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映薇
2025-11-25 01:57
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建设者的奋斗史。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与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总工会联合主办“我是珠海建设者”主题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推选百名“我是珠海建设者”典型代表,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群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珠海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0月起,珠海传媒集团推出“我是珠海建设者”系列报道,展现不同领域珠海建设者的奋斗历程与时代风采,持续唱响“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强音。
于冰,1985年生,黑龙江人,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信用建设科职员、跨境信用调解中心调解员、高级信用管理师、信用调解师,在珠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域深耕十年,参与珠海市数十项信用制度和标准编制,推进市社会信用立法工作、跨境信用体系建设、诚信领域湾区标准制定等数十项关键性项目,多项成果获省、国家级部委刊发。
当于冰初次接触信用工作时,面对的是分散的、不完备的信用数据。那时,港澳企业因缺乏内地信用记录,在投融资、招投标中屡屡碰壁;而内地企业也因不熟悉港澳规则,在跨境贸易中错失良机。“这些痛点,正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于冰暗下决心,“要以‘信用’为纽带,将珠海、澳门、香港三地市场、规则与人心紧密相连,让诚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通用语言’。”

从数据孤岛到信任枢纽:
信用建设的“坚实底座”
于冰做的第一件事,是打破数据壁垒——通过“一处汇集、三地互查”机制,创新建立珠港澳跨境信用体系,实现三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

她带领团队梳理三地信用数据标准,攻克语言、格式、法律效力等差异难题,历经数十次磋商与技术调试,在全国形成五个首创(即“珠港澳跨境信用服务平台”“信用数据出境风险评估”“国际化信用服务超市”“跨境信用互认与激励”“粤港澳信用湾区标准”),不断擦亮跨境“信用珠海”品牌。
其中,珠港澳跨境信用服务平台是全国首个面向粤港澳企业提供多元化跨境信用服务的线上平台,实现珠海市企业信用报告“免费查”、优质诚信合作伙伴“快速找”。目前,该平台整合了珠海超40万家市场主体信用状况信息、1000多家重点澳门企业信用信息、11家境内外优质信用服务机构、81项国内外信用服务产品等数据,形成覆盖三地的“信用信息池”。
于冰深知,信用的价值不在数据本身,而在于唤醒信任的流动。在她的推动下,全国首个由国家机关统筹的信用数据出境风险自评估机制落地实施,这是对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的首次探索,为政务数据跨境流通提供“珠海样本”。
企业通过平台一键生成信用报告,跨境招投标效率提升;港澳投资者凭借互认的信用“通行证”,加速进入内地市场……当信用数据被转化为可感知的服务场景,就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信任动能。珠港澳跨境信用体系作为珠海唯一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征集活动”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入选中国信用共建优秀案例2024年度推荐榜。

从城市信用到湾区认同:
信用文化的“心灵契约”
信用只有用起来,才有生命力。在多个招投标现场、中国航展企业展台,一张张代表企业信用的“绿码”名片成为市场信任通行证。“企业凭借信用绿码,不仅能享受行政审批绿色通道、融资信贷优惠等待遇,更能在市场交易中赢得合作伙伴的信赖。”于冰说。

信用绿码的背后,是于冰团队创新建立的珠海市优质诚信企业机制,通过率先建立跨境信用互认与激励机制,让守信的企业在行政审批、融资贷款、政府采购、生态环保、海关通关等多领域延伸享受便利。
信用不仅是约束失信的“紧箍咒”,更是赋能发展的“金钥匙”。市发展和改革局联合21家银行26个部门为优质诚信企业提供守信激励措施,释放珠港澳企业信用价值,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信用的种子,在湾区沃土中不断生根发芽。于冰牵头编制的《诚信店评估指标体系》于今年9月纳入湾区标准清单。该体系以“珠港澳诚信店”互认共建为切入口,联合澳门、香港、中山、江门等地,遵循统一的评价规范,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打造一批口碑好店,让港澳居民在珠海放心消费、在湾区放心消费。

从平台搭建到场景创新:
信用服务的“湾区实践”
如果说数据与规则是跨境信用的“骨架”,那么应用场景就是让信用“活”起来的“血液”。
今年7月举行的2025年珠海市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大会上,港澳信用评价体系赋能大湾区产业与民生融合项目启动,标志着珠海在推动湾区规则衔接“软联通”上迈出坚实一步。
“得益于港澳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港澳居民内地‘融资难’将得到有效缓解。”于冰介绍说,首批港澳居民代表凭借珠海市跨境信用协会颁发的“信用评价证书”,证明自身在港澳的优质信用,已获得内地银行的信用贷款及信用卡。
从定制湾区合作版信用报告,到打造国内首个国际化信用服务超市;从打造首个跨境信用调解中心,到引进香港中小企业贷款绿色评定服务……在于冰团队的推动下,一个个跨境信用服务场景正加速落地生根。
最近,在珠海市委宣传部与市总工会联合主办的“我是珠海建设者”主题宣传活动中,于冰被推选为“我是珠海建设者”宣传代表。于冰表示,将持续完善跨境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拓展跨境信用评级、联合奖惩等应用场景。通过搭建更多元化的合作平台,加强与港澳及国际信用机构的规则对接,推动跨境信用服务标准互认、结果互信、监管互助,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信用体系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我们期待,通过持续深化跨境信用合作,让信用成为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的‘隐形护照’,让每一份诚信都能跨越关口,在湾区的天空下自由流动。”她憧憬道。
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建设者的奋斗史。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与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总工会联合主办“我是珠海建设者”主题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推选百名“我是珠海建设者”典型代表,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群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珠海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0月起,珠海传媒集团推出“我是珠海建设者”系列报道,展现不同领域珠海建设者的奋斗历程与时代风采,持续唱响“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强音。
于冰,1985年生,黑龙江人,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信用建设科职员、跨境信用调解中心调解员、高级信用管理师、信用调解师,在珠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域深耕十年,参与珠海市数十项信用制度和标准编制,推进市社会信用立法工作、跨境信用体系建设、诚信领域湾区标准制定等数十项关键性项目,多项成果获省、国家级部委刊发。
当于冰初次接触信用工作时,面对的是分散的、不完备的信用数据。那时,港澳企业因缺乏内地信用记录,在投融资、招投标中屡屡碰壁;而内地企业也因不熟悉港澳规则,在跨境贸易中错失良机。“这些痛点,正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于冰暗下决心,“要以‘信用’为纽带,将珠海、澳门、香港三地市场、规则与人心紧密相连,让诚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通用语言’。”

从数据孤岛到信任枢纽:
信用建设的“坚实底座”
于冰做的第一件事,是打破数据壁垒——通过“一处汇集、三地互查”机制,创新建立珠港澳跨境信用体系,实现三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

她带领团队梳理三地信用数据标准,攻克语言、格式、法律效力等差异难题,历经数十次磋商与技术调试,在全国形成五个首创(即“珠港澳跨境信用服务平台”“信用数据出境风险评估”“国际化信用服务超市”“跨境信用互认与激励”“粤港澳信用湾区标准”),不断擦亮跨境“信用珠海”品牌。
其中,珠港澳跨境信用服务平台是全国首个面向粤港澳企业提供多元化跨境信用服务的线上平台,实现珠海市企业信用报告“免费查”、优质诚信合作伙伴“快速找”。目前,该平台整合了珠海超40万家市场主体信用状况信息、1000多家重点澳门企业信用信息、11家境内外优质信用服务机构、81项国内外信用服务产品等数据,形成覆盖三地的“信用信息池”。
于冰深知,信用的价值不在数据本身,而在于唤醒信任的流动。在她的推动下,全国首个由国家机关统筹的信用数据出境风险自评估机制落地实施,这是对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的首次探索,为政务数据跨境流通提供“珠海样本”。
企业通过平台一键生成信用报告,跨境招投标效率提升;港澳投资者凭借互认的信用“通行证”,加速进入内地市场……当信用数据被转化为可感知的服务场景,就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信任动能。珠港澳跨境信用体系作为珠海唯一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征集活动”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入选中国信用共建优秀案例2024年度推荐榜。

从城市信用到湾区认同:
信用文化的“心灵契约”
信用只有用起来,才有生命力。在多个招投标现场、中国航展企业展台,一张张代表企业信用的“绿码”名片成为市场信任通行证。“企业凭借信用绿码,不仅能享受行政审批绿色通道、融资信贷优惠等待遇,更能在市场交易中赢得合作伙伴的信赖。”于冰说。

信用绿码的背后,是于冰团队创新建立的珠海市优质诚信企业机制,通过率先建立跨境信用互认与激励机制,让守信的企业在行政审批、融资贷款、政府采购、生态环保、海关通关等多领域延伸享受便利。
信用不仅是约束失信的“紧箍咒”,更是赋能发展的“金钥匙”。市发展和改革局联合21家银行26个部门为优质诚信企业提供守信激励措施,释放珠港澳企业信用价值,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信用的种子,在湾区沃土中不断生根发芽。于冰牵头编制的《诚信店评估指标体系》于今年9月纳入湾区标准清单。该体系以“珠港澳诚信店”互认共建为切入口,联合澳门、香港、中山、江门等地,遵循统一的评价规范,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打造一批口碑好店,让港澳居民在珠海放心消费、在湾区放心消费。

从平台搭建到场景创新:
信用服务的“湾区实践”
如果说数据与规则是跨境信用的“骨架”,那么应用场景就是让信用“活”起来的“血液”。
今年7月举行的2025年珠海市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大会上,港澳信用评价体系赋能大湾区产业与民生融合项目启动,标志着珠海在推动湾区规则衔接“软联通”上迈出坚实一步。
“得益于港澳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港澳居民内地‘融资难’将得到有效缓解。”于冰介绍说,首批港澳居民代表凭借珠海市跨境信用协会颁发的“信用评价证书”,证明自身在港澳的优质信用,已获得内地银行的信用贷款及信用卡。
从定制湾区合作版信用报告,到打造国内首个国际化信用服务超市;从打造首个跨境信用调解中心,到引进香港中小企业贷款绿色评定服务……在于冰团队的推动下,一个个跨境信用服务场景正加速落地生根。
最近,在珠海市委宣传部与市总工会联合主办的“我是珠海建设者”主题宣传活动中,于冰被推选为“我是珠海建设者”宣传代表。于冰表示,将持续完善跨境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拓展跨境信用评级、联合奖惩等应用场景。通过搭建更多元化的合作平台,加强与港澳及国际信用机构的规则对接,推动跨境信用服务标准互认、结果互信、监管互助,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信用体系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我们期待,通过持续深化跨境信用合作,让信用成为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的‘隐形护照’,让每一份诚信都能跨越关口,在湾区的天空下自由流动。”她憧憬道。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