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8日,一场高规格的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暨“海上新基建”部署推进会召开。珠海相关部门负责人,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金融、广东省港航集团等央企国企负责人,以及70余家海洋领域重点企业、科研机构代表共聚一堂,共谋珠海“向海图强”新路径。
珠海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千亿元,海洋渔业、装备制造、海洋文旅等产业稳步增长,海洋新能源、无人船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崭露头角。
另一方面,珠海虽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但相比其他海洋强市,海洋重大项目不多,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不足、海洋重大平台建设不快,海上新型基础设施谋划不深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珠海海洋经济的能级量级再上新台阶。
当前,全球海洋经济竞争正转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新赛道,珠海亟需以系统性创新打开局面。
随着本次会议的召开,一系列“海上新基建”重磅签约落地,多项创新举措陆续公布……锚定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总目标,珠海正聚力攻坚。珠海还正式发布“海上新基建”项目清单,涵盖10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达1100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65个,投资292亿元;意向项目投资额达808亿元。
时不我待,机不可失。站在千亿级海洋经济的新起点,珠海“蓝色突围”的冲锋号已然吹响。

“三海联动” 破局开篇

2024年4月,珠海市海洋发展局正式挂牌,与此前成立的海洋发展集团、优化管理体制的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形成“三海联动”机制:海洋发展局统筹决策,万山试验区专注开发,海洋集团市场化运营。这一机制破解了过去“九龙治海”的困局,让涉海资源要素得以高效整合。
三海联动,攥指成拳。珠海“海上新基建”的攻坚图景,率先在三大涉海单位部门的协同部署中清晰展开。
市海洋发展局以“四个图强”擘画蓝图。向新图强,聚焦“四通一联”海上产业园规划,建设集成气象、生态、通讯等功能的“海上新基座”,解决涉海项目成本高、周期长难题,力推无人船、海洋装备等新质生产力,加速26个总投资超60亿元的涉海项目;向高图强,投入4000万元省级资金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三门岛岛基,打造“海洋科教共同体”,出台“蓝色引擎”十条政策;向远图强,布局深远海智能化养殖渔场,打造“海超对接”新模式,建设海鲈国家级产业集群;向美图强,用好3亿元中央资金建设和美海岛示范,探索海洋碳汇价值路径。
万山区着力构建“海上新基建”体系。强化海岛无人机基地与5G覆盖,探索智能养殖平台集成观测模块,支持试验场、海上产业园建设。同时,创新“点状供岛”模式,开展第二轮海域整体论证,推出更多“标准海”,全方位破解海岛发展瓶颈,描绘“碧海蓝天度假天堂”与“科技自然共舞海洋牧场”的未来画卷。
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以“三个一批”项目践行担当。高质量建成运营1艘工船、4座桁架式平台等(总投资6.36亿元,水体55万立方米);抓紧立项开工1座渔旅平台、4座创新装备平台等(总投资6.8亿元,新增水体58万立方米);联合央企谋划储备100.8万千瓦海上风电、9座风渔旅平台等(总投资约130亿元),坚定当好“海上新广东”的珠海轻骑兵。
企业高校共铸创新链。云洲智能实施“智能装备升级”“场景示范拓展”“产业生态共建”三大计划,研发远海无人艇,构建智慧平台,并联合南方海洋实验室、北理工等成立创新联盟。
北理工(珠海)则全力推进“中国蓝眼观测网”“智慧海洋牧场”等重点项目,为打造珠海“蓝色硅谷”注入智慧动能。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聚焦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突破海底数据中心关键技术,并深度布局海洋牧场海空综合服务基地。

纵深布局 全域攻坚

蓝海竞速,政企协同。锚定“海上新基建”的共同目标,珠海加强区域联动,合力推动海洋经济迈向新高度。
招商局工业集团作为招商局集团旗下的专业化海洋装备企业,目前拟与珠海装备制造企业强化股权合作,同时依托招商局集团的全球网络,在港口建设、航运发展、现代物流等领域与珠海深化合作,为珠海企业出海提供支撑。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则以数智化赋能海洋经济,已在珠海落地全国首个海上智能装备测试场5G专网等20余项创新应用。下一步,将升级“空、天、地、海、潜”全空间信息网,进一步参与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洪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等重点项目,同时筹建中移湾区创新研究院海洋分院,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在珠海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洋创新项目。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海洋产业。广东农行围绕“种业”“装备”两大领域,近两年为珠海隘洲岛海洋牧场等项目投放贷款200亿元,服务客户超3万户;近三年为渔业、海上风电投放贷款超260亿元,创新“渔光互补”金融模式。接下来,该行将出台专项信贷政策,支持“海上新基建”重点项目,打造金融服务海洋经济的珠海样板。
珠海各区也结合自身优势明确攻坚方向。香洲区已集聚蓝鲲海洋等90余家重点涉海企业,今年上半年规上企业营收达21亿元,同比增长10%。该区将以 “四个一”(一个产业园、一个研发中心、一个滨海风情带、一个渔港经济区)为抓手,力争“十五五”末培育10家海洋经济“小巨人”企业,规上企业营收突破100亿元。
金湾区则从产业、口岸、生态多线推进:重点建设悦禾渔业综合体等智慧渔业项目,力争2025年海洋牧场相关产业产值突破8亿元;加快鸡啼门口岸升级,推动港澳游艇维保自由行;推进高栏海上风电项目,探索海洋碳汇路径;整合沙滩、海岛资源打造文旅品牌,同时深化海岸线整治,织密生态保护网。
斗门区依托3公里规划码头岸线资源,以富山工业园为载体,支持玉柴船动、显利造船等企业增资扩产,推动澳龙船艇布局深远海养殖平台,力争“十五五”末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产值达100亿元。同时,探索“光伏+海洋”模式,试点白蕉海鲈“塘・海联养”,引进工厂化养殖龙头企业,构建从种苗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打造海洋牧场中转枢纽。
珠海高新区聚焦海洋产业高端化,巩固无人船、无人机等细分领域优势,推动云洲智能落地更多标杆项目。在“海上新基建”方面,将与万山区共建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园,加快新一代高性能无人艇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中国(珠海)南海海洋馆等载体落地。同时,依托南方海洋实验室等平台,促进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成果转化,强化与“中国蓝眼”系统对接,形成产业化能力。
珠海正以全域协同的态势,为“海上新基建”注入多元动能,推动海洋经济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

“蓝色热土” 未来可期

“海上新基建”的步步落子,正为珠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描绘出更具想象力的未来图景。
目前,珠海已发布海洋经济暨“海上新基建”项目清单,这些项目深度契合海洋牧场、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文旅等新目标、新赛道,立足珠海资源禀赋,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
产业空间深度重构。108个“海上新基建”项目携1100亿元投资破浪而来,其中65项已落地签约。“四通一联”海上产业园通过集成通信、能源、监测等复合功能,打造“拎包入住”式海域开发新模式,大幅降低企业用海成本;同步扩容的“标准海”养殖体系,计划2025年在珠海突破150万立方米养殖水体,配套深远海定制饲料基地与洪湾渔港数字交易平台,贯通“蓝色粮仓”产储销配全链条,让深海养殖从“靠天吃饭”迈向标准化生产。
科技生态全面跃升。未来,珠海的海底数据中心借力海上风电“绿电直供”,将澎湃波涛转化为EB级算力,支撑海洋大模型训练与数字孪生应用;“透明湾区”立体监测网通过卫星遥感、浮标阵列与岛基设备织就“海洋天眼”,实现对风暴潮、赤潮等风险的精确预警;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联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北理工等机构打造智能船舶测试场等“场中场”,构建从技术攻关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闭环,为高端装备企业发放“深海入场券”。
陆岛统筹突破壁垒。万山区142座无居民海岛将启动更深层次的市场化开发,未来将变身海洋文旅与科研基地;低空网络加速覆盖,年内开通“万山群岛-深圳”直升机航线,无人机物流直达海岛,赋能生鲜速达与应急响应;斗门区首创海鲈“塘·海联养”模式,白蕉淡水养殖与万山深海牧场实现陆海接力,让一条鱼游出“三产融合”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将率先试点“点状供岛”。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创新举措由属地政府主导,将根据市场需求“量身定做”单岛保护利用规划,采取市场化出让,便于有意向的企业获得海岛使用权并开发利用。
万山区拥有无居民海岛142座,大头洲岛、直湾岛等22个海岛具备较高利用价值,点状供岛政策有望在此率先落地。其中大头洲岛面积0.6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澳门7.5海里,游艇20分钟可抵达,距离香港大屿山10.3海里,游艇25分钟可抵达,像屹立在海中央的“绿色园林”,非常适宜旅游娱乐活动及相关设施建设。
市委书记陈勇在会上强调,要坚定扛起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引领珠江口西岸都市圈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在海洋强省建设中勇立潮头、奋楫争先。
当千亿级“蓝色引擎”轰鸣启动,珠海“海上新基建”的航程已然开启。这不仅是一场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一次向海洋要空间、要动能、要未来的深刻变革。
珠海正以推进 “海上新基建” 为支点,撬动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新动能。一幅人海和谐、创新涌动、产业勃兴的现代海洋城市画卷,正在南海之滨徐徐铺展。

8月8日,一场高规格的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暨“海上新基建”部署推进会召开。珠海相关部门负责人,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金融、广东省港航集团等央企国企负责人,以及70余家海洋领域重点企业、科研机构代表共聚一堂,共谋珠海“向海图强”新路径。
珠海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千亿元,海洋渔业、装备制造、海洋文旅等产业稳步增长,海洋新能源、无人船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崭露头角。
另一方面,珠海虽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但相比其他海洋强市,海洋重大项目不多,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不足、海洋重大平台建设不快,海上新型基础设施谋划不深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珠海海洋经济的能级量级再上新台阶。
当前,全球海洋经济竞争正转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新赛道,珠海亟需以系统性创新打开局面。
随着本次会议的召开,一系列“海上新基建”重磅签约落地,多项创新举措陆续公布……锚定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总目标,珠海正聚力攻坚。珠海还正式发布“海上新基建”项目清单,涵盖10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达1100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65个,投资292亿元;意向项目投资额达808亿元。
时不我待,机不可失。站在千亿级海洋经济的新起点,珠海“蓝色突围”的冲锋号已然吹响。

“三海联动” 破局开篇

2024年4月,珠海市海洋发展局正式挂牌,与此前成立的海洋发展集团、优化管理体制的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形成“三海联动”机制:海洋发展局统筹决策,万山试验区专注开发,海洋集团市场化运营。这一机制破解了过去“九龙治海”的困局,让涉海资源要素得以高效整合。
三海联动,攥指成拳。珠海“海上新基建”的攻坚图景,率先在三大涉海单位部门的协同部署中清晰展开。
市海洋发展局以“四个图强”擘画蓝图。向新图强,聚焦“四通一联”海上产业园规划,建设集成气象、生态、通讯等功能的“海上新基座”,解决涉海项目成本高、周期长难题,力推无人船、海洋装备等新质生产力,加速26个总投资超60亿元的涉海项目;向高图强,投入4000万元省级资金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三门岛岛基,打造“海洋科教共同体”,出台“蓝色引擎”十条政策;向远图强,布局深远海智能化养殖渔场,打造“海超对接”新模式,建设海鲈国家级产业集群;向美图强,用好3亿元中央资金建设和美海岛示范,探索海洋碳汇价值路径。
万山区着力构建“海上新基建”体系。强化海岛无人机基地与5G覆盖,探索智能养殖平台集成观测模块,支持试验场、海上产业园建设。同时,创新“点状供岛”模式,开展第二轮海域整体论证,推出更多“标准海”,全方位破解海岛发展瓶颈,描绘“碧海蓝天度假天堂”与“科技自然共舞海洋牧场”的未来画卷。
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以“三个一批”项目践行担当。高质量建成运营1艘工船、4座桁架式平台等(总投资6.36亿元,水体55万立方米);抓紧立项开工1座渔旅平台、4座创新装备平台等(总投资6.8亿元,新增水体58万立方米);联合央企谋划储备100.8万千瓦海上风电、9座风渔旅平台等(总投资约130亿元),坚定当好“海上新广东”的珠海轻骑兵。
企业高校共铸创新链。云洲智能实施“智能装备升级”“场景示范拓展”“产业生态共建”三大计划,研发远海无人艇,构建智慧平台,并联合南方海洋实验室、北理工等成立创新联盟。
北理工(珠海)则全力推进“中国蓝眼观测网”“智慧海洋牧场”等重点项目,为打造珠海“蓝色硅谷”注入智慧动能。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聚焦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突破海底数据中心关键技术,并深度布局海洋牧场海空综合服务基地。

纵深布局 全域攻坚

蓝海竞速,政企协同。锚定“海上新基建”的共同目标,珠海加强区域联动,合力推动海洋经济迈向新高度。
招商局工业集团作为招商局集团旗下的专业化海洋装备企业,目前拟与珠海装备制造企业强化股权合作,同时依托招商局集团的全球网络,在港口建设、航运发展、现代物流等领域与珠海深化合作,为珠海企业出海提供支撑。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则以数智化赋能海洋经济,已在珠海落地全国首个海上智能装备测试场5G专网等20余项创新应用。下一步,将升级“空、天、地、海、潜”全空间信息网,进一步参与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洪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等重点项目,同时筹建中移湾区创新研究院海洋分院,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在珠海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洋创新项目。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海洋产业。广东农行围绕“种业”“装备”两大领域,近两年为珠海隘洲岛海洋牧场等项目投放贷款200亿元,服务客户超3万户;近三年为渔业、海上风电投放贷款超260亿元,创新“渔光互补”金融模式。接下来,该行将出台专项信贷政策,支持“海上新基建”重点项目,打造金融服务海洋经济的珠海样板。
珠海各区也结合自身优势明确攻坚方向。香洲区已集聚蓝鲲海洋等90余家重点涉海企业,今年上半年规上企业营收达21亿元,同比增长10%。该区将以 “四个一”(一个产业园、一个研发中心、一个滨海风情带、一个渔港经济区)为抓手,力争“十五五”末培育10家海洋经济“小巨人”企业,规上企业营收突破100亿元。
金湾区则从产业、口岸、生态多线推进:重点建设悦禾渔业综合体等智慧渔业项目,力争2025年海洋牧场相关产业产值突破8亿元;加快鸡啼门口岸升级,推动港澳游艇维保自由行;推进高栏海上风电项目,探索海洋碳汇路径;整合沙滩、海岛资源打造文旅品牌,同时深化海岸线整治,织密生态保护网。
斗门区依托3公里规划码头岸线资源,以富山工业园为载体,支持玉柴船动、显利造船等企业增资扩产,推动澳龙船艇布局深远海养殖平台,力争“十五五”末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产值达100亿元。同时,探索“光伏+海洋”模式,试点白蕉海鲈“塘・海联养”,引进工厂化养殖龙头企业,构建从种苗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打造海洋牧场中转枢纽。
珠海高新区聚焦海洋产业高端化,巩固无人船、无人机等细分领域优势,推动云洲智能落地更多标杆项目。在“海上新基建”方面,将与万山区共建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园,加快新一代高性能无人艇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中国(珠海)南海海洋馆等载体落地。同时,依托南方海洋实验室等平台,促进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成果转化,强化与“中国蓝眼”系统对接,形成产业化能力。
珠海正以全域协同的态势,为“海上新基建”注入多元动能,推动海洋经济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

“蓝色热土” 未来可期

“海上新基建”的步步落子,正为珠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描绘出更具想象力的未来图景。
目前,珠海已发布海洋经济暨“海上新基建”项目清单,这些项目深度契合海洋牧场、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文旅等新目标、新赛道,立足珠海资源禀赋,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
产业空间深度重构。108个“海上新基建”项目携1100亿元投资破浪而来,其中65项已落地签约。“四通一联”海上产业园通过集成通信、能源、监测等复合功能,打造“拎包入住”式海域开发新模式,大幅降低企业用海成本;同步扩容的“标准海”养殖体系,计划2025年在珠海突破150万立方米养殖水体,配套深远海定制饲料基地与洪湾渔港数字交易平台,贯通“蓝色粮仓”产储销配全链条,让深海养殖从“靠天吃饭”迈向标准化生产。
科技生态全面跃升。未来,珠海的海底数据中心借力海上风电“绿电直供”,将澎湃波涛转化为EB级算力,支撑海洋大模型训练与数字孪生应用;“透明湾区”立体监测网通过卫星遥感、浮标阵列与岛基设备织就“海洋天眼”,实现对风暴潮、赤潮等风险的精确预警;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联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北理工等机构打造智能船舶测试场等“场中场”,构建从技术攻关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闭环,为高端装备企业发放“深海入场券”。
陆岛统筹突破壁垒。万山区142座无居民海岛将启动更深层次的市场化开发,未来将变身海洋文旅与科研基地;低空网络加速覆盖,年内开通“万山群岛-深圳”直升机航线,无人机物流直达海岛,赋能生鲜速达与应急响应;斗门区首创海鲈“塘·海联养”模式,白蕉淡水养殖与万山深海牧场实现陆海接力,让一条鱼游出“三产融合”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将率先试点“点状供岛”。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创新举措由属地政府主导,将根据市场需求“量身定做”单岛保护利用规划,采取市场化出让,便于有意向的企业获得海岛使用权并开发利用。
万山区拥有无居民海岛142座,大头洲岛、直湾岛等22个海岛具备较高利用价值,点状供岛政策有望在此率先落地。其中大头洲岛面积0.6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澳门7.5海里,游艇20分钟可抵达,距离香港大屿山10.3海里,游艇25分钟可抵达,像屹立在海中央的“绿色园林”,非常适宜旅游娱乐活动及相关设施建设。
市委书记陈勇在会上强调,要坚定扛起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引领珠江口西岸都市圈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在海洋强省建设中勇立潮头、奋楫争先。
当千亿级“蓝色引擎”轰鸣启动,珠海“海上新基建”的航程已然开启。这不仅是一场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一次向海洋要空间、要动能、要未来的深刻变革。
珠海正以推进 “海上新基建” 为支点,撬动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新动能。一幅人海和谐、创新涌动、产业勃兴的现代海洋城市画卷,正在南海之滨徐徐铺展。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