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新语 | 如何推动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基层治理“双向奔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并“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

香洲区凤山街道立足实践,创新探索出“建、联、育、融、励、护”六字诀工作法。“建”是基础,“联”是支撑,“育”是赋能,“融”是目标,“励”是动力,“护”是保障。六字诀工作法构建起“组织覆盖-资源整合-能力培养-治理参与-激励保障-权益守护”的完整闭环,有效破解了新就业群体组织覆盖难、服务凝聚难、治理融入难等关键问题,实现了从“组织找人”向“服务聚人”再到“治理融人”的深刻转变。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构建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工作闭环,以有形的组织覆盖凝聚人,以有效的资源联结服务人,以有力的能力培育提升人,以有为的治理平台成就人,以有感的多元激励鼓舞人,以有情的权益守护温暖人。这不仅充分发挥了新就业群体“千里眼”“顺风耳”“好帮手”的独特优势,实现了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还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贡献了“凤山方案”。

凤山街道鸟瞰。朱 文 摄

■作者简介

闫辰,法学博士,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教授,挂任珠海市香洲区凤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是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精准“建”组织

破解覆盖难题,筑牢组织根基

新就业群体具有高度流动性和组织依托薄弱的特点,传统党建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凤山街道聚焦“在流动中构建组织稳定性”,精准发力,筑牢堡垒。一是精准摸排明底数,夯实覆盖基础。街道联合市场监管、邮政、人社及平台企业,运用大数据比对、站点登记、线上报到等手段,建立动态数据库,全面掌握群体规模、党员分布及流向,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截至目前,街道层面已摸排新业态就业群体769人,其中党员29名、团员7名。依托红色驿站推行会员量化管理,有效提升了组织黏性。会员人数从40人显著增长至140余人,增幅达250%。二是创新组建强堡垒,实现有效覆盖。突破传统组织设置模式,因地制宜成立凝新联合党支部、社区网络主播党支部等灵活型党组织。例如,春晖社区成立凝新联合党支部,引导快递员担任“流动网格员”;红荔社区在超人妈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成立“社区网络主播党支部”。同时,实施“先锋培育”工程,重点在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中发展党员。今年来累计收到入党申请书9份,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发展党员1名,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生力量。

凤山街道依托红色驿站推行会员量化管理,有效提升组织黏性。 朱 文 摄

高效“联”资源

构建服务网络,织密关爱体系

针对服务资源分散、需求多元的痛点,凤山街道着力整合力量,构建全域协同的服务关爱网络。一是党建联盟破壁垒,凝聚协同合力。街道组建跨部门、跨行业党建联席会,与头部平台企业网点签订共建协议,建立“问题联解、资源联享”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工作合力。二是阵地网络广覆盖,夯实服务支点。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串联暖“新”驿站、暖“新”饭堂及银行网点、商超等社会资源节点,打造全域覆盖、便捷可达的服务网络。驿站标配基础关爱设施,满足取暖纳凉、饮水歇脚等核心需求。三是场景联动优体验,提升服务温度。深化与社区、商圈、物业的联动,推出“小哥畅行计划”,在关键区域设置专属停车区和取餐通道,并广泛吸纳爱心商户组建联盟,提供专属消费优惠。同时,建设智能换电柜等基础保障设施,解决充电难等现实问题。四是专业服务进驿站,延伸关爱触角。组建由19家区域党建共建单位组成的“新业态服务队”,发布“标准化+个性化”服务清单20余项,通过“收集微心愿-发放联系卡-领办微心愿”机制,累计服务新就业群体家庭50余户。推动司法、人社、工会等职能部门进驻驿站,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

系统“育”能力

赋能成长跃升,激发内生动力

聚焦新就业群体能力提升与价值实现,凤山街道系统构建多维成长支持体系。一是思想引领求创新,提升政治认同。道打造“青听·新业态新就业”专栏,策划“红色剧本杀”“行走的党课”等沉浸式教育活动,突破传统学习模式,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与实效性。二是治理能力培育,拓展参与路径。联合管理部门开展动员培训,大力倡导并推动快递员等成为“社区治理合伙人”,同步促进个体价值重塑与企业社会责任感增强,实现多方共赢。三是职业技能强拓展,畅通发展通道。联动人社部门、高校及职校,精准开设机电维修、网络直播等实用技能培训项目。积极对接企业资源,打通“优先晋升”“跨行业转岗”等职业发展路径。四是精准赋能瞄需求,助力群体转型。针对全职妈妈、大学生等群体,实施“社区合伙人·主播赋能成长计划”,提供系统化、低成本的进阶直播技能培训,并直接链接就业岗位。

凤山街道鸟瞰。 朱 文 摄

深度“融”治理

搭建共治平台,实现双向奔赴

凤山街道着力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旁观者”向“参与者”“贡献者”转变,构建制度化协同共治格局。一是组建先锋团队,激活治理细胞。广泛吸纳快递员、外卖员、保安员、环卫工、网络主播等热心群体,组建300余人的“凤小哥+”志愿团队及线上工作群,推动其与网格员“融网入格”,实现信息“秒级响应”、处置“网格闭环”。二是流程规范立标准,明晰权责路径。制定《“凤山治理顺手帮”工作指引》,明确问题发现、上报、处置、反馈全链条标准化流程,细化街道、社区、部门三级职责清单,配套动态台账与量化评价机制。三是闭环管理提质效,确保诉求响应。建立“收集-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机制,将响应效率纳入部门及社区考核,以刚性约束倒逼责任落实,确保民生诉求高效响应、件件落实。四是创新监督拓渠道,破解民生痛点。针对食品安全等难题,创新“凤心食”机制,规范骑手“随手拍”上报流程;引导网络主播担任“线上信息员”,拓宽线索来源。推行分类监管,平衡执法力度与温度。五是多维协商促共治,凝聚群体智慧。打造“凤小哥党建议事会”“新声议事会”品牌。建立“1+3+X”协商机制(社区党委牵头,行业部门、物业、企业三方参与,群体居民共商),有效解决智能快递柜增设、小区进出难等痛点。

多维“励”长效

激发内生动力,巩固参与热情

坚持精神激励、政治关怀、物质保障相结合,持续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与归属感。一是政治关怀赋动能,拓展参与空间。对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群体代表优先纳入党员发展计划重点培养。邀请优秀代表列席街道、社区重要会议,打造党建议事会品牌,畅通建言献策渠道。二是精神激励树标杆,增强荣誉认同。常态化开展“社区治理先锋”“最美食安监督员”等专项评选,授予称号、颁发证书并多渠道宣传。积极推荐优秀代表参与市、区级荣誉评选及“两代表一委员”推选。三是物质保障增福祉,提升幸福指数。探索实施与参与度挂钩的补贴激励机制,结合珠海市香洲区新业态工会联合会工会代表制度季度考核方案,对积极参与治理的工会代表发放话费补贴。联动辖区“友好商家”网络,提供免费理发、专属折扣等生活优惠。整合医疗资源开展“健康守护”专项行动,提供免费体检、职业病筛查及健康讲座。

全面“护”权益

筑牢法治屏障,守护发展底线

凤山街道系统整合司法资源,构建全链条法治守护网,切实保障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一是专业资源沉一线,实现零距服务。通过党建联建,联合司法局、律师行业党委共建“新就业群体法律服务站”,推动法官、律师等专业力量常态化驻点驿站。二是精准普法强意识,提升维权能力。开设“法律微课堂”“案例解读会”等场景化普法活动,聚焦劳动合同、工伤认定、薪酬纠纷等,编制《新就业群体维权指南》。三是多元调解化纠纷,构建解纷闭环。建立“三级调解”机制,即驿站即时调解简单争议、法律服务站专业调处复杂案件、联动劳动仲裁解决疑难问题,形成“调解优先、仲裁断后”的闭环。四是关爱赋能显温度,打造双重守护。组建“法治红管家”党员律师团队,设立固定“助新服务日”提供深度咨询。同步开展心理疏导、压力管理课程,建立“法律援助+心理关怀”的双重守护机制。

基层治理者说

借力“凤小哥随手拍”

梅溪社区筑起食品安全共治新防线

为破解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有限、商户分布广的难题,梅溪社区党委在街道党工委指导下,联合街道市场监督管理所,创新启动“凤小哥”食品安全监督员项目,探索“新就业群体+基层治理”新路径。一是“随手拍”变身监督哨。充分发挥外卖骑手“移动探头”优势,建立“凤心食”(谐音“放心食”)机制。聚焦网红餐饮及外卖商户,鼓励骑手在取餐配送中“随手拍”上报后厨卫生、食材储存等隐患,明确拍摄及报送流程,将监督融入日常工作。二是“快处置”形成闭环链。市场监管所对骑手上报线索实行“接报-核查-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设立专职联络员跟踪督办,确保高效响应。三是“柔性执法”彰显温度。实施分类监管,对初次轻微违规商户采取“首违不罚”,发放提示卡、上门普法督促整改;对严重违法行为则依法查处,强化警示教育。四是“四级管理”凝聚合力。推动构建“商户自查+骑手监督+部门监管+社区跟踪”四级管理体系,明确各环节责任与规范。自“凤小哥”监督机制运行以来,共有6名外卖骑手参与,累计上报食品安全问题线索13条,凤山市场监督管理所实现100%核查处置,共核实各类问题32个。通过责令整改、立案查处等监管措施,已督促8家问题商户完成整改,对5家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商户依法进行立案查处,有效净化了辖区食品安全环境。梅溪社区“凤小哥随手拍”模式,是新就业群体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的生动实践,为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提供了梅溪样本。(梅溪社区党委书记 程延辉)

文字:闫辰 图片:朱文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李双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伶仃新语 | 如何推动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基层治理“双向奔赴”?
珠海特区报 2025-07-08 01:2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并“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

香洲区凤山街道立足实践,创新探索出“建、联、育、融、励、护”六字诀工作法。“建”是基础,“联”是支撑,“育”是赋能,“融”是目标,“励”是动力,“护”是保障。六字诀工作法构建起“组织覆盖-资源整合-能力培养-治理参与-激励保障-权益守护”的完整闭环,有效破解了新就业群体组织覆盖难、服务凝聚难、治理融入难等关键问题,实现了从“组织找人”向“服务聚人”再到“治理融人”的深刻转变。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构建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工作闭环,以有形的组织覆盖凝聚人,以有效的资源联结服务人,以有力的能力培育提升人,以有为的治理平台成就人,以有感的多元激励鼓舞人,以有情的权益守护温暖人。这不仅充分发挥了新就业群体“千里眼”“顺风耳”“好帮手”的独特优势,实现了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还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贡献了“凤山方案”。

凤山街道鸟瞰。朱 文 摄

■作者简介

闫辰,法学博士,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教授,挂任珠海市香洲区凤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是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精准“建”组织

破解覆盖难题,筑牢组织根基

新就业群体具有高度流动性和组织依托薄弱的特点,传统党建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凤山街道聚焦“在流动中构建组织稳定性”,精准发力,筑牢堡垒。一是精准摸排明底数,夯实覆盖基础。街道联合市场监管、邮政、人社及平台企业,运用大数据比对、站点登记、线上报到等手段,建立动态数据库,全面掌握群体规模、党员分布及流向,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截至目前,街道层面已摸排新业态就业群体769人,其中党员29名、团员7名。依托红色驿站推行会员量化管理,有效提升了组织黏性。会员人数从40人显著增长至140余人,增幅达250%。二是创新组建强堡垒,实现有效覆盖。突破传统组织设置模式,因地制宜成立凝新联合党支部、社区网络主播党支部等灵活型党组织。例如,春晖社区成立凝新联合党支部,引导快递员担任“流动网格员”;红荔社区在超人妈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成立“社区网络主播党支部”。同时,实施“先锋培育”工程,重点在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中发展党员。今年来累计收到入党申请书9份,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发展党员1名,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生力量。

凤山街道依托红色驿站推行会员量化管理,有效提升组织黏性。 朱 文 摄

高效“联”资源

构建服务网络,织密关爱体系

针对服务资源分散、需求多元的痛点,凤山街道着力整合力量,构建全域协同的服务关爱网络。一是党建联盟破壁垒,凝聚协同合力。街道组建跨部门、跨行业党建联席会,与头部平台企业网点签订共建协议,建立“问题联解、资源联享”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工作合力。二是阵地网络广覆盖,夯实服务支点。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串联暖“新”驿站、暖“新”饭堂及银行网点、商超等社会资源节点,打造全域覆盖、便捷可达的服务网络。驿站标配基础关爱设施,满足取暖纳凉、饮水歇脚等核心需求。三是场景联动优体验,提升服务温度。深化与社区、商圈、物业的联动,推出“小哥畅行计划”,在关键区域设置专属停车区和取餐通道,并广泛吸纳爱心商户组建联盟,提供专属消费优惠。同时,建设智能换电柜等基础保障设施,解决充电难等现实问题。四是专业服务进驿站,延伸关爱触角。组建由19家区域党建共建单位组成的“新业态服务队”,发布“标准化+个性化”服务清单20余项,通过“收集微心愿-发放联系卡-领办微心愿”机制,累计服务新就业群体家庭50余户。推动司法、人社、工会等职能部门进驻驿站,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

系统“育”能力

赋能成长跃升,激发内生动力

聚焦新就业群体能力提升与价值实现,凤山街道系统构建多维成长支持体系。一是思想引领求创新,提升政治认同。道打造“青听·新业态新就业”专栏,策划“红色剧本杀”“行走的党课”等沉浸式教育活动,突破传统学习模式,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与实效性。二是治理能力培育,拓展参与路径。联合管理部门开展动员培训,大力倡导并推动快递员等成为“社区治理合伙人”,同步促进个体价值重塑与企业社会责任感增强,实现多方共赢。三是职业技能强拓展,畅通发展通道。联动人社部门、高校及职校,精准开设机电维修、网络直播等实用技能培训项目。积极对接企业资源,打通“优先晋升”“跨行业转岗”等职业发展路径。四是精准赋能瞄需求,助力群体转型。针对全职妈妈、大学生等群体,实施“社区合伙人·主播赋能成长计划”,提供系统化、低成本的进阶直播技能培训,并直接链接就业岗位。

凤山街道鸟瞰。 朱 文 摄

深度“融”治理

搭建共治平台,实现双向奔赴

凤山街道着力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旁观者”向“参与者”“贡献者”转变,构建制度化协同共治格局。一是组建先锋团队,激活治理细胞。广泛吸纳快递员、外卖员、保安员、环卫工、网络主播等热心群体,组建300余人的“凤小哥+”志愿团队及线上工作群,推动其与网格员“融网入格”,实现信息“秒级响应”、处置“网格闭环”。二是流程规范立标准,明晰权责路径。制定《“凤山治理顺手帮”工作指引》,明确问题发现、上报、处置、反馈全链条标准化流程,细化街道、社区、部门三级职责清单,配套动态台账与量化评价机制。三是闭环管理提质效,确保诉求响应。建立“收集-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机制,将响应效率纳入部门及社区考核,以刚性约束倒逼责任落实,确保民生诉求高效响应、件件落实。四是创新监督拓渠道,破解民生痛点。针对食品安全等难题,创新“凤心食”机制,规范骑手“随手拍”上报流程;引导网络主播担任“线上信息员”,拓宽线索来源。推行分类监管,平衡执法力度与温度。五是多维协商促共治,凝聚群体智慧。打造“凤小哥党建议事会”“新声议事会”品牌。建立“1+3+X”协商机制(社区党委牵头,行业部门、物业、企业三方参与,群体居民共商),有效解决智能快递柜增设、小区进出难等痛点。

多维“励”长效

激发内生动力,巩固参与热情

坚持精神激励、政治关怀、物质保障相结合,持续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与归属感。一是政治关怀赋动能,拓展参与空间。对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群体代表优先纳入党员发展计划重点培养。邀请优秀代表列席街道、社区重要会议,打造党建议事会品牌,畅通建言献策渠道。二是精神激励树标杆,增强荣誉认同。常态化开展“社区治理先锋”“最美食安监督员”等专项评选,授予称号、颁发证书并多渠道宣传。积极推荐优秀代表参与市、区级荣誉评选及“两代表一委员”推选。三是物质保障增福祉,提升幸福指数。探索实施与参与度挂钩的补贴激励机制,结合珠海市香洲区新业态工会联合会工会代表制度季度考核方案,对积极参与治理的工会代表发放话费补贴。联动辖区“友好商家”网络,提供免费理发、专属折扣等生活优惠。整合医疗资源开展“健康守护”专项行动,提供免费体检、职业病筛查及健康讲座。

全面“护”权益

筑牢法治屏障,守护发展底线

凤山街道系统整合司法资源,构建全链条法治守护网,切实保障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一是专业资源沉一线,实现零距服务。通过党建联建,联合司法局、律师行业党委共建“新就业群体法律服务站”,推动法官、律师等专业力量常态化驻点驿站。二是精准普法强意识,提升维权能力。开设“法律微课堂”“案例解读会”等场景化普法活动,聚焦劳动合同、工伤认定、薪酬纠纷等,编制《新就业群体维权指南》。三是多元调解化纠纷,构建解纷闭环。建立“三级调解”机制,即驿站即时调解简单争议、法律服务站专业调处复杂案件、联动劳动仲裁解决疑难问题,形成“调解优先、仲裁断后”的闭环。四是关爱赋能显温度,打造双重守护。组建“法治红管家”党员律师团队,设立固定“助新服务日”提供深度咨询。同步开展心理疏导、压力管理课程,建立“法律援助+心理关怀”的双重守护机制。

基层治理者说

借力“凤小哥随手拍”

梅溪社区筑起食品安全共治新防线

为破解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有限、商户分布广的难题,梅溪社区党委在街道党工委指导下,联合街道市场监督管理所,创新启动“凤小哥”食品安全监督员项目,探索“新就业群体+基层治理”新路径。一是“随手拍”变身监督哨。充分发挥外卖骑手“移动探头”优势,建立“凤心食”(谐音“放心食”)机制。聚焦网红餐饮及外卖商户,鼓励骑手在取餐配送中“随手拍”上报后厨卫生、食材储存等隐患,明确拍摄及报送流程,将监督融入日常工作。二是“快处置”形成闭环链。市场监管所对骑手上报线索实行“接报-核查-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设立专职联络员跟踪督办,确保高效响应。三是“柔性执法”彰显温度。实施分类监管,对初次轻微违规商户采取“首违不罚”,发放提示卡、上门普法督促整改;对严重违法行为则依法查处,强化警示教育。四是“四级管理”凝聚合力。推动构建“商户自查+骑手监督+部门监管+社区跟踪”四级管理体系,明确各环节责任与规范。自“凤小哥”监督机制运行以来,共有6名外卖骑手参与,累计上报食品安全问题线索13条,凤山市场监督管理所实现100%核查处置,共核实各类问题32个。通过责令整改、立案查处等监管措施,已督促8家问题商户完成整改,对5家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商户依法进行立案查处,有效净化了辖区食品安全环境。梅溪社区“凤小哥随手拍”模式,是新就业群体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的生动实践,为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提供了梅溪样本。(梅溪社区党委书记 程延辉)

文字:闫辰 图片:朱文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李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