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朝刚 王英丽 郑昌硕 张凌云
2025-11-04 01:34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年来,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以高水平水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特别是近年来,紧紧围绕“以绿色打底促发展提速”的核心要义,以水为脉、精耕细作,以“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建设为抓手,通过系统治理、分类施策与创新驱动,在多路径打造“美丽珠海”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珠海样本。

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
擘画绿色发展新蓝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引领,将“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与实践全过程。
一是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源头防控作用。全市科学划定100个环境管控单元(陆域41个,海域59个),根据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实施差异化生态环境管理清单,明确生态红线和环境底线。仅今年以来,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就审批建设项目237个、涉及投资253.3亿元,为518家企业核发排污许可证,均在分区管控框架下高效推进,从源头上实现发展与保护的统一,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二是系统谋划水生态环境保护蓝图。从《珠海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到《珠海市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与保护工作方案(2025-2027年)》,我市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推动治理策略实现从单一污染治理向“三水统筹”和流域协同治理的重大转变,规划不仅明确“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愿景,更构建“保护-建设-管理”全链条工作框架,确立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障及水产城融合四大方向和九项措施,为全市水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行动指南。


美丽河湖建设:
从“治水”到“兴水”的生态实践
河湖是城市血脉,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城市品质与活力。生态环境部门立足各类河湖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统筹协调、分类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多赢。
一是分类施策,打造多元美丽河湖典范。将全市河湖细分为城镇型、自然生态型、湖库三类,梳理111条重点河湖,指导各区因地制宜开展建设。斗门区黄杨河流域经系统治理,水质持续优良,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并依托优良水环境打造“黄杨宋莲”乡村振兴示范带,实现从“治水”到“兴水”的转型。金湾区金湖公园通过生态修复,水体自净能力提升60%,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鱼类7种增至16种,鸟类23种增至51种),建成绿美生态科普展厅,提升市民亲水体验与获得感。对澳供水的四大水库群通过高位统筹、多措并举,不仅保障66年对澳安全优质供水,周边还发展为集自然保护、生态观光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网红打卡链”,成为珠澳深度融合、生态共治的典范。前山河、天沐河及四大水库入选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标志我市河湖建设从点状突破迈向整体提升。
二是典型示范与社会参与凝聚共建合力。生态环境部门通过专题宣传栏目广泛推介美丽河湖案例与成效,今年已推出8期专题报道,有效提升公众对河湖保护的关注与参与。目前已建成黄杨河、东岸排洪渠等4个市级美丽河湖,计划至2027年、2035年分期分批建成乾务水库、磨刀门水道等更多美丽河湖,力争实现大江大河美丽河湖全覆盖。

美丽海湾建设:
陆海共治绘就碧海蓝天
拥有广阔海域和海岛的珠海,将美丽海湾建设作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生态环境部门坚持陆海统筹、一湾一策,努力实现“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

一是完善机制,精准施策。《珠海市美丽海湾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基本原则与重点任务。针对淇澳岛-拱北海湾(情侣路沿线),重点强化陆海污染协同治理,修复沙滩、滩涂等自然岸线,优化亲海设施;万山群岛海湾则侧重滨海生态旅游与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完善的旅游区管理维护体系。两个海湾均入选首批广东省美丽海湾,万山群岛海域更获评优秀案例。
二是陆海统筹,根治污染。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自2021年率先实施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投入约60亿元开展入海河流整治,依托美丽中国“珠海实践”项目谋划25项重点工程(总投资约138亿元)。完成全市河涌、排洪渠及海岸线排污口全覆盖排查与监管,陆源入海总氮削减成效显著,城镇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从根本上减轻海洋环境压力。
三是生态修复与亲海品质同步提升。通过多年努力,我市保留完整自然岸线,增强滨海湿地生态功能。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珠三角最大红树林基地和候鸟研究重地。万山群岛实施海岛海岸线修复与生态整治,东澳岛、外伶仃岛获全国“和美海岛”称号。亲海空间显著改善,香炉湾、美丽湾等沙滩修复有效改变“有岸无滩”局面,城市阳台、海天驿站等项目为市民提供多层次优质亲海体验,实现从“隔海”到“融海”的转变。2024年万山群岛海域海水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89.85%,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成为“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生态典范。

美丽园区与工业污水零直排:
创新模式激活绿色增长极
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环境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创新推动“美丽园区”建设与“工业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相结合,系统提升园区环境容量与产业承载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基底。
一是机制创新与全程指导。印发建设方案、排查要点及验收办法,实施全流程科学指导。创新完善工业污水服务体系,编制全国首个地级市工业污水系统专项规划及配套指导意见。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复核,确保“一次建设、长效治理”。
二是系统治理与精准施策。以富山工业园为典型,其“四化”治理路径成效显著。系统化治理,投资13.6亿元建设2座工业污水处理厂及55.1公里专管,实现工业污水应收尽收、集中处理,与生活污水系统分离。专项化收集,针对PCB企业含镍等特征废水,建立独立收集系统,“专管专运”,破解特殊污染物治理难题。
资源化利用,创新“企业-污水厂”协同模式,将啤酒公司可生化废水作为市政污水厂碳源,实现企业降费、污水厂节支与减污降碳多赢,该模式获全国推广。智慧化监管,全国首创水质重金属电化学生物在线监测预警仪,实现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快速在线预警与溯源,筑牢风险防控防线。
三是创新引领与效能提升。机制上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动态评估,模式上资源化利用、哨点前移监管,方法上采用“一账一图”“科技+人工”排查,通过“2+2+2”六大创新举措,园区水环境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富山工业园获评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2025年上半年实现涉水问题零投诉,周边水体水质达Ⅱ类,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增速显著,真正实现环境改善、群众满意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增效。


对标与启示
珠海实践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的生动诠释,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必须注重顶层设计与系统治理,实现多要素统筹、多部门协同;必须突出创新驱动,以技术赋能环境治理现代化;必须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合力。
珠海的经验表明,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内在要求,更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展望未来,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珠海将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贡献更多特区力量和珠海智慧。
(作者单位:珠海市生态环境局)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年来,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以高水平水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特别是近年来,紧紧围绕“以绿色打底促发展提速”的核心要义,以水为脉、精耕细作,以“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建设为抓手,通过系统治理、分类施策与创新驱动,在多路径打造“美丽珠海”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珠海样本。

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
擘画绿色发展新蓝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引领,将“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与实践全过程。
一是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源头防控作用。全市科学划定100个环境管控单元(陆域41个,海域59个),根据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实施差异化生态环境管理清单,明确生态红线和环境底线。仅今年以来,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就审批建设项目237个、涉及投资253.3亿元,为518家企业核发排污许可证,均在分区管控框架下高效推进,从源头上实现发展与保护的统一,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二是系统谋划水生态环境保护蓝图。从《珠海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到《珠海市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与保护工作方案(2025-2027年)》,我市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推动治理策略实现从单一污染治理向“三水统筹”和流域协同治理的重大转变,规划不仅明确“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愿景,更构建“保护-建设-管理”全链条工作框架,确立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障及水产城融合四大方向和九项措施,为全市水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行动指南。


美丽河湖建设:
从“治水”到“兴水”的生态实践
河湖是城市血脉,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城市品质与活力。生态环境部门立足各类河湖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统筹协调、分类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多赢。
一是分类施策,打造多元美丽河湖典范。将全市河湖细分为城镇型、自然生态型、湖库三类,梳理111条重点河湖,指导各区因地制宜开展建设。斗门区黄杨河流域经系统治理,水质持续优良,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并依托优良水环境打造“黄杨宋莲”乡村振兴示范带,实现从“治水”到“兴水”的转型。金湾区金湖公园通过生态修复,水体自净能力提升60%,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鱼类7种增至16种,鸟类23种增至51种),建成绿美生态科普展厅,提升市民亲水体验与获得感。对澳供水的四大水库群通过高位统筹、多措并举,不仅保障66年对澳安全优质供水,周边还发展为集自然保护、生态观光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网红打卡链”,成为珠澳深度融合、生态共治的典范。前山河、天沐河及四大水库入选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标志我市河湖建设从点状突破迈向整体提升。
二是典型示范与社会参与凝聚共建合力。生态环境部门通过专题宣传栏目广泛推介美丽河湖案例与成效,今年已推出8期专题报道,有效提升公众对河湖保护的关注与参与。目前已建成黄杨河、东岸排洪渠等4个市级美丽河湖,计划至2027年、2035年分期分批建成乾务水库、磨刀门水道等更多美丽河湖,力争实现大江大河美丽河湖全覆盖。

美丽海湾建设:
陆海共治绘就碧海蓝天
拥有广阔海域和海岛的珠海,将美丽海湾建设作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生态环境部门坚持陆海统筹、一湾一策,努力实现“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

一是完善机制,精准施策。《珠海市美丽海湾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基本原则与重点任务。针对淇澳岛-拱北海湾(情侣路沿线),重点强化陆海污染协同治理,修复沙滩、滩涂等自然岸线,优化亲海设施;万山群岛海湾则侧重滨海生态旅游与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完善的旅游区管理维护体系。两个海湾均入选首批广东省美丽海湾,万山群岛海域更获评优秀案例。
二是陆海统筹,根治污染。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自2021年率先实施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投入约60亿元开展入海河流整治,依托美丽中国“珠海实践”项目谋划25项重点工程(总投资约138亿元)。完成全市河涌、排洪渠及海岸线排污口全覆盖排查与监管,陆源入海总氮削减成效显著,城镇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从根本上减轻海洋环境压力。
三是生态修复与亲海品质同步提升。通过多年努力,我市保留完整自然岸线,增强滨海湿地生态功能。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珠三角最大红树林基地和候鸟研究重地。万山群岛实施海岛海岸线修复与生态整治,东澳岛、外伶仃岛获全国“和美海岛”称号。亲海空间显著改善,香炉湾、美丽湾等沙滩修复有效改变“有岸无滩”局面,城市阳台、海天驿站等项目为市民提供多层次优质亲海体验,实现从“隔海”到“融海”的转变。2024年万山群岛海域海水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89.85%,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成为“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生态典范。

美丽园区与工业污水零直排:
创新模式激活绿色增长极
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环境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创新推动“美丽园区”建设与“工业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相结合,系统提升园区环境容量与产业承载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基底。
一是机制创新与全程指导。印发建设方案、排查要点及验收办法,实施全流程科学指导。创新完善工业污水服务体系,编制全国首个地级市工业污水系统专项规划及配套指导意见。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复核,确保“一次建设、长效治理”。
二是系统治理与精准施策。以富山工业园为典型,其“四化”治理路径成效显著。系统化治理,投资13.6亿元建设2座工业污水处理厂及55.1公里专管,实现工业污水应收尽收、集中处理,与生活污水系统分离。专项化收集,针对PCB企业含镍等特征废水,建立独立收集系统,“专管专运”,破解特殊污染物治理难题。
资源化利用,创新“企业-污水厂”协同模式,将啤酒公司可生化废水作为市政污水厂碳源,实现企业降费、污水厂节支与减污降碳多赢,该模式获全国推广。智慧化监管,全国首创水质重金属电化学生物在线监测预警仪,实现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快速在线预警与溯源,筑牢风险防控防线。
三是创新引领与效能提升。机制上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动态评估,模式上资源化利用、哨点前移监管,方法上采用“一账一图”“科技+人工”排查,通过“2+2+2”六大创新举措,园区水环境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富山工业园获评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2025年上半年实现涉水问题零投诉,周边水体水质达Ⅱ类,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增速显著,真正实现环境改善、群众满意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增效。


对标与启示
珠海实践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的生动诠释,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必须注重顶层设计与系统治理,实现多要素统筹、多部门协同;必须突出创新驱动,以技术赋能环境治理现代化;必须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合力。
珠海的经验表明,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内在要求,更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展望未来,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珠海将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贡献更多特区力量和珠海智慧。
(作者单位:珠海市生态环境局)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