调,并尝试融入本地新鲜食材,打造“有澳门魂、有新鲜感”的新风味。“餐厅不仅要经营好传统美食,更要服务好周边社区。”梁峻瑜说,“比如针对上班族推出快捷套餐,或根据季节调整时令菜品。”

日常往返珠澳两地,梁峻瑜甚感“珠澳一家亲”不仅带给他通行上的便捷,还有情感上的共融,“现在24小时通关,‘双城’生活像在一个大家庭里。”他说,“珠海是我们的第一站,未来希望把茶档带到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独特味道。

对于有意来珠海创业的澳门青年,梁峻瑜结合自身经历给出建议:要把握珠海“16条措施”等政策红利,勇敢踏出第一步;要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不断成长。“当每个创业者都为自己的行业努力时,其实也是在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梁峻瑜说,“大胆尝试,珠海会给你足够的成长空间。

往日澳门工人球场里,一份焗骨饭是彼时劳动者拼搏后的慰藉;今日珠海高新区产业园内,一碗咖喱牛腩面正抚慰着新时代的奋斗者。如今,梁峻瑜和他的澳门工人茶档,正以其独特的方式续写湾区新篇,让传统澳门美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把珠澳“双城”故事“烹饪”出新的滋味。

文字:宋雪梅 图片:吴长赋 编辑:叶维佳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