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锁秋天
□ 张步根
今天早晨在菜市场门口,不经意间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妈妈,秋天解锁了吗?”“是啊!”“在哪里呀?怎么解锁的呢?”“你看,这漫天的大雾,瑟瑟的秋风,路边树上的黄叶,枝丫上一串一串的果实,盛开的菊花,还有你圆嘟嘟、红扑扑的小脸蛋,不就是秋天解锁的样子吗!”
看着这一对慢慢远去的母子,我惊讶于他们对于秋天有这么多巧思妙解,寥寥的几句对话,竟让眼前的秋天瞬间有了迷人的诗意和悠远的意境!
一整天,我的情绪都被这对母子的话语所感动、所渲染。是呀,解锁的秋天正是这么动人美好!
走进菜市场购物,平时司空见惯的繁杂喧闹场景也陡然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眼前一架一架的货物,是村前母亲菜园里一畦畦嫩白的萝卜、白菜,一片片葱绿的小蒜、芫荽,一蓬蓬恣意的扁豆、西红柿,一根根脆生生的黄瓜、豇豆。秋风起来的时光,遍地鼓荡的鲜香,浸透了我的每一寸肌肤,即使时光老去几十年,这味道依然没有消散;也是村后父亲塘口中欢蹦乱跳的白鲢、青虾、黄鳝、泥鳅和老鳖。秋水明净的日子,那粼粼的水波之下,是这些生灵尽情表演的戏台,是孩子们心心念念“摸秋”的乐园,那份欢欣明丽了我以后的岁月。
闲暇的时分,在家门前的匡河公园散步,就能近距离的领略到秋天打开的绝美样子。河道边,那一树一树金黄、黛绿、深翠,一抹一抹紫红、藏青、浅黑,是硕果与叶子的欢爱缠绵,是别离前剖心析胆的深情告白,是一辈子生死相依的千年一叹。你看,黄栌、红枫、栾树,正举着彩色的灯笼,只为给秋天壮行;柿树、栗树、白果,也提着满兜的佳果,只为与秋光饯别;还有丹桂、金菊和木芙蓉,更是敞开了胸襟,只为献出一瓣一瓣的心香,给秋色添韵。匡河水的柔美清波,收藏了秋蝉的低鸣,乌雀的飞彤,蓝天白云的剪影,岸边读秋人的秋思,只为把秋天丰盈成一部厚重的大书。秋阳朗照的时光,这浅浅的河谷里,远远近近一川的风景,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质的光辉,所有的树木、野草、葛藤和花朵,恍惚间都成了童话中的风景,于是这坝上坎下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秋光正好”,于是我们的眉间心头便有了无数的感喟“秋深如海”。
周末驱车郊外,沿着湖滨大道缓缓开去,一边是浩浩烟波,一边是稻浪滚滚,秋天在这里便有了更为深沉、高远、成熟的含义。停车在湖畔徒步,满目的风景就已经把秋意诠释得淋漓尽致了。凭湖远眺,只见湖水清澈,烟云起处,鸥鹭翻飞,浅滩处嬉戏的鱼虾,漾起的波纹如同燕尾般散开,把倒映水中的绿树青山、云影天光调和成了繁复迷人的色调。堤岸边菖蒲凝翠,芦花飘雪,一片片枫叶染丹,一声声秋虫吟叹,一阵阵秋声浩荡,一湖秋色带着水汽氤氲和泥土芳香尽入胸怀。走进田野,四望都是正在成熟的庄稼,大海一样无边无际。稻浪翻卷中的村庄、道路、池塘,则是大地飞歌上的五线谱,诗画般地映现在眼前。不远处,扶疏的竹影掩映着农家别致的二层小楼,楼顶忙碌的人们,正在晾晒收获后的玉米、大豆、南瓜、辣椒、栗子,一筐筐红色、绿色、粉色、金色、橙色的果实,如同一块块螺钿镶嵌在屋脊和阳台之上。桑树下的鸡鸣,浅巷中的犬吠,茅舍上的炊烟,把温婉的“乡愁”刻进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里。
来到田野深处,路的左边是还没有成熟的种稻基地,路旁的告示栏标注着品种、面积、技术参数。一株株硕大饱满沉甸甸的穗子,让人禁不住伸出手去抚摸、捧起、拥入怀抱。仔细打量它们,每一颗稻穗应该都有数百籽粒,太令人惊奇了!这些高产的种子,来年又将为农人们带来多么丰厚的收获。路右边的稻田,地水早已沥干,黄灿灿的稻子发出醉人的清香,就等着开镰收割了。眼前的场景,让我仿佛看见父母辛劳的身影。他们披星戴月地选种、育秧、栽插、除草、施肥、灌溉、灭虫、驱鸟、收割、脱粒、晾晒、入仓,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耗尽心血的付出,每一粒粮食都是他们深情眷顾的宝贝,每一份收获都是他们“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幸福!我似乎看到少年的我,怀抱一束束丰盈的稻穗,在田间奔跑腾挪,一趟趟送给父母“打稻”的情景,虽觉辛苦然而更多的却是劳动的快乐、收获的快乐。秋天在这里的意义是汗水擦亮的幸福,是对生活播种希望后的如愿与欣慰。静静地端详着黄澄澄的谷穗,它们谦恭的样子正是秋天最俊美的风姿,是给山河岁月最慷慨的馈赠!这风姿和馈赠,让人世间永远充盈着圆满富足、幸福康宁!
湛蓝的天幕下,望不断大雁南归的身影,秋天愈发深沉了。

海的奥义
□ 杨绍精
我生于粤西海之一隅
莲头的海堤
宛如一条绿色丝带
关山月在此海岸线上
描摹过一片红树林
瞬间风靡整个画坛
浩瀚、绵长、沉静之海
像一幅历史长卷
或许盘古初开时已存在
无法推算它的前世与今生
从古到今关于大海的名句
我们无法知道它因何吟出
总有人会铸就不朽的篇章
一面海是一座城的记忆
大海与万物同时运行
古人以海为生
耗尽一生的忠诚读海
趋于世俗的观海人
沉溺于与海无关的风情
她等待纯粹的来客
等待愿意停下来听海的人
这一面海,
以辽阔接纳所有人
她以无私
回答了人们的猜疑

中华赋
□ 黄亮文
昆仑巍巍,可镇四方,江河浩浩,广泽八荒。仰观银河腾浪,俯察文脉悠长。乃执凌云之笔,倾平生所获,颂我神州广博,弘我华夏精魄。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女娲抟土,灵生九壤。燧人钻木,星火初芒;伏羲画卦,始定阴阳;仓颉造字,文明启航;有巢构木,风遮雨挡;神农尝草,祛疾余康。轩辕一统,九域成邦;尧舜礼禅,百代流芳。夏禹治水,垒土缚蟒;四岳九牧,仁被德彰。此乃鸿蒙初辟,文明发祥,华夏根基,于兹盛昌。
典卷浩瀚,文华宝藏。遂有《九章算术》,穷数理于妙想;甘石星经,窥天机于朔望;《本草纲目》,辨千草于温凉;天工开物,聚百技于作坊。《说文解字》,积训诂以源长;文心雕龙,立文论以立框。更有四书五经,崇孔孟之温良;廿四史册,法董狐之倔犟;资治通鉴,品兴亡于否臧;《海国图志》,师长技于西洋。
手巧曰工,思精曰匠;天人合一,奇功厚飨。遂有鲁班造器,夺天工于智广;张衡造仪,察地动于蟾响。都江堰立,驯岷洪以平浪;郑国渠成,沃秦川以丰仓;长城万里,御胡骑而固防;敦煌千窟,绘浮世以禅光。丝路绵长,通物贸于河廊;运河通衢,兴漕运于京杭。
更有华佗健体,防疾患于五禽;仲景悬壶,治伤寒于六经。游云惊蛇,成绝世于兰亭;吴带当风,传神韵于逸轻。造纸成册,卷帙盈箱;活字排版,版刻效涨;司南指途,磁针定向;火药裂空,威震沙场。复有葛坝截流,碎谑词兮蓄电枢网;藏道接云,破讽语兮天路康庄。此皆骇世之创,鬼斧之匠,华夏奇迹,宇内无双。
文华溢彩,诗骚悠扬。故有《诗经》三百,思无邪而韵长;楚辞九歌,佩蕙芷而芬芳。汉赋铺彩,骋辞藻而气磅;胡笳声咽,弹焦尾而情伤。建安骨峻,七子傲视侯王;竹林风清,七贤琴韵绕梁。唐诗璀璨,李杜并峙双嶂。青莲思乡,床前明月如霜;少陵感时,城春草木国殇。宋词流韵,苏辛纵笔豪放。大江东去,子瞻邀月酹江;挑灯看剑,稼轩沙场点将。汉卿窦娥,人间六月飞霜;致远秋思,古道瘦马断肠。此皆韵海明珠,艺苑珍琅,宫商迭奏,人间绝响。
更有子安作序,落霞孤鹜;希文撰记,忧乐天下岳阳。西厢月下,几多离恨鸳鸯;聊斋灯畔,不尽狐魅仙乡。至若明清小说,锋芒不让:三国之气贯云苍,水浒之胆照酒觞,西游之荆途一往,红楼之鸳泪两行。此皆文源渊薮,雅俗共赏。
匹夫怀璧,心系存亡,士子守节,身许朝堂。遂有屈子行吟,求索未得投江,苏武持节,忠贞不舍牧羊。孔明受托,死而后已为榜样,天祥炼狱,时穷见节浩荡;秀夫殉国,拖妻抱主海央,于谦守正,百炼千锤山上。倭匪犯境,戚帅肃倭浙江;甲午海战,邓公撞舰扶桑。虎门雷起,林公销烟止恙;戊戌血溅,六君殉道导盲。此皆忠臣志士,民族脊梁,头颅可掷,血性偾张。
国力积弱,蒙辱卑躬,知耻图强,始可筑梦。遂有红船聚贤,共产星火燎原;遵义定舵,毛公雄韬卓远。卢沟月黯,神州风绕狼烟;金陵血浸,钟山咽泣杜鹃。张杨兵谏,丹心攘外并肩;毛周运策,赤胆统一战线。台庄鏖兵,铁军玉碎偿愿;平关阻击,八路军鼓勇凯旋。百团出击,战略反攻破茧;华侨援战,机工血沃滇缅。十四载山河板荡,三千万骸骨埋乡,八一五宣诏归降,大中华重睹朝阳。
鸭绿江寒,烽烟叩关;雄师跨江,誓斩楼兰。长津湖冻,冰雕握栓;上甘岭焦,神兵戍山。少云浴火,身隐蓬蒿;继光挺胸,躯蔽碉堡。薄衣榴弹,睥睨铁甲火炮;抗美援朝,喝令三八止硝。珍宝岛衅,岂容窥境罴嚣;藏南雪啸,不许越界狼嚎。对越亮剑,戎伍风采血浇;者阴扬旌,雄师勋章功耀。此皆英魂所系,国脉所寄,止戈为武,金瓯永齐。
昔有汉武中兴,贞观盛唐;近有永乐之治,康乾之昌;今有共和新制,改革开放。遂见西气东送,点亮千城夜光;南水北引,霖润万顷禾秧。轨连峻岭,高铁越壑穿冈;桥贯江河,车龙戏波凌江。隆平优稻,嘉禾盈畴良种;探渊玄珠,载人潜海蛟龙。神舟破天,惊动女娲补天;嫦娥访月,惹得吴刚思乡。此系智数交融,科技腾骧,复兴在望,再造玄黄。
欣见歼廿裁云,傲巡天央;北斗布阵,天眼导航。艨艟啸海,舰载巡洋;电磁飞弹,织就天网。更闻核力潜艇,火控虎豹雄枭;东风五C,覆盖窥伺目标。此皆镇国重器,安民依仗;赖之固疆,社稷金汤。
喜看歼廿穿云,北斗列宿,精准导航。艨艟劈浪,碧海驰航。更闻核艇潜渊,暗慑虎豹豺狼;东风列阵,远瞄寰宇四方。此皆护国利器,安邦之仗,倚之永固,社稷金汤。
五千年薪火,九万里风飏。观我华夏,历难愈刚。昔学愚公移山,自力更生奋上;今效精卫填洋,众志成城图强。山岳巍巍,长拄凌峰之杖;江川淼淼,恒荡劈波之桨。愿挥轩辕剑,护社稷无恙;再秉春秋笔,写盛世华章。日月煌煌,山河莽莽,赫赫中华,祚运无疆!

湾韵三载:情系珠海文脉
□ 崔云
时间过得真快,仿佛一眨眼的工夫,《珠海特区报》“湾韵”副刊已经三岁多了。三载倏忽,如今回首,已是满树繁花,暗香浮动——那是文字的香,是作家的情,是一座城市文脉流淌的韵致。
犹记创刊之初,“湾韵”便带着清晰的初心与使命:是作家的“自留地”,是城市的“文化窗”。它像一粒饱满的种子,落进珠海这片兼具开放气度与人文底蕴的土壤,以“湾”为名,因“韵”立心,悄然生长。它不追浮华,不逐喧嚣,只静静铺开一方纸笺,等候笔墨落定。这方纸笺上,既有名家、大家的扛鼎之作,字句间沉淀着岁月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如灯塔般照亮文学的前路;更有珠海本土作家及文学爱好者的心声呢喃,情真意切——他们写情侣路的晨雾与暮潮,写唐家湾的青石板与旧时光,写港珠澳大桥的壮观与恢宏,写市井百姓的烟火日常,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写横琴发展的日新月异……那些带着海风气息的文字,那些浸着乡土情结的故事,像是从珠海的街巷里、山海间自然生长而出,鲜活、真切,读来如与故人对坐,听他讲起家门口的变迁,心头总泛起一阵暖意。
“湾韵”最打动人的,不是版面的淡雅精致,而是它骨子里的“细腻真挚”。它像一座连心桥,一头连着渴望表达的作家,一头连着渴望倾听的读者,更将散落在各处的文学力量,悄悄拢在了一起。曾有本土老作家感慨,是“湾韵”,让自己的文字有了安放之处,终于有“家”可归;也有青年作者说,第一次在副刊上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彻夜难眠,庆幸自己的文学梦想有了生根的地方。三年多来,多少素未谋面的作家,因一篇刊发在“湾韵”的文章结缘,从纸上的共鸣到线下的相聚,从文字的交流到心灵的契合——这方小小的副刊,早已不是单纯的文学阵地,更成了珠海作家的“精神驿站”,让独行的文学旅人,从此有了同行的伙伴。
我个人认为,“湾韵”的“韵”,恰是珠海的“魂”。它写珠海的“硬”,写港珠澳大桥的钢铁脊梁,写横琴的蓬勃朝气,字里行间是这座城市的进取与担当;它更写珠海的“软”,写淇澳岛的红树林在潮起潮落间摇曳,写梅华城市花园的落樱铺满小径,写老街坊在茶餐厅里的家长里短。它从不刻意歌颂,却在不经意间,将珠海的山海、人文之美及市井之暖,都揉进了文字里。读者翻开报纸,读的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歌、一篇小小说,实则触摸的是这座城市的脉搏,感知的是这片土地的温度。如今,“湾韵”已成了珠海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外地人读它,读懂了珠海的风情;本地人读它,读出了家园的深情。
三载雅聚,满座皆是因“湾韵”结缘的文朋诗友。有人说起自己第一篇发表的作品,眼里闪着光;有人回忆起副刊主编深夜改稿的细心与辛劳,言语间满是感激;更有人期许,未来的“湾韵”能继续做“纯文学”的坚守者,在快节奏的时代,为心灵留一方净土,为城市存一份记忆。它终将在岁月的滋养中,绽放出更绚烂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
如今,“湾韵”将开启新的航程——带着三年多的墨香,也带着对未来的期许。它就像浪漫之城随处可见的木棉,深深扎根于珠海的土壤,汲取着作家的才情与城市的养分。相信,它终将在岁月的滋养中,绽放出更绚烂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而我们,既是这方天地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愿以“湾韵”为舟,以笔墨为桨,乘着时代的浪潮,向着更远的前方进发,一路生花,一路传韵……

老家行(组诗)
□ 钟百超
泥瓦屋
过气的泥瓦屋,如今
已没了延续香火的权利
一两百年的祖宅
多少代人曾在里面出生,生活,老去
一个家族的庇护者
也是见证者
倒下的时候如同一头年迈的耕牛
扑通地跪在了地上
一根形容枯槁的竹篱笆
长出几朵脸色苍白的小菌子
薄薄的如麻衣
仿佛给远去的时光送行
复活
堂叔的老房子倒下了
为了不让一寸土地成为荒芜之域
大雨哭过之后
叔娘就在重归大地的烂泥砖上
种下了番薯
庇护过若干代人
老屋也目睹许多人事兴衰
倒下也是常情
活着太长或许就是一种宿命
用不了多久
匍匐在地上的灵魂会拔地而起
找到另一时空 开启新生
房梁
曾经的栋梁之材
支撑着每一块沉重的瓦片
百年来经受风风雨雨
不曾让一滴水漏下
洁身自爱
也不曾让一只蛀虫侵蚀
老房子的倒下 让它们失去了靠山
也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念头
与其贱卖 不如选择做一根柴火
点燃最后一缕炊烟
人气
儿时人声鼎沸的情景
像山上的菌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偌大的村寨,少说也有几千人
只有大年初一早上的集体祭祖仪式
才得以目睹人流的涌动
仪式过后,一切又恢复原样
住镇里的,县城的,市里的,甚至外地的
又急匆匆地踏上归程
老家之外还有另一个家
回家,已分不清回哪个家
楼房如星罗棋布
夜里的灯光却仿佛萤火点点
夏虫仍在稻田里放歌
拾菌子的美梦
山上的野菌子唤起童年的回忆
一年一度的快乐时光
在松林间度过
松菌,牙鹰菌,辣菌
躲在碧绿的芒萁和树丛底下
跟我们捉迷藏
松菌鲜美,牙鹰菌浓郁芳香
辣菌比辣椒还能下饭
还有一种菌叫乱菌
橘黄色泽,颇像云南的鸡蛋菌
吃起来滑溜溜
少小离家的代价
是故乡和我们的距离越走越远
如今,山上的菌子
已不再为游子的乡愁而留存
拾菌子的美梦
化作布谷鸟无声的喟叹

咏湾韵
□ 柳岳华
三载芳华珠海岸,湾韵美酒润诗肠。
墨泼千山凝秀色,笔耕万里赋华章。
情寄沧海帆正举,心系云天气自昂。
且看明朝潮起处,红霞万朵伴鸥翔。
共沐汤池怀故人
三十年前旧汤池,兰言竹笑共春熙。
汤温犹记同窗影,水暖曾濡故里衣。
云树千重遮远目,烟霞几度染青丝。
何时再煮嵩山雪,一掬清流续旧期。

解锁秋天
□ 张步根
今天早晨在菜市场门口,不经意间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妈妈,秋天解锁了吗?”“是啊!”“在哪里呀?怎么解锁的呢?”“你看,这漫天的大雾,瑟瑟的秋风,路边树上的黄叶,枝丫上一串一串的果实,盛开的菊花,还有你圆嘟嘟、红扑扑的小脸蛋,不就是秋天解锁的样子吗!”
看着这一对慢慢远去的母子,我惊讶于他们对于秋天有这么多巧思妙解,寥寥的几句对话,竟让眼前的秋天瞬间有了迷人的诗意和悠远的意境!
一整天,我的情绪都被这对母子的话语所感动、所渲染。是呀,解锁的秋天正是这么动人美好!
走进菜市场购物,平时司空见惯的繁杂喧闹场景也陡然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眼前一架一架的货物,是村前母亲菜园里一畦畦嫩白的萝卜、白菜,一片片葱绿的小蒜、芫荽,一蓬蓬恣意的扁豆、西红柿,一根根脆生生的黄瓜、豇豆。秋风起来的时光,遍地鼓荡的鲜香,浸透了我的每一寸肌肤,即使时光老去几十年,这味道依然没有消散;也是村后父亲塘口中欢蹦乱跳的白鲢、青虾、黄鳝、泥鳅和老鳖。秋水明净的日子,那粼粼的水波之下,是这些生灵尽情表演的戏台,是孩子们心心念念“摸秋”的乐园,那份欢欣明丽了我以后的岁月。
闲暇的时分,在家门前的匡河公园散步,就能近距离的领略到秋天打开的绝美样子。河道边,那一树一树金黄、黛绿、深翠,一抹一抹紫红、藏青、浅黑,是硕果与叶子的欢爱缠绵,是别离前剖心析胆的深情告白,是一辈子生死相依的千年一叹。你看,黄栌、红枫、栾树,正举着彩色的灯笼,只为给秋天壮行;柿树、栗树、白果,也提着满兜的佳果,只为与秋光饯别;还有丹桂、金菊和木芙蓉,更是敞开了胸襟,只为献出一瓣一瓣的心香,给秋色添韵。匡河水的柔美清波,收藏了秋蝉的低鸣,乌雀的飞彤,蓝天白云的剪影,岸边读秋人的秋思,只为把秋天丰盈成一部厚重的大书。秋阳朗照的时光,这浅浅的河谷里,远远近近一川的风景,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质的光辉,所有的树木、野草、葛藤和花朵,恍惚间都成了童话中的风景,于是这坝上坎下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秋光正好”,于是我们的眉间心头便有了无数的感喟“秋深如海”。
周末驱车郊外,沿着湖滨大道缓缓开去,一边是浩浩烟波,一边是稻浪滚滚,秋天在这里便有了更为深沉、高远、成熟的含义。停车在湖畔徒步,满目的风景就已经把秋意诠释得淋漓尽致了。凭湖远眺,只见湖水清澈,烟云起处,鸥鹭翻飞,浅滩处嬉戏的鱼虾,漾起的波纹如同燕尾般散开,把倒映水中的绿树青山、云影天光调和成了繁复迷人的色调。堤岸边菖蒲凝翠,芦花飘雪,一片片枫叶染丹,一声声秋虫吟叹,一阵阵秋声浩荡,一湖秋色带着水汽氤氲和泥土芳香尽入胸怀。走进田野,四望都是正在成熟的庄稼,大海一样无边无际。稻浪翻卷中的村庄、道路、池塘,则是大地飞歌上的五线谱,诗画般地映现在眼前。不远处,扶疏的竹影掩映着农家别致的二层小楼,楼顶忙碌的人们,正在晾晒收获后的玉米、大豆、南瓜、辣椒、栗子,一筐筐红色、绿色、粉色、金色、橙色的果实,如同一块块螺钿镶嵌在屋脊和阳台之上。桑树下的鸡鸣,浅巷中的犬吠,茅舍上的炊烟,把温婉的“乡愁”刻进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里。
来到田野深处,路的左边是还没有成熟的种稻基地,路旁的告示栏标注着品种、面积、技术参数。一株株硕大饱满沉甸甸的穗子,让人禁不住伸出手去抚摸、捧起、拥入怀抱。仔细打量它们,每一颗稻穗应该都有数百籽粒,太令人惊奇了!这些高产的种子,来年又将为农人们带来多么丰厚的收获。路右边的稻田,地水早已沥干,黄灿灿的稻子发出醉人的清香,就等着开镰收割了。眼前的场景,让我仿佛看见父母辛劳的身影。他们披星戴月地选种、育秧、栽插、除草、施肥、灌溉、灭虫、驱鸟、收割、脱粒、晾晒、入仓,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耗尽心血的付出,每一粒粮食都是他们深情眷顾的宝贝,每一份收获都是他们“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幸福!我似乎看到少年的我,怀抱一束束丰盈的稻穗,在田间奔跑腾挪,一趟趟送给父母“打稻”的情景,虽觉辛苦然而更多的却是劳动的快乐、收获的快乐。秋天在这里的意义是汗水擦亮的幸福,是对生活播种希望后的如愿与欣慰。静静地端详着黄澄澄的谷穗,它们谦恭的样子正是秋天最俊美的风姿,是给山河岁月最慷慨的馈赠!这风姿和馈赠,让人世间永远充盈着圆满富足、幸福康宁!
湛蓝的天幕下,望不断大雁南归的身影,秋天愈发深沉了。

海的奥义
□ 杨绍精
我生于粤西海之一隅
莲头的海堤
宛如一条绿色丝带
关山月在此海岸线上
描摹过一片红树林
瞬间风靡整个画坛
浩瀚、绵长、沉静之海
像一幅历史长卷
或许盘古初开时已存在
无法推算它的前世与今生
从古到今关于大海的名句
我们无法知道它因何吟出
总有人会铸就不朽的篇章
一面海是一座城的记忆
大海与万物同时运行
古人以海为生
耗尽一生的忠诚读海
趋于世俗的观海人
沉溺于与海无关的风情
她等待纯粹的来客
等待愿意停下来听海的人
这一面海,
以辽阔接纳所有人
她以无私
回答了人们的猜疑

中华赋
□ 黄亮文
昆仑巍巍,可镇四方,江河浩浩,广泽八荒。仰观银河腾浪,俯察文脉悠长。乃执凌云之笔,倾平生所获,颂我神州广博,弘我华夏精魄。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女娲抟土,灵生九壤。燧人钻木,星火初芒;伏羲画卦,始定阴阳;仓颉造字,文明启航;有巢构木,风遮雨挡;神农尝草,祛疾余康。轩辕一统,九域成邦;尧舜礼禅,百代流芳。夏禹治水,垒土缚蟒;四岳九牧,仁被德彰。此乃鸿蒙初辟,文明发祥,华夏根基,于兹盛昌。
典卷浩瀚,文华宝藏。遂有《九章算术》,穷数理于妙想;甘石星经,窥天机于朔望;《本草纲目》,辨千草于温凉;天工开物,聚百技于作坊。《说文解字》,积训诂以源长;文心雕龙,立文论以立框。更有四书五经,崇孔孟之温良;廿四史册,法董狐之倔犟;资治通鉴,品兴亡于否臧;《海国图志》,师长技于西洋。
手巧曰工,思精曰匠;天人合一,奇功厚飨。遂有鲁班造器,夺天工于智广;张衡造仪,察地动于蟾响。都江堰立,驯岷洪以平浪;郑国渠成,沃秦川以丰仓;长城万里,御胡骑而固防;敦煌千窟,绘浮世以禅光。丝路绵长,通物贸于河廊;运河通衢,兴漕运于京杭。
更有华佗健体,防疾患于五禽;仲景悬壶,治伤寒于六经。游云惊蛇,成绝世于兰亭;吴带当风,传神韵于逸轻。造纸成册,卷帙盈箱;活字排版,版刻效涨;司南指途,磁针定向;火药裂空,威震沙场。复有葛坝截流,碎谑词兮蓄电枢网;藏道接云,破讽语兮天路康庄。此皆骇世之创,鬼斧之匠,华夏奇迹,宇内无双。
文华溢彩,诗骚悠扬。故有《诗经》三百,思无邪而韵长;楚辞九歌,佩蕙芷而芬芳。汉赋铺彩,骋辞藻而气磅;胡笳声咽,弹焦尾而情伤。建安骨峻,七子傲视侯王;竹林风清,七贤琴韵绕梁。唐诗璀璨,李杜并峙双嶂。青莲思乡,床前明月如霜;少陵感时,城春草木国殇。宋词流韵,苏辛纵笔豪放。大江东去,子瞻邀月酹江;挑灯看剑,稼轩沙场点将。汉卿窦娥,人间六月飞霜;致远秋思,古道瘦马断肠。此皆韵海明珠,艺苑珍琅,宫商迭奏,人间绝响。
更有子安作序,落霞孤鹜;希文撰记,忧乐天下岳阳。西厢月下,几多离恨鸳鸯;聊斋灯畔,不尽狐魅仙乡。至若明清小说,锋芒不让:三国之气贯云苍,水浒之胆照酒觞,西游之荆途一往,红楼之鸳泪两行。此皆文源渊薮,雅俗共赏。
匹夫怀璧,心系存亡,士子守节,身许朝堂。遂有屈子行吟,求索未得投江,苏武持节,忠贞不舍牧羊。孔明受托,死而后已为榜样,天祥炼狱,时穷见节浩荡;秀夫殉国,拖妻抱主海央,于谦守正,百炼千锤山上。倭匪犯境,戚帅肃倭浙江;甲午海战,邓公撞舰扶桑。虎门雷起,林公销烟止恙;戊戌血溅,六君殉道导盲。此皆忠臣志士,民族脊梁,头颅可掷,血性偾张。
国力积弱,蒙辱卑躬,知耻图强,始可筑梦。遂有红船聚贤,共产星火燎原;遵义定舵,毛公雄韬卓远。卢沟月黯,神州风绕狼烟;金陵血浸,钟山咽泣杜鹃。张杨兵谏,丹心攘外并肩;毛周运策,赤胆统一战线。台庄鏖兵,铁军玉碎偿愿;平关阻击,八路军鼓勇凯旋。百团出击,战略反攻破茧;华侨援战,机工血沃滇缅。十四载山河板荡,三千万骸骨埋乡,八一五宣诏归降,大中华重睹朝阳。
鸭绿江寒,烽烟叩关;雄师跨江,誓斩楼兰。长津湖冻,冰雕握栓;上甘岭焦,神兵戍山。少云浴火,身隐蓬蒿;继光挺胸,躯蔽碉堡。薄衣榴弹,睥睨铁甲火炮;抗美援朝,喝令三八止硝。珍宝岛衅,岂容窥境罴嚣;藏南雪啸,不许越界狼嚎。对越亮剑,戎伍风采血浇;者阴扬旌,雄师勋章功耀。此皆英魂所系,国脉所寄,止戈为武,金瓯永齐。
昔有汉武中兴,贞观盛唐;近有永乐之治,康乾之昌;今有共和新制,改革开放。遂见西气东送,点亮千城夜光;南水北引,霖润万顷禾秧。轨连峻岭,高铁越壑穿冈;桥贯江河,车龙戏波凌江。隆平优稻,嘉禾盈畴良种;探渊玄珠,载人潜海蛟龙。神舟破天,惊动女娲补天;嫦娥访月,惹得吴刚思乡。此系智数交融,科技腾骧,复兴在望,再造玄黄。
欣见歼廿裁云,傲巡天央;北斗布阵,天眼导航。艨艟啸海,舰载巡洋;电磁飞弹,织就天网。更闻核力潜艇,火控虎豹雄枭;东风五C,覆盖窥伺目标。此皆镇国重器,安民依仗;赖之固疆,社稷金汤。
喜看歼廿穿云,北斗列宿,精准导航。艨艟劈浪,碧海驰航。更闻核艇潜渊,暗慑虎豹豺狼;东风列阵,远瞄寰宇四方。此皆护国利器,安邦之仗,倚之永固,社稷金汤。
五千年薪火,九万里风飏。观我华夏,历难愈刚。昔学愚公移山,自力更生奋上;今效精卫填洋,众志成城图强。山岳巍巍,长拄凌峰之杖;江川淼淼,恒荡劈波之桨。愿挥轩辕剑,护社稷无恙;再秉春秋笔,写盛世华章。日月煌煌,山河莽莽,赫赫中华,祚运无疆!

湾韵三载:情系珠海文脉
□ 崔云
时间过得真快,仿佛一眨眼的工夫,《珠海特区报》“湾韵”副刊已经三岁多了。三载倏忽,如今回首,已是满树繁花,暗香浮动——那是文字的香,是作家的情,是一座城市文脉流淌的韵致。
犹记创刊之初,“湾韵”便带着清晰的初心与使命:是作家的“自留地”,是城市的“文化窗”。它像一粒饱满的种子,落进珠海这片兼具开放气度与人文底蕴的土壤,以“湾”为名,因“韵”立心,悄然生长。它不追浮华,不逐喧嚣,只静静铺开一方纸笺,等候笔墨落定。这方纸笺上,既有名家、大家的扛鼎之作,字句间沉淀着岁月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如灯塔般照亮文学的前路;更有珠海本土作家及文学爱好者的心声呢喃,情真意切——他们写情侣路的晨雾与暮潮,写唐家湾的青石板与旧时光,写港珠澳大桥的壮观与恢宏,写市井百姓的烟火日常,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写横琴发展的日新月异……那些带着海风气息的文字,那些浸着乡土情结的故事,像是从珠海的街巷里、山海间自然生长而出,鲜活、真切,读来如与故人对坐,听他讲起家门口的变迁,心头总泛起一阵暖意。
“湾韵”最打动人的,不是版面的淡雅精致,而是它骨子里的“细腻真挚”。它像一座连心桥,一头连着渴望表达的作家,一头连着渴望倾听的读者,更将散落在各处的文学力量,悄悄拢在了一起。曾有本土老作家感慨,是“湾韵”,让自己的文字有了安放之处,终于有“家”可归;也有青年作者说,第一次在副刊上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彻夜难眠,庆幸自己的文学梦想有了生根的地方。三年多来,多少素未谋面的作家,因一篇刊发在“湾韵”的文章结缘,从纸上的共鸣到线下的相聚,从文字的交流到心灵的契合——这方小小的副刊,早已不是单纯的文学阵地,更成了珠海作家的“精神驿站”,让独行的文学旅人,从此有了同行的伙伴。
我个人认为,“湾韵”的“韵”,恰是珠海的“魂”。它写珠海的“硬”,写港珠澳大桥的钢铁脊梁,写横琴的蓬勃朝气,字里行间是这座城市的进取与担当;它更写珠海的“软”,写淇澳岛的红树林在潮起潮落间摇曳,写梅华城市花园的落樱铺满小径,写老街坊在茶餐厅里的家长里短。它从不刻意歌颂,却在不经意间,将珠海的山海、人文之美及市井之暖,都揉进了文字里。读者翻开报纸,读的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歌、一篇小小说,实则触摸的是这座城市的脉搏,感知的是这片土地的温度。如今,“湾韵”已成了珠海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外地人读它,读懂了珠海的风情;本地人读它,读出了家园的深情。
三载雅聚,满座皆是因“湾韵”结缘的文朋诗友。有人说起自己第一篇发表的作品,眼里闪着光;有人回忆起副刊主编深夜改稿的细心与辛劳,言语间满是感激;更有人期许,未来的“湾韵”能继续做“纯文学”的坚守者,在快节奏的时代,为心灵留一方净土,为城市存一份记忆。它终将在岁月的滋养中,绽放出更绚烂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
如今,“湾韵”将开启新的航程——带着三年多的墨香,也带着对未来的期许。它就像浪漫之城随处可见的木棉,深深扎根于珠海的土壤,汲取着作家的才情与城市的养分。相信,它终将在岁月的滋养中,绽放出更绚烂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而我们,既是这方天地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愿以“湾韵”为舟,以笔墨为桨,乘着时代的浪潮,向着更远的前方进发,一路生花,一路传韵……

老家行(组诗)
□ 钟百超
泥瓦屋
过气的泥瓦屋,如今
已没了延续香火的权利
一两百年的祖宅
多少代人曾在里面出生,生活,老去
一个家族的庇护者
也是见证者
倒下的时候如同一头年迈的耕牛
扑通地跪在了地上
一根形容枯槁的竹篱笆
长出几朵脸色苍白的小菌子
薄薄的如麻衣
仿佛给远去的时光送行
复活
堂叔的老房子倒下了
为了不让一寸土地成为荒芜之域
大雨哭过之后
叔娘就在重归大地的烂泥砖上
种下了番薯
庇护过若干代人
老屋也目睹许多人事兴衰
倒下也是常情
活着太长或许就是一种宿命
用不了多久
匍匐在地上的灵魂会拔地而起
找到另一时空 开启新生
房梁
曾经的栋梁之材
支撑着每一块沉重的瓦片
百年来经受风风雨雨
不曾让一滴水漏下
洁身自爱
也不曾让一只蛀虫侵蚀
老房子的倒下 让它们失去了靠山
也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念头
与其贱卖 不如选择做一根柴火
点燃最后一缕炊烟
人气
儿时人声鼎沸的情景
像山上的菌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偌大的村寨,少说也有几千人
只有大年初一早上的集体祭祖仪式
才得以目睹人流的涌动
仪式过后,一切又恢复原样
住镇里的,县城的,市里的,甚至外地的
又急匆匆地踏上归程
老家之外还有另一个家
回家,已分不清回哪个家
楼房如星罗棋布
夜里的灯光却仿佛萤火点点
夏虫仍在稻田里放歌
拾菌子的美梦
山上的野菌子唤起童年的回忆
一年一度的快乐时光
在松林间度过
松菌,牙鹰菌,辣菌
躲在碧绿的芒萁和树丛底下
跟我们捉迷藏
松菌鲜美,牙鹰菌浓郁芳香
辣菌比辣椒还能下饭
还有一种菌叫乱菌
橘黄色泽,颇像云南的鸡蛋菌
吃起来滑溜溜
少小离家的代价
是故乡和我们的距离越走越远
如今,山上的菌子
已不再为游子的乡愁而留存
拾菌子的美梦
化作布谷鸟无声的喟叹

咏湾韵
□ 柳岳华
三载芳华珠海岸,湾韵美酒润诗肠。
墨泼千山凝秀色,笔耕万里赋华章。
情寄沧海帆正举,心系云天气自昂。
且看明朝潮起处,红霞万朵伴鸥翔。
共沐汤池怀故人
三十年前旧汤池,兰言竹笑共春熙。
汤温犹记同窗影,水暖曾濡故里衣。
云树千重遮远目,烟霞几度染青丝。
何时再煮嵩山雪,一掬清流续旧期。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