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振华
2025-11-19 09:39
古韵新声不息
八甲村素有团结友爱的良好民风。“八甲”之名,源远流长。古时候盗抢匪患猖獗,黄杨山附近24个自然村每3个自然村组成“一甲”,每当哪个村发生匪患,就敲响警示锣鼓,其他“甲”的村民便纷纷前来支援。
在汉坑村“升平应瑞”牌坊下,69岁的村民吴和达向游客讲述着该村270多年的发展史。这座牌坊原建于清代,朝廷为表彰该村一位先祖五世同堂上慈下孝而立,上世纪60年代被人为毁坏,近年来经挖掘找到原来的部分结构后于2023年重建。
“作为珠海中山等地的客家吴氏的发源地,常常有吴氏宗亲,包括港澳同胞甚至海外侨胞前来我们村寻根问祖。”吴和达说,弘扬优良家风、传承传统美德,村里的文化底蕴悠长,而近年来村容村貌的改善,更让该村成为热门打卡地。
“这咸茶,喝了健胃;这糍粑,吃了暖心。”汉坑村78岁、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吴金好经常向游客展示客家传统美食“糍粑”和“咸茶”手艺,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品尝、拍照。
而该村87岁的客家山歌传承人吴老伯,依然能用苍劲的嗓音,打着竹板哼唱古老的山歌。“以前这些山歌没多少人注意,而如今越来越多人专程来听我唱,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非遗传承。”吴老伯说,“还有学校专门组织学生来学。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会一直唱下去。”
走进石门坑村,仿佛瞬间从现实踏入色彩的童话。原本单调、斑驳的农房外墙,被一幅幅巨大的创意墙绘所覆盖。在这里,神话人物与岭南佳果同框,栩栩如生的锦鲤在墙面上“游动”。
“这些创意墙绘一下子把村里的文艺范给提升起来了。”该村村民小组长陈志强脸上满是自豪,今年荔枝成熟季,许多游客循着墙绘来拍照,村民果园的荔枝销售一空。
这场“老墙的文艺复兴”,源于“百千万校地通”项目。
今年3月,八甲村依托“百千万校地通”项目对接平台和“十校联十镇”政策,联合岭南师范学院在石门坑开展“石衬秀壁·门绽新画”墙绘项目。高校师生以画笔为媒,将斗门的非遗文化、荔枝产业、历史故事等本土元素与时尚动漫IP结合,创作了40多幅主题墙绘。
一位参与创作的学生表示:“我们想做的,是让古老文化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活’起来,让每一面墙都会讲故事。”
活力点亮乡村
八甲村党委委员梁漫丽介绍,近年来,村里引入3780万元社会资金对排山古村落实施保护与环境提升工程,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近10个商家前来租用夯土墙房改造民宿,带动了当地民宿经济发展。
如今,位于八甲村黄沙坑村的美食城项目也正在加紧推进。项目将招募餐饮、休闲、娱乐相关业态商家,整合村内原有知名餐饮、特色美食,打造八甲特色美食商圈。
“以前村里没有人气,现在不一样喽。”60岁的村民赵月嫦笑着说。她在一家名为“里苑”的精品民宿找到了工作。民宿店长华丽英介绍,他们租用了8栋村民的土夯老屋改造成客房,周末及节假日入住率达八成以上。
同样开心的还有村民李大兵。他原来在斗门知名企业旭日集团打工,后来回乡创业,在石门坑村村头显眼位置开了一家经销旭日品牌“白兔瓷砖”的门店,村里游客的增多也带旺了他的瓷砖销售。
“百千万校地通”项目持续为乡村赋能。近年来,八甲村还携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珠海科技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高校提升荔枝品牌形象,邀请师生参与该村荔枝产品的包装设计和荔枝logo品牌设计,拍摄相关宣传视频,提高该村荔枝品牌知名度。
夕阳西下,站在八甲村高处眺望。远处,龙山工业园区灯火初上,与村里古建筑的轮廓灯交相辉映;近处,连片的荔枝林在晚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预言着来年的丰收。那条贯穿全村的黄杨大道如同一条流动的动脉,将城市的活力注入乡村,也将乡村的韵味传向远方。
走在八甲村的夯土墙与创意彩绘之间,我仿佛听见了时光的对话。社会资本的注入、高校师生的创意、返乡青年的活力,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八甲村深厚的文化土壤,让古老基因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表达。从近乎无人问津到成为网红打卡地,从农产品滞销到本地品牌出圈,八甲村完成惊人蜕变——乡村振兴不是让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成为更好的自己。
八甲村位于斗门镇南端,黄杨大道从中穿过,周边有斗门镇“一山一街一寺一温泉”等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邻近龙山工业园区。全村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有12个自然村,包括排山、黄沙坑、旧赤、新赤、田边、狮山、新村仔、田心、东兴、石门坑、牛办塘、汉坑等,分为14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约8300人。八甲村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与村史故事丰富多样。
古韵新声不息
八甲村素有团结友爱的良好民风。“八甲”之名,源远流长。古时候盗抢匪患猖獗,黄杨山附近24个自然村每3个自然村组成“一甲”,每当哪个村发生匪患,就敲响警示锣鼓,其他“甲”的村民便纷纷前来支援。
在汉坑村“升平应瑞”牌坊下,69岁的村民吴和达向游客讲述着该村270多年的发展史。这座牌坊原建于清代,朝廷为表彰该村一位先祖五世同堂上慈下孝而立,上世纪60年代被人为毁坏,近年来经挖掘找到原来的部分结构后于2023年重建。
“作为珠海中山等地的客家吴氏的发源地,常常有吴氏宗亲,包括港澳同胞甚至海外侨胞前来我们村寻根问祖。”吴和达说,弘扬优良家风、传承传统美德,村里的文化底蕴悠长,而近年来村容村貌的改善,更让该村成为热门打卡地。
“这咸茶,喝了健胃;这糍粑,吃了暖心。”汉坑村78岁、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吴金好经常向游客展示客家传统美食“糍粑”和“咸茶”手艺,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品尝、拍照。
而该村87岁的客家山歌传承人吴老伯,依然能用苍劲的嗓音,打着竹板哼唱古老的山歌。“以前这些山歌没多少人注意,而如今越来越多人专程来听我唱,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非遗传承。”吴老伯说,“还有学校专门组织学生来学。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会一直唱下去。”
走进石门坑村,仿佛瞬间从现实踏入色彩的童话。原本单调、斑驳的农房外墙,被一幅幅巨大的创意墙绘所覆盖。在这里,神话人物与岭南佳果同框,栩栩如生的锦鲤在墙面上“游动”。
“这些创意墙绘一下子把村里的文艺范给提升起来了。”该村村民小组长陈志强脸上满是自豪,今年荔枝成熟季,许多游客循着墙绘来拍照,村民果园的荔枝销售一空。
这场“老墙的文艺复兴”,源于“百千万校地通”项目。
今年3月,八甲村依托“百千万校地通”项目对接平台和“十校联十镇”政策,联合岭南师范学院在石门坑开展“石衬秀壁·门绽新画”墙绘项目。高校师生以画笔为媒,将斗门的非遗文化、荔枝产业、历史故事等本土元素与时尚动漫IP结合,创作了40多幅主题墙绘。
一位参与创作的学生表示:“我们想做的,是让古老文化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活’起来,让每一面墙都会讲故事。”
活力点亮乡村
八甲村党委委员梁漫丽介绍,近年来,村里引入3780万元社会资金对排山古村落实施保护与环境提升工程,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近10个商家前来租用夯土墙房改造民宿,带动了当地民宿经济发展。
如今,位于八甲村黄沙坑村的美食城项目也正在加紧推进。项目将招募餐饮、休闲、娱乐相关业态商家,整合村内原有知名餐饮、特色美食,打造八甲特色美食商圈。
“以前村里没有人气,现在不一样喽。”60岁的村民赵月嫦笑着说。她在一家名为“里苑”的精品民宿找到了工作。民宿店长华丽英介绍,他们租用了8栋村民的土夯老屋改造成客房,周末及节假日入住率达八成以上。
同样开心的还有村民李大兵。他原来在斗门知名企业旭日集团打工,后来回乡创业,在石门坑村村头显眼位置开了一家经销旭日品牌“白兔瓷砖”的门店,村里游客的增多也带旺了他的瓷砖销售。
“百千万校地通”项目持续为乡村赋能。近年来,八甲村还携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珠海科技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高校提升荔枝品牌形象,邀请师生参与该村荔枝产品的包装设计和荔枝logo品牌设计,拍摄相关宣传视频,提高该村荔枝品牌知名度。
夕阳西下,站在八甲村高处眺望。远处,龙山工业园区灯火初上,与村里古建筑的轮廓灯交相辉映;近处,连片的荔枝林在晚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预言着来年的丰收。那条贯穿全村的黄杨大道如同一条流动的动脉,将城市的活力注入乡村,也将乡村的韵味传向远方。
走在八甲村的夯土墙与创意彩绘之间,我仿佛听见了时光的对话。社会资本的注入、高校师生的创意、返乡青年的活力,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八甲村深厚的文化土壤,让古老基因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表达。从近乎无人问津到成为网红打卡地,从农产品滞销到本地品牌出圈,八甲村完成惊人蜕变——乡村振兴不是让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成为更好的自己。
八甲村位于斗门镇南端,黄杨大道从中穿过,周边有斗门镇“一山一街一寺一温泉”等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邻近龙山工业园区。全村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有12个自然村,包括排山、黄沙坑、旧赤、新赤、田边、狮山、新村仔、田心、东兴、石门坑、牛办塘、汉坑等,分为14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约8300人。八甲村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与村史故事丰富多样。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