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文化的创新路径——以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价值的具体体现,但在当下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传承断层、传播受限、创新发展水平低等问题,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革新,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这一岭南非遗项目为研究载体,探讨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保护非遗文化的方案,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的现状与困境

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诞生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海澄村,是在当地居民700多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原生态传统民俗舞蹈。“三灶鹤舞”以模仿仙鹤的形态与动作著称,融会贯通了与生俱来的美与善,舞姿飘逸清丽、美好祈福,饱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域人文气息。然而,目前“三灶鹤舞”在传承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第一,在传承方面,年轻人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短视频娱乐化冲击的影响等,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研习“三灶鹤舞”,导致传承人后继乏人;第二,在传播方面,目前“三灶鹤舞”的推广主要是以传统的节庆活动或民俗演出等线下形式进行,传播面比较窄,难以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第三,在创新方面,缺乏对新技术的应用。

数字技术赋能

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的实践路径

(一)建设数字化资源平台,筑牢“三灶鹤舞”传承数字基石

整合多方资源,全方位打造系统的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数字资源库,全面收录“三灶鹤舞”的历史文化、表演影像资料、表演动作教学视频、传承人口述史、学术研究文章等各种信息,并进行数字化存储与分类归档管理,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数字资源库。平台建设以人性化、智能化、便捷化为基础,力求做到以最小化操作,轻松完成“三灶鹤舞”的数据查询和浏览,不断优化线上、线下的使用体验。

建设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的数字资源平台,需要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传承人等多方力量。其中,政府起引导和支持作用,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从政策规定、资金支持方面,为“三灶鹤舞”数字化项目建设做好相关保障;文化部门、非遗保护机构可组织专业人员搜集整理“三灶鹤舞”的资料,并保管好、宣传好“三灶鹤舞”;企业发挥自身技术与市场优势,开发“三灶鹤舞”数字化产品并进行相应的生产和销售;高校可积极鼓励师生参与实践及平台建设,结合“三灶鹤舞”开展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发挥大学生创新意识强的优势,给平台注入新鲜的创意与活力。通过各方的协同合作,不断丰富和完善平台资源,为“三灶鹤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字支撑。

(二)培育数字化专业人才,激活“三灶鹤舞”传承内生动力

数字技术赋能“三灶鹤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专业数字技术人才的支持。首先,文化部门和非遗保护单位可以增加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经费,并加强与高校、职校等学校的合作,开展非遗数字化专业课或培训班。其次,积极引入专业数字技术人才,鼓励他们参与到“三灶鹤舞”的数字化项目中。同时,加强与数字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产学研方面共同搭建“三灶鹤舞”数字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平台。

(三)推进数字化教育融合,拓宽“三灶鹤舞”传承辐射范围

将“三灶鹤舞”的数字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是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之一。在中小学阶段,应注重“三灶鹤舞”非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通过将非遗相关内容编入校本课程及借助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向学生讲解“三灶鹤舞”的历史文化知识,教给学生基本的舞蹈动作。

在高校,鼓励相关专业围绕“三灶鹤舞”的数字化,进行课题研究及开展实践项目。借助高校的教育资源及科研平台,“三灶鹤舞”的数字化传承将获得更多的创新路径。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方志馆、青少年宫等,面向公众开展“三灶鹤舞”数字化体验活动、科普讲座及文艺汇演等,不断增强公众对“三灶鹤舞”非遗文化的认知及保护意识。

(四)创新数字化文创产品,拓展“三灶鹤舞”传承产业边界

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三灶鹤舞”数字化文创产品,进一步迎合市场消费的新需求,也是促进非遗文化创新发展的途径之一。一方面,用好数字化技术,挖掘和开发“三灶鹤舞”文创设计产品。在设计上,文创产品既要体现实用性又要具备艺术性。另一方面,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文创体验产品。通过文创产品的市场流通,进一步传播“三灶鹤舞”的文化内涵,提升其品牌影响力。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本文为2025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基金:智绘非遗——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下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pdjh2025bw3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字:贾婀娜 袁小洪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董帅奇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文化的创新路径——以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为例
珠海特区报 2025-09-23 10: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价值的具体体现,但在当下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传承断层、传播受限、创新发展水平低等问题,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革新,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这一岭南非遗项目为研究载体,探讨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保护非遗文化的方案,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的现状与困境

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诞生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海澄村,是在当地居民700多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原生态传统民俗舞蹈。“三灶鹤舞”以模仿仙鹤的形态与动作著称,融会贯通了与生俱来的美与善,舞姿飘逸清丽、美好祈福,饱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域人文气息。然而,目前“三灶鹤舞”在传承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第一,在传承方面,年轻人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短视频娱乐化冲击的影响等,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研习“三灶鹤舞”,导致传承人后继乏人;第二,在传播方面,目前“三灶鹤舞”的推广主要是以传统的节庆活动或民俗演出等线下形式进行,传播面比较窄,难以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第三,在创新方面,缺乏对新技术的应用。

数字技术赋能

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的实践路径

(一)建设数字化资源平台,筑牢“三灶鹤舞”传承数字基石

整合多方资源,全方位打造系统的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数字资源库,全面收录“三灶鹤舞”的历史文化、表演影像资料、表演动作教学视频、传承人口述史、学术研究文章等各种信息,并进行数字化存储与分类归档管理,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数字资源库。平台建设以人性化、智能化、便捷化为基础,力求做到以最小化操作,轻松完成“三灶鹤舞”的数据查询和浏览,不断优化线上、线下的使用体验。

建设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的数字资源平台,需要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传承人等多方力量。其中,政府起引导和支持作用,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从政策规定、资金支持方面,为“三灶鹤舞”数字化项目建设做好相关保障;文化部门、非遗保护机构可组织专业人员搜集整理“三灶鹤舞”的资料,并保管好、宣传好“三灶鹤舞”;企业发挥自身技术与市场优势,开发“三灶鹤舞”数字化产品并进行相应的生产和销售;高校可积极鼓励师生参与实践及平台建设,结合“三灶鹤舞”开展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发挥大学生创新意识强的优势,给平台注入新鲜的创意与活力。通过各方的协同合作,不断丰富和完善平台资源,为“三灶鹤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字支撑。

(二)培育数字化专业人才,激活“三灶鹤舞”传承内生动力

数字技术赋能“三灶鹤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专业数字技术人才的支持。首先,文化部门和非遗保护单位可以增加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经费,并加强与高校、职校等学校的合作,开展非遗数字化专业课或培训班。其次,积极引入专业数字技术人才,鼓励他们参与到“三灶鹤舞”的数字化项目中。同时,加强与数字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产学研方面共同搭建“三灶鹤舞”数字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平台。

(三)推进数字化教育融合,拓宽“三灶鹤舞”传承辐射范围

将“三灶鹤舞”的数字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是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之一。在中小学阶段,应注重“三灶鹤舞”非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通过将非遗相关内容编入校本课程及借助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向学生讲解“三灶鹤舞”的历史文化知识,教给学生基本的舞蹈动作。

在高校,鼓励相关专业围绕“三灶鹤舞”的数字化,进行课题研究及开展实践项目。借助高校的教育资源及科研平台,“三灶鹤舞”的数字化传承将获得更多的创新路径。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方志馆、青少年宫等,面向公众开展“三灶鹤舞”数字化体验活动、科普讲座及文艺汇演等,不断增强公众对“三灶鹤舞”非遗文化的认知及保护意识。

(四)创新数字化文创产品,拓展“三灶鹤舞”传承产业边界

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三灶鹤舞”数字化文创产品,进一步迎合市场消费的新需求,也是促进非遗文化创新发展的途径之一。一方面,用好数字化技术,挖掘和开发“三灶鹤舞”文创设计产品。在设计上,文创产品既要体现实用性又要具备艺术性。另一方面,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文创体验产品。通过文创产品的市场流通,进一步传播“三灶鹤舞”的文化内涵,提升其品牌影响力。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本文为2025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基金:智绘非遗——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下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pdjh2025bw3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字:贾婀娜 袁小洪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