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如何合力育人?京师家庭教育论坛亮出各地实用“经验帖”

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热度正酣,11月16日下午,一场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思想盛宴——第五届京师家庭教育论坛(下)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论坛以“画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心圆”为主题,汇聚全国教育管理者、专家学者与一线实践者,通过经验交流与圆桌对话,全方位呈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最新实践与前沿思考,为破解教育协同难题、构建育人新生态贡献智慧。

从区域统筹到学校落地,多地实践者带来了各具特色的协同育人方案。其中,上海市虹口区学校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石云艳,分享了当地跨部门数字化“教联体”的建设实践。面对协同育人“理念共识难达成、行动协同难落地、资源整合难持续”的普遍困境,虹口区自2017年起搭建数字化家长学校,2024年依托教育部等17部门政策支撑,联动法院、司法局等多部门及社会场馆组建协同机制,成功实现从“活动找人、课程找人”到“人选活动、人选课程”的转变。

石云艳介绍,虹口区创新构建“一体三维五联动”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推出“为爱而学”等特色通道,整合多部门优质课程,策划“跟着劳模去学习”等亲子活动。在她看来,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关键在“建”、重点在“联”,通过联结课程、创意、信息、空间等实现全域生态共育,“目前该模式已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和常态化,为新时代‘教联体’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聚焦学校这一育人主阵地,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万霞,则分享了学校孕育积极家校社关系的实践探索。她从两个鲜活案例切入:内向男孩因承担班级空间设计任务充分展现才华,让家长重新认识了孩子;闯祸的足球社团通过自主反思、制定公约实现“起死回生”,“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破土而出的种子,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定义,而是被发现,被给予一片能自由成长的土壤和一个绽放的舞台。”

“我们的理念是邀请家长盛装出席孩子的唯一童年。”她还提到,学校所有活动均面向家长开放,鼓励家长深度参与孩子成长;同时积极整合家校社资源,设计人生大课、民族伙伴寻访等特色活动,将三方力量凝聚成主动自然的教育合力,为中小学落地协同育人提供了可感可学的实践样本。

作为本次论坛的举办地代表,珠海市教育局副局长谢芳分享了当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经验。珠海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已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纳入2024年民生实事,建成40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组建三支专业指导队伍。通过思政创新、医教互助、体教融合等多元举措,珠海开展“香山大思政”“行走的思政课”等活动,覆盖师生超20万人次;同时聘任519名法治副校长,设立检察官工作室,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珠海已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谢芳表示,未来珠海将继续深化协同育人实践,与各地同仁携手,为破解教育难题、提升育人实效贡献更多智慧与方案。

这些鲜活的协同育人实践,也集中呈现在本届教博会的“心理与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展”中。展区内,亲子手账本、“家长锦囊”手册整齐陈列,学校帐篷读书会的活动剪影、“幸福农场”的农耕场景记录,还有学生制作的精美手工作品,生动展现了珠海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丰硕成果,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据悉,这一展区由珠海市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打造,核心聚焦家庭、学校、社区协同发力破解学生成长难题,亦关注家庭因素引发的心理困扰。珠海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团队专家成员江海告诉记者,目前珠海共建的40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已实现全市各镇街全覆盖,并采取“学校+社区”双阵地模式,服务覆盖区域内所有居民。

为强化专业支撑,北京师范大学专门派出伍新春等教授专家团队,按特色划分7个片区提供指导。“专家既指导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也为特别关爱家庭和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专项支持,助力学校打造‘一校一品’。”江海表示,各中心以教育部门牵头、学校为主体、社区配合,每校配备专职专员,整合社区、企业、爱心家长等多方资源构建起全方位育人网络,让协同育人的力量真正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市教育局近期还上线了北京师范大学专家领衔主讲的“香山家长课堂”,54节课程覆盖全学段,直击当代家庭教育痛点,指导家长构建协同教育网络。

文字:施展华 图片:朱习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应立枫
家校社如何合力育人?京师家庭教育论坛亮出各地实用“经验帖”
观海融媒 2025-11-16 21:38

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热度正酣,11月16日下午,一场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思想盛宴——第五届京师家庭教育论坛(下)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论坛以“画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心圆”为主题,汇聚全国教育管理者、专家学者与一线实践者,通过经验交流与圆桌对话,全方位呈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最新实践与前沿思考,为破解教育协同难题、构建育人新生态贡献智慧。

从区域统筹到学校落地,多地实践者带来了各具特色的协同育人方案。其中,上海市虹口区学校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石云艳,分享了当地跨部门数字化“教联体”的建设实践。面对协同育人“理念共识难达成、行动协同难落地、资源整合难持续”的普遍困境,虹口区自2017年起搭建数字化家长学校,2024年依托教育部等17部门政策支撑,联动法院、司法局等多部门及社会场馆组建协同机制,成功实现从“活动找人、课程找人”到“人选活动、人选课程”的转变。

石云艳介绍,虹口区创新构建“一体三维五联动”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推出“为爱而学”等特色通道,整合多部门优质课程,策划“跟着劳模去学习”等亲子活动。在她看来,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关键在“建”、重点在“联”,通过联结课程、创意、信息、空间等实现全域生态共育,“目前该模式已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和常态化,为新时代‘教联体’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聚焦学校这一育人主阵地,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万霞,则分享了学校孕育积极家校社关系的实践探索。她从两个鲜活案例切入:内向男孩因承担班级空间设计任务充分展现才华,让家长重新认识了孩子;闯祸的足球社团通过自主反思、制定公约实现“起死回生”,“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破土而出的种子,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定义,而是被发现,被给予一片能自由成长的土壤和一个绽放的舞台。”

“我们的理念是邀请家长盛装出席孩子的唯一童年。”她还提到,学校所有活动均面向家长开放,鼓励家长深度参与孩子成长;同时积极整合家校社资源,设计人生大课、民族伙伴寻访等特色活动,将三方力量凝聚成主动自然的教育合力,为中小学落地协同育人提供了可感可学的实践样本。

作为本次论坛的举办地代表,珠海市教育局副局长谢芳分享了当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经验。珠海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已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纳入2024年民生实事,建成40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组建三支专业指导队伍。通过思政创新、医教互助、体教融合等多元举措,珠海开展“香山大思政”“行走的思政课”等活动,覆盖师生超20万人次;同时聘任519名法治副校长,设立检察官工作室,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珠海已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谢芳表示,未来珠海将继续深化协同育人实践,与各地同仁携手,为破解教育难题、提升育人实效贡献更多智慧与方案。

这些鲜活的协同育人实践,也集中呈现在本届教博会的“心理与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展”中。展区内,亲子手账本、“家长锦囊”手册整齐陈列,学校帐篷读书会的活动剪影、“幸福农场”的农耕场景记录,还有学生制作的精美手工作品,生动展现了珠海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丰硕成果,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据悉,这一展区由珠海市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打造,核心聚焦家庭、学校、社区协同发力破解学生成长难题,亦关注家庭因素引发的心理困扰。珠海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团队专家成员江海告诉记者,目前珠海共建的40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已实现全市各镇街全覆盖,并采取“学校+社区”双阵地模式,服务覆盖区域内所有居民。

为强化专业支撑,北京师范大学专门派出伍新春等教授专家团队,按特色划分7个片区提供指导。“专家既指导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也为特别关爱家庭和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专项支持,助力学校打造‘一校一品’。”江海表示,各中心以教育部门牵头、学校为主体、社区配合,每校配备专职专员,整合社区、企业、爱心家长等多方资源构建起全方位育人网络,让协同育人的力量真正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市教育局近期还上线了北京师范大学专家领衔主讲的“香山家长课堂”,54节课程覆盖全学段,直击当代家庭教育痛点,指导家长构建协同教育网络。

文字:施展华 图片:朱习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应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