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改革创新!珠海国际仲裁院发展释放动能!

前言:从去年开始,横琴便以“粤澳深度合作区”的身份活跃在各界的视野中。除了是作为粤澳两地地理意义上的交汇点之外,合作区已然成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落脚点,需要直面琴澳法律法规、文化背景、发展惯性方面均存在差异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合作区法治建设工作更需放眼长远发展需求,聚焦热点难点问题,以创新举措强化法治保障成效,以全局视野构建风险防范机制。

一年来,合作区建设全面铺开;一年来,合作区政法工作成绩斐然。观海融媒推出系列报道“服务建设合作区,法治保障在路上”,一同回顾合作区政法单位如何守好“底线思维”保障合作区行稳致远,如何打开“创新闸门”推动新时代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横琴珠澳跨境仲裁合作平台签约仪式现场。

仲裁作为一种高效处理民商事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手段,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商事主体青睐的解纷方式,同时也与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紧密相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强化了横琴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战略定位,对体制机制创新与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3月31日,珠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珠海国际仲裁院条例》,这是国内第二部以仲裁机构为特定对象的地方人大立法,让珠海国际仲裁院“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一年来,住所地设于横琴的珠海国际仲裁院不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服务动力、提升服务质量、赢得市场认可,为完善合作区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贡献仲裁力量。

珠海国际仲裁院

“让仲裁回归本源” 体制改革创新激活内生动力

“我们现在面临的可以说是一个‘生存问题’,如果我们的服务不到位、不公正、质量不高,那么我们就会慢慢被市场淘汰。”在珠海国际仲裁院工作近20年的杨正辉对所在机构此轮大变革感触深刻。

在《珠海国际仲裁院条例》出台后,珠海国际仲裁院搭建起了一套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立又有序衔接的管理架构。一年来,新架构和新机制从宏观管理层面向下延伸,向业务流程细化。变革传导至每一个工作人员后,感知最为明显的变化便是薪酬体系与案件服务水平和质量相构成正比。

一般而言,仲裁机构组成仲裁庭为争议双方当事人解决问题,仲裁员和仲裁秘书角色非常重要。仲裁员的角色需要保持中立和公正,不能私下与任一当事人产生接触,那么作为仲裁机构工作人员的仲裁秘书便承担了当事人联络、“把关”仲裁程序正当性的职责。

杨正辉留意到,现在珠仲的仲裁秘书正不断提升法律素养和专业水平,以便让双方当事人在仲裁过程获得较好的体验感。以金融领域的纠纷案件为例,由于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清晰,能做到又好又快审结,近年来珠海国际仲裁院金融案件的平均审结时间为28天。除了日常办案外,包括杨正辉在内的工作人员“每周都要去企业、商会、行业协会、律所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市场主体的需求,提供更加精准到位的法律服务。

杨正辉还表示,仲裁兼具社会属性和服务属性,其服务对象本身便是面向市场各个商事主体。作为一种“公权力与私权力相结合”的纠纷处理手段,仲裁机构定纷止争的权力来源于当事人的选择与授权,“我们想要拓展案源,核心路径还是提升服务质量和口碑,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我们改革目的就是使仲裁回归本源,将其本来应有的特性发挥出来,体现服务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市场主体对高效、便利纠纷解决的需求。”珠海国际仲裁院副院长许智铭进一步解析“市场化”的积极意义,改革后的仲裁院调整了工作人员的考评办法,使人员的薪酬与单位的总体发展及其个人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挂钩,激发了机构和人员的活力,“单位里的所有人都不会局限于个人工作范围,改变原来‘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老模式。”

珠海国际仲裁院

“我们在澳门经常推广珠仲” 对标国际服务法律衔接

据介绍,珠海国际仲裁院是内地仲裁机构拥有澳门仲裁员人数最多的机构。目前,珠海国际仲裁院拥有863人的在册仲裁员规模,境外仲裁员占比达19%,其中来自澳门地区的仲裁员共67人。

澳门大学法学院高级法律研究所所长涂广建是该院的在册仲裁员之一,在他眼中,改革后的珠海国际仲裁院与广州仲裁委员会及深圳国际仲裁院互相呼应,形成了“仲裁金三角”。在逐步深入接触该院的实务工作中,涂广建留意到,珠海国际仲裁院在改革中修订了施行的仲裁规则,同步容纳了诸多国际先进理念,例如紧急仲裁员制度,仲裁庭临时措施的决定权等创新,“能够对接国际上的惯例,跟紧国际步伐。”

今年4月28日,珠海国际仲裁院与澳门律师公会仲裁中心、澳门世贸中心仲裁中心、澳门仲裁协会共同启用了珠澳跨境仲裁合作平台在线办案系统。这意味着,珠海国际仲裁院正式为澳门仲裁机构提供业务延伸的平台,而澳门仲裁机构通过合作机制可以在横琴以自身名义办理案件,珠澳两地仲裁机构的协作联系日益紧密。

“如果中葡贸易地商事主体,能放心地在珠海国际仲裁院解决纠纷,自然也能够放心地把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站。” 展望不久的将来,涂广建认为,随着这类先进理念的落地执行,涂广建对珠海国际仲裁院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促进作用将不断强化,同时为合作区法律制度衔接理论先导和实践经验“双范例”。

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1月份以来,该院改革后受理各类商事案件共1653宗,案件标的56.05亿元;涉外案件134宗,标的额6.3亿元,其中涉港案件数42宗,涉澳案件数77宗,美国3宗,日本1宗,泰国1宗,涉外仲裁法律案件数量逐步提升。

全国青联澳区委员、澳门青年联合会副理事长黄景禧成为该院在册仲裁员后发现,“涉及澳门案件特别多”是其显著特点之一,“珠海国际仲裁院能够为粤澳两地民商事纠纷解决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途径,现在已经成为在澳门广为人知的仲裁机构,我自己也经常会在居民与企业之间推广该院的服务。”

当下,珠海国际仲裁院的改革创新步伐并没有停止,把“制度松绑”理念和“国际化”元素融入对应细分类型案件的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将是该院接下来持续落实的发展命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珠海国际仲裁院正与时代同步,朝着对标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大湾区商事仲裁法律服务的重要一极的定位向前探索创新。

珠海国际仲裁院副院长许智铭表示,珠仲将建设“横琴国际商事仲裁新高地”,大力发展国际化、高水平的商事仲裁,争当合作区民商事规则衔接澳门、接轨国际的先行者;同时,建设“珠澳跨境仲裁合作平台”合作新机制,携手澳门仲裁机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合作平台,争创粤澳深度合作的新典范;此外,建设“仲裁+调解”商事多元化争议解决新模式,打造大湾区、合作区法律服务的新名片。

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文字:肖皓方 图片:程霖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赵思华
制度改革创新!珠海国际仲裁院发展释放动能!
观海融媒 2022-10-01 15:00

前言:从去年开始,横琴便以“粤澳深度合作区”的身份活跃在各界的视野中。除了是作为粤澳两地地理意义上的交汇点之外,合作区已然成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落脚点,需要直面琴澳法律法规、文化背景、发展惯性方面均存在差异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合作区法治建设工作更需放眼长远发展需求,聚焦热点难点问题,以创新举措强化法治保障成效,以全局视野构建风险防范机制。

一年来,合作区建设全面铺开;一年来,合作区政法工作成绩斐然。观海融媒推出系列报道“服务建设合作区,法治保障在路上”,一同回顾合作区政法单位如何守好“底线思维”保障合作区行稳致远,如何打开“创新闸门”推动新时代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横琴珠澳跨境仲裁合作平台签约仪式现场。

仲裁作为一种高效处理民商事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手段,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商事主体青睐的解纷方式,同时也与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紧密相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强化了横琴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战略定位,对体制机制创新与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3月31日,珠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珠海国际仲裁院条例》,这是国内第二部以仲裁机构为特定对象的地方人大立法,让珠海国际仲裁院“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一年来,住所地设于横琴的珠海国际仲裁院不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服务动力、提升服务质量、赢得市场认可,为完善合作区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贡献仲裁力量。

珠海国际仲裁院

“让仲裁回归本源” 体制改革创新激活内生动力

“我们现在面临的可以说是一个‘生存问题’,如果我们的服务不到位、不公正、质量不高,那么我们就会慢慢被市场淘汰。”在珠海国际仲裁院工作近20年的杨正辉对所在机构此轮大变革感触深刻。

在《珠海国际仲裁院条例》出台后,珠海国际仲裁院搭建起了一套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立又有序衔接的管理架构。一年来,新架构和新机制从宏观管理层面向下延伸,向业务流程细化。变革传导至每一个工作人员后,感知最为明显的变化便是薪酬体系与案件服务水平和质量相构成正比。

一般而言,仲裁机构组成仲裁庭为争议双方当事人解决问题,仲裁员和仲裁秘书角色非常重要。仲裁员的角色需要保持中立和公正,不能私下与任一当事人产生接触,那么作为仲裁机构工作人员的仲裁秘书便承担了当事人联络、“把关”仲裁程序正当性的职责。

杨正辉留意到,现在珠仲的仲裁秘书正不断提升法律素养和专业水平,以便让双方当事人在仲裁过程获得较好的体验感。以金融领域的纠纷案件为例,由于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清晰,能做到又好又快审结,近年来珠海国际仲裁院金融案件的平均审结时间为28天。除了日常办案外,包括杨正辉在内的工作人员“每周都要去企业、商会、行业协会、律所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市场主体的需求,提供更加精准到位的法律服务。

杨正辉还表示,仲裁兼具社会属性和服务属性,其服务对象本身便是面向市场各个商事主体。作为一种“公权力与私权力相结合”的纠纷处理手段,仲裁机构定纷止争的权力来源于当事人的选择与授权,“我们想要拓展案源,核心路径还是提升服务质量和口碑,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我们改革目的就是使仲裁回归本源,将其本来应有的特性发挥出来,体现服务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市场主体对高效、便利纠纷解决的需求。”珠海国际仲裁院副院长许智铭进一步解析“市场化”的积极意义,改革后的仲裁院调整了工作人员的考评办法,使人员的薪酬与单位的总体发展及其个人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挂钩,激发了机构和人员的活力,“单位里的所有人都不会局限于个人工作范围,改变原来‘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老模式。”

珠海国际仲裁院

“我们在澳门经常推广珠仲” 对标国际服务法律衔接

据介绍,珠海国际仲裁院是内地仲裁机构拥有澳门仲裁员人数最多的机构。目前,珠海国际仲裁院拥有863人的在册仲裁员规模,境外仲裁员占比达19%,其中来自澳门地区的仲裁员共67人。

澳门大学法学院高级法律研究所所长涂广建是该院的在册仲裁员之一,在他眼中,改革后的珠海国际仲裁院与广州仲裁委员会及深圳国际仲裁院互相呼应,形成了“仲裁金三角”。在逐步深入接触该院的实务工作中,涂广建留意到,珠海国际仲裁院在改革中修订了施行的仲裁规则,同步容纳了诸多国际先进理念,例如紧急仲裁员制度,仲裁庭临时措施的决定权等创新,“能够对接国际上的惯例,跟紧国际步伐。”

今年4月28日,珠海国际仲裁院与澳门律师公会仲裁中心、澳门世贸中心仲裁中心、澳门仲裁协会共同启用了珠澳跨境仲裁合作平台在线办案系统。这意味着,珠海国际仲裁院正式为澳门仲裁机构提供业务延伸的平台,而澳门仲裁机构通过合作机制可以在横琴以自身名义办理案件,珠澳两地仲裁机构的协作联系日益紧密。

“如果中葡贸易地商事主体,能放心地在珠海国际仲裁院解决纠纷,自然也能够放心地把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站。” 展望不久的将来,涂广建认为,随着这类先进理念的落地执行,涂广建对珠海国际仲裁院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促进作用将不断强化,同时为合作区法律制度衔接理论先导和实践经验“双范例”。

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1月份以来,该院改革后受理各类商事案件共1653宗,案件标的56.05亿元;涉外案件134宗,标的额6.3亿元,其中涉港案件数42宗,涉澳案件数77宗,美国3宗,日本1宗,泰国1宗,涉外仲裁法律案件数量逐步提升。

全国青联澳区委员、澳门青年联合会副理事长黄景禧成为该院在册仲裁员后发现,“涉及澳门案件特别多”是其显著特点之一,“珠海国际仲裁院能够为粤澳两地民商事纠纷解决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途径,现在已经成为在澳门广为人知的仲裁机构,我自己也经常会在居民与企业之间推广该院的服务。”

当下,珠海国际仲裁院的改革创新步伐并没有停止,把“制度松绑”理念和“国际化”元素融入对应细分类型案件的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将是该院接下来持续落实的发展命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珠海国际仲裁院正与时代同步,朝着对标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大湾区商事仲裁法律服务的重要一极的定位向前探索创新。

珠海国际仲裁院副院长许智铭表示,珠仲将建设“横琴国际商事仲裁新高地”,大力发展国际化、高水平的商事仲裁,争当合作区民商事规则衔接澳门、接轨国际的先行者;同时,建设“珠澳跨境仲裁合作平台”合作新机制,携手澳门仲裁机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合作平台,争创粤澳深度合作的新典范;此外,建设“仲裁+调解”商事多元化争议解决新模式,打造大湾区、合作区法律服务的新名片。

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文字:肖皓方 图片:程霖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