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屿: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妈屿岛历史悠久,风光旖旎,文旅资源丰富。据记载,远古时期汕头老城区还没有浮出海面,妈屿岛就已经屹立在内海湾的出海口。近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郑绪荣的新书《汕头妈屿记忆》编写完成,通过搜集大量历史资料作为佐证,阐述妈屿岛历史文化内涵。记者采访了郑绪荣老师,了解这颗汕头内海湾出海口璀璨明珠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妈屿岛

明清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贸点

“未有汕头埠,先有妈屿岛。妈屿岛面积0.3平方公里,市区中山公园面积约0.2平方公里,妈屿岛的面积约等于一个半中山公园的面积。”采访中,郑绪荣详细描述了妈屿岛的面积,他认为,妈屿岛虽然面积小,却是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一处重要的商贸点。

据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估舶桅灯”是当年澄海“八景”之一。“估舶”即商船。“估舶桅灯”指汕头港外洋的放鸡山妈屿岛附近,每当夜幕降临,海面停泊的商船纷纷在桅杆上挂上桅灯,十里灯影,非常壮观,称“估舶桅灯”,这是书中澄海八景图的第六图。郑绪荣认为,据此可以看到当年妈屿港湾商船云集的景况。

妈屿岛已故原岛民卢惠正手稿《妈屿古今谈》记载了一段历史史实:自从元朝以后逐渐有经过的渔船、商船来妈屿避风、待潮。到了清道光十二年(1832),船民们以货换货,逐渐出现了船上交易,又发展为陆地交易。清咸丰元年(1851)外国商船开始停泊于此,洋人与内地商贩也进行贸易。1856年美国商人也在妈屿设立德记洋行分行。由此可见在汕头开埠之前中美贸易已经在妈屿悄悄地进行着。

据房建昌《潮汕地区中英交涉数事》称,德记洋行的创建者为美国人俾烈理。据悉,他虽然不是职业外交官,但1849年至1853年以商人资格为首任美国驻厦门副领事,1854年任美国驻宁波领事,1855年在香港以自己的名字创办徳记洋行,翌年来妈屿居住,汕头的德记洋行实际为分行。1860年,他又为首任美国驻汕头副领事,至翌年卸任。可见,1856年德记洋行已在妈屿设立分行经商。

史料证实

妈屿是汕头开埠发祥地

在妈屿岛上,如今还存留两个旧时海关遗址,经过查阅诸多史料,郑绪荣认为,在清朝咸丰初年,汕头开埠之前中美贸易已经在妈屿岛进行,史料证实汕头开埠发端于妈屿。

1840年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打开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将侵略魔爪从中国沿海伸到中国内地。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潮州等为通商口岸,美国抢先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在“潮州”后边加上括号写上汕头,为后来要求先行开市埋下伏笔。

郑绪荣介绍,当年潮州民众群情激昂,一致反对洋人进城,斥责清朝官兵勾结洋人,斗争形成高潮,城中“遍贴长红”,英领事进不了城,只得铩羽而归。虽然《天津条约》确定潮州为商埠,洋人却进不了潮州城,咸丰皇帝和大臣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总理各国事务的恭亲王奕讠斤等奏折“接见英使商办关于潮州通商不令领事官进城一事情形”有称“该领事现在猫鼠山,且在汕头贸易已久,甚不愿舍近求远”。此处将妈屿岛称为“猫鼠山”,究其原因,乃是依惯例按汕头地方方言将妈屿翻译为masu,复于英译以音译为“猫鼠山”。

有史料记载,清咸丰九年,应美国使臣华若翰所请,清帝御批的潮州(于沙汕头)先行开市。并委派大臣处置沙汕头开埠事宜。据《妈屿古今谈》所载“沙汕头开埠前夕,妈屿商户纷纷迁往沙汕头,妈屿的人口大量减少,热闹的‘小海市’也不见了,妈屿又恢复以前的宁静。”郑绪荣认为,汕头开埠发端于妈屿,而且汕头开埠也继承妈屿原有的商贸基础和传统,成为以后发展“百年商埠”的基础和优势。因此说妈屿是汕头开埠发祥地言不为过。

近代史上

海外移民出洋首航地

据介绍,在近代史上有两种潮人海外移民:一种是潮人乘坐红头船出洋。当年,坐船出洋都要登上妈屿岛以活鸡拜妈祖,然后放生。因此妈屿俗称“放鸡山”。另一种是契约华工俗称“猪仔”海外移民。

“清咸丰初年,妈屿岛因其独特位置,成为贩运苦力贸易的中转站,每年有近万名苦力被运到美洲,累计死在岛上的苦力八千余人。”郑绪荣告诉记者,当年在妈屿岛上南侧搭盖了多达18座的“猪仔棚”,囚禁待运的华工。他们受尽虐待,被打致死者或疫病而亡者比比皆是。岛上乱石野草间,常见枯朽白骨,令人毛骨悚然。华工被装上“猪仔船”在妈屿出洋,难得返回,成了另外一种海外移民。因此说,妈屿是近代史上两种潮人海外移民出洋的首航地。

文化交融

洋人捐款建妈宫

妈屿岛虽是小小海岛,却神庙林立。这里除天后古庙之外,还有龙王宫、双忠庙、东海普陀山寺、观音菩萨石雕像,还有数不清的伯公庙。在妈屿岛码头广场山顶处有海口伯公庙,约10多平方米,庙虽不大,却设有感天大帝和伯公两个神坛,奉祀的神明有4位。这一庙四神明,以及咫尺之地两座天后宫,同是海岛两处宗教奇观。可见妈屿是妈祖之屿,以神号为地名,绝无仅有。

在地理位置上,妈屿地处海防前沿,有着守卫疆土的海防重任。而艰险异常的海上劳作,变幻无常的海岛天气,让求生存的岛民们虔诚膜拜神明,祈求平安,郑绪荣认为,这成为海岛宗教发源的基础,在天后新宫,有清咸丰八年重建妈屿天后宫捐题碑,捐款者竟然出现了一个洋人的名字。洋人捐款建妈宫,说明了海岛上已经有了中外宗教的交融。

旧时洋人称妈屿为“双岛”,俗话说“无巧不成书”,郑绪荣告诉记者,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妈屿建筑物均是双数,妈屿有两个天后宫,两个海关遗址,两个旧时海关银号。虽然这是巧合,也应了潮汕俗谚“好事成双”一说。

编辑:吴佳佳 责任编辑:帅云
微信
朋友圈
妈屿: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汕头橄榄台 2023-11-13 13:53

妈屿岛历史悠久,风光旖旎,文旅资源丰富。据记载,远古时期汕头老城区还没有浮出海面,妈屿岛就已经屹立在内海湾的出海口。近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郑绪荣的新书《汕头妈屿记忆》编写完成,通过搜集大量历史资料作为佐证,阐述妈屿岛历史文化内涵。记者采访了郑绪荣老师,了解这颗汕头内海湾出海口璀璨明珠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妈屿岛

明清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贸点

“未有汕头埠,先有妈屿岛。妈屿岛面积0.3平方公里,市区中山公园面积约0.2平方公里,妈屿岛的面积约等于一个半中山公园的面积。”采访中,郑绪荣详细描述了妈屿岛的面积,他认为,妈屿岛虽然面积小,却是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一处重要的商贸点。

据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估舶桅灯”是当年澄海“八景”之一。“估舶”即商船。“估舶桅灯”指汕头港外洋的放鸡山妈屿岛附近,每当夜幕降临,海面停泊的商船纷纷在桅杆上挂上桅灯,十里灯影,非常壮观,称“估舶桅灯”,这是书中澄海八景图的第六图。郑绪荣认为,据此可以看到当年妈屿港湾商船云集的景况。

妈屿岛已故原岛民卢惠正手稿《妈屿古今谈》记载了一段历史史实:自从元朝以后逐渐有经过的渔船、商船来妈屿避风、待潮。到了清道光十二年(1832),船民们以货换货,逐渐出现了船上交易,又发展为陆地交易。清咸丰元年(1851)外国商船开始停泊于此,洋人与内地商贩也进行贸易。1856年美国商人也在妈屿设立德记洋行分行。由此可见在汕头开埠之前中美贸易已经在妈屿悄悄地进行着。

据房建昌《潮汕地区中英交涉数事》称,德记洋行的创建者为美国人俾烈理。据悉,他虽然不是职业外交官,但1849年至1853年以商人资格为首任美国驻厦门副领事,1854年任美国驻宁波领事,1855年在香港以自己的名字创办徳记洋行,翌年来妈屿居住,汕头的德记洋行实际为分行。1860年,他又为首任美国驻汕头副领事,至翌年卸任。可见,1856年德记洋行已在妈屿设立分行经商。

史料证实

妈屿是汕头开埠发祥地

在妈屿岛上,如今还存留两个旧时海关遗址,经过查阅诸多史料,郑绪荣认为,在清朝咸丰初年,汕头开埠之前中美贸易已经在妈屿岛进行,史料证实汕头开埠发端于妈屿。

1840年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打开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将侵略魔爪从中国沿海伸到中国内地。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潮州等为通商口岸,美国抢先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在“潮州”后边加上括号写上汕头,为后来要求先行开市埋下伏笔。

郑绪荣介绍,当年潮州民众群情激昂,一致反对洋人进城,斥责清朝官兵勾结洋人,斗争形成高潮,城中“遍贴长红”,英领事进不了城,只得铩羽而归。虽然《天津条约》确定潮州为商埠,洋人却进不了潮州城,咸丰皇帝和大臣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总理各国事务的恭亲王奕讠斤等奏折“接见英使商办关于潮州通商不令领事官进城一事情形”有称“该领事现在猫鼠山,且在汕头贸易已久,甚不愿舍近求远”。此处将妈屿岛称为“猫鼠山”,究其原因,乃是依惯例按汕头地方方言将妈屿翻译为masu,复于英译以音译为“猫鼠山”。

有史料记载,清咸丰九年,应美国使臣华若翰所请,清帝御批的潮州(于沙汕头)先行开市。并委派大臣处置沙汕头开埠事宜。据《妈屿古今谈》所载“沙汕头开埠前夕,妈屿商户纷纷迁往沙汕头,妈屿的人口大量减少,热闹的‘小海市’也不见了,妈屿又恢复以前的宁静。”郑绪荣认为,汕头开埠发端于妈屿,而且汕头开埠也继承妈屿原有的商贸基础和传统,成为以后发展“百年商埠”的基础和优势。因此说妈屿是汕头开埠发祥地言不为过。

近代史上

海外移民出洋首航地

据介绍,在近代史上有两种潮人海外移民:一种是潮人乘坐红头船出洋。当年,坐船出洋都要登上妈屿岛以活鸡拜妈祖,然后放生。因此妈屿俗称“放鸡山”。另一种是契约华工俗称“猪仔”海外移民。

“清咸丰初年,妈屿岛因其独特位置,成为贩运苦力贸易的中转站,每年有近万名苦力被运到美洲,累计死在岛上的苦力八千余人。”郑绪荣告诉记者,当年在妈屿岛上南侧搭盖了多达18座的“猪仔棚”,囚禁待运的华工。他们受尽虐待,被打致死者或疫病而亡者比比皆是。岛上乱石野草间,常见枯朽白骨,令人毛骨悚然。华工被装上“猪仔船”在妈屿出洋,难得返回,成了另外一种海外移民。因此说,妈屿是近代史上两种潮人海外移民出洋的首航地。

文化交融

洋人捐款建妈宫

妈屿岛虽是小小海岛,却神庙林立。这里除天后古庙之外,还有龙王宫、双忠庙、东海普陀山寺、观音菩萨石雕像,还有数不清的伯公庙。在妈屿岛码头广场山顶处有海口伯公庙,约10多平方米,庙虽不大,却设有感天大帝和伯公两个神坛,奉祀的神明有4位。这一庙四神明,以及咫尺之地两座天后宫,同是海岛两处宗教奇观。可见妈屿是妈祖之屿,以神号为地名,绝无仅有。

在地理位置上,妈屿地处海防前沿,有着守卫疆土的海防重任。而艰险异常的海上劳作,变幻无常的海岛天气,让求生存的岛民们虔诚膜拜神明,祈求平安,郑绪荣认为,这成为海岛宗教发源的基础,在天后新宫,有清咸丰八年重建妈屿天后宫捐题碑,捐款者竟然出现了一个洋人的名字。洋人捐款建妈宫,说明了海岛上已经有了中外宗教的交融。

旧时洋人称妈屿为“双岛”,俗话说“无巧不成书”,郑绪荣告诉记者,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妈屿建筑物均是双数,妈屿有两个天后宫,两个海关遗址,两个旧时海关银号。虽然这是巧合,也应了潮汕俗谚“好事成双”一说。

编辑:吴佳佳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