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这天一大早,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校的班级群或家校群里,想必是叮咚声不断,各类祝福老师的话语、表情包发个不停;现实中,各种庆祝教师节的活动也是丰富多样……全国教育大会就于9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的关心重视和尊重呵护。
尊师重教是我国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不管是不是在教师节,以各种形式来表达对于教师的尊重和爱戴,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动。
但是,怎样才是真正的尊师重教呢?是教师节当天的满满祝福,是遇见老师的鞠躬敬礼,还是教师优先的社会礼遇……
尊师重教,尊重是内核。这种尊重应该是对教师职业发自内心的认同、爱戴和尊敬,是要从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等多方面给予的认可和保障。政府给予教师稳定的待遇保障是尊重;社会面向教师推出的各种优先或丰富礼遇,是尊重;家长学生送上的节日祝福、手制贺卡同样也是尊重……表达尊重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但内核都是建立在“事实认同”之上的共鸣共情共振,是已经融入大众日常的良好习惯。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有些家长的做法显得过于刻意。不管老师在微信等家校群里说什么,下面都是整齐划一的回复或夸奖,即便老师注明不需回复,仍然如此,似乎不夸不足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不迎合几句不足以表现自己的爱戴之情。还有些学校的家委会甚至逢年过节,都要组织家长购买礼物送给老师,美其名曰“送温暖”……这样的行为着实有些“过火”,从某种角度来说,更是对教师形象的严重损害!
这些“过火”的行为之所以会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不少家长对于教师职业缺乏更深入的了解,个别不良教师破坏了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毋庸讳言,教育行业里也是鱼龙混杂——有些人师德败坏,看人下菜;有些人教育手段落后,只会体罚、苛责学生;有些人爱听好话,听不得批评指正……虽然各地教育部门都有及时处置,但在网络时代,一点点质疑都可能无限放大。再加上,有些家长习惯于拿“人情社会”的一些不良行为来参照与老师的沟通互动:要不认为某位老师对自家孩子缺乏关注,是礼不到位;要不就说老师对孩子管得太严了,是刻意针对……这就容易导致师生沟通的“人情化”“金钱化”等不良倾向。
由此而言,尊师重教,理解和沟通是必要的基础,同时,还要大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要通过更丰富有效的家校联动,让学生、家长与老师、学校之间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认知和理解,摒弃那些不必要的表面功夫,齐心构建认可度更高、支持性更好、互动性更强的协同教育机制,共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师职业绽放更为纯净的教育之光。
推崇尊师重教,内心的认同和尊重,与外在的特有形式和仪式感同样重要。只有内外兼具,方能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生态。事实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着形式不同的尊师重教习俗,比如在咱们珠海的长沙社区,就有“卢相公诞”这样的传统民俗。社区居民们通过祭拜“卢相公”这位当地教书育人的先贤,开展点朱砂、舞龙醒狮等活动,以此表达对于老师的纪念和尊重。这一民俗还入选了珠海市香洲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一代又一代的当地居民得以在活动中传承优良传统,不断强化教育认知和实践。这,正是外在仪式感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效能,就如同中秋吃月饼、春节吃饺子一般的意味深长。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则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如何让这一优良传统持续地传承下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撑,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全方位提高和保障教师的地位、待遇和权益,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减轻他们不必要的任务负担,使其更好地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之中,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培养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9月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这天一大早,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校的班级群或家校群里,想必是叮咚声不断,各类祝福老师的话语、表情包发个不停;现实中,各种庆祝教师节的活动也是丰富多样……全国教育大会就于9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的关心重视和尊重呵护。
尊师重教是我国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不管是不是在教师节,以各种形式来表达对于教师的尊重和爱戴,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动。
但是,怎样才是真正的尊师重教呢?是教师节当天的满满祝福,是遇见老师的鞠躬敬礼,还是教师优先的社会礼遇……
尊师重教,尊重是内核。这种尊重应该是对教师职业发自内心的认同、爱戴和尊敬,是要从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等多方面给予的认可和保障。政府给予教师稳定的待遇保障是尊重;社会面向教师推出的各种优先或丰富礼遇,是尊重;家长学生送上的节日祝福、手制贺卡同样也是尊重……表达尊重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但内核都是建立在“事实认同”之上的共鸣共情共振,是已经融入大众日常的良好习惯。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有些家长的做法显得过于刻意。不管老师在微信等家校群里说什么,下面都是整齐划一的回复或夸奖,即便老师注明不需回复,仍然如此,似乎不夸不足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不迎合几句不足以表现自己的爱戴之情。还有些学校的家委会甚至逢年过节,都要组织家长购买礼物送给老师,美其名曰“送温暖”……这样的行为着实有些“过火”,从某种角度来说,更是对教师形象的严重损害!
这些“过火”的行为之所以会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不少家长对于教师职业缺乏更深入的了解,个别不良教师破坏了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毋庸讳言,教育行业里也是鱼龙混杂——有些人师德败坏,看人下菜;有些人教育手段落后,只会体罚、苛责学生;有些人爱听好话,听不得批评指正……虽然各地教育部门都有及时处置,但在网络时代,一点点质疑都可能无限放大。再加上,有些家长习惯于拿“人情社会”的一些不良行为来参照与老师的沟通互动:要不认为某位老师对自家孩子缺乏关注,是礼不到位;要不就说老师对孩子管得太严了,是刻意针对……这就容易导致师生沟通的“人情化”“金钱化”等不良倾向。
由此而言,尊师重教,理解和沟通是必要的基础,同时,还要大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要通过更丰富有效的家校联动,让学生、家长与老师、学校之间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认知和理解,摒弃那些不必要的表面功夫,齐心构建认可度更高、支持性更好、互动性更强的协同教育机制,共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师职业绽放更为纯净的教育之光。
推崇尊师重教,内心的认同和尊重,与外在的特有形式和仪式感同样重要。只有内外兼具,方能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生态。事实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着形式不同的尊师重教习俗,比如在咱们珠海的长沙社区,就有“卢相公诞”这样的传统民俗。社区居民们通过祭拜“卢相公”这位当地教书育人的先贤,开展点朱砂、舞龙醒狮等活动,以此表达对于老师的纪念和尊重。这一民俗还入选了珠海市香洲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一代又一代的当地居民得以在活动中传承优良传统,不断强化教育认知和实践。这,正是外在仪式感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效能,就如同中秋吃月饼、春节吃饺子一般的意味深长。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则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如何让这一优良传统持续地传承下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撑,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全方位提高和保障教师的地位、待遇和权益,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减轻他们不必要的任务负担,使其更好地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之中,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培养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