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以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为代表的科技新浪潮,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从全球的“千模大战”到国内的“百模大战”,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处于研究、发布和应用的集中爆发期。
珠海能不能抓住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的风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决定了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在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版图上,能不能真正刻下具有珠海标识性的发展坐标。
珠海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当前处于怎样的阶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短板?又该如何针对性地做出调整,从而推动更多新企业、新科技、新产品集聚成势?
■作者简介
王静田,中共珠海市委党校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马斯赫里赫特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区域与产业经济、数字经济,曾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研究生高水平论文发表后期资助。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一)聚焦垂直与场景大模型的培育与引进
珠海坚持引培并重,基于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打造“模数空间”“模创空间”等大模型产业特色园区,推动垂直大模型和场景大模型的快速聚集,已初步具备从边缘计算AI芯片、数据标注、算力中台、模型底座到垂直行业AI应用的人工智能全产业基础。
2024年珠海已引育超40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突破200亿元。新落地人工智能企业70家,魅族、本影、必优等7家企业11个算法通过国家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珠海入选国家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将构建“云上智城+北斗”全域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在生物医药、商业营销、设计服务、经营管理等领域有41家企业推出行业大模型产品。
今年3月14日,“1+4智元启元大模型”暨灵犀X2具身智能机器人线下(珠海)发布会举行。当天,具身智能领军企业——智元机器人在珠海发布全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其最新研发的全智能灵动机器人灵犀X2同步亮相,并联合华发集团等生态链合作伙伴,正式启动四大行业模型。
(二)强化多元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珠海全力推进“云上智城”建设,规划超前部署算力、算法、数据等新型生产力要素,为企业提供成本更低、传输更快的算力服务,推动以“本地算力+远程算力”结合和多方战略协同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元泛在、智能敏捷、绿色低碳的算力支撑体系。
2023年,珠海有智能算力约1310P,主要来自横琴先进智算中心(1200P)和北师大交叉智能超算中心(63P),2024年新增算力1000P,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10000P算力。
珠海积极布局基于RISC-V的算力基础设施,上线珠海算力调度运营服务平台,按需调度本地算力和云端算力,通过集中采购降低云端算力服务价格,为企业提供低成本普惠算力,提供在线模型训练、推理、应用开发服务。
(三)大力推动场景应用的多元化拓展
珠海正努力打造全国全省应用场景创新的“首发市”。2024年9月,香洲区“模数空间”正式投入使用,该大模型孵化众创空间集技术研发、模型应用、数据交易、算力服务、展示交流为一体,目前已引入大模型36个,入驻项目超20家,计划打造垂类行业应用超100个。
珠海高新区发布了“两个清单”,涵盖AI大模型、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19个应用场景项目,部署上线DeepSeek大模型,推动政务工作模式向智能化、协同化、数据驱动化转变。2025年,力争深化全域全场景北斗规模应用,创新应用场景30个以上,大模型超过50个。
(一)亟须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引领
珠海虽在推进垂直行业大模型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眼下许多省市已出台了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我市在“云上智城”、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需要进一步出台针对性支持政策。
(二)算力成本不占优势
珠海电价相比粤东西北而言,不占优势。虽建立起以“光储充风”为核心、“氢能”为未来突破、“微电网和绿电交易”为配套支撑的新能源应用格局,仍需不断探索光伏、太阳能、海上风电等绿色能源技术,为发展算力提供充沛电力。
(三)数据质量与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人工智能大模型数据主要来自电商、社交、搜索等互联网平台,存在数据类型不全面,信息可信度不高等问题。当前政府部门的权威数据、大型企业掌握的行业或内部数据通常不对外公开,这影响大模型的训练。同时,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产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数字技术与人才引育面临瓶颈
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需要技术人才和创新资源。虽然珠海拥有三所985高校和许多科研院所,但人工智能领域需要的是在计算理论、人机交互、安全与隐私、计算机系统等方向的顶尖学者,珠海在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学科设置、高端人才的吸引和留用等方面亟待突破。
(五)资金投入与市场对接存在痛点
大模型的研发、部署,数据的收集、清洗、标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大模型的行业落地、市场对接、场景应用也面临诸多困难,如涉及对准确性要求极高的医疗、金融等行业时,大模型在数据供给的准确性、行业专业知识的理解力、底层技术的先进性、市场的认可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挑战。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制定我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明确各项任务及分工,明确产业发展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等。支持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效调度,向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按需供给的普惠算力。加快数据立法保护,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合理开发。
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相关的研发、创新和应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
(二)加快智能算力集群建设,赋能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和算力统筹调度平台。明确供给技术标准、软硬件服务要求,实现算力一网化互联、一体化统筹和一站式调度,为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技术平台应用提供相对低成本的算力算法、工具集、模型库、适配认证等支持,更好赋能其生态伙伴集聚并开展联合创新。
研发光伏发电、海上发电等新技术,降低大模型产业集群成本,加强优质企业引进和培育。鼓励有条件的“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企业”成立创新联合体,对完成国家级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企业”予以资金支持。
(三)构建产业生态,鼓励场景创新和应用示范
加大构建一体化产业矩阵,包括从核心芯片和智能软件的研发,到推动智能终端产品的创新和应用,再到构建算力网络和算法,着力把各个产业要素串联起来,打造一个数据、算力、模型应用的产业闭环。
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和应用示范,赋能千行百业。以具有优势的医疗、金融、教育、科学研究、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等领域为重点,率先开展大模型技术平台在垂直行业领域应用场景试点示范。
(四)增加优质数据要素供给,构建数据服务体系
规范数据使用,构建数据服务体系。尽快出台企业数据开放管理办法、企业数据资源目录,打造合规安全的图文、音频、视频等大模型预训练语料库,并有条件地进行对外开放。推动数据的采、存、洗、标、训等业务全面开展,构建完善的数据服务体系。
探索数据标准化立法,完善数据流通交易规则体系,强化数据安全保障。制定数据治理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资源。
(五)强化创新人才会聚培养,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技术创新
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支持高校、企业围绕人工智能通用和垂直大模型等领域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开设人工智能、大模型、RISC-V、人形机器人等相关课程。将人工智能、开源等领域人才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予以支持。
积极搭建高端人工智能合作平台。支持举办珠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主场活动,促进全球人才交流和学术成果共享。(作者单位:中共珠海市委党校)
本文系珠海市哲社科“珠海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2024YB002)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以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为代表的科技新浪潮,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从全球的“千模大战”到国内的“百模大战”,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处于研究、发布和应用的集中爆发期。
珠海能不能抓住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的风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决定了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在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版图上,能不能真正刻下具有珠海标识性的发展坐标。
珠海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当前处于怎样的阶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短板?又该如何针对性地做出调整,从而推动更多新企业、新科技、新产品集聚成势?
■作者简介
王静田,中共珠海市委党校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马斯赫里赫特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区域与产业经济、数字经济,曾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研究生高水平论文发表后期资助。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一)聚焦垂直与场景大模型的培育与引进
珠海坚持引培并重,基于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打造“模数空间”“模创空间”等大模型产业特色园区,推动垂直大模型和场景大模型的快速聚集,已初步具备从边缘计算AI芯片、数据标注、算力中台、模型底座到垂直行业AI应用的人工智能全产业基础。
2024年珠海已引育超40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突破200亿元。新落地人工智能企业70家,魅族、本影、必优等7家企业11个算法通过国家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珠海入选国家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将构建“云上智城+北斗”全域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在生物医药、商业营销、设计服务、经营管理等领域有41家企业推出行业大模型产品。
今年3月14日,“1+4智元启元大模型”暨灵犀X2具身智能机器人线下(珠海)发布会举行。当天,具身智能领军企业——智元机器人在珠海发布全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其最新研发的全智能灵动机器人灵犀X2同步亮相,并联合华发集团等生态链合作伙伴,正式启动四大行业模型。
(二)强化多元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珠海全力推进“云上智城”建设,规划超前部署算力、算法、数据等新型生产力要素,为企业提供成本更低、传输更快的算力服务,推动以“本地算力+远程算力”结合和多方战略协同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元泛在、智能敏捷、绿色低碳的算力支撑体系。
2023年,珠海有智能算力约1310P,主要来自横琴先进智算中心(1200P)和北师大交叉智能超算中心(63P),2024年新增算力1000P,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10000P算力。
珠海积极布局基于RISC-V的算力基础设施,上线珠海算力调度运营服务平台,按需调度本地算力和云端算力,通过集中采购降低云端算力服务价格,为企业提供低成本普惠算力,提供在线模型训练、推理、应用开发服务。
(三)大力推动场景应用的多元化拓展
珠海正努力打造全国全省应用场景创新的“首发市”。2024年9月,香洲区“模数空间”正式投入使用,该大模型孵化众创空间集技术研发、模型应用、数据交易、算力服务、展示交流为一体,目前已引入大模型36个,入驻项目超20家,计划打造垂类行业应用超100个。
珠海高新区发布了“两个清单”,涵盖AI大模型、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19个应用场景项目,部署上线DeepSeek大模型,推动政务工作模式向智能化、协同化、数据驱动化转变。2025年,力争深化全域全场景北斗规模应用,创新应用场景30个以上,大模型超过50个。
(一)亟须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引领
珠海虽在推进垂直行业大模型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眼下许多省市已出台了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我市在“云上智城”、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需要进一步出台针对性支持政策。
(二)算力成本不占优势
珠海电价相比粤东西北而言,不占优势。虽建立起以“光储充风”为核心、“氢能”为未来突破、“微电网和绿电交易”为配套支撑的新能源应用格局,仍需不断探索光伏、太阳能、海上风电等绿色能源技术,为发展算力提供充沛电力。
(三)数据质量与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人工智能大模型数据主要来自电商、社交、搜索等互联网平台,存在数据类型不全面,信息可信度不高等问题。当前政府部门的权威数据、大型企业掌握的行业或内部数据通常不对外公开,这影响大模型的训练。同时,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产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数字技术与人才引育面临瓶颈
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需要技术人才和创新资源。虽然珠海拥有三所985高校和许多科研院所,但人工智能领域需要的是在计算理论、人机交互、安全与隐私、计算机系统等方向的顶尖学者,珠海在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学科设置、高端人才的吸引和留用等方面亟待突破。
(五)资金投入与市场对接存在痛点
大模型的研发、部署,数据的收集、清洗、标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大模型的行业落地、市场对接、场景应用也面临诸多困难,如涉及对准确性要求极高的医疗、金融等行业时,大模型在数据供给的准确性、行业专业知识的理解力、底层技术的先进性、市场的认可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挑战。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制定我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明确各项任务及分工,明确产业发展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等。支持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效调度,向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按需供给的普惠算力。加快数据立法保护,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合理开发。
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相关的研发、创新和应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
(二)加快智能算力集群建设,赋能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和算力统筹调度平台。明确供给技术标准、软硬件服务要求,实现算力一网化互联、一体化统筹和一站式调度,为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技术平台应用提供相对低成本的算力算法、工具集、模型库、适配认证等支持,更好赋能其生态伙伴集聚并开展联合创新。
研发光伏发电、海上发电等新技术,降低大模型产业集群成本,加强优质企业引进和培育。鼓励有条件的“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企业”成立创新联合体,对完成国家级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企业”予以资金支持。
(三)构建产业生态,鼓励场景创新和应用示范
加大构建一体化产业矩阵,包括从核心芯片和智能软件的研发,到推动智能终端产品的创新和应用,再到构建算力网络和算法,着力把各个产业要素串联起来,打造一个数据、算力、模型应用的产业闭环。
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和应用示范,赋能千行百业。以具有优势的医疗、金融、教育、科学研究、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等领域为重点,率先开展大模型技术平台在垂直行业领域应用场景试点示范。
(四)增加优质数据要素供给,构建数据服务体系
规范数据使用,构建数据服务体系。尽快出台企业数据开放管理办法、企业数据资源目录,打造合规安全的图文、音频、视频等大模型预训练语料库,并有条件地进行对外开放。推动数据的采、存、洗、标、训等业务全面开展,构建完善的数据服务体系。
探索数据标准化立法,完善数据流通交易规则体系,强化数据安全保障。制定数据治理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资源。
(五)强化创新人才会聚培养,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技术创新
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支持高校、企业围绕人工智能通用和垂直大模型等领域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开设人工智能、大模型、RISC-V、人形机器人等相关课程。将人工智能、开源等领域人才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予以支持。
积极搭建高端人工智能合作平台。支持举办珠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主场活动,促进全球人才交流和学术成果共享。(作者单位:中共珠海市委党校)
本文系珠海市哲社科“珠海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2024YB002)的阶段性成果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