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寸玉
肖尔布拉克是伊犁新源县一个不足万人的村镇,虽说小得不起眼,却因当代两个同题文艺作品而声名远播,令向往大美新疆的人,念兹在兹这块牧场、这个酒乡。
第一个作品,是刀郎2004年作词作曲并与黄灿演唱的歌曲。21年过去了,一听这具有浓郁西域风情的伴奏与歌声,其奔放激越的旋律、丰姿绰约的意象,仍然使我心旌飘荡:“肖尔布拉克呀,酒乡的克姆孜,是咱们新疆最美的诗。辽阔的牧场,肥沃的土地,酒香飘过千万里。肖尔布拉克呀,醉人的芬芳,就像我心中美丽的新娘。清澈的眼睛,秋波荡漾,滋润我枯竭的心房。(副歌:心上的人儿啊,别让我心伤,天长地久这句话,喝酒更要讲。美丽的姑娘啊,我不会独惆怅,朋友相聚在一起,我心在你身上。)肖尔布拉克呀,热烈奔放,给了我一双雄鹰的翅膀。积雪消融在春天的阳光,激情充满我的胸膛。(副歌:快乐的人们啊,你快来尝一尝,一起喝完这杯酒,我要为你歌唱。远方的朋友啊,啥也不用讲,举起酒杯别放下,情谊比水长。)”
这首歌,在刀郎的整个创作和演唱中,独特而豪迈的存在。当然,就其情感表达的震撼及隽永而言,它比不上《西海情歌》《冲动的惩罚》《新瓦尔古丽》《披着羊皮的狼》《德令哈一夜》等苍桑哀戚的情歌;《肖尔布拉克》与其类型不同,它是赞歌。在我所听过的赞歌中,想不起还有哪一首歌能比得上它如此热切、饱满和诚悦。你看:皑皑雪山下,“辽阔的牧场,肥沃的土地,酒香飘过千万里”,雄鹰的翅膀,消融积雪的阳光,人们举杯把爱情和友谊欢唱,此情此景,在刀郎粗犷而明快的声线叙事中,伴之旖旎而深情的副歌演唱,尤其令人共情而沉醉。网上有人把这首歌列为刀郎前期十首经典曲目之一,而我在2010年前就把这首歌列入最喜欢的十几首歌中,选存在一个U盘里,聆听百遍也不厌。
第二个作品,是著名作家张贤亮1983年发表、同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肖尔布拉克》,翌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小说和电影都曾产生很大反响。如果说,刀郎的歌,主旨是赞美新疆一隅的丰饶和美丽;那么,张贤亮的小说,则侧重表现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善良与坚韧。故事讲述者、同时也是小说主角的货车司机“我”,跟搭车的记者说起了他人生中的三大经历:1960年到新疆谋生,凭着初中毕业证和良好的回答,在尾亚被招聘为教师;因帮助两个本不相识的同乡女孩,遭到误会,第二天就被解聘了。“我”没有过多责备小老乡,反而卖了衬衫将所得两元,送给前往团场干重活的她们。六年后在伙计撺掇下,在达坂城与一个来找口饭吃的陕北姑娘结了婚,孰料不到半年,从小就青梅竹马、参军前就与这姑娘订了婚的同乡小伙,退役后便千里迢迢寻上门来,二人藕断丝连,“我”于痛苦和憋屈中退出,成全了这对情人。两年后一个风沙弥漫的下午,纯粹出于关心,“我”在榆树沟带上了一个抱着小男孩的上海女知青,孩子发高烧,“我”近乎疯狂地跑了三个地方,才在半夜将危在旦夕的孩子送往医院,一周出院后,“我”又将母子俩送到他们的家——500公里外的“肖尔布拉克”。患难之交,真情难舍,这年的除夕,“我”买了些日用品和玩具来到肖尔布拉克,与这母子成了一家人。
作为故事背景的肖尔布拉克,彼时是极度贫困的苦寒之地。作家回顾这些往事,并非一味宣泄苦难,而是用深沉与温暖的笔触,揭示出人性的高贵和坚韧。四十多年来,多次读这部小说(包括观看由周里京和朱琳主演的电影),伤怀之际,总觉得有只婴儿的小手,在轻轻抚揉我的心;“存着好心想图好报,那好心也不是真的。做人哪能跟做买卖一样!”这句极为朴素的劝慰,分明浸润了雨果小说中的人道关爱,狄更斯作品里的悲悯同情,亦深深附着了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善良和仗义。四十多年前,张贤亮竟然能在三万字的短篇创作中,蕴涵着如此深邃、博大而高尚的人文情怀,令我惊讶。
至于《肖尔布拉克》艺术上的特色,鉴于佳评早已积案盈箱,这里就不饶舌了。只补充一点,处于创作爆发期的张贤亮,其生命向力、创作灵感和传达才气,所形成的叙事动力及其节奏,用行云流水来形容已远远不够了。倾听“我”一路上的叙说,你能产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恍然感觉,仿佛看到被悬崖峭壁夹住的激流,从逼仄高远处奔腾而下,溅起来的水花,皆幻化为两个晶莹透亮的词:“善良”和“大爱”。

□ 朱兴泽
珠海,这座浪漫的海滨城市,在野狸岛边的大海中建起了音乐厅——日月贝,海上生明月的诗意,在涛声中肆意地铺陈开来。
维纳斯——这个爱与美的女神,从贝壳里诞生。浪漫珠海的海上大剧院——日月贝,它像被万顷碧波托起的一大一小两只海蚌,泛着月光白,外壳上一圈一圈的贝纹,像被风交织的涟漪,把大剧院里的歌声推向辽阔的海洋深处。
日月贝有两个剧场。大剧场,是日贝,可容纳1550人;月贝是小剧场,可容纳550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五福临门”和“五谷丰登”均以5为圆满象征。看到日月贝,就仿佛看到“吉祥”和“如意”两个美丽的海神浮出海面。
自从有了日月贝,这片海也愈加灵动。朝夕转换间,近观远视,都有着令人怦然心动的美。这是一片荡漾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海。
在来珠海前,我像一粒蒲公英的种子,飘到哪歇在哪,总觉生如浮萍。当我飘到珠海时,这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永远留住了我的脚步。于是购房入户,工作学习,花开花落,我融入了这座城市。珠海有高大牌坊和祠堂以及一个又一个村落,也有长长的海岸线、潮音相伴的情侣路、香炉湾的城市阳台、渔女雕像,有闻名于世的连接港珠澳的大桥、爱情邮局灯塔、俯瞰着珠海的打卡地标石景山……我被这里的一切迷住了。珠海的浪花和公园的旖旎风光治愈了我多年的忧伤。当我走进日月贝这座海上大剧院,走进音乐和歌舞的艺术殿堂,那个在爱情和生活中迷失的灵魂,在这里瞬间回归而鲜活了,我对自己说:我爱无悔。
日月贝建造的灵感和爱与美的女神有关,我想,一定要去日月贝里看歌剧《梁祝》。走过情侣路,跨过海燕桥,不经意遇到两只翩跹的白蝴蝶把海浪扇得波光粼粼。当夜色降临,日月贝随着灯光色彩的变幻而变得更加瑰丽。紫、红、黄、蓝、橙,如同川剧中的变脸,神奇而魔幻,日月贝如海上两个绚丽的梦。听着梁祝的曲子,海风在耳边细说着心语,心情与悠扬的琴声同频共振,高潮迭起,又缓缓归于夜色的平静。被音乐抚摸过的灵魂,眸子会散发着柔和的喜悦。
在日月贝里上演的作品,如闪亮的星辰,点亮这片海也温暖这座城市。有来自法国的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音乐会《爱·永恒》、芭蕾舞剧《天鹅湖》、藏族现代舞剧《香巴拉》、舞剧《天工开物》,有谍战舞台剧《夜行者》、讴歌女性的粤剧《红头巾》,还有以红色题材呈现广东地区历史故事的《唐母兰馨》、现代京剧《红灯记》……
视觉与听觉叠加的双重盛宴,把诗与远方奢侈地留在了身边。城市文化和精神气质在日月贝的舞台剧里一幕又一幕展现。文明是集体的思想,也是一座城市的浪漫而温柔的力量。
作为珠海市花的三角梅花期长,在路边迎风摇曳,婀娜多姿,辽阔的海面上船来船往,从日月贝大剧院传出的缕缕歌声,把星辰大海与城市的浪漫演绎成别样的诗情画意。

□ 陈 芳
在一束秋日的光线里
这一刻
外面的阳光与花还在同醉
点开视频
所见与珠江两岸却格格不入
来得突然的秋天
让我握不住的乡愁
忍不住失声
闪过的街道、高楼
与闪身而去的游客
想必各自都有安放处,不像我
一个时刻准备收拾行囊的人
很被动
这个节点,作物都在完美卸装
那些过往
经过春夏的丰盈、打磨
多么理想的一幅画
哪怕佝偻、匍匐在工厂里
还是遇到那些装睡的人,假醒后
在伏地的肉身,还踩上那么一脚
盯着排列的工具
唯独时间清醒着
一束阳光 疲惫地从窗外醒过来
站在这茫然之秋
知道你早就把我忘记
应该早一点的
何必拖这么久
春天打下的木桩,发不发芽
泥土知道
雷,注定是有声音的
春天、夏天还是秋天
答应顺其自然
我捋着秋天的胡须
看那些拉长的老脸
所有偷闲的工具
擦得干净利落
工业区丢弃的碎料里
多块骨头在挣扎
时间挤掉的皮肉
证明世态炎凉
不管什么环境
都有心甘情愿献身的兄弟
挺到时间的最后
站在这茫然之秋
弄痛的不过是一匹瘦马
留下一串无用的嘶鸣
有些种子还在泥缝里
等到了什么呢?
只有黑无言以对
一切被荒芜包裹
风很干烈,割倒了一排排杂草
野兽钻出来,打量着我
然后跑得没了踪影
我很想在村口吹一声婉转的口哨
哪知夜黑得没有一点缝隙
茫然地望着
等一场雨,干脆把这黑浇透
我知道,有些种子还在泥缝里
等着,长出骨头
但黑暗里长出的獠牙
越磨越光
那么多干净的地方
他们随时都想伸出黑手
准备表演 表演什么呢?
他们不知道暗角
有些挤压的种子
也在等下一个春天
从黑里冒出来
季节,如沾了水的肥皂
刨地除草,锄头老挖到脚趾头
这样的镜头里
往往就是一截青春记忆史
一棵苗的倒下
比刨掉一块皮还疼
好不容易筑起的希望塔
如半路折戟
弄得不好
就是另一个季节的败仗
农业,有它的娇柔与刚烈
季节,如沾了水的肥皂
而时间像一块蜜糖
在乡村这口大锅里
被乐此不疲地翻炒着
耸在山冈上的红高粱
赤裸地招摇着
你想象不到那些饥饿的嘴
在一个个地失踪、迫离、漂流
与粮食一样,寻找销路
□ 薛 斌
墨绿色的墙纸环抱着深棕色的家具。书架、木桌、起先还显杂乱的信纸,在被整理后,一齐沐浴在金黄的阳光下。这间房最大的优点便是它的窗户,格外宽阔,无论严寒还是温暖都可与外界联通,使人足不出户,便可一览窗外的风景。此时,阳光正从山丘向着窗前倾洒,莎草纸稍微粗糙的表面也变得温热。
如果要写作,在如此的时刻除了平静、除了对眼前事物的欣赏外,大概是不会感到悔恨、悲伤一类的情感吧。就连笔尖落在纸面的质感、笔墨在纸张上的滑行、渗透也都如此自然、流畅。可要写些什么呢?眼下的风景?还是记忆里的过往?
突然,想起了一个雨夜。风声大作,不间断的雨滴飞向窗口,在玻璃上留下长长的痕迹。幽深的夜晚在闪电的映衬下,变成深沉的蓝。细密的雨丝会在巨大的雷声后、在闪电的照射下变成淅沥的白线。和那些从窗口滑落的雨滴不同,它们看上去更加轻盈,离风更近,所以也更自由。我那老旧厚重的木门在这个时候总会变得潮湿。故而,我常在触摸后,用随手的碎布擦去渗出的水滴。
我曾想象,会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路人带着他的故事,在雨夜敲响这潮湿的木门。他会以笨拙的言辞试着表达他的善意,会希望以身上不多的物品换取一夜的宁静与休憩。而我也会反复确认,不断审视他的装扮、行囊、言辞与神色。我会点燃那个不大的火炉,使他在漫长的奔波后享受短暂的温暖,而一切的要求除了那无害的善良外,便是他切身的经历。
但正如当下所作的回忆般,这样的旅人还未出现在我的处所。也许是我的木屋过于渺小,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也许是我生活的地方太过平静,无法承载人们渴望的冒险,以往的时间里,我常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无论是书架上的书本、窗外的风景、金色的阳光还是光线里跃动的浮尘,这些我都无比熟悉。就好像我至今仍记得每一夜雨滴打向玻璃时的响声那般,我记着曾经发生过的、无数细小的事物,铭记它们之间细微的不同。因而,即便是最平静的生活,我也很少感到厌倦。
所以,在某个要比今天更为温暖的日子,我大概是要和之前常做的一样,继续靠在木屋外、窗台下,望着比窗内更广阔的光景,想象着自己在其间开垦出一些土地,种些自己喜爱的花草。虽然这些如今还只停留在想象的地步,但今后,在那个并不遥远的晴朗日子里便会成为确切的现实。而这,就是我赶在今日太阳落下前写出的全部,一篇自娱自乐的文章。
很快,屋里的绿色就要变得暗沉,为防着凉,窗户也要适时地关上。那时,我就会点着摇曳的蜡烛,对着火光再次朗读、修改写下的文字,祈求它们会在漫长的夜晚里,给我带来同样美好的梦。

□ 方寸玉
肖尔布拉克是伊犁新源县一个不足万人的村镇,虽说小得不起眼,却因当代两个同题文艺作品而声名远播,令向往大美新疆的人,念兹在兹这块牧场、这个酒乡。
第一个作品,是刀郎2004年作词作曲并与黄灿演唱的歌曲。21年过去了,一听这具有浓郁西域风情的伴奏与歌声,其奔放激越的旋律、丰姿绰约的意象,仍然使我心旌飘荡:“肖尔布拉克呀,酒乡的克姆孜,是咱们新疆最美的诗。辽阔的牧场,肥沃的土地,酒香飘过千万里。肖尔布拉克呀,醉人的芬芳,就像我心中美丽的新娘。清澈的眼睛,秋波荡漾,滋润我枯竭的心房。(副歌:心上的人儿啊,别让我心伤,天长地久这句话,喝酒更要讲。美丽的姑娘啊,我不会独惆怅,朋友相聚在一起,我心在你身上。)肖尔布拉克呀,热烈奔放,给了我一双雄鹰的翅膀。积雪消融在春天的阳光,激情充满我的胸膛。(副歌:快乐的人们啊,你快来尝一尝,一起喝完这杯酒,我要为你歌唱。远方的朋友啊,啥也不用讲,举起酒杯别放下,情谊比水长。)”
这首歌,在刀郎的整个创作和演唱中,独特而豪迈的存在。当然,就其情感表达的震撼及隽永而言,它比不上《西海情歌》《冲动的惩罚》《新瓦尔古丽》《披着羊皮的狼》《德令哈一夜》等苍桑哀戚的情歌;《肖尔布拉克》与其类型不同,它是赞歌。在我所听过的赞歌中,想不起还有哪一首歌能比得上它如此热切、饱满和诚悦。你看:皑皑雪山下,“辽阔的牧场,肥沃的土地,酒香飘过千万里”,雄鹰的翅膀,消融积雪的阳光,人们举杯把爱情和友谊欢唱,此情此景,在刀郎粗犷而明快的声线叙事中,伴之旖旎而深情的副歌演唱,尤其令人共情而沉醉。网上有人把这首歌列为刀郎前期十首经典曲目之一,而我在2010年前就把这首歌列入最喜欢的十几首歌中,选存在一个U盘里,聆听百遍也不厌。
第二个作品,是著名作家张贤亮1983年发表、同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肖尔布拉克》,翌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小说和电影都曾产生很大反响。如果说,刀郎的歌,主旨是赞美新疆一隅的丰饶和美丽;那么,张贤亮的小说,则侧重表现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善良与坚韧。故事讲述者、同时也是小说主角的货车司机“我”,跟搭车的记者说起了他人生中的三大经历:1960年到新疆谋生,凭着初中毕业证和良好的回答,在尾亚被招聘为教师;因帮助两个本不相识的同乡女孩,遭到误会,第二天就被解聘了。“我”没有过多责备小老乡,反而卖了衬衫将所得两元,送给前往团场干重活的她们。六年后在伙计撺掇下,在达坂城与一个来找口饭吃的陕北姑娘结了婚,孰料不到半年,从小就青梅竹马、参军前就与这姑娘订了婚的同乡小伙,退役后便千里迢迢寻上门来,二人藕断丝连,“我”于痛苦和憋屈中退出,成全了这对情人。两年后一个风沙弥漫的下午,纯粹出于关心,“我”在榆树沟带上了一个抱着小男孩的上海女知青,孩子发高烧,“我”近乎疯狂地跑了三个地方,才在半夜将危在旦夕的孩子送往医院,一周出院后,“我”又将母子俩送到他们的家——500公里外的“肖尔布拉克”。患难之交,真情难舍,这年的除夕,“我”买了些日用品和玩具来到肖尔布拉克,与这母子成了一家人。
作为故事背景的肖尔布拉克,彼时是极度贫困的苦寒之地。作家回顾这些往事,并非一味宣泄苦难,而是用深沉与温暖的笔触,揭示出人性的高贵和坚韧。四十多年来,多次读这部小说(包括观看由周里京和朱琳主演的电影),伤怀之际,总觉得有只婴儿的小手,在轻轻抚揉我的心;“存着好心想图好报,那好心也不是真的。做人哪能跟做买卖一样!”这句极为朴素的劝慰,分明浸润了雨果小说中的人道关爱,狄更斯作品里的悲悯同情,亦深深附着了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善良和仗义。四十多年前,张贤亮竟然能在三万字的短篇创作中,蕴涵着如此深邃、博大而高尚的人文情怀,令我惊讶。
至于《肖尔布拉克》艺术上的特色,鉴于佳评早已积案盈箱,这里就不饶舌了。只补充一点,处于创作爆发期的张贤亮,其生命向力、创作灵感和传达才气,所形成的叙事动力及其节奏,用行云流水来形容已远远不够了。倾听“我”一路上的叙说,你能产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恍然感觉,仿佛看到被悬崖峭壁夹住的激流,从逼仄高远处奔腾而下,溅起来的水花,皆幻化为两个晶莹透亮的词:“善良”和“大爱”。

□ 朱兴泽
珠海,这座浪漫的海滨城市,在野狸岛边的大海中建起了音乐厅——日月贝,海上生明月的诗意,在涛声中肆意地铺陈开来。
维纳斯——这个爱与美的女神,从贝壳里诞生。浪漫珠海的海上大剧院——日月贝,它像被万顷碧波托起的一大一小两只海蚌,泛着月光白,外壳上一圈一圈的贝纹,像被风交织的涟漪,把大剧院里的歌声推向辽阔的海洋深处。
日月贝有两个剧场。大剧场,是日贝,可容纳1550人;月贝是小剧场,可容纳550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五福临门”和“五谷丰登”均以5为圆满象征。看到日月贝,就仿佛看到“吉祥”和“如意”两个美丽的海神浮出海面。
自从有了日月贝,这片海也愈加灵动。朝夕转换间,近观远视,都有着令人怦然心动的美。这是一片荡漾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海。
在来珠海前,我像一粒蒲公英的种子,飘到哪歇在哪,总觉生如浮萍。当我飘到珠海时,这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永远留住了我的脚步。于是购房入户,工作学习,花开花落,我融入了这座城市。珠海有高大牌坊和祠堂以及一个又一个村落,也有长长的海岸线、潮音相伴的情侣路、香炉湾的城市阳台、渔女雕像,有闻名于世的连接港珠澳的大桥、爱情邮局灯塔、俯瞰着珠海的打卡地标石景山……我被这里的一切迷住了。珠海的浪花和公园的旖旎风光治愈了我多年的忧伤。当我走进日月贝这座海上大剧院,走进音乐和歌舞的艺术殿堂,那个在爱情和生活中迷失的灵魂,在这里瞬间回归而鲜活了,我对自己说:我爱无悔。
日月贝建造的灵感和爱与美的女神有关,我想,一定要去日月贝里看歌剧《梁祝》。走过情侣路,跨过海燕桥,不经意遇到两只翩跹的白蝴蝶把海浪扇得波光粼粼。当夜色降临,日月贝随着灯光色彩的变幻而变得更加瑰丽。紫、红、黄、蓝、橙,如同川剧中的变脸,神奇而魔幻,日月贝如海上两个绚丽的梦。听着梁祝的曲子,海风在耳边细说着心语,心情与悠扬的琴声同频共振,高潮迭起,又缓缓归于夜色的平静。被音乐抚摸过的灵魂,眸子会散发着柔和的喜悦。
在日月贝里上演的作品,如闪亮的星辰,点亮这片海也温暖这座城市。有来自法国的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音乐会《爱·永恒》、芭蕾舞剧《天鹅湖》、藏族现代舞剧《香巴拉》、舞剧《天工开物》,有谍战舞台剧《夜行者》、讴歌女性的粤剧《红头巾》,还有以红色题材呈现广东地区历史故事的《唐母兰馨》、现代京剧《红灯记》……
视觉与听觉叠加的双重盛宴,把诗与远方奢侈地留在了身边。城市文化和精神气质在日月贝的舞台剧里一幕又一幕展现。文明是集体的思想,也是一座城市的浪漫而温柔的力量。
作为珠海市花的三角梅花期长,在路边迎风摇曳,婀娜多姿,辽阔的海面上船来船往,从日月贝大剧院传出的缕缕歌声,把星辰大海与城市的浪漫演绎成别样的诗情画意。

□ 陈 芳
在一束秋日的光线里
这一刻
外面的阳光与花还在同醉
点开视频
所见与珠江两岸却格格不入
来得突然的秋天
让我握不住的乡愁
忍不住失声
闪过的街道、高楼
与闪身而去的游客
想必各自都有安放处,不像我
一个时刻准备收拾行囊的人
很被动
这个节点,作物都在完美卸装
那些过往
经过春夏的丰盈、打磨
多么理想的一幅画
哪怕佝偻、匍匐在工厂里
还是遇到那些装睡的人,假醒后
在伏地的肉身,还踩上那么一脚
盯着排列的工具
唯独时间清醒着
一束阳光 疲惫地从窗外醒过来
站在这茫然之秋
知道你早就把我忘记
应该早一点的
何必拖这么久
春天打下的木桩,发不发芽
泥土知道
雷,注定是有声音的
春天、夏天还是秋天
答应顺其自然
我捋着秋天的胡须
看那些拉长的老脸
所有偷闲的工具
擦得干净利落
工业区丢弃的碎料里
多块骨头在挣扎
时间挤掉的皮肉
证明世态炎凉
不管什么环境
都有心甘情愿献身的兄弟
挺到时间的最后
站在这茫然之秋
弄痛的不过是一匹瘦马
留下一串无用的嘶鸣
有些种子还在泥缝里
等到了什么呢?
只有黑无言以对
一切被荒芜包裹
风很干烈,割倒了一排排杂草
野兽钻出来,打量着我
然后跑得没了踪影
我很想在村口吹一声婉转的口哨
哪知夜黑得没有一点缝隙
茫然地望着
等一场雨,干脆把这黑浇透
我知道,有些种子还在泥缝里
等着,长出骨头
但黑暗里长出的獠牙
越磨越光
那么多干净的地方
他们随时都想伸出黑手
准备表演 表演什么呢?
他们不知道暗角
有些挤压的种子
也在等下一个春天
从黑里冒出来
季节,如沾了水的肥皂
刨地除草,锄头老挖到脚趾头
这样的镜头里
往往就是一截青春记忆史
一棵苗的倒下
比刨掉一块皮还疼
好不容易筑起的希望塔
如半路折戟
弄得不好
就是另一个季节的败仗
农业,有它的娇柔与刚烈
季节,如沾了水的肥皂
而时间像一块蜜糖
在乡村这口大锅里
被乐此不疲地翻炒着
耸在山冈上的红高粱
赤裸地招摇着
你想象不到那些饥饿的嘴
在一个个地失踪、迫离、漂流
与粮食一样,寻找销路
□ 薛 斌
墨绿色的墙纸环抱着深棕色的家具。书架、木桌、起先还显杂乱的信纸,在被整理后,一齐沐浴在金黄的阳光下。这间房最大的优点便是它的窗户,格外宽阔,无论严寒还是温暖都可与外界联通,使人足不出户,便可一览窗外的风景。此时,阳光正从山丘向着窗前倾洒,莎草纸稍微粗糙的表面也变得温热。
如果要写作,在如此的时刻除了平静、除了对眼前事物的欣赏外,大概是不会感到悔恨、悲伤一类的情感吧。就连笔尖落在纸面的质感、笔墨在纸张上的滑行、渗透也都如此自然、流畅。可要写些什么呢?眼下的风景?还是记忆里的过往?
突然,想起了一个雨夜。风声大作,不间断的雨滴飞向窗口,在玻璃上留下长长的痕迹。幽深的夜晚在闪电的映衬下,变成深沉的蓝。细密的雨丝会在巨大的雷声后、在闪电的照射下变成淅沥的白线。和那些从窗口滑落的雨滴不同,它们看上去更加轻盈,离风更近,所以也更自由。我那老旧厚重的木门在这个时候总会变得潮湿。故而,我常在触摸后,用随手的碎布擦去渗出的水滴。
我曾想象,会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路人带着他的故事,在雨夜敲响这潮湿的木门。他会以笨拙的言辞试着表达他的善意,会希望以身上不多的物品换取一夜的宁静与休憩。而我也会反复确认,不断审视他的装扮、行囊、言辞与神色。我会点燃那个不大的火炉,使他在漫长的奔波后享受短暂的温暖,而一切的要求除了那无害的善良外,便是他切身的经历。
但正如当下所作的回忆般,这样的旅人还未出现在我的处所。也许是我的木屋过于渺小,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也许是我生活的地方太过平静,无法承载人们渴望的冒险,以往的时间里,我常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无论是书架上的书本、窗外的风景、金色的阳光还是光线里跃动的浮尘,这些我都无比熟悉。就好像我至今仍记得每一夜雨滴打向玻璃时的响声那般,我记着曾经发生过的、无数细小的事物,铭记它们之间细微的不同。因而,即便是最平静的生活,我也很少感到厌倦。
所以,在某个要比今天更为温暖的日子,我大概是要和之前常做的一样,继续靠在木屋外、窗台下,望着比窗内更广阔的光景,想象着自己在其间开垦出一些土地,种些自己喜爱的花草。虽然这些如今还只停留在想象的地步,但今后,在那个并不遥远的晴朗日子里便会成为确切的现实。而这,就是我赶在今日太阳落下前写出的全部,一篇自娱自乐的文章。
很快,屋里的绿色就要变得暗沉,为防着凉,窗户也要适时地关上。那时,我就会点着摇曳的蜡烛,对着火光再次朗读、修改写下的文字,祈求它们会在漫长的夜晚里,给我带来同样美好的梦。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