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名家走笔珠海,闪亮城市文学,名家笔下的珠海(第二季)启动

tqb2024032810.jpg

编者按:3月28日,在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创刊两周年之际,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传媒集团启动“名家笔下的珠海”(第二季)活动。

 

28日至31日,文学名家蒋子龙、潘军、曹元勇、田瑛、林森、包倬、卢一萍、王漫曦、张琳等应邀参加文学名家珠海行采风活动,参与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创刊两周年活动暨艺术林揭幕仪式,前往东澳岛及斗门荔山、网山、夏村等地采风,将以文学的目光解读珠海,以如椽之笔书写珠海。《湾韵》专栏《名人笔下的珠海》将连续刊发各位大家的精品力作,并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散”得聚精会神

□蒋子龙

10tqb0328010_002_01_b.jpg

蒋子龙 1941年生于河北省沧州,曾任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奖。代表作有《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农民帝国》等。201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4卷本《蒋子龙文集》。

散文是一种非常自由又非常讲究的文体,自由就体现在一个“散”字上,可记事,可抒情,可写人。然而,写散文之难,也在这个“散”字上,既要“散”得汪洋恣肆,又要谨严精美;既要“散”得自由舒张、辞赡韵美,又要意境深邃、夭矫奇崛。所以过去的散文宁失之矫饰,也绝不平淡浅易,散文必须是美文。形散神凝,形散识深,总之要散得聚精会神、荡气回肠。

 

这也是中国的散文传统所要求的。中国自古重散文,先秦诸子皆文章大家,既异彩纷呈,又谨严深奥。《史记》更是开“论人之先河、立叙述之风范”。魏晋辞赋,华美峻拔;韩愈散文,足起“八代之衰”。以后的欧阳修、苏东坡、三袁、桐城派直至鲁迅、林语堂等等,哪个时代没有散文圣手?中国有这般辉煌的散文传统,难怪在一片“文学被边缘化”的抱怨声中,散文却有足够的定力,能保持应有的生命力。

 

或许,今天的“散文活跃”,与社会现实有关。现代人心散,神散,情散,事散,而散文虽散,却要提供真情,提供一点思想、一点智慧,甚至是一点事实。笔随心,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顺笔流淌,感觉应笔而生。完全自然,完全诚实,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相契合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篇幅可长可短,立意可庄可谐,题材无所不包,天地君亲师,神仙老虎狗……这正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最为灵活便捷地反映了现代人掩藏在散漫外表下的紧张、浮躁和不信任情绪。

 

因此,写散文要“眼富”。这是收藏家的语汇,见多识广才能练就火眼金睛,在造假术能以假乱真、古玩珍宝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情势下能辨出真假。“眼富”自然要得益于阅读和行走,识以学深,无须多言。行走是从无字句处读书,有好奇之心,好奇才行走、观察、思索,或惊讶,或感动,或受益,都是一种收获。

 

比如,也在散文之列的“游记”,“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直至终结,不过就是一场旅行。既然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旅行者,不写游记岂不是对不起自己?旅行是人生经历,更是文学不可缺少的经历。作家在精神上永远是个“行者”,当作家真的被“家”困住、舒舒服服享受“家”的种种安逸,那他的全部创作生命就结束了。

 

人一旦进入真正的大自然,会有一种朝圣的感觉。整个人从里到外都得到净化,有时抱住一棵大树或躺在地上,想哭想笑想歌……谢天谢地,我们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被糟踏。大自然不需要人类,是人类离不开大自然,进入好的自然环境,你会感到亲近、安逸。进入破坏严重的生态环境,你会感到恐怖,感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我从来不单纯地写自然生态,不是为了写大自然而去看大自然,没有受到震慑或启发的自然生态,我不写。我对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或对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的人,天生有一种好感和敬重。什么时候想起他们,心里都有一种亲切感。我的视野、境界、文字,似乎就是随着写散文一点点地打开、扩充,记录下自己觉得不应该忘记的感受。散文就是私人心路历程的收藏。

 

散文、随笔记述的都是一些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而真实的人物与事件别有魅力,常常能给人以更强烈的冲击。有的难得一见,一见难忘;有的百闻不如一见,获益良多;有的虽无缘谋面,却似曾相识,企盼一见……世间最能打动人的,还是人的故事。所以才有许多的“一见如故”“一见钟情”……

 

现实生活永远大于文学艺术,但不能大得让文学创作知难而退,或躲在远处仰视、漠视,乃至鄙视。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坛,现实题材的创作都不可缺席。而散文是一种对生活、对自己有一种更直接的真实意义,从中可清晰地看出作者思想脉络的走向。

 

散文写作让我生出一种充实感,没有错过这个繁杂多变的时期,以一种最直接、最真实的文学方式,记录下了社会现象、众生相,以及自己的心理镜象。散文随笔没有负我。因写了许多散文随笔,我也不负自己的文学观。

 

现在的写城市的潘军

□ 李洁非

10tqb0328010_003_01_b.jpg

潘军 1957年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之“白”“蓝”“红”三部曲、《死刑报告》,以及《潘军小说文本》(6卷)、《潘军作品》(3卷)、《潘军文集》(10卷)、《潘军小说典藏》(7卷)等,并译介多种文字,多次获奖。其话剧作品有《地下》《断桥》《合同婚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霸王歌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并先后赴日本、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埃及、以色列等国演出,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自编自导的长篇电视剧有《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惊天阴谋》《粉墨》《虎口拔牙》《分界线》等。

 

先锋小说式微后,它的主要作者们,都换了别种笔墨以适时势,同时也求新的开拓。比如潘军,在到南方短暂地生活几年后重新操觚,就迷上了城市叙事,我在《城市像框》里提到过他。回想起来,那里面谈论的作家,几乎尽属“新生代”,以前先锋派身份介入城市叙事这么一个颇具时尚色彩领域的,似乎只有潘军。去年,终于见着他本人的时候,我发现这并非偶然——他精神上有一种跟城市时代和城市文学一样的年轻的因素。

 

说城市文学有时尚色彩,其实是中国的特定情形。1994年后,这类写作在中国渐渐兴起以来,其间的弄潮者,差不多都是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尽管潘军精神中仍然有一种很年轻的力量(这是他得以把握城市叙事的前提),但如果说他跟“新生代”们之间有着某种“价值沟”,我以为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在先锋时代摸爬滚打出来的作家,与眼前这么一个十足市场化的时代之间,不可能水乳交融。他的“年轻”,使他能够应付这个时代所提出的各种挑战,而不至于在自我封闭中拒绝或躲避这些挑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会顺从地接受这个时代的一切价值观念,与之完全融为一体,特别是那些“时尚”性质的东西。这一点,我自认为看得很准。

 

因此,在目前既繁花似锦又颇令人感到风格单调的城市文学叙事中间,潘军的作品却显出了足够的个性。至关重要的是,在潘军的城市叙事里,人没有沦为种种“城市时尚”的代码。

 

潘军笔下的城市人形形色色、面目各异,但作为艺术化的对象,他们仍然表现出了某种能够说明作者叙述倾向和深度一致的特征。这个特征,我以为是人物的存在多被置于其各自的内心秘密中。作者透过对这类秘密的剥茧式描写,朝城市的诸种内在而暧昧的本质挺进。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文学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渐备气候以来,一般的作者们,要么像年轻的新生代那样,过多地为城市化的种种外部表征所迷惑而失察于人性,亦即真实的个体生命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异性,要么像某些年龄稍长的作者那样徒以道德偏见视世,过多地纠缠于简单化的社会批判。这一切,都表明城市化在我们的经验和价值观方面都是一种十分陌生的事物,以至于我们并不能如实地看待它,而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将它想象化和传奇化,把它描绘成一种令人惊异的富于夸张风格的东西。但是,潘军的城市叙事,却不多见地越出了这之外。

 

这自非偶然。其实,先锋派时的潘军,其笔触就特别具有一种城市意味(虽然未必是在写城市),这一点,与别的先锋作家(例如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不大相同;或者说,这是一位很适合去读解城市的小说家。现在的写城市的潘军,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某种意义上是隐性的城市风格与显性的城市叙事合二为一的产物。我想,他之所以那么深地走进了城市人的内心,其实也首先是他更深地走进了自己的内心。这样一种走进,辅之以他先锋派的语言余韵和视点,使潘军的城市小说在哲学、文化和感觉方式上迥异于所有同类创作。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现在的写城市的潘军的特殊性,没有第二个人可以重复他,的确没有。

 

曹元勇

10tqb0328010_001_01_b.jpg

出版人、翻译家。河北灵寿人,生于1967年,大学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郑州大学文艺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出版工作,曾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为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兼上海分社社长。策划出版有《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草婴译)、《莫言作品典藏大系》(26卷)、《张承志文集》(12卷)、《阿来作品系列》以及《双头鹰经典丛书》等数百种图书;责任编辑的长篇小说《蛙》《江南三部曲》先后获第八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曾获“2013年上海领军人才”“深圳读书月2019年度十大文学好书·年度致敬出版人”等荣誉。 出版有评论随笔集《聚焦与印象》(201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美人鱼的眼神》(201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作品《蛇的诱惑——穆旦诗文选》(1999年珠海出版社)和《通往自由之路——罗素在中国》(2009年江西高校出版社)。 另有翻译作品多部,包括:《海浪》(弗吉尼亚·伍尔夫著,200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爱经全书》(奥维德著,2005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曼弗雷德 该隐——拜伦诗剧两部》(拜伦著,2007年华夏出版社)、《丛林之书》(吉卜林著,2007年华夏出版社)、《已知的世界》(与卢肖慧合译,爱德华·P·琼斯著,201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马尔特手记》(里尔克著,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老无所依》(科马克·麦卡锡著,201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黑色唱片》(哈尼夫·库雷西著,2012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米洛拉德·帕维奇著,201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风的内侧》(米洛拉德·帕维奇著,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等。

田瑛

10tqb0328010_001_02_b.jpg

《花城》杂志原主编,作家。迄今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龙脉》《大太阳》《生还》,散文集《未来的袓先》。主要作品有:《大太阳》《炊烟起处》《早期的稼穑》《生还》《未来的祖先》等。被评论界誉为写出了另一种湘西。

王漫曦

10tqb0328010_001_03_b.jpg

1980年公开发表小说。主要短中篇小说有《风雪之夜》《包红指甲的女人》《野山情》《尕花儿》《蓝色的舌头》《长子的愤怒》《被太阳晒过的地方》《火飞翔》《乡村红十字》《乡村NBA》《来生要做一条鱼》《陪读时代》《百年心语》等;长篇小说有《租借生命》《尕西姆·马和福》《海原大地震记》。散文有《泾源小录》《泾源速描》《我浪须弥山》《洪水从秋天走过》《黄海绿岛》《让朝代说话》《水想活着》等。长篇纪实文集有《三遇集》。 《包红指甲的女人》1986年获宁夏四地市文学大奖赛优秀作品奖、《远眺西海固战争》部分文字入选鄂版初中教材、北京市教育局高中部试卷考题;《三遇集——1920年海原地摇了》被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等馆收藏。 原创影视作品有四集电视连续剧《花儿四季》(1998年)、电视专题片《安宁的家园》《吴忠山河》、七集电视连续剧《公家人》(获第七届金鹰奖)等。 2012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优秀电影工作者”奖励。1989年参加全国青创会。

张琳

10tqb0328010_001_04_b.jpg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安徽文学院第五届签约作家。1986年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发表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清明》《飞天》《四川文学》《朔方》《广西文学》《广州文艺》《北方文学》等文学期刊,有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作家文摘》《新世纪文学选刊》《微型小说月报》《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等刊转载。曾获各级文学奖项近10次。 作为一名资深文学编辑,编辑的文学作品转载率在全国文学编辑中名列前茅,最近几年编辑的文学作品每年转载量都不下70篇次。 曾任少儿科技杂志社副总编辑、《安徽文学》编辑部主任。现为《安徽文学》编辑。

林森

10tqb0328010_001_05_b.jpg

一级作家,《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作协副主席。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钟山》《作家》《芙蓉》《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海文化》《南方文坛》《扬子江文学评论》等刊,入选各类年度选本及各文学排行榜等。出版著作有《小镇》《捧一个冰椰子度过漫长夏日》《海风今岁寒》《唯水年轻》《小镇及其他》《书空录》《海里岸上》《关关雎鸠》《岛》《海岛的忧郁》《乡野之神》等。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人民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北京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等。

卢一萍
10tqb0328010_001_06_b.jpg

作家、编辑,1972年10月出生,四川南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军旅26年,足迹遍及西部,原成都军区文艺创作室副主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新寓言”四部曲《激情王国》《我的绝代佳人》《白山》《少水鱼》,小说集《帕米尔情歌》《天堂湾》《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荒漠》《名叫月光的骏马》《无名之地》,随笔集《世界屋脊之书》,长篇非虚构作品《八千湘女上天山》《祭奠阿里》等三十余部。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上海文学奖、四川文学奖等,作品曾入选鸭子周刊2017年十大小说、收获文学榜、芙蓉文学双年榜。现任《青年作家》副主编。

风和影:虚构的世界

□包倬

10tqb0328010_004_01_b.jpg

包倬 1980年生于四川凉山,彝族。2002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见于《人民文学》《十月》《钟山》《江南》《天涯》《山花》《芙蓉》《北京文学》等刊。出版有小说集《沉默》《十寻》《路边的西西弗斯》《风吹白云飘》等。曾获《长江文艺》双年奖、云南文学奖、边疆文学奖、滇池文学奖等。现居昆明,《滇池》文学杂志主编。

1996年夏天,中国西南某小县城。少年口出狂言,说要当一名作家。金庸、古龙、梁羽生、鲁迅、雪莱、普希金……在心里默数这些名字,没超过十人。少时立志,像随意撒向大地的种子,没想却落地生了根。

 

写了20年,回头一看,吓一跳。世间的路千万条,我怎么就成了一名写作者?牛犊顶橡树。这样的惊诧,自卑和自信杂糅。记得余华在某次演讲中坦言,自己在写作之前并无群书可博览,而是边读边写。这话让我内心稍安。

 

写作是踽踽独行。关门、关窗、拉上窗帘、调暗灯光,与其说是聚气,不如说是虔诚。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汉字有灵。屈原是那个时代的巫师。所以,当我面对键盘,恍若面对千军万马。在某个时刻,某个地方,脑海里闪过某些话语,以文记之。下一秒,你会疑惑,我怎么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如果你有过丢失文档的经历,就会知道,除了电脑软件,你几乎无法恢复先前的文字。屏息敛声,独钓寒江雪,上钩的鱼儿是这条,而不是那条。那条没上钩的鱼是否存在?我并不知道。

 

所以,我理解的写作,是捕风,是捉影。风无形,近似于虚构。微风、轻风、狂风、飓风,这一步步的证实,是小说写作。那么,影子呢?没有光,没有镜面,影子藏匿何处?招来风和影,搭建虚构的世界。人间大梦一场,不过以虚为实。

 

可我们还得热烈地活着。活在别人的故事里。是文字替代我们,去到肉身无法抵达之地。文学是幻术。你是蒲松龄笔下的鬼,你是早上醒来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你是傻瓜吉姆佩尔,你是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无数个你,在文字里活着,不朽。保罗·奥斯特写《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理查德·耶茨写《十一种孤独》,可我想说,文学,让我们不再孤独。

 

看过一部伊朗电影《让风带着我起飞》,像极了我的写作状态。怀抱玻璃,跌跌撞撞,在风和内心之间做着较量。踽踽独行,深一脚浅一脚,有时候走向沼泽泥潭,有时候走向春暖花开。让我迷恋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

 

我理解的写作是抵达,是一个魔术师的弄假成真。而语言、技巧、形式,魔术师比小说家更懂。像一个道场,铙儿钹儿一起响,且有余音绕梁。然后呢?这是一个从文者一生的难题。

 

像爬一座高山,视野越来越开阔,空气越来越稀薄,人越来越渺小。高天在上,高峰在上。是翻越,还是当作背景?这才是一个写作者一生的宿命。

1234.jpg

attachment_17112471445299.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田海
湾韵|名家走笔珠海,闪亮城市文学,名家笔下的珠海(第二季)启动
珠海特区报 2024-03-28 10:23

tqb2024032810.jpg

编者按:3月28日,在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创刊两周年之际,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传媒集团启动“名家笔下的珠海”(第二季)活动。

 

28日至31日,文学名家蒋子龙、潘军、曹元勇、田瑛、林森、包倬、卢一萍、王漫曦、张琳等应邀参加文学名家珠海行采风活动,参与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创刊两周年活动暨艺术林揭幕仪式,前往东澳岛及斗门荔山、网山、夏村等地采风,将以文学的目光解读珠海,以如椽之笔书写珠海。《湾韵》专栏《名人笔下的珠海》将连续刊发各位大家的精品力作,并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散”得聚精会神

□蒋子龙

10tqb0328010_002_01_b.jpg

蒋子龙 1941年生于河北省沧州,曾任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奖。代表作有《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农民帝国》等。201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4卷本《蒋子龙文集》。

散文是一种非常自由又非常讲究的文体,自由就体现在一个“散”字上,可记事,可抒情,可写人。然而,写散文之难,也在这个“散”字上,既要“散”得汪洋恣肆,又要谨严精美;既要“散”得自由舒张、辞赡韵美,又要意境深邃、夭矫奇崛。所以过去的散文宁失之矫饰,也绝不平淡浅易,散文必须是美文。形散神凝,形散识深,总之要散得聚精会神、荡气回肠。

 

这也是中国的散文传统所要求的。中国自古重散文,先秦诸子皆文章大家,既异彩纷呈,又谨严深奥。《史记》更是开“论人之先河、立叙述之风范”。魏晋辞赋,华美峻拔;韩愈散文,足起“八代之衰”。以后的欧阳修、苏东坡、三袁、桐城派直至鲁迅、林语堂等等,哪个时代没有散文圣手?中国有这般辉煌的散文传统,难怪在一片“文学被边缘化”的抱怨声中,散文却有足够的定力,能保持应有的生命力。

 

或许,今天的“散文活跃”,与社会现实有关。现代人心散,神散,情散,事散,而散文虽散,却要提供真情,提供一点思想、一点智慧,甚至是一点事实。笔随心,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顺笔流淌,感觉应笔而生。完全自然,完全诚实,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相契合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篇幅可长可短,立意可庄可谐,题材无所不包,天地君亲师,神仙老虎狗……这正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最为灵活便捷地反映了现代人掩藏在散漫外表下的紧张、浮躁和不信任情绪。

 

因此,写散文要“眼富”。这是收藏家的语汇,见多识广才能练就火眼金睛,在造假术能以假乱真、古玩珍宝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情势下能辨出真假。“眼富”自然要得益于阅读和行走,识以学深,无须多言。行走是从无字句处读书,有好奇之心,好奇才行走、观察、思索,或惊讶,或感动,或受益,都是一种收获。

 

比如,也在散文之列的“游记”,“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直至终结,不过就是一场旅行。既然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旅行者,不写游记岂不是对不起自己?旅行是人生经历,更是文学不可缺少的经历。作家在精神上永远是个“行者”,当作家真的被“家”困住、舒舒服服享受“家”的种种安逸,那他的全部创作生命就结束了。

 

人一旦进入真正的大自然,会有一种朝圣的感觉。整个人从里到外都得到净化,有时抱住一棵大树或躺在地上,想哭想笑想歌……谢天谢地,我们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被糟踏。大自然不需要人类,是人类离不开大自然,进入好的自然环境,你会感到亲近、安逸。进入破坏严重的生态环境,你会感到恐怖,感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我从来不单纯地写自然生态,不是为了写大自然而去看大自然,没有受到震慑或启发的自然生态,我不写。我对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或对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的人,天生有一种好感和敬重。什么时候想起他们,心里都有一种亲切感。我的视野、境界、文字,似乎就是随着写散文一点点地打开、扩充,记录下自己觉得不应该忘记的感受。散文就是私人心路历程的收藏。

 

散文、随笔记述的都是一些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而真实的人物与事件别有魅力,常常能给人以更强烈的冲击。有的难得一见,一见难忘;有的百闻不如一见,获益良多;有的虽无缘谋面,却似曾相识,企盼一见……世间最能打动人的,还是人的故事。所以才有许多的“一见如故”“一见钟情”……

 

现实生活永远大于文学艺术,但不能大得让文学创作知难而退,或躲在远处仰视、漠视,乃至鄙视。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坛,现实题材的创作都不可缺席。而散文是一种对生活、对自己有一种更直接的真实意义,从中可清晰地看出作者思想脉络的走向。

 

散文写作让我生出一种充实感,没有错过这个繁杂多变的时期,以一种最直接、最真实的文学方式,记录下了社会现象、众生相,以及自己的心理镜象。散文随笔没有负我。因写了许多散文随笔,我也不负自己的文学观。

 

现在的写城市的潘军

□ 李洁非

10tqb0328010_003_01_b.jpg

潘军 1957年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之“白”“蓝”“红”三部曲、《死刑报告》,以及《潘军小说文本》(6卷)、《潘军作品》(3卷)、《潘军文集》(10卷)、《潘军小说典藏》(7卷)等,并译介多种文字,多次获奖。其话剧作品有《地下》《断桥》《合同婚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霸王歌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并先后赴日本、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埃及、以色列等国演出,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自编自导的长篇电视剧有《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惊天阴谋》《粉墨》《虎口拔牙》《分界线》等。

 

先锋小说式微后,它的主要作者们,都换了别种笔墨以适时势,同时也求新的开拓。比如潘军,在到南方短暂地生活几年后重新操觚,就迷上了城市叙事,我在《城市像框》里提到过他。回想起来,那里面谈论的作家,几乎尽属“新生代”,以前先锋派身份介入城市叙事这么一个颇具时尚色彩领域的,似乎只有潘军。去年,终于见着他本人的时候,我发现这并非偶然——他精神上有一种跟城市时代和城市文学一样的年轻的因素。

 

说城市文学有时尚色彩,其实是中国的特定情形。1994年后,这类写作在中国渐渐兴起以来,其间的弄潮者,差不多都是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尽管潘军精神中仍然有一种很年轻的力量(这是他得以把握城市叙事的前提),但如果说他跟“新生代”们之间有着某种“价值沟”,我以为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在先锋时代摸爬滚打出来的作家,与眼前这么一个十足市场化的时代之间,不可能水乳交融。他的“年轻”,使他能够应付这个时代所提出的各种挑战,而不至于在自我封闭中拒绝或躲避这些挑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会顺从地接受这个时代的一切价值观念,与之完全融为一体,特别是那些“时尚”性质的东西。这一点,我自认为看得很准。

 

因此,在目前既繁花似锦又颇令人感到风格单调的城市文学叙事中间,潘军的作品却显出了足够的个性。至关重要的是,在潘军的城市叙事里,人没有沦为种种“城市时尚”的代码。

 

潘军笔下的城市人形形色色、面目各异,但作为艺术化的对象,他们仍然表现出了某种能够说明作者叙述倾向和深度一致的特征。这个特征,我以为是人物的存在多被置于其各自的内心秘密中。作者透过对这类秘密的剥茧式描写,朝城市的诸种内在而暧昧的本质挺进。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文学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渐备气候以来,一般的作者们,要么像年轻的新生代那样,过多地为城市化的种种外部表征所迷惑而失察于人性,亦即真实的个体生命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异性,要么像某些年龄稍长的作者那样徒以道德偏见视世,过多地纠缠于简单化的社会批判。这一切,都表明城市化在我们的经验和价值观方面都是一种十分陌生的事物,以至于我们并不能如实地看待它,而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将它想象化和传奇化,把它描绘成一种令人惊异的富于夸张风格的东西。但是,潘军的城市叙事,却不多见地越出了这之外。

 

这自非偶然。其实,先锋派时的潘军,其笔触就特别具有一种城市意味(虽然未必是在写城市),这一点,与别的先锋作家(例如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不大相同;或者说,这是一位很适合去读解城市的小说家。现在的写城市的潘军,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某种意义上是隐性的城市风格与显性的城市叙事合二为一的产物。我想,他之所以那么深地走进了城市人的内心,其实也首先是他更深地走进了自己的内心。这样一种走进,辅之以他先锋派的语言余韵和视点,使潘军的城市小说在哲学、文化和感觉方式上迥异于所有同类创作。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现在的写城市的潘军的特殊性,没有第二个人可以重复他,的确没有。

 

曹元勇

10tqb0328010_001_01_b.jpg

出版人、翻译家。河北灵寿人,生于1967年,大学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郑州大学文艺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出版工作,曾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为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兼上海分社社长。策划出版有《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草婴译)、《莫言作品典藏大系》(26卷)、《张承志文集》(12卷)、《阿来作品系列》以及《双头鹰经典丛书》等数百种图书;责任编辑的长篇小说《蛙》《江南三部曲》先后获第八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曾获“2013年上海领军人才”“深圳读书月2019年度十大文学好书·年度致敬出版人”等荣誉。 出版有评论随笔集《聚焦与印象》(201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美人鱼的眼神》(201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作品《蛇的诱惑——穆旦诗文选》(1999年珠海出版社)和《通往自由之路——罗素在中国》(2009年江西高校出版社)。 另有翻译作品多部,包括:《海浪》(弗吉尼亚·伍尔夫著,200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爱经全书》(奥维德著,2005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曼弗雷德 该隐——拜伦诗剧两部》(拜伦著,2007年华夏出版社)、《丛林之书》(吉卜林著,2007年华夏出版社)、《已知的世界》(与卢肖慧合译,爱德华·P·琼斯著,201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马尔特手记》(里尔克著,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老无所依》(科马克·麦卡锡著,201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黑色唱片》(哈尼夫·库雷西著,2012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米洛拉德·帕维奇著,201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风的内侧》(米洛拉德·帕维奇著,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等。

田瑛

10tqb0328010_001_02_b.jpg

《花城》杂志原主编,作家。迄今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龙脉》《大太阳》《生还》,散文集《未来的袓先》。主要作品有:《大太阳》《炊烟起处》《早期的稼穑》《生还》《未来的祖先》等。被评论界誉为写出了另一种湘西。

王漫曦

10tqb0328010_001_03_b.jpg

1980年公开发表小说。主要短中篇小说有《风雪之夜》《包红指甲的女人》《野山情》《尕花儿》《蓝色的舌头》《长子的愤怒》《被太阳晒过的地方》《火飞翔》《乡村红十字》《乡村NBA》《来生要做一条鱼》《陪读时代》《百年心语》等;长篇小说有《租借生命》《尕西姆·马和福》《海原大地震记》。散文有《泾源小录》《泾源速描》《我浪须弥山》《洪水从秋天走过》《黄海绿岛》《让朝代说话》《水想活着》等。长篇纪实文集有《三遇集》。 《包红指甲的女人》1986年获宁夏四地市文学大奖赛优秀作品奖、《远眺西海固战争》部分文字入选鄂版初中教材、北京市教育局高中部试卷考题;《三遇集——1920年海原地摇了》被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等馆收藏。 原创影视作品有四集电视连续剧《花儿四季》(1998年)、电视专题片《安宁的家园》《吴忠山河》、七集电视连续剧《公家人》(获第七届金鹰奖)等。 2012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优秀电影工作者”奖励。1989年参加全国青创会。

张琳

10tqb0328010_001_04_b.jpg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安徽文学院第五届签约作家。1986年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发表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清明》《飞天》《四川文学》《朔方》《广西文学》《广州文艺》《北方文学》等文学期刊,有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作家文摘》《新世纪文学选刊》《微型小说月报》《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等刊转载。曾获各级文学奖项近10次。 作为一名资深文学编辑,编辑的文学作品转载率在全国文学编辑中名列前茅,最近几年编辑的文学作品每年转载量都不下70篇次。 曾任少儿科技杂志社副总编辑、《安徽文学》编辑部主任。现为《安徽文学》编辑。

林森

10tqb0328010_001_05_b.jpg

一级作家,《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作协副主席。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钟山》《作家》《芙蓉》《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海文化》《南方文坛》《扬子江文学评论》等刊,入选各类年度选本及各文学排行榜等。出版著作有《小镇》《捧一个冰椰子度过漫长夏日》《海风今岁寒》《唯水年轻》《小镇及其他》《书空录》《海里岸上》《关关雎鸠》《岛》《海岛的忧郁》《乡野之神》等。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人民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北京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等。

卢一萍
10tqb0328010_001_06_b.jpg

作家、编辑,1972年10月出生,四川南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军旅26年,足迹遍及西部,原成都军区文艺创作室副主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新寓言”四部曲《激情王国》《我的绝代佳人》《白山》《少水鱼》,小说集《帕米尔情歌》《天堂湾》《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荒漠》《名叫月光的骏马》《无名之地》,随笔集《世界屋脊之书》,长篇非虚构作品《八千湘女上天山》《祭奠阿里》等三十余部。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上海文学奖、四川文学奖等,作品曾入选鸭子周刊2017年十大小说、收获文学榜、芙蓉文学双年榜。现任《青年作家》副主编。

风和影:虚构的世界

□包倬

10tqb0328010_004_01_b.jpg

包倬 1980年生于四川凉山,彝族。2002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见于《人民文学》《十月》《钟山》《江南》《天涯》《山花》《芙蓉》《北京文学》等刊。出版有小说集《沉默》《十寻》《路边的西西弗斯》《风吹白云飘》等。曾获《长江文艺》双年奖、云南文学奖、边疆文学奖、滇池文学奖等。现居昆明,《滇池》文学杂志主编。

1996年夏天,中国西南某小县城。少年口出狂言,说要当一名作家。金庸、古龙、梁羽生、鲁迅、雪莱、普希金……在心里默数这些名字,没超过十人。少时立志,像随意撒向大地的种子,没想却落地生了根。

 

写了20年,回头一看,吓一跳。世间的路千万条,我怎么就成了一名写作者?牛犊顶橡树。这样的惊诧,自卑和自信杂糅。记得余华在某次演讲中坦言,自己在写作之前并无群书可博览,而是边读边写。这话让我内心稍安。

 

写作是踽踽独行。关门、关窗、拉上窗帘、调暗灯光,与其说是聚气,不如说是虔诚。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汉字有灵。屈原是那个时代的巫师。所以,当我面对键盘,恍若面对千军万马。在某个时刻,某个地方,脑海里闪过某些话语,以文记之。下一秒,你会疑惑,我怎么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如果你有过丢失文档的经历,就会知道,除了电脑软件,你几乎无法恢复先前的文字。屏息敛声,独钓寒江雪,上钩的鱼儿是这条,而不是那条。那条没上钩的鱼是否存在?我并不知道。

 

所以,我理解的写作,是捕风,是捉影。风无形,近似于虚构。微风、轻风、狂风、飓风,这一步步的证实,是小说写作。那么,影子呢?没有光,没有镜面,影子藏匿何处?招来风和影,搭建虚构的世界。人间大梦一场,不过以虚为实。

 

可我们还得热烈地活着。活在别人的故事里。是文字替代我们,去到肉身无法抵达之地。文学是幻术。你是蒲松龄笔下的鬼,你是早上醒来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你是傻瓜吉姆佩尔,你是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无数个你,在文字里活着,不朽。保罗·奥斯特写《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理查德·耶茨写《十一种孤独》,可我想说,文学,让我们不再孤独。

 

看过一部伊朗电影《让风带着我起飞》,像极了我的写作状态。怀抱玻璃,跌跌撞撞,在风和内心之间做着较量。踽踽独行,深一脚浅一脚,有时候走向沼泽泥潭,有时候走向春暖花开。让我迷恋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

 

我理解的写作是抵达,是一个魔术师的弄假成真。而语言、技巧、形式,魔术师比小说家更懂。像一个道场,铙儿钹儿一起响,且有余音绕梁。然后呢?这是一个从文者一生的难题。

 

像爬一座高山,视野越来越开阔,空气越来越稀薄,人越来越渺小。高天在上,高峰在上。是翻越,还是当作背景?这才是一个写作者一生的宿命。

1234.jpg

attachment_17112471445299.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