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联读丨珠海这片“海”,科技浓度太高!

贾硕:这是全球首艘无人智能科考母船“珠海云”航海模拟器,依靠投影与视觉增强技术,我们可以穿越港珠澳大桥、还可以绕岛航行,体验身临其境的航海环境。你看!船舱内视觉和身体可以随着波涛起伏,感受不同风级、浪级情况下的航海环境,好像真的在海面上行驶。这就是珠海海洋科普中心的明星展品之一,像这样精彩的海洋科普体验,这里还有不少!

珠海海洋科普中心由珠海市政府主导、珠海市科技创新局牵头建设,依托南方海洋实验室运营。中心坐落于南方海洋实验室所在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四号楼,展示面积达3707㎡。

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苏明:贾硕,欢迎来到珠海海洋科普中心。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们这个中心的整体展览思路。海洋科学是一个非常磅礴的学科,要想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将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各个内容进行展览,本身是一个有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个中心打破了常规的从“地球系统科学-近岸-陆架陆坡-深海”的展示方式,采用全球首艘智能化无人母船“珠海云”虚拟仿真的故事,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海洋观测。

贾硕:刚刚我也参观了一下,可以看到,这里从海浪到海底,能够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一个多彩的海洋世界。

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苏明:的确是这样,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叫鲸落光影秀,是南方海洋实验室和中山大学大海洋学科群共同研究的成果。采用了光学投影的方式,利用高亮度光源和裸眼三维视觉技术,再现了鲸鱼从海面死亡到坠入海底的完整过程,让人们可以在线近距离地观测它不同的演化阶段,正所谓“一鲸落 万物生”。目前,中心实现了“科普、科教、科研”的“三科”融合,从而实现“千人千馆”的目的。

贾硕:我们科普中心的选址也是很特别的 ,选择在了南方海洋实验室所在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内,为什么会落地在这儿呢?

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苏明:首先科普中心是依托于南方海洋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是依托于中山大学大海洋学科群的各位海洋科学家和科教人员等科教资源的整合,共同建立而成的。南方海洋实验室本身是广东省海洋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近年来在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突破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除了“珠海云”之外,实际上我们还有“珠海琴”。“珠海琴”是全国首艘搭载可折叠自主升降网箱的深海养殖平台,当然还有海洋数字孪生项目等等。你知道吗?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有十几个整建制的学院,除此之外,我们还有6800吨的“中山大学”号综合实习实训科考船,也有“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船,这些重大基础科研设施就会为科普中心的运行和维护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和保障。

同时,珠海“岛多、海阔、资源丰富”,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港口、河道、滨海旅游、风能等资源,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绝佳的先决条件。正是这个原因,一大批的涉海高校、科研和生产部门选择落户在珠海,使珠海成为广东省海洋科学研究的战略核心基地之一

贾硕:美丽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依海而建,而珠海也是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我们刚刚也看到,科普中心内也专门设置了“珠海,向海而兴”这个展区。锚定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这一发展目标,您觉得珠海能否通过科普、科研的力量,将海洋的无限“潜力”转化为强劲“实力”呢?

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苏明:是这样的,我们拥有这么优秀的科研设施和科技人才力量,更加应该主动地走出去、用出去,拉近公众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借助于南方海洋实验室、中山大学等在珠海的诸多科研力量,我们正不断与海洋产业链进行深度融合,不断加强海洋牧场、数字孪生海洋、万山海上测试场的建设等,努力成为海洋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际前沿研究中心,加速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希望能够立足湾区,深耕南海,放眼全球,以科技创新助推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贾硕:“靠海吃海”一直是居住在海边人们的生存之道。从远古的珠海先民自制工具,下海捕捞鱼虾维生,到如今海洋牧场现代化养殖,丰富大家的菜篮子,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之下,“蓝色粮仓”物产丰富,“蓝色引擎”动力澎湃,全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珠海正开足马力,以文旅增名气、以科技添底气、以海洋强经济。数据显示,珠海市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总数三年增长近两倍,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增长66.7%,在珠10所高校中,已有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靠海吃海”模式持续创新升级。向深海要发展,对珠海来说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增长极的新趋势。向海而兴、向海图强,跟随珠海破浪前行、经略海洋,也许我们可以从认识海洋开始。

视频制作:贾硕、何嘉豪、陈漫炜、甘颖恒、陶斯祎(见习) 
监制:陈力欣
编辑:甘颖恒 责任编辑:孙宁
硕博联读丨珠海这片“海”,科技浓度太高!

贾硕:这是全球首艘无人智能科考母船“珠海云”航海模拟器,依靠投影与视觉增强技术,我们可以穿越港珠澳大桥、还可以绕岛航行,体验身临其境的航海环境。你看!船舱内视觉和身体可以随着波涛起伏,感受不同风级、浪级情况下的航海环境,好像真的在海面上行驶。这就是珠海海洋科普中心的明星展品之一,像这样精彩的海洋科普体验,这里还有不少!

珠海海洋科普中心由珠海市政府主导、珠海市科技创新局牵头建设,依托南方海洋实验室运营。中心坐落于南方海洋实验室所在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四号楼,展示面积达3707㎡。

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苏明:贾硕,欢迎来到珠海海洋科普中心。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们这个中心的整体展览思路。海洋科学是一个非常磅礴的学科,要想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将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各个内容进行展览,本身是一个有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个中心打破了常规的从“地球系统科学-近岸-陆架陆坡-深海”的展示方式,采用全球首艘智能化无人母船“珠海云”虚拟仿真的故事,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海洋观测。

贾硕:刚刚我也参观了一下,可以看到,这里从海浪到海底,能够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一个多彩的海洋世界。

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苏明:的确是这样,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叫鲸落光影秀,是南方海洋实验室和中山大学大海洋学科群共同研究的成果。采用了光学投影的方式,利用高亮度光源和裸眼三维视觉技术,再现了鲸鱼从海面死亡到坠入海底的完整过程,让人们可以在线近距离地观测它不同的演化阶段,正所谓“一鲸落 万物生”。目前,中心实现了“科普、科教、科研”的“三科”融合,从而实现“千人千馆”的目的。

贾硕:我们科普中心的选址也是很特别的 ,选择在了南方海洋实验室所在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内,为什么会落地在这儿呢?

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苏明:首先科普中心是依托于南方海洋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是依托于中山大学大海洋学科群的各位海洋科学家和科教人员等科教资源的整合,共同建立而成的。南方海洋实验室本身是广东省海洋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近年来在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突破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除了“珠海云”之外,实际上我们还有“珠海琴”。“珠海琴”是全国首艘搭载可折叠自主升降网箱的深海养殖平台,当然还有海洋数字孪生项目等等。你知道吗?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有十几个整建制的学院,除此之外,我们还有6800吨的“中山大学”号综合实习实训科考船,也有“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船,这些重大基础科研设施就会为科普中心的运行和维护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和保障。

同时,珠海“岛多、海阔、资源丰富”,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港口、河道、滨海旅游、风能等资源,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绝佳的先决条件。正是这个原因,一大批的涉海高校、科研和生产部门选择落户在珠海,使珠海成为广东省海洋科学研究的战略核心基地之一

贾硕:美丽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依海而建,而珠海也是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我们刚刚也看到,科普中心内也专门设置了“珠海,向海而兴”这个展区。锚定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这一发展目标,您觉得珠海能否通过科普、科研的力量,将海洋的无限“潜力”转化为强劲“实力”呢?

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苏明:是这样的,我们拥有这么优秀的科研设施和科技人才力量,更加应该主动地走出去、用出去,拉近公众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借助于南方海洋实验室、中山大学等在珠海的诸多科研力量,我们正不断与海洋产业链进行深度融合,不断加强海洋牧场、数字孪生海洋、万山海上测试场的建设等,努力成为海洋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际前沿研究中心,加速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希望能够立足湾区,深耕南海,放眼全球,以科技创新助推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贾硕:“靠海吃海”一直是居住在海边人们的生存之道。从远古的珠海先民自制工具,下海捕捞鱼虾维生,到如今海洋牧场现代化养殖,丰富大家的菜篮子,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之下,“蓝色粮仓”物产丰富,“蓝色引擎”动力澎湃,全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珠海正开足马力,以文旅增名气、以科技添底气、以海洋强经济。数据显示,珠海市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总数三年增长近两倍,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增长66.7%,在珠10所高校中,已有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靠海吃海”模式持续创新升级。向深海要发展,对珠海来说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增长极的新趋势。向海而兴、向海图强,跟随珠海破浪前行、经略海洋,也许我们可以从认识海洋开始。

视频制作:贾硕、何嘉豪、陈漫炜、甘颖恒、陶斯祎(见习) 
监制:陈力欣
编辑:甘颖恒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