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上,从小到大,从古至今,从东到西,对于母亲的歌颂和赞美都是相通的,不管你怎么去表达都不为过。但是,如果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仅仅寄托在一个节日上,将之简单地转化为一种所谓的仪式感,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打个电话问候,邮寄点礼物祝福……这样的应“景”要不得。
说到仪式感,现在的人们似乎有种谜一般的追崇——我都把“你”像供奉祖先一样供起来了,都用特定的日子、特定的活动来铭记了,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我对“你”的爱与崇敬吗?譬如,为一个人过生日,代表着对这个人的惦记和关心;两口子欢庆结婚纪念日,代表着对彼此婚姻美满的铭记和祝福……但是,记得过母亲节,记得打上一个电话,备上一份母亲节的礼物,就真的代表你对母亲爱得深沉和真挚了吗?
对于大部分母亲而言,可能母亲节的半小时通话,真不如平日里的两三分钟闲聊;特定日子收到礼物的喜悦,也抵不上每周能回家一起吃饭的温馨。程式化的所谓仪式,真的代替不了融入骨髓的日常。通俗点说,就是孝顺要成为日常的生活习惯,而不是日历里的备注。
母爱从来都是平淡如水的,是早上的一句“出门慢点”,是晚上的一句“早点休息”;是餐桌上你爱吃的菜肴,是书桌旁温度正好的茶水……她从来不会轰轰烈烈地告诉孩子“我爱你”,也从不奢求孩子大张旗鼓地为她庆祝,所以,对母亲的爱和尊敬,要化仪式为日常,将关爱融入平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这才是可以长久的持续。
当然,日常的孝顺与突然的惊喜并不矛盾,不当成固定仪式,且作为对自己的提醒——我对母亲的关心足够吗?这样问问自己,也挺好!


事实上,从小到大,从古至今,从东到西,对于母亲的歌颂和赞美都是相通的,不管你怎么去表达都不为过。但是,如果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仅仅寄托在一个节日上,将之简单地转化为一种所谓的仪式感,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打个电话问候,邮寄点礼物祝福……这样的应“景”要不得。
说到仪式感,现在的人们似乎有种谜一般的追崇——我都把“你”像供奉祖先一样供起来了,都用特定的日子、特定的活动来铭记了,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我对“你”的爱与崇敬吗?譬如,为一个人过生日,代表着对这个人的惦记和关心;两口子欢庆结婚纪念日,代表着对彼此婚姻美满的铭记和祝福……但是,记得过母亲节,记得打上一个电话,备上一份母亲节的礼物,就真的代表你对母亲爱得深沉和真挚了吗?
对于大部分母亲而言,可能母亲节的半小时通话,真不如平日里的两三分钟闲聊;特定日子收到礼物的喜悦,也抵不上每周能回家一起吃饭的温馨。程式化的所谓仪式,真的代替不了融入骨髓的日常。通俗点说,就是孝顺要成为日常的生活习惯,而不是日历里的备注。
母爱从来都是平淡如水的,是早上的一句“出门慢点”,是晚上的一句“早点休息”;是餐桌上你爱吃的菜肴,是书桌旁温度正好的茶水……她从来不会轰轰烈烈地告诉孩子“我爱你”,也从不奢求孩子大张旗鼓地为她庆祝,所以,对母亲的爱和尊敬,要化仪式为日常,将关爱融入平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这才是可以长久的持续。
当然,日常的孝顺与突然的惊喜并不矛盾,不当成固定仪式,且作为对自己的提醒——我对母亲的关心足够吗?这样问问自己,也挺好!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