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盛产滩羊,肉质嫩皮毛美,神州驰名。有如天注定,打开中国行政区划图,宁夏的疆域,恰似一张摊开晾晒的滩羊皮。
石硌子,就吊在那张滩羊皮的尾巴尖尖上,也可以说,是那尾巴上缀着的一粒羊粪豆。
它委实太小了,小到只有一个石头垒起来的堆。石头垒石头,所以叫石硌子。千百年尘土钻到石缝里,土里长出草来,绿草覆盖了石头,看上去就是个草堆。
老陈说:“这个石硌子可不简单。这是介子推和他老母的墓。”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人,绵山在山西,现在叫作介休山。介子推死了两千七百多年,山西到这里也隔着万水千山,这个老陈是真能扯。
“哈哈,这只是个传说。但历史上传说太多了,谁会当真呢?如果有人上山来,我总得给人家说个一二三,不然就显得咱真的是个山民,就是个看山护林的傻瓜了。你看,我老两口还在旁边盖了一间庙,当然供的不是介子推,我把它叫做将军庙,护佑这座山。”
山上少有人来,我们的到来,让老陈的老伴抿着嘴愉快地笑。
但石硌子确实够大。以老陈说的介子推的墓那个石头堆为界,两边各竖着巨大的界牌,全都蓝底白字,分外醒目,北牌上写“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大雪山国营林场”,南牌上写“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桃木山国营林场”。从石硌子向北望,崇山峻岭,万顷碧绿,松涛阵阵。转向南,森林遍布群山,山路蜿蜒,时隐时现。半山腰银光闪烁,是传说中的朝那湫。“朝那”两字读“渚诺”,是个古音,湫,是大湖。山脚下,是庄浪县的韩店镇,再往南,隐约可见庄浪县城。
宁夏南部六盘山林区的这条滩羊尾巴,三面被甘肃省的庄浪县、华亭市、平凉市包裹着,介子推要是在这里,逃也只能往北去,越泾河,翻六盘,到萧关。
老陈领我们到大雪山的最高处看日落时才下午五点。“五点以后,太阳被森林和大山遮挡,就看不到了。”西天万朵白云燃烧成紫缎红绡,东面群山披上金色绫罗,倦鸟归巢,便是石硌子的黄昏了。
我们给老陈夫妇带着冷冻的三黄鸡。老陈拎一把短小的镢头。我问干嘛去?老陈说:“挖几棵党参炖鸡。”我们便也跟出去。
护林点只有一排三间房。出了房门就是林地。老陈猫着腰在树空间行走,我们好似也认识党参一样,仿着老陈的姿势,仔细地看着脚下的绿草和鲜花。看见老陈抡起镢头,忙喊:“慢来慢来,让我们认认党参长个啥样儿?”其实和所有的绿草没什么大区别,仔细看,就是纤细的茎上顶着椭圆的叶,叶子上有脉络,像掌纹。看足,老陈动手,挖出很大的土块,从泥土里揪出党参来,看一眼,说:“七年参。”我不信,问:“这又不是你种的,是野生的,你怎么知道是七年参?”老陈白我一眼:“树有年轮你知道吧?你个读书人,不知道山里的事。”用镢头把翻出来的土回填好,走到一棵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的松树下,轻轻拿掉树底下长满白硬尖刺的干枯野生枸杞枝,说:“这是我发现的一棵五年生的黄精。让你们见识一下。我要等它长到十年再挖。”我们都俯下身子细看,貌似细小的竹子,只是在细长的叶子下开白花,像一串风铃。老陈拿干枯的野生枸杞枝重新堵住。白女士笑着说:“陈哥,你像防贼一样地堵住,我们又不偷挖。”老陈也笑了,说:“哪里是防你们,主要是防野猪,不能让它把这好东西给毁了。山林里到处是珍宝,所以必须保护好。”
没用上十分钟,挖了七棵野党参,有粗有细,老陈清洗后,全炖到了锅里。
党参野蘑菇炖鸡,果然将人吃撑了。
吃水不是难事,就是取水处有点距离。权当消食,大家一起出动,手提肩扛,到山泉边担水。顺一条细小土路下坡,七拐八扭,半山腰里涌出一股清水来,老陈在那儿砌了一个小池,安装了水龙头,以不破坏自然状态为原则。泉水溅珠,一路欢歌,奔奔跳跳润花浸草,向东流去。“这水流进了二龙河,二龙河汇入了泾河,泾河向南,到陕西和渭河同时汇入黄河,泾渭分明,你们都知道吧?”
泾渭分明我知道,但我第一次看到泾水的源头是在石硌子的这半山腰上,而且就是我们煮茶炖鸡的饮用水。
天已黑透。老陈和我抽烟闲聊,间或碰杯酒。他老伴和白女士,自有女人的话题,在另一间屋,叽叽咕咕。
老陈是退伍兵,从部队上回来就干上了护林员。因为石硌子护林点处于两省交界,地界不清,政策不同,牧牛放马,相互侵占,矛盾不断。老陈退伍回来的时候,护林点上的父子俩莫名其妙地死亡,有说是毒蛇咬死的,有说是病死的,有说是被盗伐者杀害的,所以没人愿意在石硌子当护林员,工资低微不说,十天半月都见不上个人影,到了冬季,大雪封山,没有三两个月别想着下山。不是老陈运气好,而是老陈比别人更有胆量更能吃苦,所以干上了护林员,带着媳妇上山,在石硌子安营扎寨,把家安在了山顶上。一开始,夫妻俩在林子里养过鹿,在树空里养过牛,还在大雪山放过马,以改变生活的困境。当然更多的是和强行放牧的人较量,更凶险的是和盗木者动镢头。
“后来总场不让搞副业了,养鹿豹子吃,根本见不上钱。况且工资涨了点,生活也能凑合过。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全国一盘棋,乱放牛马的事也少了,两省划清了界限,装了护栏网和监控,一隔开,矛盾就没有了。”
临睡前,老陈说:“晚上要方便,房内有桶,千万别出屋,外面有豹子。”
滴滴答答的雨,一直下到天明。
云遮雾罩的清晨,老陈指给我们屋前泥地上的蹄印说:“看到了吗?这就是豹子的爪子印。”
我说:“没听到一点儿动静啊?”
“大凡猛兽,都是悄无声息的。”老陈说。
看着那堆被绿草覆盖被浓雾笼罩的石头堆,我心里想:老陈给这个石头堆编造了一个传说,但是在石硌子,老陈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吧。
老陈叫陈富清,是六盘山林业局下属的15个林场中大雪山林场的职工,是30个护林点中石硌子护林点的护林员。
李方 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飞天》《山花》《人民日报》《安徽文学》《故事会》《百花园》等报刊发表作品五百余万字,作品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微型小说选刊》等转载或入选文学年选。出版长篇文化随笔《一个人的电影史》《传奇·李方微小说精选集》。获《黄河文学》双年奖、《广西文学》年度奖、《散文选刊》首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第九届宁夏文学艺术评奖散文奖、《小小说选刊》第17、18、19届双年奖、第十届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提名。
宁夏盛产滩羊,肉质嫩皮毛美,神州驰名。有如天注定,打开中国行政区划图,宁夏的疆域,恰似一张摊开晾晒的滩羊皮。
石硌子,就吊在那张滩羊皮的尾巴尖尖上,也可以说,是那尾巴上缀着的一粒羊粪豆。
它委实太小了,小到只有一个石头垒起来的堆。石头垒石头,所以叫石硌子。千百年尘土钻到石缝里,土里长出草来,绿草覆盖了石头,看上去就是个草堆。
老陈说:“这个石硌子可不简单。这是介子推和他老母的墓。”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人,绵山在山西,现在叫作介休山。介子推死了两千七百多年,山西到这里也隔着万水千山,这个老陈是真能扯。
“哈哈,这只是个传说。但历史上传说太多了,谁会当真呢?如果有人上山来,我总得给人家说个一二三,不然就显得咱真的是个山民,就是个看山护林的傻瓜了。你看,我老两口还在旁边盖了一间庙,当然供的不是介子推,我把它叫做将军庙,护佑这座山。”
山上少有人来,我们的到来,让老陈的老伴抿着嘴愉快地笑。
但石硌子确实够大。以老陈说的介子推的墓那个石头堆为界,两边各竖着巨大的界牌,全都蓝底白字,分外醒目,北牌上写“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大雪山国营林场”,南牌上写“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桃木山国营林场”。从石硌子向北望,崇山峻岭,万顷碧绿,松涛阵阵。转向南,森林遍布群山,山路蜿蜒,时隐时现。半山腰银光闪烁,是传说中的朝那湫。“朝那”两字读“渚诺”,是个古音,湫,是大湖。山脚下,是庄浪县的韩店镇,再往南,隐约可见庄浪县城。
宁夏南部六盘山林区的这条滩羊尾巴,三面被甘肃省的庄浪县、华亭市、平凉市包裹着,介子推要是在这里,逃也只能往北去,越泾河,翻六盘,到萧关。
老陈领我们到大雪山的最高处看日落时才下午五点。“五点以后,太阳被森林和大山遮挡,就看不到了。”西天万朵白云燃烧成紫缎红绡,东面群山披上金色绫罗,倦鸟归巢,便是石硌子的黄昏了。
我们给老陈夫妇带着冷冻的三黄鸡。老陈拎一把短小的镢头。我问干嘛去?老陈说:“挖几棵党参炖鸡。”我们便也跟出去。
护林点只有一排三间房。出了房门就是林地。老陈猫着腰在树空间行走,我们好似也认识党参一样,仿着老陈的姿势,仔细地看着脚下的绿草和鲜花。看见老陈抡起镢头,忙喊:“慢来慢来,让我们认认党参长个啥样儿?”其实和所有的绿草没什么大区别,仔细看,就是纤细的茎上顶着椭圆的叶,叶子上有脉络,像掌纹。看足,老陈动手,挖出很大的土块,从泥土里揪出党参来,看一眼,说:“七年参。”我不信,问:“这又不是你种的,是野生的,你怎么知道是七年参?”老陈白我一眼:“树有年轮你知道吧?你个读书人,不知道山里的事。”用镢头把翻出来的土回填好,走到一棵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的松树下,轻轻拿掉树底下长满白硬尖刺的干枯野生枸杞枝,说:“这是我发现的一棵五年生的黄精。让你们见识一下。我要等它长到十年再挖。”我们都俯下身子细看,貌似细小的竹子,只是在细长的叶子下开白花,像一串风铃。老陈拿干枯的野生枸杞枝重新堵住。白女士笑着说:“陈哥,你像防贼一样地堵住,我们又不偷挖。”老陈也笑了,说:“哪里是防你们,主要是防野猪,不能让它把这好东西给毁了。山林里到处是珍宝,所以必须保护好。”
没用上十分钟,挖了七棵野党参,有粗有细,老陈清洗后,全炖到了锅里。
党参野蘑菇炖鸡,果然将人吃撑了。
吃水不是难事,就是取水处有点距离。权当消食,大家一起出动,手提肩扛,到山泉边担水。顺一条细小土路下坡,七拐八扭,半山腰里涌出一股清水来,老陈在那儿砌了一个小池,安装了水龙头,以不破坏自然状态为原则。泉水溅珠,一路欢歌,奔奔跳跳润花浸草,向东流去。“这水流进了二龙河,二龙河汇入了泾河,泾河向南,到陕西和渭河同时汇入黄河,泾渭分明,你们都知道吧?”
泾渭分明我知道,但我第一次看到泾水的源头是在石硌子的这半山腰上,而且就是我们煮茶炖鸡的饮用水。
天已黑透。老陈和我抽烟闲聊,间或碰杯酒。他老伴和白女士,自有女人的话题,在另一间屋,叽叽咕咕。
老陈是退伍兵,从部队上回来就干上了护林员。因为石硌子护林点处于两省交界,地界不清,政策不同,牧牛放马,相互侵占,矛盾不断。老陈退伍回来的时候,护林点上的父子俩莫名其妙地死亡,有说是毒蛇咬死的,有说是病死的,有说是被盗伐者杀害的,所以没人愿意在石硌子当护林员,工资低微不说,十天半月都见不上个人影,到了冬季,大雪封山,没有三两个月别想着下山。不是老陈运气好,而是老陈比别人更有胆量更能吃苦,所以干上了护林员,带着媳妇上山,在石硌子安营扎寨,把家安在了山顶上。一开始,夫妻俩在林子里养过鹿,在树空里养过牛,还在大雪山放过马,以改变生活的困境。当然更多的是和强行放牧的人较量,更凶险的是和盗木者动镢头。
“后来总场不让搞副业了,养鹿豹子吃,根本见不上钱。况且工资涨了点,生活也能凑合过。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全国一盘棋,乱放牛马的事也少了,两省划清了界限,装了护栏网和监控,一隔开,矛盾就没有了。”
临睡前,老陈说:“晚上要方便,房内有桶,千万别出屋,外面有豹子。”
滴滴答答的雨,一直下到天明。
云遮雾罩的清晨,老陈指给我们屋前泥地上的蹄印说:“看到了吗?这就是豹子的爪子印。”
我说:“没听到一点儿动静啊?”
“大凡猛兽,都是悄无声息的。”老陈说。
看着那堆被绿草覆盖被浓雾笼罩的石头堆,我心里想:老陈给这个石头堆编造了一个传说,但是在石硌子,老陈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吧。
老陈叫陈富清,是六盘山林业局下属的15个林场中大雪山林场的职工,是30个护林点中石硌子护林点的护林员。
李方 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飞天》《山花》《人民日报》《安徽文学》《故事会》《百花园》等报刊发表作品五百余万字,作品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微型小说选刊》等转载或入选文学年选。出版长篇文化随笔《一个人的电影史》《传奇·李方微小说精选集》。获《黄河文学》双年奖、《广西文学》年度奖、《散文选刊》首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第九届宁夏文学艺术评奖散文奖、《小小说选刊》第17、18、19届双年奖、第十届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提名。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