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乘长风浩荡时——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3周年之际

历史的洪流,在时序更替中奔腾向前。

1980年8月26日,当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确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时,即有外电惊叹“中国大变革的指针轰然鸣响”。

四十三载跋山涉水,时间沉淀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制度在这里突破,方法在这里创新,纪录在这里改写,经验在这里成形,珠海以“当惊世界殊”的沧桑巨变,一路奋跃而上,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四十三载风鹏正举,时间见证一脉相承和开拓创新。新征程上,站在多重战略机遇交汇的“风口”,珠海以苦干实干开新局,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造业当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珠海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持续发力,朵朵“浪花”折射高质量发展的五光十色。

劈波斩浪、稳驭前行。当前,珠海正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珠海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努力成为全省发展又一重要引擎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又乘长风浩荡时,让我们锚定新的目标再出发!

(一)

8月的清晨,朝阳唤醒大地。

在富山工业城,新型储能项目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超G工厂”已经竣工,预计最快月底可逐步投产。“这是国内同行业首个吉瓦级别的锌铁液流电池工厂,全面投产后年产能超过6吉瓦时。”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谷雨满怀期待。

经营者“逐水土而居”,有新型储能“独角兽”之称的纬景储能为何对珠海投下“信心票”?谷雨说,一方面是珠海在储能还远没有成为“风口”时就提前规划布局,体现了当地政府的远见;另一方面,珠海优越的营商环境,让他们进一步坚定了落户的信心和决心。

富山工业园(资料图)。珠海传媒集团 梁冠贤 摄

一座城市雄厚的底气、强大的势能,以及对企业和创业者的吸引力,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曾几何时,珠海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经济结构不优、能级量级不足,增长动力不强、工业投资占比长期偏低……

起而行之,奋楫而上。在危与机、稳与进、攻与守的纵横捭阖中,珠海深刻认识到,新征程上要走在前列,关键是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第一”的号角响彻,“实干当先”的劲风激扬,“项目为王”的梦想拔节。去年以来,珠海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聚焦“4+3”产业集群,持续打好产业立柱、招商引资、园区提升、土地整备、强核赋能、政府流程再造“六大攻坚行动”,加快建设产业大市、产业强市,积蓄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日夜奋战大力建设5.0产业新空间、投入倍增促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统筹实施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发展强核赋能……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动力澎湃:投资考察团接踵而至,大项目纷纷抢滩登陆,产业热潮浪奔浪涌,从特区时代走向湾区时代的珠海,把昔日的“施工图”逐步变为产业发展的“实景画”。

如今,“产业森林”渐成:今年1-7月,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3.64亿元,同比增长7.2%。全市七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720.04亿元,增长7.5%。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比分别增长35.2%、46.5%。高新技术企业达2308家,专精特新企业713家,境内外上市企业48家。电力数据是反映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2023年1-7月,珠海累计全社会用电量139.60亿千瓦时,同比2022年增长11.37%,增速位列珠三角九市第一。其中工业用电量76.60亿千瓦时,同比2022年增长9.53%,同样映射出当前珠海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度”。

今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发布,其中明确提出,要在全省推广珠海“5.0产业新空间”模式。截至今年7月,全市5.0产业新空间已开工建筑面积886.23万平方米,完工建筑面积544.46万平方米,183个项目签约入驻,协议投资357.5亿元,预计产值939.9亿元。

“我们来对了时间,来对了地方!”在华发大湾区智造产业园,珠海欣视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迟永堂告诉记者,得益于5.0产业新空间高品质、高效率服务,公司投入近1亿元打造的200MWh全自动化生产线即将上马。

高新区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

水深则鱼悦,业兴则商聚。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营商环境优、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企业就会到哪里发展。珠海这位“家长”在企业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予了最细致、最周到的呵护,努力做到项目落地开工“零时差”,精准服务企业“零距离”,损害企业利益“零容忍”,助力企业和城市“互融共生”。

已经扎根珠海多年,纳睿雷达董事长兼总经理包晓军说:“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保姆级’服务,我们感受到了珠海的求贤若渴和尊重人才的温暖。”

两个月前,光伏领域头部企业协鑫集团选择落子珠海,布局40GWh储能电芯项目。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感触颇深地说:“珠海释放出投资兴业的魅力与活力,吸引上下游新能源企业集聚。”

正如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豪所说,珠海正做的就是成就更多企业家的梦想,助力广大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实现“梦想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

阳光普照,加快培育富有生机活力、极具发展竞争力的“产业森林”,在珠海,美好的愿景拔节生长。

(二)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走进斗门区乾务镇夏村,在旧式岭南传统民居旁,占地3.5万平方米的现代产业综合体——格创·龙蟠坊矗立于青山绿水间,在蓝天白云下如诗如画。

作为珠海“村村有物业”探索的先行者,夏村通过与格力集团合作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持续“造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昔日偏僻无名小村正一路走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夏村村和格创·龙蟠坊项目(资料图)。珠海传媒集团 梁冠贤 摄

“就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了,梦圆了!”54岁的村党总支书记黄仲文笑呵呵地告诉我们,通过与企业合作,不仅解决了村物业提质升级的先期投入难题,村集体还可每年获得约500万元的收入,村民则预计每年增收达5000元、获得约200个就业岗位。

“梦圆”的何止夏村,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蒋道平表示,至2025年年底,金湾区、斗门区共115个行政村,每个村将确保有不少于10亩的留用地或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发展“村村有物业”。“全面铺开的‘村村有物业’工作,让全市近30万村民增加财产性收入。”

如何打破“东西、城乡、陆岛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现状,一直是珠海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今年,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从“村村有物业”全面铺开,到海岛文旅融合,珠海不断强化政策支撑,迅速搭建起“1+N+X”政策框架,努力实现“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

打开珠海地图,新一轮布局正在铺展。

香洲区以南屏镇为主战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强化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金湾区下大力气整治低效用地,以产业兴区引领带动镇村高质量发展;斗门区聚焦三产融合,打造全市城乡融合发展主阵地,建设全省“百千万工程”示范区;高新区唐家湾镇开创“国企+村集体”共建产业空间新模式;鹤洲新区(筹)深耕海洋牧场,打造蓝色引擎……

在村一级,珠海持续推动农业“接二连三”,高标准打造以水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预制菜产业新高地,同时进一步推动乡村餐饮、民宿等行业发展,培育“美丽乡村+”经济新业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

东西互济、陆海统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 珠海推进“百千万工程”已逐步从“纸面”落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地面。

今年以来,珠海还深入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开展造林绿化、认种认养等各类植树活动近817场,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持续推进高新区红花山森林公园、香洲区香山湖公园等四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让人民群众就近享受高品质的绿色生活。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当强富绿美新县域遍地开花,多彩多姿美丽城镇鳞次栉比,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举目可见,那时的珠海,将是彻里至外的灿然之新。

(三)

1979年珠海废县立市。一位干部曾回忆初到珠海的岁月:从广州到珠海,河涌密布,道路不畅,他与爱人用了半天时间,经过四次摆渡,带着一身灰尘到了珠海。这是当年珠海交通状况困窘的写照。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换了人间。

去年以来,珠海加快推动深中通道连接线、港珠澳大桥西延线、市域轨道环线三条战略通道规划建设,全市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马不停蹄,“进度条”不断刷新,珠海人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一个个“命运工程”陆续实现。

洪鹤大桥。珠海传媒集团记者 李建束 摄

广珠铁路、广珠城轨、珠机城际一期全线贯通;珠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跻身粤港澳大湾区干线机场;洪鹤大桥、香海大桥相继通车,“八横十一纵”干线路网骨架加速构建,支撑起城市空间拓展;作为珠江西岸唯一的深水良港,珠海港高栏港区加快推进20万吨级主航道建设。

“港澳地区1日达、全球7日达!”每天,有70万个包裹从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发出,越来越多跨境电商企业将港珠澳大桥作为走向国际的第一选择。

伴随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全面启动建设,“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创新政策相继落地实施,大幅提升港珠澳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流动效率。上半年,大桥日均跨境货车1450辆次,较疫情前增长5倍——这是珠海着力扩内需、稳外贸,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生动写照。

粤港澳物流园(资料图)。珠海传媒集团 李建束 摄

云帆高张、拾级而上。6月,由珠海市人民政府、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广东省商务厅联合举办的共建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大会在珠海召开,粤港澳物流园、空港国际智慧物流园、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珠港“空-陆-空”联运物流通道、粤西地区水果大桥出口通道、预制菜大桥进出口通道等6大重点项目重磅亮相。

不久前,广东交通强省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名单公布,珠海等5个城市入选,未来,这些城市将在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一个流动的珠海,必将充满着繁荣发展的活力。

(四)

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曾参与珠海城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时隔多年再度到访,这位已经满头银发的老人笃定地说:“珠海有世界级城市的潜力。”

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仅是规模和经济的竞争,更是环境、文化和人才的比拼。具备这些,城市才有“人气”、有“灵气”、有“朝气”,才能赢得人心。

数据显示:2022年,大湾区11个城市常住人口有10个城市呈现负增长,仅有珠海实现人口正增长。“十三五”时期,珠海常住人口数从189.75万人增加到244.96万人,五年间聚集55.21万人,常住人口增幅居全省前列。

磁石般的“吸引力”背后,承载的是一个又一个个体的梦想,也有一座城市厚植民生的不懈坚持。

珠海情侣路沿线(资料图)。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 通讯员 朱高轩 摄

这是一座“推窗即景”的城市——

漫步情侣路上,流连于千帆云影的极致浪漫;打卡香山云道,“一环九曲”邂逅诗意山水风光;置身古村古镇,体会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

云洲智能总经理助理李春夫的办公室位于情侣北路,他说:“每当特别忙碌时,只要放眼望海,就会立刻静下来。在珠海的工作就是忙并快乐着。”

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资料图)。珠海传媒集团 叶秋明 摄

这是一座“纸墨书香”的城市——

南国书香节、珠海艺术节、珠海时尚周、华语纪录电影大会,一场场文化盛宴背后,是一座城市对文化的孜孜以求、向未来的浪漫寄语。

“珠海就像它所处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一样,温暖且温柔,让人不自觉地走入它的怀抱。”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卫平说,在珠海,人们不必向别处寻找自己的“诗与远方”,“眼前的生活”足以慰藉心灵。

自2015年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来,珠海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坚持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让这份荣誉成为最好的城市名片,形成“全民合唱”并余响不绝。

2023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青春之城、活力之都”再度释放出充满暖意的信号,珠海要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努力把每个人的幸福都融入到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图景中。

43年,城与人,共同成长,相互哺育,相互提升。那些温暖的承诺,正化为现实行动。

珠海情侣路沿线(资料图)。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 摄

(五)

回望,不是自我满足、沾沾自喜,而是为了站在新的起点眺望远方。

43年前,没有人能想到“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的沿海小镇,可以在未来被期许成为全省发展又一重要引擎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历史选择了珠海,珠海创造了历史。

资料图。珠海传媒集团 李建束 摄

日新四十三载,当我们凝眸向历史深处回望,一代又一代为这座城市贡献过智慧和辛劳、流下过汗水与泪水的人们,已经隐没于历史深处。然而,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他们的情怀,以另一种形式恒久存在——

放眼特区热土,企业生产不停歇,科研攻关铆足劲,大平台发展开新局,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正酣,铿锵的脚步、奋斗的精神、实干的身姿,一如先辈,一如当初,一如43年来这座城市经历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所有这些,都将最终汇聚成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成就最为宝贵的财富,最可依仗的底气,最为坚实的支撑,激励着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勿忘昨日的奋斗与辉煌,无愧今日的使命与担当,不负明日的憧憬与希望,一如既往地相信珠海、义无反顾地热爱珠海、倾尽全力地建设珠海,与之同凉热、共进退,再铸荣光。

从历史的惊涛拍岸中闯出,向着未来的碧海长天驶去,更多向上向前的力量,正蕴藏在珠海大地每一寸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向着未来无限伸展。

海报:珠海传媒集团 于倩、张俊彦、申洋
文字:李森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赵思华
又乘长风浩荡时——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3周年之际
珠海特区报 2023-08-26 07:25

历史的洪流,在时序更替中奔腾向前。

1980年8月26日,当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确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时,即有外电惊叹“中国大变革的指针轰然鸣响”。

四十三载跋山涉水,时间沉淀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制度在这里突破,方法在这里创新,纪录在这里改写,经验在这里成形,珠海以“当惊世界殊”的沧桑巨变,一路奋跃而上,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四十三载风鹏正举,时间见证一脉相承和开拓创新。新征程上,站在多重战略机遇交汇的“风口”,珠海以苦干实干开新局,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造业当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珠海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持续发力,朵朵“浪花”折射高质量发展的五光十色。

劈波斩浪、稳驭前行。当前,珠海正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珠海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努力成为全省发展又一重要引擎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又乘长风浩荡时,让我们锚定新的目标再出发!

(一)

8月的清晨,朝阳唤醒大地。

在富山工业城,新型储能项目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超G工厂”已经竣工,预计最快月底可逐步投产。“这是国内同行业首个吉瓦级别的锌铁液流电池工厂,全面投产后年产能超过6吉瓦时。”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谷雨满怀期待。

经营者“逐水土而居”,有新型储能“独角兽”之称的纬景储能为何对珠海投下“信心票”?谷雨说,一方面是珠海在储能还远没有成为“风口”时就提前规划布局,体现了当地政府的远见;另一方面,珠海优越的营商环境,让他们进一步坚定了落户的信心和决心。

富山工业园(资料图)。珠海传媒集团 梁冠贤 摄

一座城市雄厚的底气、强大的势能,以及对企业和创业者的吸引力,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曾几何时,珠海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经济结构不优、能级量级不足,增长动力不强、工业投资占比长期偏低……

起而行之,奋楫而上。在危与机、稳与进、攻与守的纵横捭阖中,珠海深刻认识到,新征程上要走在前列,关键是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第一”的号角响彻,“实干当先”的劲风激扬,“项目为王”的梦想拔节。去年以来,珠海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聚焦“4+3”产业集群,持续打好产业立柱、招商引资、园区提升、土地整备、强核赋能、政府流程再造“六大攻坚行动”,加快建设产业大市、产业强市,积蓄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日夜奋战大力建设5.0产业新空间、投入倍增促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统筹实施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发展强核赋能……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动力澎湃:投资考察团接踵而至,大项目纷纷抢滩登陆,产业热潮浪奔浪涌,从特区时代走向湾区时代的珠海,把昔日的“施工图”逐步变为产业发展的“实景画”。

如今,“产业森林”渐成:今年1-7月,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3.64亿元,同比增长7.2%。全市七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720.04亿元,增长7.5%。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比分别增长35.2%、46.5%。高新技术企业达2308家,专精特新企业713家,境内外上市企业48家。电力数据是反映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2023年1-7月,珠海累计全社会用电量139.60亿千瓦时,同比2022年增长11.37%,增速位列珠三角九市第一。其中工业用电量76.60亿千瓦时,同比2022年增长9.53%,同样映射出当前珠海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度”。

今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发布,其中明确提出,要在全省推广珠海“5.0产业新空间”模式。截至今年7月,全市5.0产业新空间已开工建筑面积886.23万平方米,完工建筑面积544.46万平方米,183个项目签约入驻,协议投资357.5亿元,预计产值939.9亿元。

“我们来对了时间,来对了地方!”在华发大湾区智造产业园,珠海欣视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迟永堂告诉记者,得益于5.0产业新空间高品质、高效率服务,公司投入近1亿元打造的200MWh全自动化生产线即将上马。

高新区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

水深则鱼悦,业兴则商聚。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营商环境优、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企业就会到哪里发展。珠海这位“家长”在企业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予了最细致、最周到的呵护,努力做到项目落地开工“零时差”,精准服务企业“零距离”,损害企业利益“零容忍”,助力企业和城市“互融共生”。

已经扎根珠海多年,纳睿雷达董事长兼总经理包晓军说:“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保姆级’服务,我们感受到了珠海的求贤若渴和尊重人才的温暖。”

两个月前,光伏领域头部企业协鑫集团选择落子珠海,布局40GWh储能电芯项目。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感触颇深地说:“珠海释放出投资兴业的魅力与活力,吸引上下游新能源企业集聚。”

正如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豪所说,珠海正做的就是成就更多企业家的梦想,助力广大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实现“梦想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

阳光普照,加快培育富有生机活力、极具发展竞争力的“产业森林”,在珠海,美好的愿景拔节生长。

(二)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走进斗门区乾务镇夏村,在旧式岭南传统民居旁,占地3.5万平方米的现代产业综合体——格创·龙蟠坊矗立于青山绿水间,在蓝天白云下如诗如画。

作为珠海“村村有物业”探索的先行者,夏村通过与格力集团合作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持续“造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昔日偏僻无名小村正一路走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夏村村和格创·龙蟠坊项目(资料图)。珠海传媒集团 梁冠贤 摄

“就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了,梦圆了!”54岁的村党总支书记黄仲文笑呵呵地告诉我们,通过与企业合作,不仅解决了村物业提质升级的先期投入难题,村集体还可每年获得约500万元的收入,村民则预计每年增收达5000元、获得约200个就业岗位。

“梦圆”的何止夏村,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蒋道平表示,至2025年年底,金湾区、斗门区共115个行政村,每个村将确保有不少于10亩的留用地或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发展“村村有物业”。“全面铺开的‘村村有物业’工作,让全市近30万村民增加财产性收入。”

如何打破“东西、城乡、陆岛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现状,一直是珠海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今年,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从“村村有物业”全面铺开,到海岛文旅融合,珠海不断强化政策支撑,迅速搭建起“1+N+X”政策框架,努力实现“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

打开珠海地图,新一轮布局正在铺展。

香洲区以南屏镇为主战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强化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金湾区下大力气整治低效用地,以产业兴区引领带动镇村高质量发展;斗门区聚焦三产融合,打造全市城乡融合发展主阵地,建设全省“百千万工程”示范区;高新区唐家湾镇开创“国企+村集体”共建产业空间新模式;鹤洲新区(筹)深耕海洋牧场,打造蓝色引擎……

在村一级,珠海持续推动农业“接二连三”,高标准打造以水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预制菜产业新高地,同时进一步推动乡村餐饮、民宿等行业发展,培育“美丽乡村+”经济新业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

东西互济、陆海统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 珠海推进“百千万工程”已逐步从“纸面”落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地面。

今年以来,珠海还深入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开展造林绿化、认种认养等各类植树活动近817场,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持续推进高新区红花山森林公园、香洲区香山湖公园等四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让人民群众就近享受高品质的绿色生活。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当强富绿美新县域遍地开花,多彩多姿美丽城镇鳞次栉比,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举目可见,那时的珠海,将是彻里至外的灿然之新。

(三)

1979年珠海废县立市。一位干部曾回忆初到珠海的岁月:从广州到珠海,河涌密布,道路不畅,他与爱人用了半天时间,经过四次摆渡,带着一身灰尘到了珠海。这是当年珠海交通状况困窘的写照。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换了人间。

去年以来,珠海加快推动深中通道连接线、港珠澳大桥西延线、市域轨道环线三条战略通道规划建设,全市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马不停蹄,“进度条”不断刷新,珠海人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一个个“命运工程”陆续实现。

洪鹤大桥。珠海传媒集团记者 李建束 摄

广珠铁路、广珠城轨、珠机城际一期全线贯通;珠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跻身粤港澳大湾区干线机场;洪鹤大桥、香海大桥相继通车,“八横十一纵”干线路网骨架加速构建,支撑起城市空间拓展;作为珠江西岸唯一的深水良港,珠海港高栏港区加快推进20万吨级主航道建设。

“港澳地区1日达、全球7日达!”每天,有70万个包裹从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发出,越来越多跨境电商企业将港珠澳大桥作为走向国际的第一选择。

伴随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全面启动建设,“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创新政策相继落地实施,大幅提升港珠澳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流动效率。上半年,大桥日均跨境货车1450辆次,较疫情前增长5倍——这是珠海着力扩内需、稳外贸,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生动写照。

粤港澳物流园(资料图)。珠海传媒集团 李建束 摄

云帆高张、拾级而上。6月,由珠海市人民政府、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广东省商务厅联合举办的共建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大会在珠海召开,粤港澳物流园、空港国际智慧物流园、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珠港“空-陆-空”联运物流通道、粤西地区水果大桥出口通道、预制菜大桥进出口通道等6大重点项目重磅亮相。

不久前,广东交通强省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名单公布,珠海等5个城市入选,未来,这些城市将在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一个流动的珠海,必将充满着繁荣发展的活力。

(四)

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曾参与珠海城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时隔多年再度到访,这位已经满头银发的老人笃定地说:“珠海有世界级城市的潜力。”

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仅是规模和经济的竞争,更是环境、文化和人才的比拼。具备这些,城市才有“人气”、有“灵气”、有“朝气”,才能赢得人心。

数据显示:2022年,大湾区11个城市常住人口有10个城市呈现负增长,仅有珠海实现人口正增长。“十三五”时期,珠海常住人口数从189.75万人增加到244.96万人,五年间聚集55.21万人,常住人口增幅居全省前列。

磁石般的“吸引力”背后,承载的是一个又一个个体的梦想,也有一座城市厚植民生的不懈坚持。

珠海情侣路沿线(资料图)。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 通讯员 朱高轩 摄

这是一座“推窗即景”的城市——

漫步情侣路上,流连于千帆云影的极致浪漫;打卡香山云道,“一环九曲”邂逅诗意山水风光;置身古村古镇,体会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

云洲智能总经理助理李春夫的办公室位于情侣北路,他说:“每当特别忙碌时,只要放眼望海,就会立刻静下来。在珠海的工作就是忙并快乐着。”

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资料图)。珠海传媒集团 叶秋明 摄

这是一座“纸墨书香”的城市——

南国书香节、珠海艺术节、珠海时尚周、华语纪录电影大会,一场场文化盛宴背后,是一座城市对文化的孜孜以求、向未来的浪漫寄语。

“珠海就像它所处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一样,温暖且温柔,让人不自觉地走入它的怀抱。”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卫平说,在珠海,人们不必向别处寻找自己的“诗与远方”,“眼前的生活”足以慰藉心灵。

自2015年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来,珠海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坚持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让这份荣誉成为最好的城市名片,形成“全民合唱”并余响不绝。

2023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青春之城、活力之都”再度释放出充满暖意的信号,珠海要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努力把每个人的幸福都融入到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图景中。

43年,城与人,共同成长,相互哺育,相互提升。那些温暖的承诺,正化为现实行动。

珠海情侣路沿线(资料图)。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 摄

(五)

回望,不是自我满足、沾沾自喜,而是为了站在新的起点眺望远方。

43年前,没有人能想到“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的沿海小镇,可以在未来被期许成为全省发展又一重要引擎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历史选择了珠海,珠海创造了历史。

资料图。珠海传媒集团 李建束 摄

日新四十三载,当我们凝眸向历史深处回望,一代又一代为这座城市贡献过智慧和辛劳、流下过汗水与泪水的人们,已经隐没于历史深处。然而,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他们的情怀,以另一种形式恒久存在——

放眼特区热土,企业生产不停歇,科研攻关铆足劲,大平台发展开新局,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正酣,铿锵的脚步、奋斗的精神、实干的身姿,一如先辈,一如当初,一如43年来这座城市经历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所有这些,都将最终汇聚成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成就最为宝贵的财富,最可依仗的底气,最为坚实的支撑,激励着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勿忘昨日的奋斗与辉煌,无愧今日的使命与担当,不负明日的憧憬与希望,一如既往地相信珠海、义无反顾地热爱珠海、倾尽全力地建设珠海,与之同凉热、共进退,再铸荣光。

从历史的惊涛拍岸中闯出,向着未来的碧海长天驶去,更多向上向前的力量,正蕴藏在珠海大地每一寸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向着未来无限伸展。

海报:珠海传媒集团 于倩、张俊彦、申洋
文字:李森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