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到小学五年级,差不多认识了三百多个汉字,能画天安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也会了,头脑中就有了“经济”的概念:我自己可以搞钱,攒钱。花钱,就用不着看大人的脸色了。
春天,砍下杨柳的嫩枝,每枝两分,卖给造林队;酷夏,到处搜集杏核,卖给供销社;深秋,钻进山里摘毛桃,剥了皮把核卖给村里串帘子的老光棍;寒冬里最大的指望是收集猪毛猪鬃。全年随时随地捡破烂换钱。这一过程艰难、漫长,充满了心酸和委屈,甚至上当受骗。但所有漫长的坚持都值得期待,而期待,总是美好的。所得的收入,花费基本上指向一个目标:小人书。
在旧书摊上,二分钱可以看一本。像《铁道游击队》《三国演义》《杨家将》都是成套的,不宜看,全部看完的费用差不多可以买本属于自己的小人书,拥有一本,就可以和小伙伴相互交换看很多本。
新华书店最好不要进去,一进去,看到玻璃柜台内铺成斜面的小人书花花绿绿的封面,首先是眼睛直了,紧接着双腿就像两根被打桩机栽进地里的钢筋,丝纹不能动了。把那些书名、图案都刻进脑子里,小手攥得越来越紧,都出了汗,可就是拿不出钱来,最后扭着头露着绝望的眼神再看一眼,便被父母拽出门去。
等我经历过千辛万苦、费尽了小小的算计拥有了自己的“小金库”之后,情况就起了很大的变化。
我平生拥有的第一本小人书是《红灯记》,是从看果园的文盲李德清手里买来的,七成新,5分钱。我们一群孩子吵嚷着让他摘杏子给我们吃,他可能是守园子寂寞,不知道从哪里偶然得到了这本连环画,自己连蒙带猜看了个大概,要给我们讲故事,翻着页指着画面乱讲:这个人(李玉和)是个赶马车的,有盏马灯(信号灯),这个人(鸠山)想要,他死活不给,就把他(李玉和)抓去,用铁链拴起来了,他(李玉和)媳妇(铁梅)叫了另一帮人(游击队)把他(鸠山)打死了,才把马灯(信号灯)夺回来了。我是识字的,看见是奶奶、爹爹、孙女三辈人,他是在胡说八道。杏子也不吃了,就掏5分钱买下来仔仔细细地看,才知道《红灯记》是怎样非亲非故的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家庭、革命自有后来人的故事。
印象最深刻的是贺又直绘的《山乡巨变》,那乡野美丽的景致,那活灵活现的鸡鸭猪狗,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摇曳生姿的花草树木,那些房舍、农具,好像就是从我家搬到画框里去的。这些现实中的场景,原本看着是那样的平淡无奇,而一经画家的描绘,印在了书上,如同施了魔法,变得那样不同凡响,富有魅惑的力量。对照图画,再反观生活中的事物,我竟然有了动手绘画的冲动。
等上了初中之后,对小人书的热爱慢慢地减退了,识的字越来越多,眼界也打开了,可以阅读更为厚重的书籍,况且学校里有图书室可以借阅,不必再自己掏钱购买。但是如果“逮”到自己心仪的小人书,那种蛰伏起来的对小人书喜爱的热情,就会瞬间爆棚,还是会想法设法购买到手,轻轻地抚摸,反复翻看,像珍藏一件稀世珍宝那样,藏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去。
小人书,是我童年的梦,给予我美的教育和艺术的启蒙,但也是我青春的殇。因为跟她分手的时候,她手里自始至终握着一本小人书,彩色封面,是电影连环画册。我到现在都没有看过那本小人书,但我记住了书名:《伤逝》。
念到小学五年级,差不多认识了三百多个汉字,能画天安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也会了,头脑中就有了“经济”的概念:我自己可以搞钱,攒钱。花钱,就用不着看大人的脸色了。
春天,砍下杨柳的嫩枝,每枝两分,卖给造林队;酷夏,到处搜集杏核,卖给供销社;深秋,钻进山里摘毛桃,剥了皮把核卖给村里串帘子的老光棍;寒冬里最大的指望是收集猪毛猪鬃。全年随时随地捡破烂换钱。这一过程艰难、漫长,充满了心酸和委屈,甚至上当受骗。但所有漫长的坚持都值得期待,而期待,总是美好的。所得的收入,花费基本上指向一个目标:小人书。
在旧书摊上,二分钱可以看一本。像《铁道游击队》《三国演义》《杨家将》都是成套的,不宜看,全部看完的费用差不多可以买本属于自己的小人书,拥有一本,就可以和小伙伴相互交换看很多本。
新华书店最好不要进去,一进去,看到玻璃柜台内铺成斜面的小人书花花绿绿的封面,首先是眼睛直了,紧接着双腿就像两根被打桩机栽进地里的钢筋,丝纹不能动了。把那些书名、图案都刻进脑子里,小手攥得越来越紧,都出了汗,可就是拿不出钱来,最后扭着头露着绝望的眼神再看一眼,便被父母拽出门去。
等我经历过千辛万苦、费尽了小小的算计拥有了自己的“小金库”之后,情况就起了很大的变化。
我平生拥有的第一本小人书是《红灯记》,是从看果园的文盲李德清手里买来的,七成新,5分钱。我们一群孩子吵嚷着让他摘杏子给我们吃,他可能是守园子寂寞,不知道从哪里偶然得到了这本连环画,自己连蒙带猜看了个大概,要给我们讲故事,翻着页指着画面乱讲:这个人(李玉和)是个赶马车的,有盏马灯(信号灯),这个人(鸠山)想要,他死活不给,就把他(李玉和)抓去,用铁链拴起来了,他(李玉和)媳妇(铁梅)叫了另一帮人(游击队)把他(鸠山)打死了,才把马灯(信号灯)夺回来了。我是识字的,看见是奶奶、爹爹、孙女三辈人,他是在胡说八道。杏子也不吃了,就掏5分钱买下来仔仔细细地看,才知道《红灯记》是怎样非亲非故的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家庭、革命自有后来人的故事。
印象最深刻的是贺又直绘的《山乡巨变》,那乡野美丽的景致,那活灵活现的鸡鸭猪狗,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摇曳生姿的花草树木,那些房舍、农具,好像就是从我家搬到画框里去的。这些现实中的场景,原本看着是那样的平淡无奇,而一经画家的描绘,印在了书上,如同施了魔法,变得那样不同凡响,富有魅惑的力量。对照图画,再反观生活中的事物,我竟然有了动手绘画的冲动。
等上了初中之后,对小人书的热爱慢慢地减退了,识的字越来越多,眼界也打开了,可以阅读更为厚重的书籍,况且学校里有图书室可以借阅,不必再自己掏钱购买。但是如果“逮”到自己心仪的小人书,那种蛰伏起来的对小人书喜爱的热情,就会瞬间爆棚,还是会想法设法购买到手,轻轻地抚摸,反复翻看,像珍藏一件稀世珍宝那样,藏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去。
小人书,是我童年的梦,给予我美的教育和艺术的启蒙,但也是我青春的殇。因为跟她分手的时候,她手里自始至终握着一本小人书,彩色封面,是电影连环画册。我到现在都没有看过那本小人书,但我记住了书名:《伤逝》。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