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点评高考作文题:充满时代感,但答好不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短短一句话,是今年1.3万余名珠海考生面对的高考作文题。题目一出,许多人感觉“与时俱进”,很多考生走出考场也直言“有话说,能发挥”。在接受珠海传媒集团记者专访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也认为,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入手几乎没有障碍,考生们皆能有话说,但要写得出彩仍有一定难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作客“珠海大讲堂”。 资料图,朱习 摄

“这个作文题目与当下科技发展的现实高度契合,充满了时代感,这是它的优点之一。”李山告诉记者,考生们对此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但要答好,写得出色,需要具备一定的文明史知识和一些哲理上的见解。

“题目是一个有纵深的话题,这或许是题目中的埋伏。”在李山看来,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涉及的话题非常深刻,可能存在一些隐含的挑战,对于偏向文科方面的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

李山表示,高考作文不仅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考察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等多个方面。因此,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面考察的过程。在这样的作文题目下,学生需要不仅仅了解科技发展的现状,还要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哲学思考,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问题,展现出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能力。这种题目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有广阔的思维视野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2024年5月30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2024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 上,参会者用手机拍摄绘画艺术家机器人Ai-Da。 新华社发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中则指出,试题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增强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加大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促使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高思维品质。

对于作文试题,《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认为,试题聚焦新科技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这一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由材料中的“问题”和“答案”出发,得出自己写作的中心论题。试题的开放性较强,可以就问题的“多与少”“浅与深”“得与失”“真与假”进行思考和写作。值得注意的是,试题并不是简单让学生作“是”与“否”的判断,而是希望他们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对社会的观察,在认真思考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试题适合多种文体的写作。

文字:蒋毅槿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王朝辉
北师大教授点评高考作文题:充满时代感,但答好不易
观海融媒 2024-06-07 16:1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短短一句话,是今年1.3万余名珠海考生面对的高考作文题。题目一出,许多人感觉“与时俱进”,很多考生走出考场也直言“有话说,能发挥”。在接受珠海传媒集团记者专访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也认为,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入手几乎没有障碍,考生们皆能有话说,但要写得出彩仍有一定难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作客“珠海大讲堂”。 资料图,朱习 摄

“这个作文题目与当下科技发展的现实高度契合,充满了时代感,这是它的优点之一。”李山告诉记者,考生们对此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但要答好,写得出色,需要具备一定的文明史知识和一些哲理上的见解。

“题目是一个有纵深的话题,这或许是题目中的埋伏。”在李山看来,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涉及的话题非常深刻,可能存在一些隐含的挑战,对于偏向文科方面的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

李山表示,高考作文不仅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考察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等多个方面。因此,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面考察的过程。在这样的作文题目下,学生需要不仅仅了解科技发展的现状,还要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哲学思考,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问题,展现出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能力。这种题目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有广阔的思维视野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2024年5月30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2024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 上,参会者用手机拍摄绘画艺术家机器人Ai-Da。 新华社发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中则指出,试题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增强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加大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促使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高思维品质。

对于作文试题,《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认为,试题聚焦新科技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这一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由材料中的“问题”和“答案”出发,得出自己写作的中心论题。试题的开放性较强,可以就问题的“多与少”“浅与深”“得与失”“真与假”进行思考和写作。值得注意的是,试题并不是简单让学生作“是”与“否”的判断,而是希望他们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对社会的观察,在认真思考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试题适合多种文体的写作。

文字:蒋毅槿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