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金湾:南水虾酱,入选市级非遗!

记者2月5日获悉,近日,珠海市第十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南水虾酱制作技艺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依海而生 百年虾酱的源起

南水镇,这座依海而生的小镇,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虾酱,作为南水镇独特的传统美食调味品,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过去,每当鱼汛来临,渔民们满载而归,除了新鲜食用,如何保存大量的鱼虾成为难题。智慧的南水先民们经过不断尝试,摸索出了虾酱的制作方法。将捕获的小虾洗净、加盐和酒,经过长时间的发酵、研磨,最终成就了这独特风味的虾酱。

“小时候,家里的长辈们一到鱼虾丰收的季节,就开始忙着制作虾酱。那时候,整个村子都弥漫着虾酱发酵的独特气味,如今回想起来,那就是家的味道,是南水的味道。”南水镇的老渔民、虾酱传承人第三代王玉嫦回忆起往昔,眼中满是温情。

薪火相传 三代人的虾酱坚守

在南水镇沙白石村,南水虾酱制作技艺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传承。第一代传承人张其发,以捕鱼为生的他,从祖辈手中接过虾酱传统制作工艺的接力棒。到了第二代,出生在沙白石村的王容想作为张其发的女婿,同样以出海捕鱼为业,他从岳父张其发那里学得这门手艺,继续守护着这份独特的技艺

时光流转至第三代,王玉嫦,她曾担任旅业领班,而后毅然回乡创业。如今,她和丈夫梁艺强在赤鱼头经营海味干货生意,不仅开设了“嫦姐鱼干店”售卖点,还注册了“高栏嫦姐”商标。王玉嫦和梁艺强全身心投入到虾酱的制作与售卖工作中,让这一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匠心独运 雕琢虾酱的海洋风味密码

南水虾酱制作技艺工序繁杂,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匠人们的心血。首先,挑选新鲜、个头适中的小银虾是关键,只有品质上乘的原料才能成就虾酱的鲜美。清洗时,要在海水中反复淘洗,去除杂质,保留小银虾最纯粹的鲜味。接着,把小银虾放进盆里,加入适量粗盐,戴上手套,直接用手抓烂,直到抓成酱。

随后,按照一定比例加盐和酒,放入特制的陶缸中,让其在阳光与时间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发酵。在发酵过程中,匠人们需每日搅拌,适时加盐和酒,观察发酵进度,这个过程需要十五天。待发酵完成,在晒渔网上铺一层塑料纸,把发酵完成的虾酱倒在上面铺平,厚度为1—2厘米,用小铲翻动,根据太阳的猛烈程度决定翻晒时间,一般晾晒1—2天。细腻鲜香、色泽红润的虾酱才算大功告成。

“这虾酱,是我们南水人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是搭配白粥,还是用来烹饪菜肴,都别有一番风味。蒸鱼的时候放上一勺,那鱼的鲜味瞬间就被激发出来了。”当地居民王阿姨热情地分享着虾酱的各种吃法。

非遗新篇 南水虾酱的传承使命与发展蓝图

此次南水虾酱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对南水镇而言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对这一传统技艺的肯定与保护,更是南水镇海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据了解,此虾酱制作主要集中在沙白石村、高栏村、飞沙村、铁炉联社、海安联社等地。

“入选市级非遗名录,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大对南水虾酱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这一独特的海洋风味代代相传。”南水镇党群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火出圈”的嫦姐虾酱,制作遵循南水渔民的传统手工艺,也是金湾的非遗美食。虾酱仅需在做菜时放一点点,其特有的咸鲜惹味,能瞬间为食材提升层次,让人食欲大增,欲罢不能。

文字:梁芷欣 编辑:曹振 曾翠琼 责任编辑:杨文俊
珠海金湾:南水虾酱,入选市级非遗!
金湾区融媒体中心 南水镇 2025-02-06 12:17

记者2月5日获悉,近日,珠海市第十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南水虾酱制作技艺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依海而生 百年虾酱的源起

南水镇,这座依海而生的小镇,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虾酱,作为南水镇独特的传统美食调味品,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过去,每当鱼汛来临,渔民们满载而归,除了新鲜食用,如何保存大量的鱼虾成为难题。智慧的南水先民们经过不断尝试,摸索出了虾酱的制作方法。将捕获的小虾洗净、加盐和酒,经过长时间的发酵、研磨,最终成就了这独特风味的虾酱。

“小时候,家里的长辈们一到鱼虾丰收的季节,就开始忙着制作虾酱。那时候,整个村子都弥漫着虾酱发酵的独特气味,如今回想起来,那就是家的味道,是南水的味道。”南水镇的老渔民、虾酱传承人第三代王玉嫦回忆起往昔,眼中满是温情。

薪火相传 三代人的虾酱坚守

在南水镇沙白石村,南水虾酱制作技艺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传承。第一代传承人张其发,以捕鱼为生的他,从祖辈手中接过虾酱传统制作工艺的接力棒。到了第二代,出生在沙白石村的王容想作为张其发的女婿,同样以出海捕鱼为业,他从岳父张其发那里学得这门手艺,继续守护着这份独特的技艺

时光流转至第三代,王玉嫦,她曾担任旅业领班,而后毅然回乡创业。如今,她和丈夫梁艺强在赤鱼头经营海味干货生意,不仅开设了“嫦姐鱼干店”售卖点,还注册了“高栏嫦姐”商标。王玉嫦和梁艺强全身心投入到虾酱的制作与售卖工作中,让这一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匠心独运 雕琢虾酱的海洋风味密码

南水虾酱制作技艺工序繁杂,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匠人们的心血。首先,挑选新鲜、个头适中的小银虾是关键,只有品质上乘的原料才能成就虾酱的鲜美。清洗时,要在海水中反复淘洗,去除杂质,保留小银虾最纯粹的鲜味。接着,把小银虾放进盆里,加入适量粗盐,戴上手套,直接用手抓烂,直到抓成酱。

随后,按照一定比例加盐和酒,放入特制的陶缸中,让其在阳光与时间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发酵。在发酵过程中,匠人们需每日搅拌,适时加盐和酒,观察发酵进度,这个过程需要十五天。待发酵完成,在晒渔网上铺一层塑料纸,把发酵完成的虾酱倒在上面铺平,厚度为1—2厘米,用小铲翻动,根据太阳的猛烈程度决定翻晒时间,一般晾晒1—2天。细腻鲜香、色泽红润的虾酱才算大功告成。

“这虾酱,是我们南水人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是搭配白粥,还是用来烹饪菜肴,都别有一番风味。蒸鱼的时候放上一勺,那鱼的鲜味瞬间就被激发出来了。”当地居民王阿姨热情地分享着虾酱的各种吃法。

非遗新篇 南水虾酱的传承使命与发展蓝图

此次南水虾酱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对南水镇而言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对这一传统技艺的肯定与保护,更是南水镇海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据了解,此虾酱制作主要集中在沙白石村、高栏村、飞沙村、铁炉联社、海安联社等地。

“入选市级非遗名录,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大对南水虾酱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这一独特的海洋风味代代相传。”南水镇党群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火出圈”的嫦姐虾酱,制作遵循南水渔民的传统手工艺,也是金湾的非遗美食。虾酱仅需在做菜时放一点点,其特有的咸鲜惹味,能瞬间为食材提升层次,让人食欲大增,欲罢不能。

文字:梁芷欣 编辑:曹振 曾翠琼 责任编辑:杨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