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璐
2025-11-16 22:07
11月16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县域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论坛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学者,基础教育领域名师名校长,县域中小学资深教师、青年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启航计划”校友等150余人参加论坛。
论坛聚焦县域青年教师成长发展需求,从县域教育生态改善、县中振兴与县域教师个人成长等多重维度,共同探讨中西部县域教育提质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与经验,探索构建多元协同的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成长支持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明在致辞中表示,县域教育是连接城乡、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青年教师是县域教育生态中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力量,支持县域青年教师成长对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介绍了北师大自2020年起实施“强师工程”,并通过“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并提出“聚焦核心问题,深化政策协同”“汇聚专业智慧,推动模式创新”“搭建支持网络,强化协同赋能”三点倡议。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教育学部副部长宋萑以《青年教师边界学习与循证教研》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阐述循证教育理念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作用,梳理从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学习的内在机制,揭示跨界学习在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中的独特价值。他指出,循证教研通过证据迭代与多元协作,有助于青年教师在真实情境中实现实践性知识外化,推动教育创新。
吉林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辛万香以《对话—日新:吉林省实验中学学习型教师培养体系》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介绍“对话—日新”学习型教师培养体系的缘起、关键能力和培养路径。该体系聚焦教师终身成长,以八维对话为成长的多元触媒,旨在培养兼具反思力、创新力与育人能力的学习型教师,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校本化实践范例。
交流发言环节,多位来自教育一线的代表分享了实践智慧。
强师工程办公室主任隋璐璐系统介绍了北师大“强师工程”体系框架与实施成效,阐述了北师大通过体系化培养与精准支持,分层分类服务全域教师队伍建设,为改善基础教育生态、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的战略布局和具体举措。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沈应流介绍了以“文化引领”为核心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讲授式培训,而是通过构建学校文化理念、搭建课程体系、开展项目化学习,激发教师内生动力。”他举例说,学校推行“生长细丝工作法”,鼓励青年教师每周分享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在交流与认可中提升职业自信与幸福感。
湖北省夷陵中学政治教师谭立婷则以《基于深度教研的自我蜕变》为题,分享个人从新手期到成熟期的成长历程。她说,县域青年教师虽有扎实的学科基础,但在班主任工作、家校沟通、教研开展等方面常遇“盲点”,专业论坛能帮助县域教师明确发展方向,为其终身成长注入动能。“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至关重要,否则教师易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流失。”她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50位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回到毕业地珠海参与交流。他们于今年6月从北师大珠海校区毕业,分赴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的148个脱贫县和陆地边境县任教。
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教师王旻昱作为其中之一,动情地表示:“能到县域任教,于我而言是一种价值感的实现。当我真正走进县域课堂,发现那里的学生如此需要好老师,我也在他们的期待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她表示,将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持续发光发热,践行师范生的初心与使命。
11月16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县域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论坛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学者,基础教育领域名师名校长,县域中小学资深教师、青年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启航计划”校友等150余人参加论坛。
论坛聚焦县域青年教师成长发展需求,从县域教育生态改善、县中振兴与县域教师个人成长等多重维度,共同探讨中西部县域教育提质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与经验,探索构建多元协同的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成长支持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明在致辞中表示,县域教育是连接城乡、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青年教师是县域教育生态中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力量,支持县域青年教师成长对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介绍了北师大自2020年起实施“强师工程”,并通过“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并提出“聚焦核心问题,深化政策协同”“汇聚专业智慧,推动模式创新”“搭建支持网络,强化协同赋能”三点倡议。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教育学部副部长宋萑以《青年教师边界学习与循证教研》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阐述循证教育理念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作用,梳理从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学习的内在机制,揭示跨界学习在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中的独特价值。他指出,循证教研通过证据迭代与多元协作,有助于青年教师在真实情境中实现实践性知识外化,推动教育创新。
吉林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辛万香以《对话—日新:吉林省实验中学学习型教师培养体系》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介绍“对话—日新”学习型教师培养体系的缘起、关键能力和培养路径。该体系聚焦教师终身成长,以八维对话为成长的多元触媒,旨在培养兼具反思力、创新力与育人能力的学习型教师,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校本化实践范例。
交流发言环节,多位来自教育一线的代表分享了实践智慧。
强师工程办公室主任隋璐璐系统介绍了北师大“强师工程”体系框架与实施成效,阐述了北师大通过体系化培养与精准支持,分层分类服务全域教师队伍建设,为改善基础教育生态、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的战略布局和具体举措。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沈应流介绍了以“文化引领”为核心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讲授式培训,而是通过构建学校文化理念、搭建课程体系、开展项目化学习,激发教师内生动力。”他举例说,学校推行“生长细丝工作法”,鼓励青年教师每周分享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在交流与认可中提升职业自信与幸福感。
湖北省夷陵中学政治教师谭立婷则以《基于深度教研的自我蜕变》为题,分享个人从新手期到成熟期的成长历程。她说,县域青年教师虽有扎实的学科基础,但在班主任工作、家校沟通、教研开展等方面常遇“盲点”,专业论坛能帮助县域教师明确发展方向,为其终身成长注入动能。“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至关重要,否则教师易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流失。”她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50位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回到毕业地珠海参与交流。他们于今年6月从北师大珠海校区毕业,分赴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的148个脱贫县和陆地边境县任教。
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教师王旻昱作为其中之一,动情地表示:“能到县域任教,于我而言是一种价值感的实现。当我真正走进县域课堂,发现那里的学生如此需要好老师,我也在他们的期待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她表示,将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持续发光发热,践行师范生的初心与使命。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