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照亮非遗文化传承之路
9月21日正是农历七月三十。当天晚上,一年一度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月三十装路香”民俗活动在斗门区莲洲镇横山村上演。(《珠海特区报》9月23日03版)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将古董锁进玻璃柜,而是让古老种子在新时代土壤中重新发芽。斗门民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跳出了许多非遗项目“老人渐逝、后继无人”的困境,主动将青少年推向传承第一线。让孩子们亲手编扎龙身、执龙起舞,这比任何课本说教都更具穿透力。正如非遗传承人郑卫娟所言,“制作本身,就是传承”——这句话道出了文化传承的真谛:真正的传承是手手相传的体温,是融入血脉的身体记忆。这让人想起古建筑修复中的“原型工艺”原则,即修复必须使用原始技艺,因为技艺本身与建筑一样都是文物。火龙在青少年手中舞动,正是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这场民俗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文化认同的“情感共同体”。家家户户门前点燃的香火,随火龙涌动的人潮,老人合掌的默祷与孩童欢腾的追逐……这些场景共同编织了一张强大的文化认同网络。在现代社会流动性加剧、人际关系疏离的背景下,这样的民俗活动如同一座“情感锚点”,让分散的个体重新找到归属感。尤其值得深思的是,活动巧妙地将祈福平安的传统心理需求,转化为参与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文化延续最坚韧的纽带。

斗门的实践为全国非遗保护提供了重要启示:文化传承需要从“博物馆式保存”转向“生活化活化”。许多地方的非遗保护仍停留在记录、申报层面,而斗门通过非遗文创集市、青少年培训等创新举措,让古老民俗长出了现代翅膀。镭射火龙手作、卡通舞龙明信片等文创产品,不仅是商业尝试,更是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这种“创造性转化”犹如为传统与当代架起一座桥梁,让年轻人愿意走进去、留下来。

然而,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非遗传承犹如逆水行舟,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生活方式剧变,民俗活动的生存土壤正在萎缩。笔者认为,下一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建立“非遗传承校园体系”,将本土非遗知识系统融入地方课程;二是打造“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富集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三是推动“数字非遗”建设,运用VR、AR等技术拓展传承时空边界。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将民俗过度商业化、表演化,防止文化传承沦为空洞的视觉奇观。

火龙夜游,薪火相传。每一代人都既是文化薪火的承接者,也是传递者。当青少年手中舞动的火龙划破夜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今天的热闹,更是文化血脉奔向未来的轨迹。这条龙之所以能够百年不息,正是因为它始终被一双双年轻的手高高擎起。文化的生命力,终究在于年轻一代是否愿意伸手接过那根燃烧的接力棒。

文字:吴霞 编辑:李双 责任编辑:董帅奇
火龙照亮非遗文化传承之路
珠海特区报 2025-09-24 03:21
9月21日正是农历七月三十。当天晚上,一年一度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月三十装路香”民俗活动在斗门区莲洲镇横山村上演。(《珠海特区报》9月23日03版)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将古董锁进玻璃柜,而是让古老种子在新时代土壤中重新发芽。斗门民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跳出了许多非遗项目“老人渐逝、后继无人”的困境,主动将青少年推向传承第一线。让孩子们亲手编扎龙身、执龙起舞,这比任何课本说教都更具穿透力。正如非遗传承人郑卫娟所言,“制作本身,就是传承”——这句话道出了文化传承的真谛:真正的传承是手手相传的体温,是融入血脉的身体记忆。这让人想起古建筑修复中的“原型工艺”原则,即修复必须使用原始技艺,因为技艺本身与建筑一样都是文物。火龙在青少年手中舞动,正是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这场民俗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文化认同的“情感共同体”。家家户户门前点燃的香火,随火龙涌动的人潮,老人合掌的默祷与孩童欢腾的追逐……这些场景共同编织了一张强大的文化认同网络。在现代社会流动性加剧、人际关系疏离的背景下,这样的民俗活动如同一座“情感锚点”,让分散的个体重新找到归属感。尤其值得深思的是,活动巧妙地将祈福平安的传统心理需求,转化为参与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文化延续最坚韧的纽带。

斗门的实践为全国非遗保护提供了重要启示:文化传承需要从“博物馆式保存”转向“生活化活化”。许多地方的非遗保护仍停留在记录、申报层面,而斗门通过非遗文创集市、青少年培训等创新举措,让古老民俗长出了现代翅膀。镭射火龙手作、卡通舞龙明信片等文创产品,不仅是商业尝试,更是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这种“创造性转化”犹如为传统与当代架起一座桥梁,让年轻人愿意走进去、留下来。

然而,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非遗传承犹如逆水行舟,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生活方式剧变,民俗活动的生存土壤正在萎缩。笔者认为,下一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建立“非遗传承校园体系”,将本土非遗知识系统融入地方课程;二是打造“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富集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三是推动“数字非遗”建设,运用VR、AR等技术拓展传承时空边界。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将民俗过度商业化、表演化,防止文化传承沦为空洞的视觉奇观。

火龙夜游,薪火相传。每一代人都既是文化薪火的承接者,也是传递者。当青少年手中舞动的火龙划破夜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今天的热闹,更是文化血脉奔向未来的轨迹。这条龙之所以能够百年不息,正是因为它始终被一双双年轻的手高高擎起。文化的生命力,终究在于年轻一代是否愿意伸手接过那根燃烧的接力棒。

文字:吴霞 编辑:李双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