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子
2025-11-24 02:00
现场听马勒的艺术歌曲,终于在本届澳门国际音乐节上得偿夙愿。七旬男中音托马斯·汉普森演绎了18首曲目,其中钢琴版《少年魔号》乐谱由他编辑出版(源自马勒原乐谱),并题献给已故的伯恩斯坦。
曾看过一则实况录像:大约是1987年前后,托马斯在金色大厅唱《流浪者之歌》,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伴奏,三十出头的歌者英姿勃发,却能将一个学徒在爱与伤痛旅途上的挣扎撕裂,唱得哀而不伤、悲而不戚。据说此曲乃马勒“第一次认真恋爱”的自况,由一老一少美国音乐人如此传递,大厅内掌声如潮,是嘉许。
德国艺术歌曲源起19世纪,由贝多芬、舒伯特等开创,融合诗歌与音乐以叙述故事,延续至马勒,则谱出最迷人最特异的一组作品——从童谣、情歌、讽刺到饥馑、战争、死亡;从民歌旋律到舞曲节奏;从简单伴奏到管弦厚重,马勒堪称将德国艺术歌曲从庙堂拽到乡土、从优美滑向怪诞,“爱与伤痛,世界与梦”是其不变的主题,也是其灵魂与艺术的自白。
“我的艺术生涯与马勒的艺术歌曲紧密相连。”此番澳门舞台上的托马斯早已不是那个被大师连声诘问弄得不知所措的毛头小伙,鬓已霜,容颜已改,歌声里的马勒世界多了些从容自信,多了些沧桑况味。
托马斯从1987年开始受伯恩斯坦亲自调教,频繁合作4年,“马勒艺术歌曲”是关键词,“我觉得我对马勒音乐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我对音乐的语言有了新的理解——这是一种讲述着我们生命的语言,它不仅仅是用来演出的,更多的是我们作为人类个体的心灵之旅。这是他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东西。”
不懂德语,并不妨碍现场聆听感受托马斯的马勒,音乐会始末,这句话一直在脑海里打转儿:“我怎么能够幸福,如果在这世界上还有一个生命在受苦。”
本届澳门国际音乐节的重头戏,非“拉赫马拉松”莫属:钢琴大师普莱特涅夫(昵称“普神”)携乐团连续两夜呈现全套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
我的重头是听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拉三”)。它采用精彩的华彩、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快机敏的断音、大量宏大的和弦等钢琴技法,拥有丰富的色彩效果,历来被誉为“钢琴协奏曲之王”。
5年前也是此时、此舞台,王羽佳与维也纳爱乐合作“拉三”,她的演奏的确充满旋风式力量,驾驭多样复杂的钢琴技巧如御龙穿越熊熊火圈,以浓烈的情感表达强悍的俄罗斯精神。
那么,“普神”呢?
一身缁衣软鞋上台,五官绵软松垮、毫无表情,这位68岁俄罗斯老头倒像一个随时逛菜市场的中国老婆婆,毫无“神性”可言。
然而,从他触键那一瞬开始,“拉三”以迥异于他人的方式徐徐展开,拉氏本尊自嘲的“大象之作”忽然变得灵动、轻盈起来,40分钟整曲完结之际,他坐在琴凳上气定神闲,弹“拉三”好比铲十吨煤的趔趄、困顿,于他而言只是一个坊间笑谈。
发音清亮透彻,乐曲行进干净利落,乐句处理细致而不做作,整体结构呈现均衡平稳,演奏有激情但无任何身体夸张,细部处理看似轻触键却千变万化,极为困难的技巧片段在他手下皆翩若惊鸿,优雅非凡。
是的,不温不火的“拉三”,四两拨千斤的“拉三”,颇具20世纪初“黄金时代”钢琴大师遗风的“拉三”!“普神”为此曲勾摹的神性光辉,几度令人恍觉琴前那个隔空对话的身影,与拉氏合二为一。
13岁入莫斯科音乐学院,20岁夺柴赛金奖,被霍洛维茨赞誉“有恶魔技巧和诗人之心”,引领当今俄罗斯钢琴学派,66岁开启“拉赫马拉松”至今……
还有机会见证“普神”的神迹吗?毕竟,真正的令人屏住呼吸等待灵感和奇迹浑然一体的古典音乐现场,几稀矣!
现场听马勒的艺术歌曲,终于在本届澳门国际音乐节上得偿夙愿。七旬男中音托马斯·汉普森演绎了18首曲目,其中钢琴版《少年魔号》乐谱由他编辑出版(源自马勒原乐谱),并题献给已故的伯恩斯坦。
曾看过一则实况录像:大约是1987年前后,托马斯在金色大厅唱《流浪者之歌》,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伴奏,三十出头的歌者英姿勃发,却能将一个学徒在爱与伤痛旅途上的挣扎撕裂,唱得哀而不伤、悲而不戚。据说此曲乃马勒“第一次认真恋爱”的自况,由一老一少美国音乐人如此传递,大厅内掌声如潮,是嘉许。
德国艺术歌曲源起19世纪,由贝多芬、舒伯特等开创,融合诗歌与音乐以叙述故事,延续至马勒,则谱出最迷人最特异的一组作品——从童谣、情歌、讽刺到饥馑、战争、死亡;从民歌旋律到舞曲节奏;从简单伴奏到管弦厚重,马勒堪称将德国艺术歌曲从庙堂拽到乡土、从优美滑向怪诞,“爱与伤痛,世界与梦”是其不变的主题,也是其灵魂与艺术的自白。
“我的艺术生涯与马勒的艺术歌曲紧密相连。”此番澳门舞台上的托马斯早已不是那个被大师连声诘问弄得不知所措的毛头小伙,鬓已霜,容颜已改,歌声里的马勒世界多了些从容自信,多了些沧桑况味。
托马斯从1987年开始受伯恩斯坦亲自调教,频繁合作4年,“马勒艺术歌曲”是关键词,“我觉得我对马勒音乐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我对音乐的语言有了新的理解——这是一种讲述着我们生命的语言,它不仅仅是用来演出的,更多的是我们作为人类个体的心灵之旅。这是他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东西。”
不懂德语,并不妨碍现场聆听感受托马斯的马勒,音乐会始末,这句话一直在脑海里打转儿:“我怎么能够幸福,如果在这世界上还有一个生命在受苦。”
本届澳门国际音乐节的重头戏,非“拉赫马拉松”莫属:钢琴大师普莱特涅夫(昵称“普神”)携乐团连续两夜呈现全套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
我的重头是听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拉三”)。它采用精彩的华彩、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快机敏的断音、大量宏大的和弦等钢琴技法,拥有丰富的色彩效果,历来被誉为“钢琴协奏曲之王”。
5年前也是此时、此舞台,王羽佳与维也纳爱乐合作“拉三”,她的演奏的确充满旋风式力量,驾驭多样复杂的钢琴技巧如御龙穿越熊熊火圈,以浓烈的情感表达强悍的俄罗斯精神。
那么,“普神”呢?
一身缁衣软鞋上台,五官绵软松垮、毫无表情,这位68岁俄罗斯老头倒像一个随时逛菜市场的中国老婆婆,毫无“神性”可言。
然而,从他触键那一瞬开始,“拉三”以迥异于他人的方式徐徐展开,拉氏本尊自嘲的“大象之作”忽然变得灵动、轻盈起来,40分钟整曲完结之际,他坐在琴凳上气定神闲,弹“拉三”好比铲十吨煤的趔趄、困顿,于他而言只是一个坊间笑谈。
发音清亮透彻,乐曲行进干净利落,乐句处理细致而不做作,整体结构呈现均衡平稳,演奏有激情但无任何身体夸张,细部处理看似轻触键却千变万化,极为困难的技巧片段在他手下皆翩若惊鸿,优雅非凡。
是的,不温不火的“拉三”,四两拨千斤的“拉三”,颇具20世纪初“黄金时代”钢琴大师遗风的“拉三”!“普神”为此曲勾摹的神性光辉,几度令人恍觉琴前那个隔空对话的身影,与拉氏合二为一。
13岁入莫斯科音乐学院,20岁夺柴赛金奖,被霍洛维茨赞誉“有恶魔技巧和诗人之心”,引领当今俄罗斯钢琴学派,66岁开启“拉赫马拉松”至今……
还有机会见证“普神”的神迹吗?毕竟,真正的令人屏住呼吸等待灵感和奇迹浑然一体的古典音乐现场,几稀矣!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