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撷英拾萃

我最原生态、最本真的文化名片是编辑,自认“小作家、老编辑”,自诩当编辑还有点慧根。编辑的职业毛病是手痒难耐,常常鸡一嘴鸭一嘴地对过手的书稿品评几句,朋友们称之为点评,究其实,也就类似在岗时的审读意见或曰编辑手记。套用秦晖教授一句话,我们现在看到的作品,就是后人眼中的历史;我们现在所讲的历史,就是前人留下的作品——兹事体大。

祝贺林小兵获苏曼殊文学奖暨他的散文集列入曼殊文丛出版。这是第一次由珠海市作家协会和珠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袂为他——一个业余作者召开的研讨会!

匆匆浏览了小兵的散文集《点点灯火》,有两个感触,一是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他用自己人文情怀的点点灯火照亮他周围的人、事、物、景,也照亮自己的人生历练。从身边从警的同事到桂北山区支教、帮助脱贫攻坚的战友甚至万里之外奋战在边关的巾帼英雄,他给予关心关爱和敬佩敬重,并热情歌赞,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人好事;对家乡吴阳镇点点滴滴的记叙,父亲的单车背,放牛的故事,过年的传统仪式感,海难的悲凉,同村清道光年间的状元林召棠,乃至北上读大学时藏在身上的6000元钱……也不仅仅是家长里短的记忆碎片。这些点点灯火照亮的点点滴滴读来真实真切,启迪心智,人文情怀的因子就弥漫于这些细节,温暖中不乏酸涩和沉思。二是小兵的文学语言已经到了比较纯熟的程度,高出一般业余作者很多。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鹏凯初次接触小兵的作品就觉得他语感不错,小兵自己也认为他对语言的敏感来自日记的锻炼和情书的写作。他的语言朴实无华,不堆砌、不造作,不掉书袋,低调务实,但在平朴的叙事中寥寥几句描绘景物、天气的所谓闲笔,却很见功力。小兵认定他找到了散文这种他认为最好的文学形式,他的散文写作也超越了一般业余作者的水平,如果有时间,建议小兵可以扩大阅读面,比如读读西部军旅作家周涛的散文和茅奖得主刘亮程的散文,如果还有探讨的兴趣,可以看看石耿立教授关于散文创作“拒绝合唱”的学术论文,避免散文创作同质化,以提升自己的认知高度和开拓自己的创作视野。希望小兵随着观察、阅读、思考的深入和年岁的渐长,由文学小兵成长为文学大兵,最终能成长为一个硕果累累的文坛老兵!

中篇小说《枪手》,作者杨晓升,载《芙蓉》2024年第6期。遇见“枪手”,此“枪手”不是彼“枪手”。此“枪手”大略有点类似旧时的刀笔吏,刀笔吏又称讼师,替人捉刀,代写讼案,不具其名,换点银两;今天的枪手则替人捉刀,代写文案,没有名分,酬劳丰厚。作品中的凃文贵便是一名代写电视连续剧的“枪手”。作者杨晓升用白描的手法、平朴的语言,将笔触直捣“钱眼”,在金钱的“诱惑”下,在以金钱为故事核心的外壳包裹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亢奋,一步步将在小说创作上斩获颇丰而生活相对窘迫的凃文贵“逼”着走上了争取财务自由的奋斗之路。凃文贵成功了!凃文贵成功了吗?这是一个悬念,这是一篇“好看小说”。杨晓升现实主义的笔法几近原生态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二律悖反,凃文贵从重名轻利到重利轻名的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嬗变,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人生目标的选择,生活方式的选择,其实是一种社会生存哲学的驱动,因此,《枪手》的社会学意义也挣脱故事的桎梏横空出世,给人联想,发人深省。于是,我就揣摩着,晓升兄久有凌云志,执念于文学情结,或者说怀有文学梦想,与他笔下的人物凃文贵一样近年佳作迭出,已在小说界声名鹊起,那么,他是否会像凃文贵一样“华丽转身”充当“枪手”,捉刀炮制影视剧集,然后暴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呢?

长篇小说《躁动》是年近九秩的老作家陈伯坚先生耗时26年反复思考、打磨、殚精竭虑的精品力作。《躁动》是心的躁动,情的躁动,性的躁动,人的生命意识在躁动中复苏,在复苏中滋长蔓延,在蔓延中激活原创力。伯坚先生笔名陈年酒,《躁动》正是伯坚先生捧上的一坛浓香馥郁、醇厚绵长的陈年佳酿。

小说以珠水先暖的改革开放时代为背景,以与澳门一水之隔的大锅岛为舞台,以马头山“神水”的开发为核心,演绎出一部历史活剧,高扬着对“人本主义”的礼赞。小说围绕马头山“神水”的开发,在人性的复归、人性的勃发和理性自控的矛盾过程中发展,最终对“欲”的野蛮生长之“度”的思悟,把社会学的现象推升至一个哲学命题的高度,从而给《躁动》赋予了思想活力和精神魅力,为大湾区文学长廊增添了一抹崭新的色彩。

数年前邂逅罗春柏,我尊一声“罗书记”。他自诩为一介布衣,大隐于市,平实低调。书记者,古已有之,用以指称记事的书写文字,三国曹丕的《与吴质书》中“元瑜书记翩翩”即指章、表、书、疏等类文体,近些年,罗书记诗誉盛传:获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学奖、第四本诗集《记忆的绳子》在诗者们的殷殷期盼下付梓出版、其个人诗歌创作研讨会在碧波万顷的伶仃洋簇拥下盛装登场……罗书记以静水深流的诗意逻辑抒情愫,抒遐思,抒禅悟,抒清绝,以及对山水田园、一草一木的细微体察。人如其文也好,文如其人也罢,他的诗没有金戈铁马,没有大开大阖,整体呈现内敛沉静的阴柔美,诗语修辞绵密、圆润温婉,有的诗句切入中国文字奥妙的肌理,如甘草橄榄,让人咀嚼良久,意味悠长。

梁冬霓,一个音韵平和的名字,一个点缀冬的淡妆和霓虹玫瑰蕴藉着诗意的名字,一个在文字间恣意徜徉的客家妹,携着她的散文集《时光倒影》出现在一场文学盛宴上。翻阅这些文字,使我讶异的是,她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学的追求,甚至对文学的膜拜都迥异于一般作家——有人在文字间寻梦,有人在文字间刷存在感,有人凭借文字的排列组合展露才华谋取物欲……这都没问题,都无可厚非,而冬霓却自以为幸运地认为“文学让我找到灵魂的皈依”,她深知“文学对于我的意义更多的是安放灵魂,修正内心,传递真善美,在生命的渡河中,为自己,为他人,做一个摆渡者,从荒莽的此岸,渡到花开的彼岸。我相信,文学会让痛苦成为一种救赎,让幸福成为一盏明灯”。这种特立独行,这种孤高,这种清越,这种对文学敬畏的情结和精神力量使人感佩,也许这就是她自我价值的文化密码以及经营文字的控制模板吧。因此她从自己的文学世界出发,抵达现实世界的各个角落,乡情、友情、亲情,生活的斑斓多彩和五味杂陈都涌现笔端。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用两支笔写作,一支笔写散文,一支笔写评论,两支笔互为伯仲,用自己的才情和慧眼游走于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之间。

不可或缺的是,黄龙汉先生的序言堪称字字珠玑,给《时光倒影》精准地勾勒出一道绚丽的光影,彰显着提携、奖掖文学后进的伯乐胸襟和人文情怀。

朋友们,坐下来,静下来,读读《时光倒影》,读读梁冬霓。

文字:李一安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李梅容
湾韵丨撷英拾萃
珠海特区报 2025-09-27 02:08

我最原生态、最本真的文化名片是编辑,自认“小作家、老编辑”,自诩当编辑还有点慧根。编辑的职业毛病是手痒难耐,常常鸡一嘴鸭一嘴地对过手的书稿品评几句,朋友们称之为点评,究其实,也就类似在岗时的审读意见或曰编辑手记。套用秦晖教授一句话,我们现在看到的作品,就是后人眼中的历史;我们现在所讲的历史,就是前人留下的作品——兹事体大。

祝贺林小兵获苏曼殊文学奖暨他的散文集列入曼殊文丛出版。这是第一次由珠海市作家协会和珠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袂为他——一个业余作者召开的研讨会!

匆匆浏览了小兵的散文集《点点灯火》,有两个感触,一是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他用自己人文情怀的点点灯火照亮他周围的人、事、物、景,也照亮自己的人生历练。从身边从警的同事到桂北山区支教、帮助脱贫攻坚的战友甚至万里之外奋战在边关的巾帼英雄,他给予关心关爱和敬佩敬重,并热情歌赞,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人好事;对家乡吴阳镇点点滴滴的记叙,父亲的单车背,放牛的故事,过年的传统仪式感,海难的悲凉,同村清道光年间的状元林召棠,乃至北上读大学时藏在身上的6000元钱……也不仅仅是家长里短的记忆碎片。这些点点灯火照亮的点点滴滴读来真实真切,启迪心智,人文情怀的因子就弥漫于这些细节,温暖中不乏酸涩和沉思。二是小兵的文学语言已经到了比较纯熟的程度,高出一般业余作者很多。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鹏凯初次接触小兵的作品就觉得他语感不错,小兵自己也认为他对语言的敏感来自日记的锻炼和情书的写作。他的语言朴实无华,不堆砌、不造作,不掉书袋,低调务实,但在平朴的叙事中寥寥几句描绘景物、天气的所谓闲笔,却很见功力。小兵认定他找到了散文这种他认为最好的文学形式,他的散文写作也超越了一般业余作者的水平,如果有时间,建议小兵可以扩大阅读面,比如读读西部军旅作家周涛的散文和茅奖得主刘亮程的散文,如果还有探讨的兴趣,可以看看石耿立教授关于散文创作“拒绝合唱”的学术论文,避免散文创作同质化,以提升自己的认知高度和开拓自己的创作视野。希望小兵随着观察、阅读、思考的深入和年岁的渐长,由文学小兵成长为文学大兵,最终能成长为一个硕果累累的文坛老兵!

中篇小说《枪手》,作者杨晓升,载《芙蓉》2024年第6期。遇见“枪手”,此“枪手”不是彼“枪手”。此“枪手”大略有点类似旧时的刀笔吏,刀笔吏又称讼师,替人捉刀,代写讼案,不具其名,换点银两;今天的枪手则替人捉刀,代写文案,没有名分,酬劳丰厚。作品中的凃文贵便是一名代写电视连续剧的“枪手”。作者杨晓升用白描的手法、平朴的语言,将笔触直捣“钱眼”,在金钱的“诱惑”下,在以金钱为故事核心的外壳包裹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亢奋,一步步将在小说创作上斩获颇丰而生活相对窘迫的凃文贵“逼”着走上了争取财务自由的奋斗之路。凃文贵成功了!凃文贵成功了吗?这是一个悬念,这是一篇“好看小说”。杨晓升现实主义的笔法几近原生态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二律悖反,凃文贵从重名轻利到重利轻名的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嬗变,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人生目标的选择,生活方式的选择,其实是一种社会生存哲学的驱动,因此,《枪手》的社会学意义也挣脱故事的桎梏横空出世,给人联想,发人深省。于是,我就揣摩着,晓升兄久有凌云志,执念于文学情结,或者说怀有文学梦想,与他笔下的人物凃文贵一样近年佳作迭出,已在小说界声名鹊起,那么,他是否会像凃文贵一样“华丽转身”充当“枪手”,捉刀炮制影视剧集,然后暴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呢?

长篇小说《躁动》是年近九秩的老作家陈伯坚先生耗时26年反复思考、打磨、殚精竭虑的精品力作。《躁动》是心的躁动,情的躁动,性的躁动,人的生命意识在躁动中复苏,在复苏中滋长蔓延,在蔓延中激活原创力。伯坚先生笔名陈年酒,《躁动》正是伯坚先生捧上的一坛浓香馥郁、醇厚绵长的陈年佳酿。

小说以珠水先暖的改革开放时代为背景,以与澳门一水之隔的大锅岛为舞台,以马头山“神水”的开发为核心,演绎出一部历史活剧,高扬着对“人本主义”的礼赞。小说围绕马头山“神水”的开发,在人性的复归、人性的勃发和理性自控的矛盾过程中发展,最终对“欲”的野蛮生长之“度”的思悟,把社会学的现象推升至一个哲学命题的高度,从而给《躁动》赋予了思想活力和精神魅力,为大湾区文学长廊增添了一抹崭新的色彩。

数年前邂逅罗春柏,我尊一声“罗书记”。他自诩为一介布衣,大隐于市,平实低调。书记者,古已有之,用以指称记事的书写文字,三国曹丕的《与吴质书》中“元瑜书记翩翩”即指章、表、书、疏等类文体,近些年,罗书记诗誉盛传:获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学奖、第四本诗集《记忆的绳子》在诗者们的殷殷期盼下付梓出版、其个人诗歌创作研讨会在碧波万顷的伶仃洋簇拥下盛装登场……罗书记以静水深流的诗意逻辑抒情愫,抒遐思,抒禅悟,抒清绝,以及对山水田园、一草一木的细微体察。人如其文也好,文如其人也罢,他的诗没有金戈铁马,没有大开大阖,整体呈现内敛沉静的阴柔美,诗语修辞绵密、圆润温婉,有的诗句切入中国文字奥妙的肌理,如甘草橄榄,让人咀嚼良久,意味悠长。

梁冬霓,一个音韵平和的名字,一个点缀冬的淡妆和霓虹玫瑰蕴藉着诗意的名字,一个在文字间恣意徜徉的客家妹,携着她的散文集《时光倒影》出现在一场文学盛宴上。翻阅这些文字,使我讶异的是,她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学的追求,甚至对文学的膜拜都迥异于一般作家——有人在文字间寻梦,有人在文字间刷存在感,有人凭借文字的排列组合展露才华谋取物欲……这都没问题,都无可厚非,而冬霓却自以为幸运地认为“文学让我找到灵魂的皈依”,她深知“文学对于我的意义更多的是安放灵魂,修正内心,传递真善美,在生命的渡河中,为自己,为他人,做一个摆渡者,从荒莽的此岸,渡到花开的彼岸。我相信,文学会让痛苦成为一种救赎,让幸福成为一盏明灯”。这种特立独行,这种孤高,这种清越,这种对文学敬畏的情结和精神力量使人感佩,也许这就是她自我价值的文化密码以及经营文字的控制模板吧。因此她从自己的文学世界出发,抵达现实世界的各个角落,乡情、友情、亲情,生活的斑斓多彩和五味杂陈都涌现笔端。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用两支笔写作,一支笔写散文,一支笔写评论,两支笔互为伯仲,用自己的才情和慧眼游走于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之间。

不可或缺的是,黄龙汉先生的序言堪称字字珠玑,给《时光倒影》精准地勾勒出一道绚丽的光影,彰显着提携、奖掖文学后进的伯乐胸襟和人文情怀。

朋友们,坐下来,静下来,读读《时光倒影》,读读梁冬霓。

文字:李一安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