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面孔|潘惠莹:残特奥“四连冠”,突破身体障碍奋力骑行

自幼被诊断为脑瘫, 
四五岁才摇摇晃晃学会走路, 
能活出怎样的人生? 
珠海残疾人运动员潘惠莹
突破身体障碍奋力骑行,
踩着踏板逆风“飞翔”,
用金牌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残特奥满弦发力,实现“四连冠”

今年七月初,在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自行车赛道上,潘惠莹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她一举夺得T1级女子10公里个人计时赛和T1级女子25公里公路大组赛两枚金牌。

经过此役,潘惠莹在这两个项目上实现了辉煌的“四连冠”。回望她的冠军之路:在2015年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2019年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以及2021年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自行车竞赛中,潘惠莹的名字始终闪耀在T1级女子自行车项目的冠军榜上。

赛后休整的一个下午,记者在金湾区平沙镇的潘惠莹家中见到了她。她穿着熟悉的训练队服,笑容温暖灿烂。

潘惠莹

“多次夺冠,冠军之路对你来说还难吗?”记者问起,潘惠莹坦然:“依然很难。我能感觉到对手也在不断变强。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保持最好的状态去比赛。”今年二月底归队后,整整四个月高强度的训练,浸透了汗水,才换来了赛场上再次登顶的荣光。

谈及多次夺冠的“秘诀”,潘惠莹却笑着归因于“运气”。然而,无数枚冠军奖牌背后,远非“运气”二字能简单概括的。身体的局限,让她每一步都走得比别人更艰辛。

“我的身体协调性不好,一紧张就更难控制自己。”她回忆道,就在这次比赛前的训练中,她还经历了一次翻车摔跤。摔倒、受伤,对她来说已是训练场上的常态,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2年,那时她刚开始自行车运动生涯不久,在梅州集训时重重摔下,下巴缝了五针,四颗牙齿也摔断了。

潘惠莹获得的奖牌

摇摇晃晃起步,踩着踏板“飞翔”

1997年,潘惠莹出生在珠海金湾平沙镇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七个月大时,她被诊断为脑瘫。直到四五岁,她才摇摇晃晃、极其艰难地学会走路。随着年纪渐长,运动天赋在她身上显现。

“我尝试过田径,但成绩远不如自行车出色。”潘惠莹回忆。2012年,年仅15岁的她,被前来选拔自行车运动员的广东省队教练一眼看中。“那时我就跟爸妈说‘我一定要去’,他们最终也只好答应了。”

潘惠莹的父亲潘锦江告诉记者,女儿从小就透着一股“不认命”的倔强。“小时候她还没法走路,只能攀着栏杆,眼巴巴看着同龄孩子奔跑玩耍,在栏杆上努力做引体向上。哪个父母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能不酸楚、不心疼?”潘爸爸还哽咽着说,这些年惠莹归队集训,他们很少去探望,“因为知道她训练太拼、太苦了,我们不忍心看见。”

潘惠莹与家人

家庭的温暖与支持,是潘惠莹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父母的关爱没有变成过度的保护,而是以尊重和鼓励浇灌她独立的人格,她逐渐养成了乐观开朗、坚韧不拔且非常有主见的性格。即使在训练最艰苦、摔得最痛的时候,她也很少抱怨,一次次跨越身体的障碍,脸上也常挂着开朗的笑容。

如今,潘惠莹不仅是一位顶尖运动员,也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不训练的日子里,她在一所中学担任宿管老师,生活平静而充实。闲暇时间,她喜欢与家人去各地旅行,尽情享受美景和美食。

谈及未来,潘惠莹目标明确、信心十足:“接下来,我要全力备战明年的广东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一直参赛。”

文字:温泳珊 图片:吴长赋 视频:李臣浩 罗晓龙 甘颖恒 靳碧海 罗舒婷(实习) 段晓旭(实习) 制图:刘轶男 编辑:黄青芳 责任编辑:彭晶
微信
朋友圈
今日面孔|潘惠莹:残特奥“四连冠”,突破身体障碍奋力骑行

自幼被诊断为脑瘫, 
四五岁才摇摇晃晃学会走路, 
能活出怎样的人生? 
珠海残疾人运动员潘惠莹
突破身体障碍奋力骑行,
踩着踏板逆风“飞翔”,
用金牌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残特奥满弦发力,实现“四连冠”

今年七月初,在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自行车赛道上,潘惠莹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她一举夺得T1级女子10公里个人计时赛和T1级女子25公里公路大组赛两枚金牌。

经过此役,潘惠莹在这两个项目上实现了辉煌的“四连冠”。回望她的冠军之路:在2015年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2019年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以及2021年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自行车竞赛中,潘惠莹的名字始终闪耀在T1级女子自行车项目的冠军榜上。

赛后休整的一个下午,记者在金湾区平沙镇的潘惠莹家中见到了她。她穿着熟悉的训练队服,笑容温暖灿烂。

潘惠莹

“多次夺冠,冠军之路对你来说还难吗?”记者问起,潘惠莹坦然:“依然很难。我能感觉到对手也在不断变强。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保持最好的状态去比赛。”今年二月底归队后,整整四个月高强度的训练,浸透了汗水,才换来了赛场上再次登顶的荣光。

谈及多次夺冠的“秘诀”,潘惠莹却笑着归因于“运气”。然而,无数枚冠军奖牌背后,远非“运气”二字能简单概括的。身体的局限,让她每一步都走得比别人更艰辛。

“我的身体协调性不好,一紧张就更难控制自己。”她回忆道,就在这次比赛前的训练中,她还经历了一次翻车摔跤。摔倒、受伤,对她来说已是训练场上的常态,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2年,那时她刚开始自行车运动生涯不久,在梅州集训时重重摔下,下巴缝了五针,四颗牙齿也摔断了。

潘惠莹获得的奖牌

摇摇晃晃起步,踩着踏板“飞翔”

1997年,潘惠莹出生在珠海金湾平沙镇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七个月大时,她被诊断为脑瘫。直到四五岁,她才摇摇晃晃、极其艰难地学会走路。随着年纪渐长,运动天赋在她身上显现。

“我尝试过田径,但成绩远不如自行车出色。”潘惠莹回忆。2012年,年仅15岁的她,被前来选拔自行车运动员的广东省队教练一眼看中。“那时我就跟爸妈说‘我一定要去’,他们最终也只好答应了。”

潘惠莹的父亲潘锦江告诉记者,女儿从小就透着一股“不认命”的倔强。“小时候她还没法走路,只能攀着栏杆,眼巴巴看着同龄孩子奔跑玩耍,在栏杆上努力做引体向上。哪个父母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能不酸楚、不心疼?”潘爸爸还哽咽着说,这些年惠莹归队集训,他们很少去探望,“因为知道她训练太拼、太苦了,我们不忍心看见。”

潘惠莹与家人

家庭的温暖与支持,是潘惠莹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父母的关爱没有变成过度的保护,而是以尊重和鼓励浇灌她独立的人格,她逐渐养成了乐观开朗、坚韧不拔且非常有主见的性格。即使在训练最艰苦、摔得最痛的时候,她也很少抱怨,一次次跨越身体的障碍,脸上也常挂着开朗的笑容。

如今,潘惠莹不仅是一位顶尖运动员,也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不训练的日子里,她在一所中学担任宿管老师,生活平静而充实。闲暇时间,她喜欢与家人去各地旅行,尽情享受美景和美食。

谈及未来,潘惠莹目标明确、信心十足:“接下来,我要全力备战明年的广东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一直参赛。”

文字:温泳珊 图片:吴长赋 视频:李臣浩 罗晓龙 甘颖恒 靳碧海 罗舒婷(实习) 段晓旭(实习) 制图:刘轶男 编辑:黄青芳 责任编辑: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