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春黄昏,我漫步在前山河畔。不经意间,河堤转角处一树细碎的粉紫撞入眼帘。暗褐色的枝丫间,密密麻麻的小花粉紫相间,还有一种独特的芬芳直扑鼻尖。噢,这不正是久违的苦楝树开花了嘛!
印象中,在城市里很少能看得到苦楝树。而眼前这棵在周边一众亚热带乔木中略显另类的苦楝,瞬间将我的记忆拉回到三十多年前粤西乡村的春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苦楝树是故乡最寻常的树种。几乎家家户户的院落内外、田间地头的阡陌路边,随处可见它的身影。每到清明时节,村前村后的苦楝花便次第绽放。此时的苦楝树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细小的花朵集聚成伞状的圆锥形花序,五枚椭圆形花瓣白里透紫,黄色花蕊点缀其间。远望去,满树繁花如烟似雪,煞是美丽动人;近观时,细碎花朵则如繁星点点,精致而又可爱。微风拂过,楝枝摇曳,香气便深深浅浅,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苦楝树似乎生来便带着几分“苦”相。它貌不惊人不说,那黑褐色的枝干盘曲粗糙,既无挺拔之姿,亦无柔美之态。尤其是苦楝的根、叶、皮和果,都是让人为之皱眉的苦涩,连鸟儿也不敢轻易啄食。那时候,经常会听到老人对着苦楝树叹息:“这日子啊,怎么过得像苦楝一样!”在那物资匮乏的岁月,人们普遍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苦楝树竟成了艰辛生活的见证者。
可正是这备受嫌弃的苦楝树,却在无意间成了乡亲们生活的好帮手。它生长迅速,纹理美观,结实防虫,是制作家具的上佳材料。村里不少人家的床榻、柜橱、桌椅,都取材于它。记忆最深的,是父亲用苦楝木为我打造的那张书桌。
那时父亲的主业是渔民,出海捕鱼之余,他靠着日常自学和摸索,竟渐渐掌握了木匠的技能。经过伐木、晾干,到切割、拼接、抛光等一系列工序,父亲精心雕琢,居然像模像样地做出了一张书柜书桌一体化的“作品”。对于童年的我来说,这简直是惊艳般地存在!这张自制书桌,承载着父亲对子女读书学习的期许,陪伴我和大哥度过了十多个寒窗苦读的春秋。
作为农家孩子,与苦楝树的欢乐回忆数也数不清。记得那时候经常去放牛,与村里的小伙伴把牛赶到草地后,便迫不及待地玩开了。田埂上那棵大苦楝树成了天然的乐园,皲裂的树皮是最好的攀援梯,我们像猴子似的窜到树上去,比谁爬得更高。但苦楝树那苦涩的汁液已经污染了衣服,需反复搓洗后才能褪去,为此,我没少挨过母亲的“嗔怪”。那些日子里,苦楝花浓郁的香气夹杂着新鲜牛粪的独特味道,氤氲在故乡春日的晨昏,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永难磨灭的一部分。
苦楝树似乎浑身是宝。每到四月,苦楝花开,香气袭人,母亲说它可以驱虫、止痒。我们就采摘新鲜的苦楝花,阴干后放在墙角或门旁,用以驱赶蚂蚁、蟑螂等。我们还会将苦楝花捣碎放入容器中,加清水浸泡一夜,过滤后把水喷洒在室外,用以驱赶蚊虫。
苦楝树的果实苦楝子,也是童年欢乐的一大来源。苦楝花一开完,树上便很快结上了苦楝子。在那物质尚不丰盈的年代,那青绿色、表面光滑的苦楝子便成了我们的“玩具”。我们用它作为“下棋”或“摆阵”游戏的道具,或者直接把它当作子弹,进行打靶、射击等娱乐方式。
在我国古代“二十四番花信风”中,苦楝花是春天的最后一抹绚烂,它的凋谢,预示着春天的结束。民间谚语“桃花开,杏花败,楝树花开抽蒜薹”,生动地描绘了不同花卉的开放顺序,也体现了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规律,凝结着农人在农业生产中的智慧与经验。苦楝花开过后,炎热的夏季就会到来,关于春天的全部念想,只能留待来年了。
有趣的是,“苦楝”与“苦恋”刚好谐音。在传统文化中,苦楝因此被赋予了爱情的寓意,象征着苦苦相恋、无法圆满的情感,常被用来寄托对远方的牵挂,当然也象征着一种坚贞的守望。就像眼前这株生长在都市里的苦楝树,即便身处钢筋水泥的丛林,依然遵循四时节气,在春天里如约发芽、开花、结果。
暮色渐浓,几片迟落的苦楝花轻轻飘落在我的双肩。此刻恍然醒悟,苦楝从来都不是伤春的注脚,它只是从容地站在季节的更迭处,以花开花谢丈量着寸寸光阴。它不求被人铭记,只在春来时尽情绽放。当匆匆赶路的游子偶然驻足,便会惊觉,这一树粉紫,早已替岁月记下了所有无声的离别,那缕萦绕心头的幽香,正是故乡寄来的绵长思念……
暮春黄昏,我漫步在前山河畔。不经意间,河堤转角处一树细碎的粉紫撞入眼帘。暗褐色的枝丫间,密密麻麻的小花粉紫相间,还有一种独特的芬芳直扑鼻尖。噢,这不正是久违的苦楝树开花了嘛!
印象中,在城市里很少能看得到苦楝树。而眼前这棵在周边一众亚热带乔木中略显另类的苦楝,瞬间将我的记忆拉回到三十多年前粤西乡村的春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苦楝树是故乡最寻常的树种。几乎家家户户的院落内外、田间地头的阡陌路边,随处可见它的身影。每到清明时节,村前村后的苦楝花便次第绽放。此时的苦楝树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细小的花朵集聚成伞状的圆锥形花序,五枚椭圆形花瓣白里透紫,黄色花蕊点缀其间。远望去,满树繁花如烟似雪,煞是美丽动人;近观时,细碎花朵则如繁星点点,精致而又可爱。微风拂过,楝枝摇曳,香气便深深浅浅,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苦楝树似乎生来便带着几分“苦”相。它貌不惊人不说,那黑褐色的枝干盘曲粗糙,既无挺拔之姿,亦无柔美之态。尤其是苦楝的根、叶、皮和果,都是让人为之皱眉的苦涩,连鸟儿也不敢轻易啄食。那时候,经常会听到老人对着苦楝树叹息:“这日子啊,怎么过得像苦楝一样!”在那物资匮乏的岁月,人们普遍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苦楝树竟成了艰辛生活的见证者。
可正是这备受嫌弃的苦楝树,却在无意间成了乡亲们生活的好帮手。它生长迅速,纹理美观,结实防虫,是制作家具的上佳材料。村里不少人家的床榻、柜橱、桌椅,都取材于它。记忆最深的,是父亲用苦楝木为我打造的那张书桌。
那时父亲的主业是渔民,出海捕鱼之余,他靠着日常自学和摸索,竟渐渐掌握了木匠的技能。经过伐木、晾干,到切割、拼接、抛光等一系列工序,父亲精心雕琢,居然像模像样地做出了一张书柜书桌一体化的“作品”。对于童年的我来说,这简直是惊艳般地存在!这张自制书桌,承载着父亲对子女读书学习的期许,陪伴我和大哥度过了十多个寒窗苦读的春秋。
作为农家孩子,与苦楝树的欢乐回忆数也数不清。记得那时候经常去放牛,与村里的小伙伴把牛赶到草地后,便迫不及待地玩开了。田埂上那棵大苦楝树成了天然的乐园,皲裂的树皮是最好的攀援梯,我们像猴子似的窜到树上去,比谁爬得更高。但苦楝树那苦涩的汁液已经污染了衣服,需反复搓洗后才能褪去,为此,我没少挨过母亲的“嗔怪”。那些日子里,苦楝花浓郁的香气夹杂着新鲜牛粪的独特味道,氤氲在故乡春日的晨昏,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永难磨灭的一部分。
苦楝树似乎浑身是宝。每到四月,苦楝花开,香气袭人,母亲说它可以驱虫、止痒。我们就采摘新鲜的苦楝花,阴干后放在墙角或门旁,用以驱赶蚂蚁、蟑螂等。我们还会将苦楝花捣碎放入容器中,加清水浸泡一夜,过滤后把水喷洒在室外,用以驱赶蚊虫。
苦楝树的果实苦楝子,也是童年欢乐的一大来源。苦楝花一开完,树上便很快结上了苦楝子。在那物质尚不丰盈的年代,那青绿色、表面光滑的苦楝子便成了我们的“玩具”。我们用它作为“下棋”或“摆阵”游戏的道具,或者直接把它当作子弹,进行打靶、射击等娱乐方式。
在我国古代“二十四番花信风”中,苦楝花是春天的最后一抹绚烂,它的凋谢,预示着春天的结束。民间谚语“桃花开,杏花败,楝树花开抽蒜薹”,生动地描绘了不同花卉的开放顺序,也体现了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规律,凝结着农人在农业生产中的智慧与经验。苦楝花开过后,炎热的夏季就会到来,关于春天的全部念想,只能留待来年了。
有趣的是,“苦楝”与“苦恋”刚好谐音。在传统文化中,苦楝因此被赋予了爱情的寓意,象征着苦苦相恋、无法圆满的情感,常被用来寄托对远方的牵挂,当然也象征着一种坚贞的守望。就像眼前这株生长在都市里的苦楝树,即便身处钢筋水泥的丛林,依然遵循四时节气,在春天里如约发芽、开花、结果。
暮色渐浓,几片迟落的苦楝花轻轻飘落在我的双肩。此刻恍然醒悟,苦楝从来都不是伤春的注脚,它只是从容地站在季节的更迭处,以花开花谢丈量着寸寸光阴。它不求被人铭记,只在春来时尽情绽放。当匆匆赶路的游子偶然驻足,便会惊觉,这一树粉紫,早已替岁月记下了所有无声的离别,那缕萦绕心头的幽香,正是故乡寄来的绵长思念……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