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教博会”征文集萃|教博会上的烛光——我与教博会的书法教育情缘

编者按

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是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由高校主办、指向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服务我国教育实践、倡导公益精神的教育盛会。自2015年启动以来,教博会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公益为底色、以创新为内核,累计展示了上万项国内外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国际资源”的协同创新生态,吸引了超百万观众与专业参与者,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和中国教育创新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2025年11月15日至17日,第七届教博会将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根据教博会组委会的整体安排,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教育期刊,《中国教师》杂志承担了本届教博会会刊的出版工作。为迎接第七届教博会的召开,本刊特别策划了“‘我’与教博会:见证·参与·畅想”主题征文活动,邀请历届参与者、观察者、受益者以文字记录与教博会的深度链接。这些故事里,有教育理想主义的坚守,有创新实践的突破,有跨界合作的惊喜,更有对未来教育的无限期许。现选发部分文章,试图还原这场智慧盛宴中那些动人的成长瞬间。

教博会上的烛光——我与教博会的书法教育情缘

文/寇学臣

“烛光计划”,取其“烛光虽微,终将燎原”之意。自2013年发起这个计划,我便怀着一个朴素的梦想:以一束微光,照亮乡村书法教育的角落,让每个孩子都能提笔挥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而我未曾想到,教博会会成为让这束微光汇聚成星河的最广阔平台。我与教博会,因书法教育而结下深厚情缘,这是一段关于见证、参与和畅想的旅程。

一、见证:光之所及,皆是风景

2023年11月,珠海,第六届教博会。当我带着“烛光计划·探索乡村书法教育暨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径”成果走进人头攒动的展馆时,内心充满忐忑与期待。书法教育在众多科技创新成果中会显得“传统”吗?它能引起同行们的共鸣吗?

很快,我的疑虑被打消。我们的展位始终吸引着大批教育同人驻足。他们有的对“义捐、义讲、义培、义评”(以下简称“四义”)的公益模式频频点头,有的对辐射全国多个省市区的数据深感惊讶,更多的是拿起手机,认真拍下我们的成果画册和联系方式。我仿佛看到,一颗颗关注乡村美育、关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火种,在这里被点燃。

更令我震撼的,是“烛光计划·数字化赋能乡村书法教育发展论坛”的现场。来自天南海北、深耕一线的校长和教师们齐聚一堂。当贵州省安龙县普坪镇戈塘初级中学校长陈远立动情地说“‘烛光计划’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四大难题”,当吉林省公主岭市大岭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奚国印赞扬这份“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当种子教师代表用“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来形容他们的收获时,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博会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的窗口,更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它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教育孤岛紧密相连,让每一种坚守都不再孤单。

论坛结束时,四川省宜宾市凉水井实验学校的领导现场与我们达成协议,决定加入“烛光计划”大家庭。那一刻,我见证了一束光如何照亮另一束光,一条路如何连接另一条路。教博会让“烛光”照得更远,也让它的光芒被更多人看见。

二、参与:追光而行,亦成为光

作为“烛光计划”的发起人,我不仅是教博会的见证者,更是深度参与者。这份参与,让我对教博会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

为了这场盛会,我们团队精心筹备数月。如何将我们十年探索的“烛光模式”清晰呈现?如何在论坛上引发真正具有建设性的讨论?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当我站在论坛的主席台上,看到台下专家凝神倾听、校长们奋笔疾书时,我深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分享的不仅是“四义”精准帮扶经验,更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一种“高校引领、政社协同、品牌辐射”的机制创新。

在与无数参观者、参展商的交流中,我也是一名学习者。我看到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个性化学习,了解了科学教育的前沿动向,感受到了教育者们澎湃的激情与创造力。教博会于我,如同一所永远开放的大学,它让我跳出书法教育的领域,从更广阔的教育创新视野反观自己的事业,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启发。

我带着“烛光”而来,教博会却让我收获了整片阳光。它让我坚信,教育的真谛正是如此:你永远不是独行的点灯人,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追光者,最终都能被彼此照亮,共同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磅礴力量。

三、畅想:光明同行,照见未来

回首与教博会的情缘,皆是感恩;展望未来的道路,更是充满期待。

今年的教博会,“一体两翼六品:构建乡村书法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样态”再次入选。这既是对我们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畅想,在2025年11月的珠海,我们能分享更多来自一线、饱含温度的实践案例,能展示AI技术赋能书法教学的最新探索,能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探讨如何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

我心中“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兼具科技力量与人文温度的教育。我畅想,“烛光计划”能借助教博会这个“教育硅谷”和“全球视野窗口”,链接更多元的资源,不仅惠及国内乡村,更能沿着“一带一路”,将汉字书法的魅力播撒到更远的地方,让中华文化的烛光,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星光。

作者简介

寇学臣

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烛光计划”发起人,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河北省青年五四奖章等。长期致力于书法教育的研究、实践与推广,主持的“烛光计划”等公益项目惠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受益师生达300余万人次。

第七届教博会官方报名通道已经开启,观众、媒体可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填写信息报名参会。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彭晶
“我与教博会”征文集萃|教博会上的烛光——我与教博会的书法教育情缘
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 2025-11-11 17:52

编者按

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是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由高校主办、指向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服务我国教育实践、倡导公益精神的教育盛会。自2015年启动以来,教博会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公益为底色、以创新为内核,累计展示了上万项国内外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国际资源”的协同创新生态,吸引了超百万观众与专业参与者,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和中国教育创新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2025年11月15日至17日,第七届教博会将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根据教博会组委会的整体安排,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教育期刊,《中国教师》杂志承担了本届教博会会刊的出版工作。为迎接第七届教博会的召开,本刊特别策划了“‘我’与教博会:见证·参与·畅想”主题征文活动,邀请历届参与者、观察者、受益者以文字记录与教博会的深度链接。这些故事里,有教育理想主义的坚守,有创新实践的突破,有跨界合作的惊喜,更有对未来教育的无限期许。现选发部分文章,试图还原这场智慧盛宴中那些动人的成长瞬间。

教博会上的烛光——我与教博会的书法教育情缘

文/寇学臣

“烛光计划”,取其“烛光虽微,终将燎原”之意。自2013年发起这个计划,我便怀着一个朴素的梦想:以一束微光,照亮乡村书法教育的角落,让每个孩子都能提笔挥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而我未曾想到,教博会会成为让这束微光汇聚成星河的最广阔平台。我与教博会,因书法教育而结下深厚情缘,这是一段关于见证、参与和畅想的旅程。

一、见证:光之所及,皆是风景

2023年11月,珠海,第六届教博会。当我带着“烛光计划·探索乡村书法教育暨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径”成果走进人头攒动的展馆时,内心充满忐忑与期待。书法教育在众多科技创新成果中会显得“传统”吗?它能引起同行们的共鸣吗?

很快,我的疑虑被打消。我们的展位始终吸引着大批教育同人驻足。他们有的对“义捐、义讲、义培、义评”(以下简称“四义”)的公益模式频频点头,有的对辐射全国多个省市区的数据深感惊讶,更多的是拿起手机,认真拍下我们的成果画册和联系方式。我仿佛看到,一颗颗关注乡村美育、关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火种,在这里被点燃。

更令我震撼的,是“烛光计划·数字化赋能乡村书法教育发展论坛”的现场。来自天南海北、深耕一线的校长和教师们齐聚一堂。当贵州省安龙县普坪镇戈塘初级中学校长陈远立动情地说“‘烛光计划’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四大难题”,当吉林省公主岭市大岭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奚国印赞扬这份“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当种子教师代表用“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来形容他们的收获时,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博会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的窗口,更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它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教育孤岛紧密相连,让每一种坚守都不再孤单。

论坛结束时,四川省宜宾市凉水井实验学校的领导现场与我们达成协议,决定加入“烛光计划”大家庭。那一刻,我见证了一束光如何照亮另一束光,一条路如何连接另一条路。教博会让“烛光”照得更远,也让它的光芒被更多人看见。

二、参与:追光而行,亦成为光

作为“烛光计划”的发起人,我不仅是教博会的见证者,更是深度参与者。这份参与,让我对教博会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

为了这场盛会,我们团队精心筹备数月。如何将我们十年探索的“烛光模式”清晰呈现?如何在论坛上引发真正具有建设性的讨论?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当我站在论坛的主席台上,看到台下专家凝神倾听、校长们奋笔疾书时,我深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分享的不仅是“四义”精准帮扶经验,更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一种“高校引领、政社协同、品牌辐射”的机制创新。

在与无数参观者、参展商的交流中,我也是一名学习者。我看到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个性化学习,了解了科学教育的前沿动向,感受到了教育者们澎湃的激情与创造力。教博会于我,如同一所永远开放的大学,它让我跳出书法教育的领域,从更广阔的教育创新视野反观自己的事业,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启发。

我带着“烛光”而来,教博会却让我收获了整片阳光。它让我坚信,教育的真谛正是如此:你永远不是独行的点灯人,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追光者,最终都能被彼此照亮,共同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磅礴力量。

三、畅想:光明同行,照见未来

回首与教博会的情缘,皆是感恩;展望未来的道路,更是充满期待。

今年的教博会,“一体两翼六品:构建乡村书法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样态”再次入选。这既是对我们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畅想,在2025年11月的珠海,我们能分享更多来自一线、饱含温度的实践案例,能展示AI技术赋能书法教学的最新探索,能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探讨如何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

我心中“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兼具科技力量与人文温度的教育。我畅想,“烛光计划”能借助教博会这个“教育硅谷”和“全球视野窗口”,链接更多元的资源,不仅惠及国内乡村,更能沿着“一带一路”,将汉字书法的魅力播撒到更远的地方,让中华文化的烛光,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星光。

作者简介

寇学臣

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烛光计划”发起人,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河北省青年五四奖章等。长期致力于书法教育的研究、实践与推广,主持的“烛光计划”等公益项目惠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受益师生达300余万人次。

第七届教博会官方报名通道已经开启,观众、媒体可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填写信息报名参会。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