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
板樟山新增隧道正式通车啦!
珠海传媒集团 叶秋明/摄
许多市民在慢行隧道抢先体验↓
珠海传媒集团 程霖/摄
珠海传媒集团 陈佳哲/摄
30年前
它曾摘得几个“全国之最”
当年也是不少珠海人
心中的城市中轴线
作为东部城区交通的关键节点
今天,又以崭新面貌再次展现!
是它——
板樟山隧道
珠海传媒集团 叶秋明/摄
而珠海人所熟知的这条隧道
背后却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
30年前 历尽艰辛
造就全国首条城市地面隧道
市民李先生/摄
一张张老照片,把一代人的记忆拉回了当年。
众所周知,板樟山是坐落于珠海东部城区正中央的一道天然屏障。
珠海板樟山隧道修建之前,香洲和拱北要通行必须绕山。

“从香洲到拱北,坐车都要1个小时。”住吉大七旬老人李先生深刻记得,当时公交车1、2、4、8、9路就是当年的绕山公交。
超前规划眼光,成就新交通格局。
1984年,修建板樟山隧道连接香洲和拱北的想法被提出。
1988年,作为建设珠海经济特区的重点工程——板樟山隧道,终于开工建设。
隧道下行线于1990年11月28日通车,是当时全国最长的城市公路隧道。
然而,工程并没预期顺利。隧道上行线原施工单位无力确保1992年元旦通车的目标,珠海市政府对隧道上行线剩余工程收回并重新招标。
市民李先生/摄
1991年8月,作为新施工单位中铁隧道局二次开工。直至当年12月31日,工程终于顺利完工。1992年1月1日,板樟山隧道全线通车!
珠海从此拥有了南北畅通的中轴线,东部城区交通格局也因此彻底改变。
通车当天 荣誉满满
一张白床单珍藏数十载
这些曲折、这些难忘施工经历,全在60岁付贵华的记忆里了。
“跟珠海太有缘,跟板樟山隧道更有着命中注定的联系。”两年多一直参与板樟山新增隧道建设的中铁隧道局三处板樟山新增隧道项目部工会主席付贵华,29年前正是旧板樟山隧道建设者。
“当时珠海东部城区附近还全是农田,施工条件非常艰苦,团队接手时工期只剩133天,时间极其紧迫。”当年刚30出头的付贵华负责管理铲车队,24小时轮班作业成了常事,铲车不够用手推车也要作业。
最终团队全力奋战120天,采取最新的施工工艺“新奥法”,保质保量完成重任。
珠海传媒集团 申洋/摄
“通车当天真可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作为最受关注的项目最终顺利完工,整个珠海因此沸腾”付贵华说。
市民李先生/摄
与付贵华一样激动的,还有数不清的本土珠海市民。“1992年通车曾特地去拍照留念,这次通车准备再给它好好拍拍照。”在爱拍摄的七旬老人李先生看来,这不单是交通工程的升级,也是城市向前发展、政府持续提升市民幸福感的重要写照。
图片来源: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付贵华至今仍记得,通车当天珠海市领导称赞工程“管理过硬、作风过硬、工程质量过硬”,并由市政府向施工单位发出5万元奖励,隧道被珠海市政府评为优质工程。
而对付贵华等一线工人来说,当时印着“板樟山隧道通车纪念”的白床单和明信片,则成了最宝贝的礼物,至今仍被珍藏。
28年后 再写辉煌
国内最长的慢行隧道面世
同一个位置,同一条要道,再写辉煌。
右一为付贵华
2018年5月,阔别20多年后,中铁隧道局同一支施工队伍重返板樟山,付贵华成为队里少有的两度参与建设的员工。
珠海传媒集团 申洋/摄
“珠海变化太大了,可以说今非昔比。” 付贵华感慨,板樟山就犹如珠海门面,很荣幸能参与建设,同时见证整个珠海城市的发展。
更便民的设计、更新施工技艺、更深度的机械化融合作业,付贵华赞叹,“3D手绘、巨幕投影、单车骑道,工程亮点满满,非常拉风。”
最好年华时,他与板樟山隧道“相遇”;而退休之前,他跟团队共同努力为隧道换上新妆容。“能参与这两个工程,是我一生的荣光。”付贵华笑称,退休后决定常住珠海,真正成为珠海人。
1200多米的板樟山隧道,
见证着一代代特区人的奋斗,
承载着珠海人的自豪和记忆。
今天它华丽“变身”,
书写着这座城市变得
更美、更便捷的新故事!

今天,
板樟山新增隧道正式通车啦!
珠海传媒集团 叶秋明/摄
许多市民在慢行隧道抢先体验↓
珠海传媒集团 程霖/摄
珠海传媒集团 陈佳哲/摄
30年前
它曾摘得几个“全国之最”
当年也是不少珠海人
心中的城市中轴线
作为东部城区交通的关键节点
今天,又以崭新面貌再次展现!
是它——
板樟山隧道
珠海传媒集团 叶秋明/摄
而珠海人所熟知的这条隧道
背后却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
30年前 历尽艰辛
造就全国首条城市地面隧道
市民李先生/摄
一张张老照片,把一代人的记忆拉回了当年。
众所周知,板樟山是坐落于珠海东部城区正中央的一道天然屏障。
珠海板樟山隧道修建之前,香洲和拱北要通行必须绕山。

“从香洲到拱北,坐车都要1个小时。”住吉大七旬老人李先生深刻记得,当时公交车1、2、4、8、9路就是当年的绕山公交。
超前规划眼光,成就新交通格局。
1984年,修建板樟山隧道连接香洲和拱北的想法被提出。
1988年,作为建设珠海经济特区的重点工程——板樟山隧道,终于开工建设。
隧道下行线于1990年11月28日通车,是当时全国最长的城市公路隧道。
然而,工程并没预期顺利。隧道上行线原施工单位无力确保1992年元旦通车的目标,珠海市政府对隧道上行线剩余工程收回并重新招标。
市民李先生/摄
1991年8月,作为新施工单位中铁隧道局二次开工。直至当年12月31日,工程终于顺利完工。1992年1月1日,板樟山隧道全线通车!
珠海从此拥有了南北畅通的中轴线,东部城区交通格局也因此彻底改变。
通车当天 荣誉满满
一张白床单珍藏数十载
这些曲折、这些难忘施工经历,全在60岁付贵华的记忆里了。
“跟珠海太有缘,跟板樟山隧道更有着命中注定的联系。”两年多一直参与板樟山新增隧道建设的中铁隧道局三处板樟山新增隧道项目部工会主席付贵华,29年前正是旧板樟山隧道建设者。
“当时珠海东部城区附近还全是农田,施工条件非常艰苦,团队接手时工期只剩133天,时间极其紧迫。”当年刚30出头的付贵华负责管理铲车队,24小时轮班作业成了常事,铲车不够用手推车也要作业。
最终团队全力奋战120天,采取最新的施工工艺“新奥法”,保质保量完成重任。
珠海传媒集团 申洋/摄
“通车当天真可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作为最受关注的项目最终顺利完工,整个珠海因此沸腾”付贵华说。
市民李先生/摄
与付贵华一样激动的,还有数不清的本土珠海市民。“1992年通车曾特地去拍照留念,这次通车准备再给它好好拍拍照。”在爱拍摄的七旬老人李先生看来,这不单是交通工程的升级,也是城市向前发展、政府持续提升市民幸福感的重要写照。
图片来源: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付贵华至今仍记得,通车当天珠海市领导称赞工程“管理过硬、作风过硬、工程质量过硬”,并由市政府向施工单位发出5万元奖励,隧道被珠海市政府评为优质工程。
而对付贵华等一线工人来说,当时印着“板樟山隧道通车纪念”的白床单和明信片,则成了最宝贝的礼物,至今仍被珍藏。
28年后 再写辉煌
国内最长的慢行隧道面世
同一个位置,同一条要道,再写辉煌。
右一为付贵华
2018年5月,阔别20多年后,中铁隧道局同一支施工队伍重返板樟山,付贵华成为队里少有的两度参与建设的员工。
珠海传媒集团 申洋/摄
“珠海变化太大了,可以说今非昔比。” 付贵华感慨,板樟山就犹如珠海门面,很荣幸能参与建设,同时见证整个珠海城市的发展。
更便民的设计、更新施工技艺、更深度的机械化融合作业,付贵华赞叹,“3D手绘、巨幕投影、单车骑道,工程亮点满满,非常拉风。”
最好年华时,他与板樟山隧道“相遇”;而退休之前,他跟团队共同努力为隧道换上新妆容。“能参与这两个工程,是我一生的荣光。”付贵华笑称,退休后决定常住珠海,真正成为珠海人。
1200多米的板樟山隧道,
见证着一代代特区人的奋斗,
承载着珠海人的自豪和记忆。
今天它华丽“变身”,
书写着这座城市变得
更美、更便捷的新故事!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