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 路在脚下|珠海持续丰实民生领域改革成果,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民生答卷

从奋力推进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到用心用情抓好教育均衡发展,再到创新构建就业支持服务体系,近年来,珠海始终聚焦民生福祉,在百姓关切的医疗、教育、就业等关键领域锐意改革,持续丰实民生领域改革成果。一项项惠民生、暖民心的务实举措,让“民生之盼”扎实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之赞”。

众多首创性做法,

促进跨境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衔接

“来这里之前,我考察过好多地方,直到在网上看到和园·颐养,感觉环境很不错,去年八月入住到现在已经一年了。”住在香洲区养老机构和园·颐养的香港长者刘永登今年87岁,来到这里后,院内丰富的服务设施为他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相比在香港养老,住在这里可以节省约三分之一的支出。

香港长者刘永登在珠海开启全新的养老生活。本报记者 赵梓 摄

随着“两车北上”政策实施,越来越多的港澳长者来到珠海居住。2024年,香洲区创新地提出设立跨境养老“医疗储备金”,在和园·颐养开展试点工作,参照80岁以上珠海居民医保平均每年医保资金负担情况,按1.2万元/人/年的标准缴纳“医疗储备金”,用于兜底保障在珠海定点医疗机构产生的住院或急救费用。今年6月,香港长者医疗券在珠海正式启用,也与“医疗储备金”形成互补,进一步完善了跨境医疗保障体系。

“通过‘珠海社保掌上办’就能办理,需要看病的时候珠澳两边都可以考虑。平时看病只需要支付自费部分,其他费用由医院与珠海社保进行结算。”澳门居民田先生说,他在2020年前就参加了珠海医保,对珠海、大湾区的发展更有信心,归属感和幸福感也更强了。

2019年7月,珠海在全国率先开展常住横琴的非就业澳门居民参加珠海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2020年1月,将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到全市范围内持居住证的非就业港澳台居民;2021年7月,创新允许常住珠海的内地赴澳务工人员参加珠海市职工医保。2022年1月,创新明确由澳门特区政府选派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工作的澳门公务人员可参加珠海市职工医保,全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近年来,珠海探索医保跨境经办新模式,全国首创“政银医”合作模式,打造港澳台居民“珠海社保掌上办”平台,通过社税联办、珠澳合作等方式,将医保经办服务延伸至澳门,高质量促进粤澳医疗保障服务有效衔接。“珠海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医保衔接新模式”也在2023年成功入选首批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典型案例。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港澳居民参加珠海市基本医疗保险为6.38万人,其中澳门居民参保5.17万人,香港居民参保1.21万人。按所参险种统计,参加职工医保2.47万人,参加居民医保3.91万人。

打好“组合拳”,

扛起“百千万工程”教育担当

办好西部地区、海岛教育是珠海教育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题中之义。为着力促进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融合发展,2023年,珠海出台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系列政策措施,打出“组合拳”,落实“百千万工程”部署,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教育差距,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珠海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三年基础教育学校建设中,珠海西部地区新增公办学位4.71万个,占比45.3%,有效解决了东西部地区学位差距问题。同时,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以优质校为核心校成立跨区教育集团15个,实现西部地区、海岛全覆盖,海岛学校(园)全部纳入主城区优质教育集团,多举措缩小教育区际、校际差距,让更多西部地区、海岛孩子有出路、家长有奔头、家庭有未来。

近年来,我市加强基础教育学校建设,有效解决了东西部地区学位差距问题(资料图片)。 梁冠贤 摄

近年来,珠海率先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珠海实践”,坚持“统-分-导”相结合的原则,推动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深度融合,截至目前,珠海已打造覆盖各镇街的40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共有15项校家社协同育人案例入选省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典型案例,多所学校校家社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广东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课题。

作为参与“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社会力量,在珠高校及结对高校在强化区、镇、村发展的人才、智力、科技支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结合‘师大所长、地方所需’,重点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美丽圩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三方面开展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守军看来,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截至目前,10所高校与珠海14个镇建立了结对关系,确定61个校地共建项目。这些院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岭南师范学院、珠海科技学院等,遵循“镇村所需,高校所能”原则,聚焦产业发展、城乡规划、人才培养、乡村振兴等领域,不仅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也为珠海的镇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

打造人才“暖生态”,

创新就业支持服务体系

青年是追梦者,也是筑梦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珠海青年选择返回家乡,成就一番事业。

走进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绿油油的稻浪随风起伏。罗彩虹头戴草帽,正蹲在菜园里打理刚冒出嫩芽的蔬菜。出于对家乡的热爱,罗彩虹与丈夫回到家乡,创办了莲江·山禾文旅休闲田园,通过盘活闲置农房资源,打造集民宿、田园体验、文化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也把家乡变得越来越美。“近年来珠海不断出台优惠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让我更加坚定了回归家乡的信心。”罗彩虹说。

返乡创业青年罗彩虹。 越梓 摄

今年,珠海又出台《珠海市支持珠海青年返乡创业若干措施》,从政策扶持、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平台搭建、创业服务、商事登记、用地和保险保障、人才培育、宣传引导等九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支持珠海青年人才返乡创业。

除了支持青年返乡创业,珠海积极承担粤港澳大湾区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实践,强化欠薪源头治理,创新劳动争议纠纷解决机制,树牢珠海和谐劳动关系品牌,印发《珠海市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工作指引》,增强劳动关系治理效能,筑牢全市和谐劳动关系“安全网”;在全国率先打造优质诚信企业员工“信用+入户”模式,以信用为纽带连接诚信企业与人才准入。

为促进大湾区技能人才互通互融,近年来,珠海围绕澳门所需、珠海所能,以持续不断“突破壁垒”的有为举措,推动珠澳琴共建职业技能人才互认互通机制,推动技能人才自主培养湾区融合。2023年成立国内首个技能人才互认互通区域性联盟——珠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联盟,2024年升级拓展为珠澳琴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联盟,在全国首创技能人才互认互通“立交桥”,实现人才培养培训场地、设备、师资、技术、标准、经验、资金等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目前,联盟会员单位126家,其中澳门机构27家,横琴机构13家;开展珠澳技能人才培训超15000人、评价互认近2000人,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新动能,也让澳门居民走向大湾区更广阔的就业天地。

记者手记

民生的温度,往往藏于细微之处。来珠居住、养老、就医的港澳居民舒展的笑意,西部和海岛地区的家长和学生们因优质教育落地的安心,就业创业人才眼中闪烁的笃定,正是珠海民生答卷最生动的注脚。民生工作改革创新的“温度”与“实感”,体现在它精准地回应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忧虑与期盼。一项项政策、一项项举措,始终聚焦人的需求,以务实创新回应最真切的民生关切,力求让福祉可及、让期盼落地。

文字:温泳珊 图片:赵梓 梁冠贤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董帅奇
微信
朋友圈
敢为人先 路在脚下|珠海持续丰实民生领域改革成果,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民生答卷
珠海特区报 2025-08-01 02:54

从奋力推进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到用心用情抓好教育均衡发展,再到创新构建就业支持服务体系,近年来,珠海始终聚焦民生福祉,在百姓关切的医疗、教育、就业等关键领域锐意改革,持续丰实民生领域改革成果。一项项惠民生、暖民心的务实举措,让“民生之盼”扎实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之赞”。

众多首创性做法,

促进跨境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衔接

“来这里之前,我考察过好多地方,直到在网上看到和园·颐养,感觉环境很不错,去年八月入住到现在已经一年了。”住在香洲区养老机构和园·颐养的香港长者刘永登今年87岁,来到这里后,院内丰富的服务设施为他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相比在香港养老,住在这里可以节省约三分之一的支出。

香港长者刘永登在珠海开启全新的养老生活。本报记者 赵梓 摄

随着“两车北上”政策实施,越来越多的港澳长者来到珠海居住。2024年,香洲区创新地提出设立跨境养老“医疗储备金”,在和园·颐养开展试点工作,参照80岁以上珠海居民医保平均每年医保资金负担情况,按1.2万元/人/年的标准缴纳“医疗储备金”,用于兜底保障在珠海定点医疗机构产生的住院或急救费用。今年6月,香港长者医疗券在珠海正式启用,也与“医疗储备金”形成互补,进一步完善了跨境医疗保障体系。

“通过‘珠海社保掌上办’就能办理,需要看病的时候珠澳两边都可以考虑。平时看病只需要支付自费部分,其他费用由医院与珠海社保进行结算。”澳门居民田先生说,他在2020年前就参加了珠海医保,对珠海、大湾区的发展更有信心,归属感和幸福感也更强了。

2019年7月,珠海在全国率先开展常住横琴的非就业澳门居民参加珠海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2020年1月,将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到全市范围内持居住证的非就业港澳台居民;2021年7月,创新允许常住珠海的内地赴澳务工人员参加珠海市职工医保。2022年1月,创新明确由澳门特区政府选派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工作的澳门公务人员可参加珠海市职工医保,全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近年来,珠海探索医保跨境经办新模式,全国首创“政银医”合作模式,打造港澳台居民“珠海社保掌上办”平台,通过社税联办、珠澳合作等方式,将医保经办服务延伸至澳门,高质量促进粤澳医疗保障服务有效衔接。“珠海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医保衔接新模式”也在2023年成功入选首批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典型案例。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港澳居民参加珠海市基本医疗保险为6.38万人,其中澳门居民参保5.17万人,香港居民参保1.21万人。按所参险种统计,参加职工医保2.47万人,参加居民医保3.91万人。

打好“组合拳”,

扛起“百千万工程”教育担当

办好西部地区、海岛教育是珠海教育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题中之义。为着力促进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融合发展,2023年,珠海出台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系列政策措施,打出“组合拳”,落实“百千万工程”部署,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教育差距,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珠海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三年基础教育学校建设中,珠海西部地区新增公办学位4.71万个,占比45.3%,有效解决了东西部地区学位差距问题。同时,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以优质校为核心校成立跨区教育集团15个,实现西部地区、海岛全覆盖,海岛学校(园)全部纳入主城区优质教育集团,多举措缩小教育区际、校际差距,让更多西部地区、海岛孩子有出路、家长有奔头、家庭有未来。

近年来,我市加强基础教育学校建设,有效解决了东西部地区学位差距问题(资料图片)。 梁冠贤 摄

近年来,珠海率先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珠海实践”,坚持“统-分-导”相结合的原则,推动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深度融合,截至目前,珠海已打造覆盖各镇街的40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共有15项校家社协同育人案例入选省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典型案例,多所学校校家社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广东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课题。

作为参与“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社会力量,在珠高校及结对高校在强化区、镇、村发展的人才、智力、科技支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结合‘师大所长、地方所需’,重点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美丽圩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三方面开展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守军看来,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截至目前,10所高校与珠海14个镇建立了结对关系,确定61个校地共建项目。这些院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岭南师范学院、珠海科技学院等,遵循“镇村所需,高校所能”原则,聚焦产业发展、城乡规划、人才培养、乡村振兴等领域,不仅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也为珠海的镇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

打造人才“暖生态”,

创新就业支持服务体系

青年是追梦者,也是筑梦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珠海青年选择返回家乡,成就一番事业。

走进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绿油油的稻浪随风起伏。罗彩虹头戴草帽,正蹲在菜园里打理刚冒出嫩芽的蔬菜。出于对家乡的热爱,罗彩虹与丈夫回到家乡,创办了莲江·山禾文旅休闲田园,通过盘活闲置农房资源,打造集民宿、田园体验、文化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也把家乡变得越来越美。“近年来珠海不断出台优惠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让我更加坚定了回归家乡的信心。”罗彩虹说。

返乡创业青年罗彩虹。 越梓 摄

今年,珠海又出台《珠海市支持珠海青年返乡创业若干措施》,从政策扶持、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平台搭建、创业服务、商事登记、用地和保险保障、人才培育、宣传引导等九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支持珠海青年人才返乡创业。

除了支持青年返乡创业,珠海积极承担粤港澳大湾区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实践,强化欠薪源头治理,创新劳动争议纠纷解决机制,树牢珠海和谐劳动关系品牌,印发《珠海市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工作指引》,增强劳动关系治理效能,筑牢全市和谐劳动关系“安全网”;在全国率先打造优质诚信企业员工“信用+入户”模式,以信用为纽带连接诚信企业与人才准入。

为促进大湾区技能人才互通互融,近年来,珠海围绕澳门所需、珠海所能,以持续不断“突破壁垒”的有为举措,推动珠澳琴共建职业技能人才互认互通机制,推动技能人才自主培养湾区融合。2023年成立国内首个技能人才互认互通区域性联盟——珠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联盟,2024年升级拓展为珠澳琴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联盟,在全国首创技能人才互认互通“立交桥”,实现人才培养培训场地、设备、师资、技术、标准、经验、资金等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目前,联盟会员单位126家,其中澳门机构27家,横琴机构13家;开展珠澳技能人才培训超15000人、评价互认近2000人,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新动能,也让澳门居民走向大湾区更广阔的就业天地。

记者手记

民生的温度,往往藏于细微之处。来珠居住、养老、就医的港澳居民舒展的笑意,西部和海岛地区的家长和学生们因优质教育落地的安心,就业创业人才眼中闪烁的笃定,正是珠海民生答卷最生动的注脚。民生工作改革创新的“温度”与“实感”,体现在它精准地回应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忧虑与期盼。一项项政策、一项项举措,始终聚焦人的需求,以务实创新回应最真切的民生关切,力求让福祉可及、让期盼落地。

文字:温泳珊 图片:赵梓 梁冠贤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