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型老旧小区自治”探寻小区善治之道

珠海市香洲区青竹花园南区于1998年建成,共有83户居民,是典型的微型老旧小区。小区物业曾经管理混乱、服务缺位,业主怨声载道。如今,大门智能识别,环境整洁有序,邻里关系融洽,业主交费率100%。从“没人管”到“自己管”再到“管得好”,这里如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珠海特区报》7月25日04版)

老旧小区治理难,不在规模,而在结构复杂、资源稀缺、主体多元。传统的物业服务体系往往难以“融得进去”“管得下来”,造成“空管、弃管、乱管”并存,矛盾频发、治理失序。青竹花园南区的转变,关键在于激活了居民的“主角意识”,走出了一条“从被动管到我来管”的主动治理新路。这一模式之所以行之有效,关键在于三个“有”:有制度、有信任、有温度。

有制度,才能实现有序自治。小区事务无论大小,通过议事协商、业主表决确定方案,权责清晰、程序公开,规矩立得住、管理行得通。尤其是账目公示制度,真正让居民看得清、信得过,打通了自治管理中的“信息鸿沟”,有效遏制了“暗箱操作”“小圈子决定”的治理顽疾。依法自治、民主协商,是小区善治的制度灵魂。

有信任,才能形成自治合力。微型老旧小区自治的成功,不仅是结构性的突破,更是关系性的重建。邻里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是业委会有力执行的前提;自治团队的公信力,是居民愿意支持的基础。当“热心肠”管好“自家事”,当“小账本”装着“大信任”,信任就在一件件实事中日积月累,在一次次回应中持续回馈,最终凝聚成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

有温度,治理才能走得更远。从开门迎客的智能门禁,到涵养情感的邻里节庆,再到有问必应的自治响应,小区自治不仅是“管”,更是一种“暖”。既解决了“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的现实问题,也回应了“为谁干”的价值诉求。只有将制度逻辑与人情逻辑相结合,才能真正构建起“情理法”并存的治理共同体。

当然,制度再完善,也离不开外部支撑。小区自治是一种“嵌入式”治理,在珠海的实践中,社区、街道、政府等积极参与其中,既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又强化监督与引导,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这说明,微型小区治理需要“小单位、强支撑”的治理格局,必须把小区自治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中统筹推进。

从治理实践看,下一步仍需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推动制度嵌入法治。建立自治规则清单,明确职责边界、决策流程、监督机制,为小区自治筑牢法治基座,防止自治异化为“无序自治”或“强人自治”。二是增强人才和机制支撑。鼓励更多有能力、有热情的居民参与业委会建设,同时加强对业委会成员的培训指导,提升专业化水平,强化履职保障机制。三是探索智慧赋能路径。推动智能化设备与自治机制深度融合,拓展线上议事、线上报修、账目公示等功能,打通信息流、服务流、监督流,提高治理效能和透明度。

小区虽小,却是城市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小区治理水平,直接关系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无人管”到“自己管”,从“自己管”到“管得好”,青竹花园南区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尊重居民主体地位,打通治理的“最后一米”,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真主角”,才能实现小区管理从“头疼医头”到“标本兼治”的根本转变。

唯有共建共治,方能共享共赢。推动更多微型老旧小区迈上善治之路,让群众在一砖一瓦的变化中感受到家的温度、城市的温情,正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城市的应有之义。

文字:孙维国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董帅奇
微信
朋友圈
从“微型老旧小区自治”探寻小区善治之道
珠海特区报 2025-07-28 04:34

珠海市香洲区青竹花园南区于1998年建成,共有83户居民,是典型的微型老旧小区。小区物业曾经管理混乱、服务缺位,业主怨声载道。如今,大门智能识别,环境整洁有序,邻里关系融洽,业主交费率100%。从“没人管”到“自己管”再到“管得好”,这里如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珠海特区报》7月25日04版)

老旧小区治理难,不在规模,而在结构复杂、资源稀缺、主体多元。传统的物业服务体系往往难以“融得进去”“管得下来”,造成“空管、弃管、乱管”并存,矛盾频发、治理失序。青竹花园南区的转变,关键在于激活了居民的“主角意识”,走出了一条“从被动管到我来管”的主动治理新路。这一模式之所以行之有效,关键在于三个“有”:有制度、有信任、有温度。

有制度,才能实现有序自治。小区事务无论大小,通过议事协商、业主表决确定方案,权责清晰、程序公开,规矩立得住、管理行得通。尤其是账目公示制度,真正让居民看得清、信得过,打通了自治管理中的“信息鸿沟”,有效遏制了“暗箱操作”“小圈子决定”的治理顽疾。依法自治、民主协商,是小区善治的制度灵魂。

有信任,才能形成自治合力。微型老旧小区自治的成功,不仅是结构性的突破,更是关系性的重建。邻里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是业委会有力执行的前提;自治团队的公信力,是居民愿意支持的基础。当“热心肠”管好“自家事”,当“小账本”装着“大信任”,信任就在一件件实事中日积月累,在一次次回应中持续回馈,最终凝聚成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

有温度,治理才能走得更远。从开门迎客的智能门禁,到涵养情感的邻里节庆,再到有问必应的自治响应,小区自治不仅是“管”,更是一种“暖”。既解决了“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的现实问题,也回应了“为谁干”的价值诉求。只有将制度逻辑与人情逻辑相结合,才能真正构建起“情理法”并存的治理共同体。

当然,制度再完善,也离不开外部支撑。小区自治是一种“嵌入式”治理,在珠海的实践中,社区、街道、政府等积极参与其中,既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又强化监督与引导,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这说明,微型小区治理需要“小单位、强支撑”的治理格局,必须把小区自治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中统筹推进。

从治理实践看,下一步仍需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推动制度嵌入法治。建立自治规则清单,明确职责边界、决策流程、监督机制,为小区自治筑牢法治基座,防止自治异化为“无序自治”或“强人自治”。二是增强人才和机制支撑。鼓励更多有能力、有热情的居民参与业委会建设,同时加强对业委会成员的培训指导,提升专业化水平,强化履职保障机制。三是探索智慧赋能路径。推动智能化设备与自治机制深度融合,拓展线上议事、线上报修、账目公示等功能,打通信息流、服务流、监督流,提高治理效能和透明度。

小区虽小,却是城市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小区治理水平,直接关系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无人管”到“自己管”,从“自己管”到“管得好”,青竹花园南区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尊重居民主体地位,打通治理的“最后一米”,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真主角”,才能实现小区管理从“头疼医头”到“标本兼治”的根本转变。

唯有共建共治,方能共享共赢。推动更多微型老旧小区迈上善治之路,让群众在一砖一瓦的变化中感受到家的温度、城市的温情,正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城市的应有之义。

文字:孙维国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