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潮汕地区,特别是在陆丰,要找出一样日常餐桌上离不开的香料,得到的答案无疑会是薄荷。然而,这其中却存在着一个颇为有趣的误会。陆丰人口中的薄荷,并非薄荷,而是另有其名,唤作九层塔,亦有金不换、罗勒之谓。实际上,他们称之为“酥荷”的,叶对生,花小淡紫色,唇形,方是真正的薄荷。这般长久的误传,已致许多陆丰人心知肚明却又懒于更正,于是乎,在陆丰人的心目中,“薄荷”二字,自然而然地与九层塔画了等号。
谈及九层塔之名的由来,自是与花之形态紧密相关。因其花序层层叠叠,宛若宝塔一般,故而得名。观之其叶,卵圆形,边缘参差;花萼状如钟形,有长缘毛相伴;小坚果则似卵珠。九层塔花开之时,每层皆有三朵小花依茎而生,层层叠加,直至九层,是以名为九层塔。而罗勒之名,则为印度语的译音,在印度人的心目中,罗勒神圣非凡,佩戴罗勒叶,便可驱邪避凶;若在法庭之上发誓,亦须以此为誓,其地位之尊,可见一斑。
于我而言,九层塔可谓是再熟悉不过的存在。儿时家境贫寒,偶有菜贩至村中售菜,至于青菜,能否买得起,尚且两说,但母亲每每都要买些九层塔回来。摘取叶片,细细剁碎,加盐拌匀,制成“薄荷盐”,置于碗中。翌日用以拌粥,顿时香气四溢,一碗香气浓郁的“薄荷粥”便成了填饱肚子的美味。这“薄荷盐”倒是耐放,三五日内食用皆可,只是香气渐淡罢了。诚然,日复一日,仅以这九层塔为伴,即便是再如何钟爱的滋味,也难免生出些厌倦之感。于是,便也会偶尔腌些白菜帮子,用以调剂这单调的味蕾,换得一番别样的滋味。每当秋冬之交,家中便会在番薯园中种上芥菜、萝卜、白菜等蔬菜。那时,母亲亦会将白菜叶子摘下炒食,白菜帮则洗净后加盐腌制,不多腌,仅腌半碗。前一晚腌制,次日清晨便可配粥食用。见母亲腌制数次后,我便也学会了这项手艺。偶尔,我会将母亲摘下叶子的九层塔枝茎,拿到番薯园的边角处插种起来,舀些沟水浇灌,至于能否成活,倒也未曾多想,大抵是想为这贫瘠的生活增添一抹期许吧。
若说“薄荷粥”是以九层塔为主菜,那么将其与花生米、茶叶一同制成的“饭茶”,便是九层塔回归香料本色了。父亲需上班,家中除了繁重的家务,还有诸多农活需母亲承担,以至于母亲至今仍落下些许病根。母亲是客家人,素来有喝菜茶的习惯。每逢上午去地里忙活,临近午时归家,总要买上几棵九层塔。在灶台前,一边用大锅煮饭,小锅烧水,另一边则以茶叶末在牙钵中擂茶,再将炒好的花生米倒入牙钵中用茶槌捣碎。九层塔入锅翻炒片刻,加盐调味,而后倒入牙钵中,注入开水,一钵最为朴素的菜茶便完成了。盛饭,再泡上九层塔花生茶,这便是我小时无数次品尝过的“饭茶”,其名亦是母亲所取。一边米饭,一边茶水,材料之简单,名字之朴素,至今忆起,犹觉亲切。彼时,每日中午放学归家,饥肠辘辘,然对于母亲的“饭茶”,却也吃得有些腻了,常常在复杂的心情中将其吃完,日复一日,如此而已。如今想来,母亲为了让孩子吃饱,已是绞尽脑汁,更何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尚未走出农村的客家妇女,对于烹饪技艺与食材搭配,又能知晓多少呢?即便略知一二,又哪里有充足的食材可供使用呢?
那时老家的屋子里,有两扇正方形的天窗,玻璃制成,用以采光。吃“饭茶”时,天窗总会投下一束光线,方方正正,恰好照在土灶上的牙钵里,将那半钵薄荷花生茶照得明亮异常。我常常一边舀着菜茶,一边思绪万千: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呢?当我写下这段回忆时,时光已悄然流逝三十余载,出走半生,归来仍是那个多愁的少年吗?后来我才知晓,长期以“饭茶”为食,竟会对胃造成负担,甚至诱发胃病。只是,值得庆幸的是,时至今日,母亲与我皆未患上胃病,莫非是九层塔发挥了作用?
母亲随我进城长住后,仍旧保留着中午煮咸茶的习惯,当然,与儿时相比,作料已然丰富许多,然而,九层塔始终是不可或缺之物。
在小城的餐馆食肆之中,九层塔多以香料身份出现,尤其是在盛产海鲜的陆丰,九层塔更是成为了提鲜压腥的必备食材。因其拥有独特的芳香味道,特别是搭配各种贝类,既能掩盖贝类较重的土腥味,又能使其鲜味更加突出。倘若说,“金不换”是贝类海鲜的灵魂,想必多数人都会表示赞同。为了满足小城食客们愈发挑剔的味蕾,厨师们亦是绞尽脑汁,不断创新菜式。前两年,我曾在小城的一家食肆品尝过九层塔炒牛肉,堪称新颖之作,此后亦多次品尝。此道菜中的九层塔,已然以主菜身份登场,上桌时,九层塔与牛肉各占一半,深绿与褐色交织,香气扑鼻。我自己也曾尝试炒制九层塔牛肉给孩子品尝,香气扑鼻,只是牛肉的火候未能掌控得当,变得又老又柴。
九层塔除了可作美食之用,亦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因此被民间誉为“金不换”。九层塔全草皆可入药,据《千金方》记载,九层塔可主治外感头痛、食胀气滞、皮肤湿疮等疾病。其种子还可治目翳,故而九层塔又有翳子草之称。《本草纲目》亦有记载:“罗勒,今俗人呼为翳子草,以其子治翳也。”
前阵子,于网络之上,偶见有人售卖碾碎成粉末的九层塔,装于瓶中,言其可泡粥食用,这倒是改良版的“薄荷盐”了。难道时至今日,仍有人钟爱“薄荷盐”?我倒是在这几年,与友人外出聚餐之时,偶尔会在最后点上一小锅以九层塔煮制的粥,既是养胃,亦是怀念。
如果要在潮汕地区,特别是在陆丰,要找出一样日常餐桌上离不开的香料,得到的答案无疑会是薄荷。然而,这其中却存在着一个颇为有趣的误会。陆丰人口中的薄荷,并非薄荷,而是另有其名,唤作九层塔,亦有金不换、罗勒之谓。实际上,他们称之为“酥荷”的,叶对生,花小淡紫色,唇形,方是真正的薄荷。这般长久的误传,已致许多陆丰人心知肚明却又懒于更正,于是乎,在陆丰人的心目中,“薄荷”二字,自然而然地与九层塔画了等号。
谈及九层塔之名的由来,自是与花之形态紧密相关。因其花序层层叠叠,宛若宝塔一般,故而得名。观之其叶,卵圆形,边缘参差;花萼状如钟形,有长缘毛相伴;小坚果则似卵珠。九层塔花开之时,每层皆有三朵小花依茎而生,层层叠加,直至九层,是以名为九层塔。而罗勒之名,则为印度语的译音,在印度人的心目中,罗勒神圣非凡,佩戴罗勒叶,便可驱邪避凶;若在法庭之上发誓,亦须以此为誓,其地位之尊,可见一斑。
于我而言,九层塔可谓是再熟悉不过的存在。儿时家境贫寒,偶有菜贩至村中售菜,至于青菜,能否买得起,尚且两说,但母亲每每都要买些九层塔回来。摘取叶片,细细剁碎,加盐拌匀,制成“薄荷盐”,置于碗中。翌日用以拌粥,顿时香气四溢,一碗香气浓郁的“薄荷粥”便成了填饱肚子的美味。这“薄荷盐”倒是耐放,三五日内食用皆可,只是香气渐淡罢了。诚然,日复一日,仅以这九层塔为伴,即便是再如何钟爱的滋味,也难免生出些厌倦之感。于是,便也会偶尔腌些白菜帮子,用以调剂这单调的味蕾,换得一番别样的滋味。每当秋冬之交,家中便会在番薯园中种上芥菜、萝卜、白菜等蔬菜。那时,母亲亦会将白菜叶子摘下炒食,白菜帮则洗净后加盐腌制,不多腌,仅腌半碗。前一晚腌制,次日清晨便可配粥食用。见母亲腌制数次后,我便也学会了这项手艺。偶尔,我会将母亲摘下叶子的九层塔枝茎,拿到番薯园的边角处插种起来,舀些沟水浇灌,至于能否成活,倒也未曾多想,大抵是想为这贫瘠的生活增添一抹期许吧。
若说“薄荷粥”是以九层塔为主菜,那么将其与花生米、茶叶一同制成的“饭茶”,便是九层塔回归香料本色了。父亲需上班,家中除了繁重的家务,还有诸多农活需母亲承担,以至于母亲至今仍落下些许病根。母亲是客家人,素来有喝菜茶的习惯。每逢上午去地里忙活,临近午时归家,总要买上几棵九层塔。在灶台前,一边用大锅煮饭,小锅烧水,另一边则以茶叶末在牙钵中擂茶,再将炒好的花生米倒入牙钵中用茶槌捣碎。九层塔入锅翻炒片刻,加盐调味,而后倒入牙钵中,注入开水,一钵最为朴素的菜茶便完成了。盛饭,再泡上九层塔花生茶,这便是我小时无数次品尝过的“饭茶”,其名亦是母亲所取。一边米饭,一边茶水,材料之简单,名字之朴素,至今忆起,犹觉亲切。彼时,每日中午放学归家,饥肠辘辘,然对于母亲的“饭茶”,却也吃得有些腻了,常常在复杂的心情中将其吃完,日复一日,如此而已。如今想来,母亲为了让孩子吃饱,已是绞尽脑汁,更何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尚未走出农村的客家妇女,对于烹饪技艺与食材搭配,又能知晓多少呢?即便略知一二,又哪里有充足的食材可供使用呢?
那时老家的屋子里,有两扇正方形的天窗,玻璃制成,用以采光。吃“饭茶”时,天窗总会投下一束光线,方方正正,恰好照在土灶上的牙钵里,将那半钵薄荷花生茶照得明亮异常。我常常一边舀着菜茶,一边思绪万千: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呢?当我写下这段回忆时,时光已悄然流逝三十余载,出走半生,归来仍是那个多愁的少年吗?后来我才知晓,长期以“饭茶”为食,竟会对胃造成负担,甚至诱发胃病。只是,值得庆幸的是,时至今日,母亲与我皆未患上胃病,莫非是九层塔发挥了作用?
母亲随我进城长住后,仍旧保留着中午煮咸茶的习惯,当然,与儿时相比,作料已然丰富许多,然而,九层塔始终是不可或缺之物。
在小城的餐馆食肆之中,九层塔多以香料身份出现,尤其是在盛产海鲜的陆丰,九层塔更是成为了提鲜压腥的必备食材。因其拥有独特的芳香味道,特别是搭配各种贝类,既能掩盖贝类较重的土腥味,又能使其鲜味更加突出。倘若说,“金不换”是贝类海鲜的灵魂,想必多数人都会表示赞同。为了满足小城食客们愈发挑剔的味蕾,厨师们亦是绞尽脑汁,不断创新菜式。前两年,我曾在小城的一家食肆品尝过九层塔炒牛肉,堪称新颖之作,此后亦多次品尝。此道菜中的九层塔,已然以主菜身份登场,上桌时,九层塔与牛肉各占一半,深绿与褐色交织,香气扑鼻。我自己也曾尝试炒制九层塔牛肉给孩子品尝,香气扑鼻,只是牛肉的火候未能掌控得当,变得又老又柴。
九层塔除了可作美食之用,亦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因此被民间誉为“金不换”。九层塔全草皆可入药,据《千金方》记载,九层塔可主治外感头痛、食胀气滞、皮肤湿疮等疾病。其种子还可治目翳,故而九层塔又有翳子草之称。《本草纲目》亦有记载:“罗勒,今俗人呼为翳子草,以其子治翳也。”
前阵子,于网络之上,偶见有人售卖碾碎成粉末的九层塔,装于瓶中,言其可泡粥食用,这倒是改良版的“薄荷盐”了。难道时至今日,仍有人钟爱“薄荷盐”?我倒是在这几年,与友人外出聚餐之时,偶尔会在最后点上一小锅以九层塔煮制的粥,既是养胃,亦是怀念。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