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家园(2024年11月24日)
有一种爱,深沉而伟大

□崔云

我反复阅读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先生在81岁高龄时所著的自传《西学东渐记》,被其中质朴的文字和缓缓的叙述深深吸引,无法自拔,而最打动我的是他与母亲之间的似海深情。

容闳,这位中国赴美留学第一人、清代杰出的教育活动家以及中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留学教育事业。然而,作为容闳的母亲,她为儿子的学业和事业所做出的牺牲、忍受的思念之苦,只有她自己体会最深。

容闳1828年11月17日出生于香山县南屏乡(今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的一个贫寒农家。1835年,年仅七岁的容闳就被渴望他能懂点洋文、将来成为一名出色买办的父亲容丙炎送到了与珠海仅一水之隔的澳门马礼逊学堂接受免费教育,聪颖勤奋的容闳成了全家的希望。容闳年少离家,母亲饱受思念之苦,担心他在外吃不好、穿不暖,更担心他不懂得照顾自己。幸运的是,容闳遇到了像慈母一样的启蒙老师郭夫人,在人生的转折点上,马礼逊学堂的布朗校长及其夫人也给予了他亲人般的关爱。父亲当年划一叶小舟将他送到澳门后,在容闳12岁那年便撒手人寰,母亲林莲娣独自支撑着家,再苦再难,她都默默忍受着,咬紧牙关,坚持让容闳求学,希望他学有所成,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母亲的深明大义让他十分感动,怀揣梦想的容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行的征程。

尽管身世凄凉,尽管缺少亲人的陪伴,容闳并未感到孤独和自卑。年少的他发奋学习,期望学成后能回报社会。他坚持理想,勇往直前,人生的航向从未偏离。

19岁那年,当容闳向母亲透露他决定去美国留学的想法时,母亲流泪了,并没有马上答应。当时,远渡重洋意味着未知的风险和可能的生离死别。虽然万分不舍,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母亲擦干眼泪,最终还是同意了,让儿子由海角远赴天涯。容闳搭乘的帆船从广州黄埔港出发,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颠簸了整整98天,终于驶进了纽约港。容闳进入当地著名的大学预科学校孟松中学,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英国文学。1850年,容闳考入耶鲁大学,专修法律。此后多年,母亲只能遥望大海,默默为儿子祈祷祝福。耶鲁大学图书馆档案部里至今还保存着容闳的早年信函:“我很高兴我的母亲曾与你见面,而且她仍然身体康泰。不过上一封信也给我带来不幸的消息,她告诉我哥哥的死亡,还有她自己的境况。这封信使我悲痛达两周之久……我的心灵之眼可以看到他们的处境……我只有为他们祈祷。”容闳压抑着对母亲的思念和失去亲人的痛苦,更加刻苦地用功学习。

生活的艰辛,容闳比一般人感受得更为深刻。在耶鲁大学,容闳穿的是社会救济的鞋袜,学费也是靠社会和好心人的资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读书之余,容闳常去打工,帮人洗衣服、拉煤球,去学生宿舍承担食品采买工作,同时为校兄弟会的小图书馆当管理员,获得些微收入,以维持日用。有时劳累一天,回到宿舍他不吃饭就倒头大睡。自己的生活窘迫至极,他却将省吃俭用攒下的三十美元托人辗转带给母亲,殷殷之情、反哺之意尽在其中。

未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容闳始终心怀愧疚。在其自传《学成归国》一章中,他详细描述了学成归来与母亲相见交谈时的温馨场景:“母见予立现一种慈爱之色,以手抚摩予身且遍,谓此十年中思见儿而不可得也”。而容闳则详细向母亲解释耶鲁大学学士学位与中国秀才相仿,“儿今既以第一中国留学生毕业于耶鲁大学,今后吾母,即为数万万人中第一中国留学生毕业于美国第一等大学者之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母亲“闻予言甚乐,面有笑容”“予此时胸中爱母之忱,恨未能剖心相示”“此后予每尽力所能及以奉予母,颐养天年”。容闳从海外不只是带回了一张耶鲁大学的毕业文凭,他还带回了一个日后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年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梦想——让更多的中国青年接受西方教育,并为之开始了长达一生的奔波、奋斗。

然而,家国难两全。由于公务繁忙,容闳无法在母亲身边尽孝,甚至在母亲去世时,都未能与慈母见上最后一面,对他来讲,“实为终天遗憾”。

舍小爱而成就大爱。这位平凡隐忍的母亲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中国为世界培养了一个多么优秀的儿子!

后人这样评价容闳:他的道德人品和毕生功业,正和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一样,“永远那样勇毅沉着,丝毫不受外界干扰,坚定不移地挺拔在无穷无尽的皑皑白雪之中”。

容闳的一生,是奋斗和感恩的一生。他将母亲的爱化作前行的不竭动力,将毕生精力倾注在推动中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上,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他的一生,是对母亲深沉大爱的完美诠释,也是对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海边看风筝(组诗)

□钟百超

母亲腌的酸菜

母亲腌的萝卜,荞头,竹笋

芋荷叶,都是我爱吃的

每次从珠海回来,我都要品尝品尝

 

爽脆弹牙,能下许多饭

吃到胃里也不返酸

还有一种回甘的感觉

 

天生具有一泉神奇的力量

能让辛酸的岁月,酸溜溜地流走

贫穷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酸菜,支撑着肚子里的底气

 

酸菜万代,这是老祖宗的口头禅

见证着,也被见证着

活下去的理由竟是如此简单

只要一口酸菜,薪火就能代代相传

洞如观火

秋风起了,凉意让地面的热力

逐渐消散去,身上的汗水也被强行止住

树木依然深碧如初

枝条微风中的摆动亦如长发飘飘

拨动心弦奏响无声的秋韵

一只四喜鸟飞过来和鸣了几句

又飞走了,留下一片空白

没有多少落叶,这个时节不适宜萧瑟

瘦骨嶙峋的假槟榔永远胖不起来

实在有愧于这个时代

一心只想着拔高,再拔高

超越身边的楼房,重回俾睨群雄的盛世

单车房如山上的岩洞

我坐在洞口,洞若观火

海边看风筝

人流如潮水般涌动

人造沙滩上

风筝爱好者牵引的长线

一收一放

脸上的表情亦如空中的风筝

 

不懂得如何收放自如

孙子手中的线拉得紧绷紧绷的

仿佛一松手,风筝就会落地

这不影响其中的快乐

 

眼前的那片海水

因为人的恣意

已失去往日拍岸的激情

沉默是唯一的选择

 

只充当看客,且不为所动

风筝于我,就像这海

存在就好了,不必在乎自己是谁

一艘船的沉浮,交给风

小确幸与微感动

□董国宾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那么一些小小的、确切的幸福时刻,也有那些不经意间触动人心的微感动。它们可能平凡无奇,却如珍珠般点缀在生活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一个清亮的早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带来一天中温暖的问候,我们迎接新的一天了。此刻,一杯热腾腾的咖啡或一杯清香的热茶,都能成为唤醒我们精神的良药。抬眼瞧去,三两只绿鸟踩动枝条,几声脆脆鸟鸣清越入耳。这些小小的日常,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与温馨。

走在路上,偶然瞥见几朵盛开的粉色花瓣,或是听到一阵悠扬的歌声,都会让我们心情愉悦。这些美好的瞬间,仿佛是大自然对生活的馈赠,让我们在繁忙之余,感受到一丝宁静与舒缓。

与家人、朋友相处时,那些简单而真挚的关怀与问候,常常让我们感动不已。一个拥抱,一句“你辛苦了”,或是为对方夹菜、递水的细小举动,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友情。这些微小的情感交流,让我们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与支持,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一个个突如其来的小惊喜,也总能给我们带来精神的喜色。比如,收到一封来自远方朋友的来信,或是在购物时意外发现心仪已久的物品。这些小小的惊喜,就像生活中的小确幸,给我们带来心情的欢乐和期待。

随着夜幕的降临,一天的生活逐渐走向尾声。然而,在这最后的时刻,生活仍然不忘给予我们最后的温柔。当我们在归家的路上抬头看到满天繁星,或是感受到晚风轻拂脸颊的惬意,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惬意与满足。这些日常中不经意的细节,都在向我们述说着生活的诗意与温情。

生活中的小确幸与微感动,虽然看似琐碎,却拥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能够让我们在忙碌和压力中保持心灵的放松和平静。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这个世界,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让我们珍惜这些碎碎念念的瞬间,用心体会它们带给我们的感动与幸福吧!

有时候,生活中的小确幸和微感动并不需要寻找,它们就在我们身边,陪伴我们度过每一个瞬间。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其实充满了无尽的美好。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感到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如今,我开始更加珍惜这些生活中的小确幸与微感动。我学会了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停下来欣赏一片落叶的美丽,感受大自然赋予的宁静与和谐;我也学会了在与人相处时,多一分关心和理解,给予他人一个微笑或一个拥抱。因为我知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许正是他人所需要的温暖和力量。

生活中的小确幸与微感动,也像是一盏盏明灯,能够点亮我们前行的路。它们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宝贵的,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恩。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让这些小确幸和微感动助力我们坚定地甩步前行。

桂山港灯塔(手绘)钟凡作品
“红旗”颂

□林志山

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面红旗。       ——题记

我们来之前,您是一片汪洋还有荒凉

一群白鹭在飞翔着您的祥和

作为西江入海口的外白藤、三板、大林三个海岛

您有一个半圆形的海滩

文天祥从这里走过

南宋末年的部队从这里走过

蓝天仍是蓝色的,但时间淹没了爱与情

滚滚波涛时而涨潮时而退潮

海树在淤泥荒滩中丛生,螃蟹横行霸道

您的最初名字是白藤诸岛

 

1963年我们来了,您是甜蜜的事业

6856部队(126师)在这里筑堤拦海

掀开了中国围海造田的奇迹

敢叫天地换新颜

15平方公里的新土地、2万亩的稻米鱼香

移山填海的精神在传唱

这是多么熟悉的成语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移山填海

每一个成语都是一段历史

它们曾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

伴随着父亲六十年代青年的光辉人生

天寒、水冷、浪高、风大、泥深

您用众志成城筑成一面红旗

向前、向前、向前

1969年12月,红旗华侨国营农场诞生

55岁的农场历史,圆了一个又一个华侨梦

您如今的名字叫“红旗”

 

在北纬22°08′,东经113°2′

我要夸“红旗”

我所居住的地方叫“红旗”

我所生活的地方叫“红旗”

我所工作的地方叫“红旗”

我亲爱的人叫“红旗”

高举红旗,胸有朝阳

有一个微笑叫气壮山河

有一种精神叫百折不挠

有一种力量叫众志成城

与大自然斗争,其乐无穷

红旗万里,千秋华夏共享盛世

 

看今朝——

红旗镇先后获得

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镇

全国镇域经济500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国家级生态乡镇、广东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

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等等称号

 

望蓝天白云,滔滔南海万里晴空

政通人和,百果香飘

大湾区的海风越吹越传奇

红旗飘飘,幸福天长地久

首届“伶仃洋杯”全国诗词创作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一等奖

八声甘州·外伶仃岛

□苏俊

是玉皇掌上夜明珠,失手落沧溟。被何人拾得,香洲南畔,嵌作孤青。一任沙磨浪打,终古不曾惊。紫雾氤氲处,合住仙灵。

应约文山重过,望中华气象,休叹伶仃。奏千秋绝调,犹自挟雷霆。试登临、目穷丝路,擘银霄、身似白鸥轻。长风起,向苍茫外,伫待潮生。

二等奖

望烽火台

□陈镇

猎猎风吹小石台,当年烽火任人猜。

我心一念如潮汐,尽是今朝与未来。

 

沁园春·东澳岛

□黄改湾

远黛连波,奇石卧翠,鸥鸟衔青。看湛蓝海面,帆犁雪浪;金黄沙上,笑似银铃。诗画交融,水云互鉴,涛走烟飞雨亦晴。赏心处,有招人花好,入抱风清。

何堪忆说曾经。御敌寇、依山筑铳城。更炮台雄踞,烽尘尽散,雷霆已罢,余响还鸣。此际来游,壮观在览,喜自伶仃见复兴。东澳岛,正天光树影,丽日蒸蒸。

三等奖

珠海沙岸望伶仃洋

□周其荣

古石犹含骨,凉风每到心。

雪堆天末起,云片水中深。

鸥鸟思高迹,舟桥有畅吟。

归来拾斜照,幽梦竟何寻。

 

伶仃洋怀古

□张海钧

急雨翻风浪未平,气吞绝域势如倾。

祗今人物还肝胆,终古诗名淡死生。

戍影频浮珠海月,潮声欲渡粤山城。

莫劳壮士空弹剑,也向洪涛掷一声。

 

登外伶仃岛感怀

□刘广大

海上波涛日暮时,伶仃洋畔独成诗。

天荒地僻人何在,水阔云深路可知。

万顷湖光浮岛屿,千重山色入楼旗。

临风欲寄相思字,目断长空雁影移。

 

南乡子·珠海渔女像

□石晓玲

含笑立娉婷。高捧珍珠似月明。南海潮声听未厌,三更。坐拥银河十万星。

千载话伶仃。水佩风裳正可凭。回首龙宫幽独处,泠泠。烟火人间别有情。

 

淇澳岛白石街古炮台怀古(新韵)

□黄治华

铁血浇成三尺台,潮音助阵壮襟怀。

当年炮口曾狮吼,坚拒狼烟过海来。

 

万山群岛

□杨杨

未许伶仃意,潮音拥万山。

鸥翔沧海阔,鱼吻白云闲。

作画烟波里,布棋天地间。

一桥腾碧水,飞过几重湾。

 

蝶恋花·观珠海甲辰新春大年无人机表演

□田素东

夜幕雄狮天上舞,巨嘴轻张,福字悠悠吐。万丈龙腾云外路,无边粉瓣飘如雨。

彩贝烟花光影雾,南海风来,画转瑶台去。鼎沸笙歌歌到曙,粤南渐听新春步。

 

题港珠澳大桥

□高石春

长虹一道扫邅迍,破雾穿风自出尘。

横跨沧波龙气象,融通世界海精神。

天涯于此同明月,襟抱当前异古人。

细听伶仃洋上语,涛声不似旧沉沦。

 

金缕曲·登珠海桂山岛怀文天祥

□张志鹏

自古谁无死!仰先生、冲天壮语,人间能几?身抱孤忠危何惧,忍见河山倾圮。又岂顾、浮沉身世。怒叱风云鼙鼓劲,挽狂澜、浩荡英雄气。身北困,心南指。

当年跃马横戈地。梦几回、桂山岛上,伶仃洋里。风景潮头应依旧,鸥鸟伤心天际。且见我、登临到此。酒酹千秋空余恨,对南溟、今夜还同醉。明月涌,沧波起。

 

登珠海大桥有感

□章金宇

珠海何时夜色骄,华灯初上大江潮。

姿犹岁月前沿客,韵总神州风向标。

不负心经狂浪洗,可堪意逼瘴烟消。

长桥君看如弓卧,绝似英雄正射雕。

文字:崔云 钟百超 董国宾 林志山 首届“伶仃洋杯”全国诗词创作大赛获奖选手 图片:钟凡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吴颖琼
湾韵丨家园(2024年11月24日)
珠海特区报 2024-11-24 00:59
有一种爱,深沉而伟大

□崔云

我反复阅读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先生在81岁高龄时所著的自传《西学东渐记》,被其中质朴的文字和缓缓的叙述深深吸引,无法自拔,而最打动我的是他与母亲之间的似海深情。

容闳,这位中国赴美留学第一人、清代杰出的教育活动家以及中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留学教育事业。然而,作为容闳的母亲,她为儿子的学业和事业所做出的牺牲、忍受的思念之苦,只有她自己体会最深。

容闳1828年11月17日出生于香山县南屏乡(今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的一个贫寒农家。1835年,年仅七岁的容闳就被渴望他能懂点洋文、将来成为一名出色买办的父亲容丙炎送到了与珠海仅一水之隔的澳门马礼逊学堂接受免费教育,聪颖勤奋的容闳成了全家的希望。容闳年少离家,母亲饱受思念之苦,担心他在外吃不好、穿不暖,更担心他不懂得照顾自己。幸运的是,容闳遇到了像慈母一样的启蒙老师郭夫人,在人生的转折点上,马礼逊学堂的布朗校长及其夫人也给予了他亲人般的关爱。父亲当年划一叶小舟将他送到澳门后,在容闳12岁那年便撒手人寰,母亲林莲娣独自支撑着家,再苦再难,她都默默忍受着,咬紧牙关,坚持让容闳求学,希望他学有所成,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母亲的深明大义让他十分感动,怀揣梦想的容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行的征程。

尽管身世凄凉,尽管缺少亲人的陪伴,容闳并未感到孤独和自卑。年少的他发奋学习,期望学成后能回报社会。他坚持理想,勇往直前,人生的航向从未偏离。

19岁那年,当容闳向母亲透露他决定去美国留学的想法时,母亲流泪了,并没有马上答应。当时,远渡重洋意味着未知的风险和可能的生离死别。虽然万分不舍,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母亲擦干眼泪,最终还是同意了,让儿子由海角远赴天涯。容闳搭乘的帆船从广州黄埔港出发,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颠簸了整整98天,终于驶进了纽约港。容闳进入当地著名的大学预科学校孟松中学,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英国文学。1850年,容闳考入耶鲁大学,专修法律。此后多年,母亲只能遥望大海,默默为儿子祈祷祝福。耶鲁大学图书馆档案部里至今还保存着容闳的早年信函:“我很高兴我的母亲曾与你见面,而且她仍然身体康泰。不过上一封信也给我带来不幸的消息,她告诉我哥哥的死亡,还有她自己的境况。这封信使我悲痛达两周之久……我的心灵之眼可以看到他们的处境……我只有为他们祈祷。”容闳压抑着对母亲的思念和失去亲人的痛苦,更加刻苦地用功学习。

生活的艰辛,容闳比一般人感受得更为深刻。在耶鲁大学,容闳穿的是社会救济的鞋袜,学费也是靠社会和好心人的资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读书之余,容闳常去打工,帮人洗衣服、拉煤球,去学生宿舍承担食品采买工作,同时为校兄弟会的小图书馆当管理员,获得些微收入,以维持日用。有时劳累一天,回到宿舍他不吃饭就倒头大睡。自己的生活窘迫至极,他却将省吃俭用攒下的三十美元托人辗转带给母亲,殷殷之情、反哺之意尽在其中。

未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容闳始终心怀愧疚。在其自传《学成归国》一章中,他详细描述了学成归来与母亲相见交谈时的温馨场景:“母见予立现一种慈爱之色,以手抚摩予身且遍,谓此十年中思见儿而不可得也”。而容闳则详细向母亲解释耶鲁大学学士学位与中国秀才相仿,“儿今既以第一中国留学生毕业于耶鲁大学,今后吾母,即为数万万人中第一中国留学生毕业于美国第一等大学者之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母亲“闻予言甚乐,面有笑容”“予此时胸中爱母之忱,恨未能剖心相示”“此后予每尽力所能及以奉予母,颐养天年”。容闳从海外不只是带回了一张耶鲁大学的毕业文凭,他还带回了一个日后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年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梦想——让更多的中国青年接受西方教育,并为之开始了长达一生的奔波、奋斗。

然而,家国难两全。由于公务繁忙,容闳无法在母亲身边尽孝,甚至在母亲去世时,都未能与慈母见上最后一面,对他来讲,“实为终天遗憾”。

舍小爱而成就大爱。这位平凡隐忍的母亲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中国为世界培养了一个多么优秀的儿子!

后人这样评价容闳:他的道德人品和毕生功业,正和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一样,“永远那样勇毅沉着,丝毫不受外界干扰,坚定不移地挺拔在无穷无尽的皑皑白雪之中”。

容闳的一生,是奋斗和感恩的一生。他将母亲的爱化作前行的不竭动力,将毕生精力倾注在推动中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上,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他的一生,是对母亲深沉大爱的完美诠释,也是对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海边看风筝(组诗)

□钟百超

母亲腌的酸菜

母亲腌的萝卜,荞头,竹笋

芋荷叶,都是我爱吃的

每次从珠海回来,我都要品尝品尝

 

爽脆弹牙,能下许多饭

吃到胃里也不返酸

还有一种回甘的感觉

 

天生具有一泉神奇的力量

能让辛酸的岁月,酸溜溜地流走

贫穷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酸菜,支撑着肚子里的底气

 

酸菜万代,这是老祖宗的口头禅

见证着,也被见证着

活下去的理由竟是如此简单

只要一口酸菜,薪火就能代代相传

洞如观火

秋风起了,凉意让地面的热力

逐渐消散去,身上的汗水也被强行止住

树木依然深碧如初

枝条微风中的摆动亦如长发飘飘

拨动心弦奏响无声的秋韵

一只四喜鸟飞过来和鸣了几句

又飞走了,留下一片空白

没有多少落叶,这个时节不适宜萧瑟

瘦骨嶙峋的假槟榔永远胖不起来

实在有愧于这个时代

一心只想着拔高,再拔高

超越身边的楼房,重回俾睨群雄的盛世

单车房如山上的岩洞

我坐在洞口,洞若观火

海边看风筝

人流如潮水般涌动

人造沙滩上

风筝爱好者牵引的长线

一收一放

脸上的表情亦如空中的风筝

 

不懂得如何收放自如

孙子手中的线拉得紧绷紧绷的

仿佛一松手,风筝就会落地

这不影响其中的快乐

 

眼前的那片海水

因为人的恣意

已失去往日拍岸的激情

沉默是唯一的选择

 

只充当看客,且不为所动

风筝于我,就像这海

存在就好了,不必在乎自己是谁

一艘船的沉浮,交给风

小确幸与微感动

□董国宾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那么一些小小的、确切的幸福时刻,也有那些不经意间触动人心的微感动。它们可能平凡无奇,却如珍珠般点缀在生活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一个清亮的早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带来一天中温暖的问候,我们迎接新的一天了。此刻,一杯热腾腾的咖啡或一杯清香的热茶,都能成为唤醒我们精神的良药。抬眼瞧去,三两只绿鸟踩动枝条,几声脆脆鸟鸣清越入耳。这些小小的日常,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与温馨。

走在路上,偶然瞥见几朵盛开的粉色花瓣,或是听到一阵悠扬的歌声,都会让我们心情愉悦。这些美好的瞬间,仿佛是大自然对生活的馈赠,让我们在繁忙之余,感受到一丝宁静与舒缓。

与家人、朋友相处时,那些简单而真挚的关怀与问候,常常让我们感动不已。一个拥抱,一句“你辛苦了”,或是为对方夹菜、递水的细小举动,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友情。这些微小的情感交流,让我们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与支持,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一个个突如其来的小惊喜,也总能给我们带来精神的喜色。比如,收到一封来自远方朋友的来信,或是在购物时意外发现心仪已久的物品。这些小小的惊喜,就像生活中的小确幸,给我们带来心情的欢乐和期待。

随着夜幕的降临,一天的生活逐渐走向尾声。然而,在这最后的时刻,生活仍然不忘给予我们最后的温柔。当我们在归家的路上抬头看到满天繁星,或是感受到晚风轻拂脸颊的惬意,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惬意与满足。这些日常中不经意的细节,都在向我们述说着生活的诗意与温情。

生活中的小确幸与微感动,虽然看似琐碎,却拥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能够让我们在忙碌和压力中保持心灵的放松和平静。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这个世界,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让我们珍惜这些碎碎念念的瞬间,用心体会它们带给我们的感动与幸福吧!

有时候,生活中的小确幸和微感动并不需要寻找,它们就在我们身边,陪伴我们度过每一个瞬间。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其实充满了无尽的美好。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感到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如今,我开始更加珍惜这些生活中的小确幸与微感动。我学会了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停下来欣赏一片落叶的美丽,感受大自然赋予的宁静与和谐;我也学会了在与人相处时,多一分关心和理解,给予他人一个微笑或一个拥抱。因为我知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许正是他人所需要的温暖和力量。

生活中的小确幸与微感动,也像是一盏盏明灯,能够点亮我们前行的路。它们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宝贵的,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恩。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让这些小确幸和微感动助力我们坚定地甩步前行。

桂山港灯塔(手绘)钟凡作品
“红旗”颂

□林志山

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面红旗。       ——题记

我们来之前,您是一片汪洋还有荒凉

一群白鹭在飞翔着您的祥和

作为西江入海口的外白藤、三板、大林三个海岛

您有一个半圆形的海滩

文天祥从这里走过

南宋末年的部队从这里走过

蓝天仍是蓝色的,但时间淹没了爱与情

滚滚波涛时而涨潮时而退潮

海树在淤泥荒滩中丛生,螃蟹横行霸道

您的最初名字是白藤诸岛

 

1963年我们来了,您是甜蜜的事业

6856部队(126师)在这里筑堤拦海

掀开了中国围海造田的奇迹

敢叫天地换新颜

15平方公里的新土地、2万亩的稻米鱼香

移山填海的精神在传唱

这是多么熟悉的成语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移山填海

每一个成语都是一段历史

它们曾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

伴随着父亲六十年代青年的光辉人生

天寒、水冷、浪高、风大、泥深

您用众志成城筑成一面红旗

向前、向前、向前

1969年12月,红旗华侨国营农场诞生

55岁的农场历史,圆了一个又一个华侨梦

您如今的名字叫“红旗”

 

在北纬22°08′,东经113°2′

我要夸“红旗”

我所居住的地方叫“红旗”

我所生活的地方叫“红旗”

我所工作的地方叫“红旗”

我亲爱的人叫“红旗”

高举红旗,胸有朝阳

有一个微笑叫气壮山河

有一种精神叫百折不挠

有一种力量叫众志成城

与大自然斗争,其乐无穷

红旗万里,千秋华夏共享盛世

 

看今朝——

红旗镇先后获得

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镇

全国镇域经济500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国家级生态乡镇、广东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

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等等称号

 

望蓝天白云,滔滔南海万里晴空

政通人和,百果香飘

大湾区的海风越吹越传奇

红旗飘飘,幸福天长地久

首届“伶仃洋杯”全国诗词创作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一等奖

八声甘州·外伶仃岛

□苏俊

是玉皇掌上夜明珠,失手落沧溟。被何人拾得,香洲南畔,嵌作孤青。一任沙磨浪打,终古不曾惊。紫雾氤氲处,合住仙灵。

应约文山重过,望中华气象,休叹伶仃。奏千秋绝调,犹自挟雷霆。试登临、目穷丝路,擘银霄、身似白鸥轻。长风起,向苍茫外,伫待潮生。

二等奖

望烽火台

□陈镇

猎猎风吹小石台,当年烽火任人猜。

我心一念如潮汐,尽是今朝与未来。

 

沁园春·东澳岛

□黄改湾

远黛连波,奇石卧翠,鸥鸟衔青。看湛蓝海面,帆犁雪浪;金黄沙上,笑似银铃。诗画交融,水云互鉴,涛走烟飞雨亦晴。赏心处,有招人花好,入抱风清。

何堪忆说曾经。御敌寇、依山筑铳城。更炮台雄踞,烽尘尽散,雷霆已罢,余响还鸣。此际来游,壮观在览,喜自伶仃见复兴。东澳岛,正天光树影,丽日蒸蒸。

三等奖

珠海沙岸望伶仃洋

□周其荣

古石犹含骨,凉风每到心。

雪堆天末起,云片水中深。

鸥鸟思高迹,舟桥有畅吟。

归来拾斜照,幽梦竟何寻。

 

伶仃洋怀古

□张海钧

急雨翻风浪未平,气吞绝域势如倾。

祗今人物还肝胆,终古诗名淡死生。

戍影频浮珠海月,潮声欲渡粤山城。

莫劳壮士空弹剑,也向洪涛掷一声。

 

登外伶仃岛感怀

□刘广大

海上波涛日暮时,伶仃洋畔独成诗。

天荒地僻人何在,水阔云深路可知。

万顷湖光浮岛屿,千重山色入楼旗。

临风欲寄相思字,目断长空雁影移。

 

南乡子·珠海渔女像

□石晓玲

含笑立娉婷。高捧珍珠似月明。南海潮声听未厌,三更。坐拥银河十万星。

千载话伶仃。水佩风裳正可凭。回首龙宫幽独处,泠泠。烟火人间别有情。

 

淇澳岛白石街古炮台怀古(新韵)

□黄治华

铁血浇成三尺台,潮音助阵壮襟怀。

当年炮口曾狮吼,坚拒狼烟过海来。

 

万山群岛

□杨杨

未许伶仃意,潮音拥万山。

鸥翔沧海阔,鱼吻白云闲。

作画烟波里,布棋天地间。

一桥腾碧水,飞过几重湾。

 

蝶恋花·观珠海甲辰新春大年无人机表演

□田素东

夜幕雄狮天上舞,巨嘴轻张,福字悠悠吐。万丈龙腾云外路,无边粉瓣飘如雨。

彩贝烟花光影雾,南海风来,画转瑶台去。鼎沸笙歌歌到曙,粤南渐听新春步。

 

题港珠澳大桥

□高石春

长虹一道扫邅迍,破雾穿风自出尘。

横跨沧波龙气象,融通世界海精神。

天涯于此同明月,襟抱当前异古人。

细听伶仃洋上语,涛声不似旧沉沦。

 

金缕曲·登珠海桂山岛怀文天祥

□张志鹏

自古谁无死!仰先生、冲天壮语,人间能几?身抱孤忠危何惧,忍见河山倾圮。又岂顾、浮沉身世。怒叱风云鼙鼓劲,挽狂澜、浩荡英雄气。身北困,心南指。

当年跃马横戈地。梦几回、桂山岛上,伶仃洋里。风景潮头应依旧,鸥鸟伤心天际。且见我、登临到此。酒酹千秋空余恨,对南溟、今夜还同醉。明月涌,沧波起。

 

登珠海大桥有感

□章金宇

珠海何时夜色骄,华灯初上大江潮。

姿犹岁月前沿客,韵总神州风向标。

不负心经狂浪洗,可堪意逼瘴烟消。

长桥君看如弓卧,绝似英雄正射雕。

文字:崔云 钟百超 董国宾 林志山 首届“伶仃洋杯”全国诗词创作大赛获奖选手 图片:钟凡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吴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