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桥生
走过不少城市的滨江、滨海路,只有珠海直接名为情侣路;很多城市也有所谓客厅、阳台之说,只有珠海直接以此来命名。珠海是低调含蓄的,又分明是热烈大胆的,金风王露一相逢,便是致命的诱惑,让人欲罢不能。
眼前的香炉湾,如此宁静,又充盈着魅惑。卷起的浪花,一浪接着一浪,如琴弦一般,拍勾振滑,拢捻抹挑,奏响着悠柔而缠绵的小夜曲,在风中絮语,在月下沉吟。没有银瓶乍破,不见狂飙突起,这沉吟,这絮语,是大海的脉搏在跳动,并无一刻的消歇,绵绵用力,澎湃着无限的激情,动人心魄。
穿过情侣路上横跨的天桥,便是那片半月形的海湾沙滩。沙滩宽约百米,在灯火的夜色中延展,泛着金黄的光泽。这片沙滩,据说是借鉴了地中海边巴塞罗那的人工沙滩经验而打造。细腻,柔软,漫步其上,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柔与熨贴令人陶醉。
偶一回首,身后留下的长长脚印,已经淹没在层叠错乱的足履步痕中,分不出彼此。夜月朦胧,一时竟恍惚起来,那密密匝匝的印痕,可不像极了下午刚刚在珠海博物馆里看到的宝镜湾史前岩画?有船,有波浪,有鸟、兽、鱼、云,有各种人物造型,图案密集而复杂,简单又神秘。人类的每次活动,有意或无意,总难免留存在某个时间的罅隙里,蕴藏在某份天书密码中,等待被看见或破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又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位长裙美女,正举起手机,以大海为背景自拍。高挑的身材,与远处的珠海渔女雕像相映成趣。左前侧是野狸岛,灯火阑珊处,便是珠海的新地标大剧院,一大一小两个“贝壳”,故称“日月贝”。“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珠海的浪漫,由来有自,无处不在。
沿岸璀璨连绵的灯火,倒映在粼粼波光里,动荡,摇曳,将半月形的海湾镶嵌成一条硕大的金链。渔女雕像与大剧院恰好是这条金链的两个端点,仿佛以此为支点,挥舞着长长的绳链,在海面与夜空中甩出一道道圆圈。圆圈的近端在海岸线,在情侣路,远端便是横贯于苍茫海面上的港珠澳大桥。
海浪由远及近,又由近推远,有节奏地冲刷着海滩,让挥动的绳链从不停歇。嬉水的游人们,踏着海浪的节奏,欢笑,打闹。像是两支高超水准的比赛队伍,在相互竞逐。水推着水,人挨着人,潮来人往,潮退人进,看谁跳得高,比谁跳得好,互不相让,乐此不疲。
远处的港珠澳大桥,在灯光的勾勒下曼妙伸延。每一盏灯火都像是宇宙中的星辰,引领我们去探询。灯火的颜色定时变换,大桥也便以夜色为掩护,一次次换装。每一次回眸都是焕然全新的装扮,长虹飞架,浮光跃金,如玉宇琼楼,似天上宫阙。
这天上宫阙,我们是在白天乘风而往的。在蓝海豚人工岛上,兴奋的大家,就像站在巨轮的甲板上,惊奇地辨认着四周一处处景观地标;更像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阳台,一座海上的阳台,无限美景,尽收眼底——近在咫尺的香港大屿山,海天之际横贯珠江口的另一条大动脉深中通道,看到了情侣路、日月贝,看到了香港赤鱲角机场空港繁忙的起降景象。
我打开手机相机,最大限度拉近,拍录下一架飞机降落的全过程。看着飞机的后轮、前轮依次着地,滑翔,停稳,就像是飞行员在给我们上课、演示。曾经在英国希思罗机场看到过类似的起飞过程,完整的降落则是第一次,历历就在眼前。未曾想到,我的第一次港珠澳大桥游,获得的是这样一份感受。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正是生活的日常。
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有一篇小说《阳台》。主人公居住在群山之中的一座老式农舍,他专门建造了一个阳台。从阳台望过去,他看到山上有一片像是魔圈的地方,他想象那就是仙女的居所。他想象那仙境,决心去往那里。等他走到那里时,发现那里住着的不过是凡人。住在那里的“仙女”告诉他,山下那所大理石房子长期以来都是她观看和想象的对象,她觉得能够住在那座房子里的人一定非常幸福。
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阳台,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麦尔维尔的智慧正在于发现了这么一个具有象征性的空间意象。他写道:
我喜欢阳台,它兼具室内的舒适和户外的自由。
在这个信仰式微、膝盖虚软的时代,我们得有阳台,还得有椅子。
够了。再也不用驾起帆船驶向仙境,我就坚守在阳台上好了。这是我的豪华包厢,这个环形露天剧场,我的圣卡罗大剧院。是啊,布景很神奇——幻想也够完美。
我们得有阳台,城市得有阳台。在珠海的城市阳台,还藏有一间闹中取静的书房——百岛书房。宽大的落地窗,以纯白和橡木原色为主色调,水流般的线条设计,简约时尚,面朝大海,四季花开。人们可以在里面随意找个地方当椅子,也可以像图书馆中一样免费借阅,在全城图书馆中通借通还。
在书房的中心书架上,摆放有珠海特区报《湾韵》副刊的多种文章结集,随手取阅,看到不少名家手笔。我突然就想,媒体的副刊,不也正是一座文化的阳台吗?一家有格调品味的媒体副刊,正是这座城市风景最美的文化空间、文化阳台。
我们得有这样的阳台,更得坚守住这样的阳台。
陈桥生 文学博士,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出版有《粤派传媒批评》《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刘宋诗歌研究》等专著多部。获冰心散文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
□ 贺绫声
春暖花香,木棉如火焰般一簇簇燃点到湛蓝天空去,让早已迷失于四季的鸟,站在枝桠上吸啜春意盎然的好时光。医院旁的木棉树,看透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率先开个灿烂,虽然花朵大得骇人,却美得正气、健康,静静地打量着这座小城,给予活在阴雨绵绵日子里的人一种鼓舞。
三月初的清晨,我从梦中醒来,瞥见医院内各色人种的人生底色,有红的,蓝的,紫的,白的,缤纷如一个花花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却是一朵凋零一朵盛放,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睡在隔壁病床的小孩,他的妈妈每天拿着绘本,看着他苍白的脸,念念有词,我被她的美丽感动了。他们似乎在用一个童话故事,去抵御一个遗憾的世界。
这时,阳光打在他俩身上,我看到窗外的英雄树伸出了双手,拥抱着许多失落的心灵,火烈烈的,非常温暖。恍惚之间,我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在医院公交站和我说过的话:“懂得欣赏树的花开花落不同状态,才能淡然面对不可知的命运。”
贺绫声 澳门诗人,中国作协会员。著有诗集《如果爱情像诗般阅读》《所有悲哀是眼睛,喜欢光》等。
□ 张建春
一些年打牌,斗地主,甩上几牌,太潮总是输,太潮自我解嘲,说:我名字不好,潮,还太潮,又潮了。潮是输的意思。
太潮幽默,为人忠厚,文字好,还能吃得大亏、小亏,我们都喜欢他。
一天,我在外地,一女文友向我求助,说是孩子和表姐出走,不见了。我和公安联系,又打电话给太潮。太潮二话不说,驾车前往,四处寻找。女文友是外地人,需要人帮上一把,太潮和另一女文友一直忙到深夜,直至把孩子找回,又驾车把女文友送回家,才长长叹了口气,说:晚饭忘了吃。
那些年,常坐太潮的车,太潮的车开得稳,还不时有妙语,让人心的块垒一而再的破除而去。
太潮是外地人,但沉浸在肥西之中,写了不少反映肥西的好文字。他的散文,和气又深刻,他的小说,在平静的叙述中,却异峰突起。太潮曾为我《疯子大凤》写过评论,评论发表见报后我才知道,编辑后来对我说:太潮的文字老道,有风骨。
太潮是个作家,作品不是很多,但一篇是一篇,篇篇见精神,篇篇有格局。
有几年文学活动多,太潮多是执行者,他乐于奉献,做好服务,从不大惊小怪,身边总是团团围着许多人。妙语连珠的太潮,大受欢迎。
太潮本位是名高级教师,教书育人,远近有名声,还在学校担任教研副主任。早年,宣传部门要调他去工作,太潮没同意,说:喜欢当个教书匠,喜欢孩子们。
太潮对岳父母特别孝敬。太潮的岳母是我小学时的恩师,岳父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太潮把岳父母当父母,端茶送水,给岳父母洗脚按摩,陪晚年的岳父唱京戏,尽心尽力地为岳父母养老送终,所有的表现就是个最贴心的儿子。太潮年迈的岳父不止一次说过:一辈子最最得意的事,做得最对的事,就是把女儿嫁给了太潮。半边之子,实在是好。
五年前,太潮生了重病,一帮文友谋划着去看望他。太潮一律拒绝,不让人去看望,怕给文友增添麻烦。但太潮一直在文友的微信群中,还时而冒个泡,表达要回归创作队伍的愿望。文友们也不忘记太潮,有活动和聚会,总要喊上他一声,遗憾的是太潮一次也没能参加。
五年多的时间,太潮的消息不断,一时说好多了,一时说情况不好。文友们关心他,也揪心于他。
约在2021年的初夏,在一个刚雨过的早晨,我骑电动车上班,过潭冲河公园,远远地看到一个削瘦的身影,我认出是太潮,太潮似乎也看见了我,但他匆匆转身走开了。
回头再回头,我连人带车栽倒了。
我很是自责,车开快点,或许能和太潮说上几句话的。后来有朋友和我说:太潮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身体的完美,思想的完美,文字的完美,工作的完美……都是必须的。说:太潮想完美地和人对话。
我理解,完美是太潮的追求。
我跌了一跤,臂和腿上都破了皮流了血,但记下了一个场景——早晨的天空,有碎阳铺下,一个瘦削的身影,对着一池荷吐纳,花影荷影微动,削瘦的身影临风,有仙意,画面美好,如诗,如赞。
太潮也是一首诗,虽短,却行行真切。
突然就得到消息,太潮走了,走在秋天栾树花黄、果红、叶绿的日子。心陡自沉重,短时间里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话也说不出,不知说什么好,悲伤,悲戚,悲恸,还是其他什么什么的……都去一边,只知念叨两个字:太潮。
太潮是好人,好人是太潮的标配。
太潮去世前,拉着爱人的手不舍地说:只想活着,为你留盏灯。
这盏灯,何止是仅为爱人留的。
长涕而泪流,在送别太潮的路上,我和几个文友一直说太潮,太潮人好,文好,也喝得一口好酒。
太潮在人间醉过,不止一次地醉过,醉过山水,醉过人文,醉过清醒,醉过混沌,醉过俗世,醉过阳春白雪,醉过下里巴人……还醉过自己,一个沉醉在爱中的人,不醉也是难。
太潮一路走好。
张建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诗歌集《向阳草暖》等。曾获安徽省社科奖(文学类)、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等。
□ 李 皓
选择一个日子,譬如深秋
选择一座山,譬如蒲石河
我们不去看看司空见惯的枫叶
我们去寻找那个一直住在山里
传说中的神仙
漫山枫叶一定是神仙的花衣裳
只需轻轻掀开一角
就露出她流水般滑润的肌肤
被山泉和鸟鸣洗过的石头
就是神仙乌黑传神的眼睛
那些石头在水里瞪着我
我就在草绿的苔藓上滑落
跌进一段神话里的爱情
沿着五角枫叶的脉络
哪一个走向都是迷途
流水拉住我的手
不管是溯源而上还是顺流而下
我都与一些诡异的笑容背道而驰
而那个怎么也看不清真容的神仙
却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飘在天上的石头
像一个不速之客的抵达
你的来意令人生疑
你显然不是来补天的
你是来给一条秋天的河流
添堵,或者生乱的
你行将就木的脸色
让这个垂死挣扎的秋天
有一种腐朽的味道
乌云里的夕阳,多么
像一朵插在牛粪上的鲜花
诡异的笑容里带着明媚的羞愧
醉眼朦胧的时候
我根本不看月亮,只看
恩师炯炯有神的眼
那是胡家沟的山泉
宠辱不惊
滤掉了生命里所有的杂质
幽深,藏着蓝
天光极好
没有一丝云影
瓜果熟透的时候
都有一种天高云淡的境界
三层楼是胡家沟最高的楼
这里没有高山却让我仰止
站在一个腰杆很直的人身边
风是可以看得见的
有风有水的地方
住的都是神仙
友人们都在念叨恩师的胡子
而松树的叶子从不曾谢落
一幅意外得到的书法作品
“真水无香”藏着生命的密码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每一朵格桑花上都住着滚雷的涛声
于我而言,狮子山
显然是来助兴的
台风和乌云在今天际会
风雨是我多年的积蓄
没有人能离开风的呼唤
牵引,助推,摧毁,建构
进退两难的中年
在一场大风中左右摇摆
风过处,生命如杯盘般狼藉
狮子始终站在风口浪尖
一头狮子带来不完美的风暴
十万头狮子带来一头雾水
简直就像一场戛然而止的孽缘
知了的争吵也不再那么激烈了
秋字当头!秋蝉
和秋后的蚂蚱命运没什么两样
我不再对难捱的夏日出卖心虚
有着浅浅淡云的天空让我心安理得
再也没有什么能让我挥汗如雨
我以为我是风
其实我是一株草
一岁一枯荣
更可恨的是:风吹向哪里
我的倔强的头颅都会不由自主地
歪向哪里
清晨的露珠是我的眼泪
只是被这个多雨的夏天浸泡得
没了盐的咸味
李皓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资深媒体人,文学硕士,一级作家。现供职于大连新闻传媒集团。
□ 王怀凌
樱桃红了,桑葚紫了
麦子将黄未黄
路边寂寞的摊点
和眼巴巴的守摊人一言难尽
民俗小院里的玉兰白得动容
松柏绿着,银杏绿着,青冈木绿着
每一棵大树都仿佛道行深远
每一份陪伴仿佛功德圆满
这些盘根错节、枝叶繁茂的大树
合力托举一片天空
暑气上升,草木俯首人间
微风吹过竹林,每一片叶子都自带福音
这是草木的国度,秩序的国度,道的国度
而我刚从干旱少雨的西海固出发,
又逃离溽闷燠热的长安
疲惫的行囊塞满疑问
沿途众多虚构的山水,
并未引起我的近忧或远虑
追逐和遗忘并驾齐驱
我贪恋美色
而人间荒凉
唯此草木安静,时光从容,
幼小的生灵快乐繁殖
不光是38度的热浪。叶子沸腾
花朵沸腾,汉服与唐装
热情的柏油路面车轮滚滚
不光是白天,还有夜晚
不光是钟鼓楼、大雁塔、古城墙
回民巷、骡马市、大唐芙蓉园、不夜城
酒肆、烤肉摊、泡馍店、面食馆
市声鼎沸
不光是游客,本地人
公主和贵妃同样大汗淋漓
不光是西京医院、唐都医院、陕西中医药医院
人潮汹涌
挤躟着跳入沸腾的生活之水
我像热锅上的蚂蚁,
只要一日无恙,便一日不慌张
医院窗口排着长队
陕西人,河南人,山西人,甘肃人,宁夏人
轮椅或拐杖
扶墙的虚弱与扭曲的意志
梯厢内满负荷病痛、焦虑和希望
从早到晚,一刻钟也不停歇
一刻钟也不属于自己
繁忙的景象
让人迷惑——
这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多病魔缠身的人
狂草的黄河,有力透纸背的法度和笔走龙蛇的洒脱
当它在鄂尔多斯高原腹地慢了下来
浓墨重彩地写下一个委婉的象形文字
一个字便是一句震耳发聩的疑问
问苍天
问大地
问鬼神
问万物
问时光几许,人生几何
岸边匆忙的行人和阴谋的垂钓者又有几人知道答案
起伏的山峦终究抵挡不住自然艺术的水袖
河水汤汤,一部分随波逐流奔向诗和远方
一部分被根系和泥土挽留
慌张的行程,在此,有了舒缓的
迂回,和独属于一条河流的透气口
王怀凌 在《诗刊》《十月》《青年文学》等发表诗歌、散文、短篇小说。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出版诗集《大地清唱》《草木春秋》等。中国作协会员、宁夏诗歌学会会长。
□ 陈桥生
走过不少城市的滨江、滨海路,只有珠海直接名为情侣路;很多城市也有所谓客厅、阳台之说,只有珠海直接以此来命名。珠海是低调含蓄的,又分明是热烈大胆的,金风王露一相逢,便是致命的诱惑,让人欲罢不能。
眼前的香炉湾,如此宁静,又充盈着魅惑。卷起的浪花,一浪接着一浪,如琴弦一般,拍勾振滑,拢捻抹挑,奏响着悠柔而缠绵的小夜曲,在风中絮语,在月下沉吟。没有银瓶乍破,不见狂飙突起,这沉吟,这絮语,是大海的脉搏在跳动,并无一刻的消歇,绵绵用力,澎湃着无限的激情,动人心魄。
穿过情侣路上横跨的天桥,便是那片半月形的海湾沙滩。沙滩宽约百米,在灯火的夜色中延展,泛着金黄的光泽。这片沙滩,据说是借鉴了地中海边巴塞罗那的人工沙滩经验而打造。细腻,柔软,漫步其上,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柔与熨贴令人陶醉。
偶一回首,身后留下的长长脚印,已经淹没在层叠错乱的足履步痕中,分不出彼此。夜月朦胧,一时竟恍惚起来,那密密匝匝的印痕,可不像极了下午刚刚在珠海博物馆里看到的宝镜湾史前岩画?有船,有波浪,有鸟、兽、鱼、云,有各种人物造型,图案密集而复杂,简单又神秘。人类的每次活动,有意或无意,总难免留存在某个时间的罅隙里,蕴藏在某份天书密码中,等待被看见或破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又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位长裙美女,正举起手机,以大海为背景自拍。高挑的身材,与远处的珠海渔女雕像相映成趣。左前侧是野狸岛,灯火阑珊处,便是珠海的新地标大剧院,一大一小两个“贝壳”,故称“日月贝”。“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珠海的浪漫,由来有自,无处不在。
沿岸璀璨连绵的灯火,倒映在粼粼波光里,动荡,摇曳,将半月形的海湾镶嵌成一条硕大的金链。渔女雕像与大剧院恰好是这条金链的两个端点,仿佛以此为支点,挥舞着长长的绳链,在海面与夜空中甩出一道道圆圈。圆圈的近端在海岸线,在情侣路,远端便是横贯于苍茫海面上的港珠澳大桥。
海浪由远及近,又由近推远,有节奏地冲刷着海滩,让挥动的绳链从不停歇。嬉水的游人们,踏着海浪的节奏,欢笑,打闹。像是两支高超水准的比赛队伍,在相互竞逐。水推着水,人挨着人,潮来人往,潮退人进,看谁跳得高,比谁跳得好,互不相让,乐此不疲。
远处的港珠澳大桥,在灯光的勾勒下曼妙伸延。每一盏灯火都像是宇宙中的星辰,引领我们去探询。灯火的颜色定时变换,大桥也便以夜色为掩护,一次次换装。每一次回眸都是焕然全新的装扮,长虹飞架,浮光跃金,如玉宇琼楼,似天上宫阙。
这天上宫阙,我们是在白天乘风而往的。在蓝海豚人工岛上,兴奋的大家,就像站在巨轮的甲板上,惊奇地辨认着四周一处处景观地标;更像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阳台,一座海上的阳台,无限美景,尽收眼底——近在咫尺的香港大屿山,海天之际横贯珠江口的另一条大动脉深中通道,看到了情侣路、日月贝,看到了香港赤鱲角机场空港繁忙的起降景象。
我打开手机相机,最大限度拉近,拍录下一架飞机降落的全过程。看着飞机的后轮、前轮依次着地,滑翔,停稳,就像是飞行员在给我们上课、演示。曾经在英国希思罗机场看到过类似的起飞过程,完整的降落则是第一次,历历就在眼前。未曾想到,我的第一次港珠澳大桥游,获得的是这样一份感受。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正是生活的日常。
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有一篇小说《阳台》。主人公居住在群山之中的一座老式农舍,他专门建造了一个阳台。从阳台望过去,他看到山上有一片像是魔圈的地方,他想象那就是仙女的居所。他想象那仙境,决心去往那里。等他走到那里时,发现那里住着的不过是凡人。住在那里的“仙女”告诉他,山下那所大理石房子长期以来都是她观看和想象的对象,她觉得能够住在那座房子里的人一定非常幸福。
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阳台,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麦尔维尔的智慧正在于发现了这么一个具有象征性的空间意象。他写道:
我喜欢阳台,它兼具室内的舒适和户外的自由。
在这个信仰式微、膝盖虚软的时代,我们得有阳台,还得有椅子。
够了。再也不用驾起帆船驶向仙境,我就坚守在阳台上好了。这是我的豪华包厢,这个环形露天剧场,我的圣卡罗大剧院。是啊,布景很神奇——幻想也够完美。
我们得有阳台,城市得有阳台。在珠海的城市阳台,还藏有一间闹中取静的书房——百岛书房。宽大的落地窗,以纯白和橡木原色为主色调,水流般的线条设计,简约时尚,面朝大海,四季花开。人们可以在里面随意找个地方当椅子,也可以像图书馆中一样免费借阅,在全城图书馆中通借通还。
在书房的中心书架上,摆放有珠海特区报《湾韵》副刊的多种文章结集,随手取阅,看到不少名家手笔。我突然就想,媒体的副刊,不也正是一座文化的阳台吗?一家有格调品味的媒体副刊,正是这座城市风景最美的文化空间、文化阳台。
我们得有这样的阳台,更得坚守住这样的阳台。
陈桥生 文学博士,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出版有《粤派传媒批评》《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刘宋诗歌研究》等专著多部。获冰心散文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
□ 贺绫声
春暖花香,木棉如火焰般一簇簇燃点到湛蓝天空去,让早已迷失于四季的鸟,站在枝桠上吸啜春意盎然的好时光。医院旁的木棉树,看透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率先开个灿烂,虽然花朵大得骇人,却美得正气、健康,静静地打量着这座小城,给予活在阴雨绵绵日子里的人一种鼓舞。
三月初的清晨,我从梦中醒来,瞥见医院内各色人种的人生底色,有红的,蓝的,紫的,白的,缤纷如一个花花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却是一朵凋零一朵盛放,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睡在隔壁病床的小孩,他的妈妈每天拿着绘本,看着他苍白的脸,念念有词,我被她的美丽感动了。他们似乎在用一个童话故事,去抵御一个遗憾的世界。
这时,阳光打在他俩身上,我看到窗外的英雄树伸出了双手,拥抱着许多失落的心灵,火烈烈的,非常温暖。恍惚之间,我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在医院公交站和我说过的话:“懂得欣赏树的花开花落不同状态,才能淡然面对不可知的命运。”
贺绫声 澳门诗人,中国作协会员。著有诗集《如果爱情像诗般阅读》《所有悲哀是眼睛,喜欢光》等。
□ 张建春
一些年打牌,斗地主,甩上几牌,太潮总是输,太潮自我解嘲,说:我名字不好,潮,还太潮,又潮了。潮是输的意思。
太潮幽默,为人忠厚,文字好,还能吃得大亏、小亏,我们都喜欢他。
一天,我在外地,一女文友向我求助,说是孩子和表姐出走,不见了。我和公安联系,又打电话给太潮。太潮二话不说,驾车前往,四处寻找。女文友是外地人,需要人帮上一把,太潮和另一女文友一直忙到深夜,直至把孩子找回,又驾车把女文友送回家,才长长叹了口气,说:晚饭忘了吃。
那些年,常坐太潮的车,太潮的车开得稳,还不时有妙语,让人心的块垒一而再的破除而去。
太潮是外地人,但沉浸在肥西之中,写了不少反映肥西的好文字。他的散文,和气又深刻,他的小说,在平静的叙述中,却异峰突起。太潮曾为我《疯子大凤》写过评论,评论发表见报后我才知道,编辑后来对我说:太潮的文字老道,有风骨。
太潮是个作家,作品不是很多,但一篇是一篇,篇篇见精神,篇篇有格局。
有几年文学活动多,太潮多是执行者,他乐于奉献,做好服务,从不大惊小怪,身边总是团团围着许多人。妙语连珠的太潮,大受欢迎。
太潮本位是名高级教师,教书育人,远近有名声,还在学校担任教研副主任。早年,宣传部门要调他去工作,太潮没同意,说:喜欢当个教书匠,喜欢孩子们。
太潮对岳父母特别孝敬。太潮的岳母是我小学时的恩师,岳父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太潮把岳父母当父母,端茶送水,给岳父母洗脚按摩,陪晚年的岳父唱京戏,尽心尽力地为岳父母养老送终,所有的表现就是个最贴心的儿子。太潮年迈的岳父不止一次说过:一辈子最最得意的事,做得最对的事,就是把女儿嫁给了太潮。半边之子,实在是好。
五年前,太潮生了重病,一帮文友谋划着去看望他。太潮一律拒绝,不让人去看望,怕给文友增添麻烦。但太潮一直在文友的微信群中,还时而冒个泡,表达要回归创作队伍的愿望。文友们也不忘记太潮,有活动和聚会,总要喊上他一声,遗憾的是太潮一次也没能参加。
五年多的时间,太潮的消息不断,一时说好多了,一时说情况不好。文友们关心他,也揪心于他。
约在2021年的初夏,在一个刚雨过的早晨,我骑电动车上班,过潭冲河公园,远远地看到一个削瘦的身影,我认出是太潮,太潮似乎也看见了我,但他匆匆转身走开了。
回头再回头,我连人带车栽倒了。
我很是自责,车开快点,或许能和太潮说上几句话的。后来有朋友和我说:太潮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身体的完美,思想的完美,文字的完美,工作的完美……都是必须的。说:太潮想完美地和人对话。
我理解,完美是太潮的追求。
我跌了一跤,臂和腿上都破了皮流了血,但记下了一个场景——早晨的天空,有碎阳铺下,一个瘦削的身影,对着一池荷吐纳,花影荷影微动,削瘦的身影临风,有仙意,画面美好,如诗,如赞。
太潮也是一首诗,虽短,却行行真切。
突然就得到消息,太潮走了,走在秋天栾树花黄、果红、叶绿的日子。心陡自沉重,短时间里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话也说不出,不知说什么好,悲伤,悲戚,悲恸,还是其他什么什么的……都去一边,只知念叨两个字:太潮。
太潮是好人,好人是太潮的标配。
太潮去世前,拉着爱人的手不舍地说:只想活着,为你留盏灯。
这盏灯,何止是仅为爱人留的。
长涕而泪流,在送别太潮的路上,我和几个文友一直说太潮,太潮人好,文好,也喝得一口好酒。
太潮在人间醉过,不止一次地醉过,醉过山水,醉过人文,醉过清醒,醉过混沌,醉过俗世,醉过阳春白雪,醉过下里巴人……还醉过自己,一个沉醉在爱中的人,不醉也是难。
太潮一路走好。
张建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诗歌集《向阳草暖》等。曾获安徽省社科奖(文学类)、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等。
□ 李 皓
选择一个日子,譬如深秋
选择一座山,譬如蒲石河
我们不去看看司空见惯的枫叶
我们去寻找那个一直住在山里
传说中的神仙
漫山枫叶一定是神仙的花衣裳
只需轻轻掀开一角
就露出她流水般滑润的肌肤
被山泉和鸟鸣洗过的石头
就是神仙乌黑传神的眼睛
那些石头在水里瞪着我
我就在草绿的苔藓上滑落
跌进一段神话里的爱情
沿着五角枫叶的脉络
哪一个走向都是迷途
流水拉住我的手
不管是溯源而上还是顺流而下
我都与一些诡异的笑容背道而驰
而那个怎么也看不清真容的神仙
却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飘在天上的石头
像一个不速之客的抵达
你的来意令人生疑
你显然不是来补天的
你是来给一条秋天的河流
添堵,或者生乱的
你行将就木的脸色
让这个垂死挣扎的秋天
有一种腐朽的味道
乌云里的夕阳,多么
像一朵插在牛粪上的鲜花
诡异的笑容里带着明媚的羞愧
醉眼朦胧的时候
我根本不看月亮,只看
恩师炯炯有神的眼
那是胡家沟的山泉
宠辱不惊
滤掉了生命里所有的杂质
幽深,藏着蓝
天光极好
没有一丝云影
瓜果熟透的时候
都有一种天高云淡的境界
三层楼是胡家沟最高的楼
这里没有高山却让我仰止
站在一个腰杆很直的人身边
风是可以看得见的
有风有水的地方
住的都是神仙
友人们都在念叨恩师的胡子
而松树的叶子从不曾谢落
一幅意外得到的书法作品
“真水无香”藏着生命的密码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每一朵格桑花上都住着滚雷的涛声
于我而言,狮子山
显然是来助兴的
台风和乌云在今天际会
风雨是我多年的积蓄
没有人能离开风的呼唤
牵引,助推,摧毁,建构
进退两难的中年
在一场大风中左右摇摆
风过处,生命如杯盘般狼藉
狮子始终站在风口浪尖
一头狮子带来不完美的风暴
十万头狮子带来一头雾水
简直就像一场戛然而止的孽缘
知了的争吵也不再那么激烈了
秋字当头!秋蝉
和秋后的蚂蚱命运没什么两样
我不再对难捱的夏日出卖心虚
有着浅浅淡云的天空让我心安理得
再也没有什么能让我挥汗如雨
我以为我是风
其实我是一株草
一岁一枯荣
更可恨的是:风吹向哪里
我的倔强的头颅都会不由自主地
歪向哪里
清晨的露珠是我的眼泪
只是被这个多雨的夏天浸泡得
没了盐的咸味
李皓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资深媒体人,文学硕士,一级作家。现供职于大连新闻传媒集团。
□ 王怀凌
樱桃红了,桑葚紫了
麦子将黄未黄
路边寂寞的摊点
和眼巴巴的守摊人一言难尽
民俗小院里的玉兰白得动容
松柏绿着,银杏绿着,青冈木绿着
每一棵大树都仿佛道行深远
每一份陪伴仿佛功德圆满
这些盘根错节、枝叶繁茂的大树
合力托举一片天空
暑气上升,草木俯首人间
微风吹过竹林,每一片叶子都自带福音
这是草木的国度,秩序的国度,道的国度
而我刚从干旱少雨的西海固出发,
又逃离溽闷燠热的长安
疲惫的行囊塞满疑问
沿途众多虚构的山水,
并未引起我的近忧或远虑
追逐和遗忘并驾齐驱
我贪恋美色
而人间荒凉
唯此草木安静,时光从容,
幼小的生灵快乐繁殖
不光是38度的热浪。叶子沸腾
花朵沸腾,汉服与唐装
热情的柏油路面车轮滚滚
不光是白天,还有夜晚
不光是钟鼓楼、大雁塔、古城墙
回民巷、骡马市、大唐芙蓉园、不夜城
酒肆、烤肉摊、泡馍店、面食馆
市声鼎沸
不光是游客,本地人
公主和贵妃同样大汗淋漓
不光是西京医院、唐都医院、陕西中医药医院
人潮汹涌
挤躟着跳入沸腾的生活之水
我像热锅上的蚂蚁,
只要一日无恙,便一日不慌张
医院窗口排着长队
陕西人,河南人,山西人,甘肃人,宁夏人
轮椅或拐杖
扶墙的虚弱与扭曲的意志
梯厢内满负荷病痛、焦虑和希望
从早到晚,一刻钟也不停歇
一刻钟也不属于自己
繁忙的景象
让人迷惑——
这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多病魔缠身的人
狂草的黄河,有力透纸背的法度和笔走龙蛇的洒脱
当它在鄂尔多斯高原腹地慢了下来
浓墨重彩地写下一个委婉的象形文字
一个字便是一句震耳发聩的疑问
问苍天
问大地
问鬼神
问万物
问时光几许,人生几何
岸边匆忙的行人和阴谋的垂钓者又有几人知道答案
起伏的山峦终究抵挡不住自然艺术的水袖
河水汤汤,一部分随波逐流奔向诗和远方
一部分被根系和泥土挽留
慌张的行程,在此,有了舒缓的
迂回,和独属于一条河流的透气口
王怀凌 在《诗刊》《十月》《青年文学》等发表诗歌、散文、短篇小说。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出版诗集《大地清唱》《草木春秋》等。中国作协会员、宁夏诗歌学会会长。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