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融合”:珠海“云上智城”的破题之路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判断,指引着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奋进方向。

当AI、大模型、具身智能成为各地产业竞逐的焦点,珠海这座流淌着“科技基因”的城市,也正以“云上智城”的宏大构想,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场景创新“三新融合”,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加速冲刺。

战略先行
把准智能时代的“珠海坐标”

“这是珠海拥抱科技浪潮、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必须紧紧抓住,快人一拍、先人一步、主动作为。”市委书记陈勇在专题研究“云上智城”产业生态规划建设工作时的话语,道出了珠海布局“云上智城”的战略决心。

2024年以来,珠海以超常规动作推进这一“顶配工程”:第一时间成立云上智城建设领导小组和专职管理局,统筹市属国企与华为等科技巨头联手打造标杆项目;密集出台《珠海市推进“云上智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文件,为“云上智城”搭建起坚固的“四梁八柱”。

这份决心背后,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在各地争抢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当下,珠海深知:唯有将人工智能与城市肌理深度融合,让算力、算法、数据成为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要素,才能在新质生产力竞争中占据主动。

就在7月14日,《珠海经济特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条例》经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以法治之力破除数据流通的“玻璃门”,为“云上智城”筑牢制度基石,让创新要素在规范中自由流动。

产业崛起
从“散点分布”到“集群共进”

“在珠海,算力不再是发展的痛点。”无界方舟创始人曾晓东的话语里满是底气。这家成立仅一年半的 AI创业公司,凭借自研多模态大模型成为赛道“黑马”,近期连续完成两轮亿元级融资。让他感慨的,是珠海提供的算力调度和赋能,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让技术创新轻装上阵。

据了解,去年以来,珠海围绕规划超前部署算力、算法、数据等关键要素,携手中国电信广东公司规划建设2600P国产化智能算力集群,年内先行部署700P算力,为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政务数字化等场景提供“澎湃算力”,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标杆。

2024年,珠海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已达122家,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04亿元,同比增长20.4%,数字背后正是产业生态的繁茂生长。

产业向“新”的底气,也来自“龙头引领+生态协同”的发展路径。今年初的新质生产力项目签约活动上,智元机器人、智谱华章、优必选等行业头部企业集体落子,与本地企业串联起“芯片研发-大模型训练-终端制造-场景应用”的完整链条。在5月的云上智城产业发展大会上,108件本土创新产品集中亮相,从精密减速器到人形机器人,从AI芯片到大模型应用,一幅蓬勃向上的产业图景在珠海徐徐展开。

珠海智能机器人关键部件创新中心、产业联盟等平台的成立,正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800亿元新质生产力基金群的组建,更为珠海人工智能产业注入“资本活水”,让创新从“单打独斗”走向“集群共进”。

场景赋能
让技术在城市中“生根结果”

“在珠海,我们的人形机器人落地就能找到应用场景。”智元机器人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珠海“场景创新”的独特魅力。

今年3月14日,“1+4智元启元大模型”暨灵犀X2具身智能机器人线下(珠海)发布会举行。图为活动现场展出的智元机器人(资料图片)。

作为全国首个将应用场景创新写入成果转化政策的城市,珠海深谙“技术需要土壤,场景就是养分”的道理,累计发布60余项市级重大场景机会清单和近90项能力清单,为技术和场景牵线搭桥,串珠成链。

有媒体评价说,从城市战略上看,珠海正在打造的“云上智城”,本质上是一个“算力+数据+大模型”三位一体的智能城市操作系统。

不妨设想一下,未来在珠海,智能技术的应用俯拾皆是:AI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入政务大厅,智慧口岸通关系统让跨境通勤“行云流水”,社区智能巡检机器人24小时守护万家灯火,智慧工厂的工业机器人以0.01毫米的精度完成组装……珠海正以“场景创新”让智能技术“落地生根”,让“云上智城”不仅是概念蓝图,更是可感可知的生动实践。

从战略布局到产业集聚,从场景创新到生态构建,珠海以自身实践证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既要“快人一拍”的敏锐,也要“久久为功”的耐心;既要技术突破的“硬实力”,也要场景赋能的“软环境”——这座城市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一条智能升级之路,更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珠海经验”。

文字:钟夏 图片:钟凡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李梅容
微信
朋友圈
“三新融合”:珠海“云上智城”的破题之路
珠海特区报 2025-07-17 01:19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判断,指引着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奋进方向。

当AI、大模型、具身智能成为各地产业竞逐的焦点,珠海这座流淌着“科技基因”的城市,也正以“云上智城”的宏大构想,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场景创新“三新融合”,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加速冲刺。

战略先行
把准智能时代的“珠海坐标”

“这是珠海拥抱科技浪潮、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必须紧紧抓住,快人一拍、先人一步、主动作为。”市委书记陈勇在专题研究“云上智城”产业生态规划建设工作时的话语,道出了珠海布局“云上智城”的战略决心。

2024年以来,珠海以超常规动作推进这一“顶配工程”:第一时间成立云上智城建设领导小组和专职管理局,统筹市属国企与华为等科技巨头联手打造标杆项目;密集出台《珠海市推进“云上智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文件,为“云上智城”搭建起坚固的“四梁八柱”。

这份决心背后,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在各地争抢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当下,珠海深知:唯有将人工智能与城市肌理深度融合,让算力、算法、数据成为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要素,才能在新质生产力竞争中占据主动。

就在7月14日,《珠海经济特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条例》经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以法治之力破除数据流通的“玻璃门”,为“云上智城”筑牢制度基石,让创新要素在规范中自由流动。

产业崛起
从“散点分布”到“集群共进”

“在珠海,算力不再是发展的痛点。”无界方舟创始人曾晓东的话语里满是底气。这家成立仅一年半的 AI创业公司,凭借自研多模态大模型成为赛道“黑马”,近期连续完成两轮亿元级融资。让他感慨的,是珠海提供的算力调度和赋能,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让技术创新轻装上阵。

据了解,去年以来,珠海围绕规划超前部署算力、算法、数据等关键要素,携手中国电信广东公司规划建设2600P国产化智能算力集群,年内先行部署700P算力,为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政务数字化等场景提供“澎湃算力”,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标杆。

2024年,珠海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已达122家,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04亿元,同比增长20.4%,数字背后正是产业生态的繁茂生长。

产业向“新”的底气,也来自“龙头引领+生态协同”的发展路径。今年初的新质生产力项目签约活动上,智元机器人、智谱华章、优必选等行业头部企业集体落子,与本地企业串联起“芯片研发-大模型训练-终端制造-场景应用”的完整链条。在5月的云上智城产业发展大会上,108件本土创新产品集中亮相,从精密减速器到人形机器人,从AI芯片到大模型应用,一幅蓬勃向上的产业图景在珠海徐徐展开。

珠海智能机器人关键部件创新中心、产业联盟等平台的成立,正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800亿元新质生产力基金群的组建,更为珠海人工智能产业注入“资本活水”,让创新从“单打独斗”走向“集群共进”。

场景赋能
让技术在城市中“生根结果”

“在珠海,我们的人形机器人落地就能找到应用场景。”智元机器人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珠海“场景创新”的独特魅力。

今年3月14日,“1+4智元启元大模型”暨灵犀X2具身智能机器人线下(珠海)发布会举行。图为活动现场展出的智元机器人(资料图片)。

作为全国首个将应用场景创新写入成果转化政策的城市,珠海深谙“技术需要土壤,场景就是养分”的道理,累计发布60余项市级重大场景机会清单和近90项能力清单,为技术和场景牵线搭桥,串珠成链。

有媒体评价说,从城市战略上看,珠海正在打造的“云上智城”,本质上是一个“算力+数据+大模型”三位一体的智能城市操作系统。

不妨设想一下,未来在珠海,智能技术的应用俯拾皆是:AI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入政务大厅,智慧口岸通关系统让跨境通勤“行云流水”,社区智能巡检机器人24小时守护万家灯火,智慧工厂的工业机器人以0.01毫米的精度完成组装……珠海正以“场景创新”让智能技术“落地生根”,让“云上智城”不仅是概念蓝图,更是可感可知的生动实践。

从战略布局到产业集聚,从场景创新到生态构建,珠海以自身实践证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既要“快人一拍”的敏锐,也要“久久为功”的耐心;既要技术突破的“硬实力”,也要场景赋能的“软环境”——这座城市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一条智能升级之路,更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珠海经验”。

文字:钟夏 图片:钟凡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