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夜游横山村!斗门“七月三十装路香”上演,青少年接力百年非遗

9月21日正是农历七月三十。当天晚上,一年一度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月三十装路香”民俗活动,在斗门区莲洲镇横山村上演。

傍晚时分,横山村老人活动中心锣鼓骤响,打破黄昏的静谧,也唤来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观众。“七月三十装路香”民俗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本次活动由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莲洲镇人民政府主办,斗门区文化馆、斗门区融媒体中心、横山村委会、横山居委会承办。

随着礼炮声响,四条浑身插满线香的火龙凌空跃起,鱼贯入场。伴随铿锵鼓点、升空烟花,火龙正式“出洞”,开始在横山村的大街小巷巡游。舞龙人一身红衣,执龙起舞,龙随人动,翻腾盘旋,红金鳞甲在夜色中若隐若现,煞是壮观。
全村家家户户门前香火点点,鞭炮声声,人潮随火龙涌动——年轻人拍照记录、孩童欢腾追逐、老人合掌默祷,祈愿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家业兴旺。

当晚,在活动的一侧,非遗文创集市热闹开市。
“舞火龙”主题文创摊位亮点十足,“火龙”系列文创充满巧思,镭射火龙手作将传统扎龙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卡通舞龙明信片、非遗印章等,吸引众多村民游客驻足流连。
热闹的表演背后,是莲洲镇坚持不懈的用心传承。
“不仅要教孩子舞龙,更要让他们知道龙是怎么做出来的。制作本身,就是传承。”“七月三十装路香”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卫娟说道。

 今年主办方首次组织青少年全程参与火龙的制作培训。每天傍晚,横山村老人活动中心总能看到孩子们专注训练、编扎龙身的身影。郑卫娟介绍,“今年共有四条龙参与巡游,两条大龙以老队员为主,重点训练小龙队伍。”
关安琪同学今年是第二次参加活动,她告诉说,“今年有了新的内容,就是学习怎样制作火龙。这是我们的一个习俗,也是一个非遗文化,所以要去学习,要去传承。”

“七月三十装路香”习俗三百多年前从四邑地区传入斗门,其中莲洲镇横山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传承点,并通过不断开展传承活动辐射全区。
2012年,“七月三十装路香”被列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民俗不仅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以其广泛的群众性与鲜明的地域特色,为研究岭南民间信仰与社会变迁提供了鲜活样本。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王朝辉 责任编辑:蓝辉龙
火龙夜游横山村!斗门“七月三十装路香”上演,青少年接力百年非遗
观海融媒 2025-09-22 16:08

9月21日正是农历七月三十。当天晚上,一年一度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月三十装路香”民俗活动,在斗门区莲洲镇横山村上演。

傍晚时分,横山村老人活动中心锣鼓骤响,打破黄昏的静谧,也唤来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观众。“七月三十装路香”民俗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本次活动由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莲洲镇人民政府主办,斗门区文化馆、斗门区融媒体中心、横山村委会、横山居委会承办。

随着礼炮声响,四条浑身插满线香的火龙凌空跃起,鱼贯入场。伴随铿锵鼓点、升空烟花,火龙正式“出洞”,开始在横山村的大街小巷巡游。舞龙人一身红衣,执龙起舞,龙随人动,翻腾盘旋,红金鳞甲在夜色中若隐若现,煞是壮观。
全村家家户户门前香火点点,鞭炮声声,人潮随火龙涌动——年轻人拍照记录、孩童欢腾追逐、老人合掌默祷,祈愿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家业兴旺。

当晚,在活动的一侧,非遗文创集市热闹开市。
“舞火龙”主题文创摊位亮点十足,“火龙”系列文创充满巧思,镭射火龙手作将传统扎龙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卡通舞龙明信片、非遗印章等,吸引众多村民游客驻足流连。
热闹的表演背后,是莲洲镇坚持不懈的用心传承。
“不仅要教孩子舞龙,更要让他们知道龙是怎么做出来的。制作本身,就是传承。”“七月三十装路香”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卫娟说道。

 今年主办方首次组织青少年全程参与火龙的制作培训。每天傍晚,横山村老人活动中心总能看到孩子们专注训练、编扎龙身的身影。郑卫娟介绍,“今年共有四条龙参与巡游,两条大龙以老队员为主,重点训练小龙队伍。”
关安琪同学今年是第二次参加活动,她告诉说,“今年有了新的内容,就是学习怎样制作火龙。这是我们的一个习俗,也是一个非遗文化,所以要去学习,要去传承。”

“七月三十装路香”习俗三百多年前从四邑地区传入斗门,其中莲洲镇横山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传承点,并通过不断开展传承活动辐射全区。
2012年,“七月三十装路香”被列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民俗不仅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以其广泛的群众性与鲜明的地域特色,为研究岭南民间信仰与社会变迁提供了鲜活样本。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王朝辉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