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悦读(2024年11月22日)

从自然意象到心灵探求

——步缘诗歌中的哲学沉思与情感表达

□赵国宏

忽然阅读到8月28日的“湾韵·作品”版,步缘的组诗《途径真实的幻境》赫然在列,其诗意横生,为珠海文学园地增添了几许独特的韵致与想象,更为诗坛注入了“诗和远方”的无尽遐思。

自然意象与情感共鸣

步缘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借助这些意象,他将个人情感和大自然的细腻细节紧密结合。在《让花开在心间》一诗中,他写道:“芒果树矗立在墙角,沉默不语”,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摹,更像是对生命中那些潜藏的、尚未表露的情感的隐喻。这棵静默的芒果树象征了生活中静默的片刻,而“宛如一个词汇。乌云飘过/树叶被唤醒,那温和的细语/在寂寞的树影间与时光一同流转/而袅袅炊烟,盛开在我的记忆深处”,这几句诗则将这种静默的情感转化为生命的苏醒。这些细节中蕴含着诗人对时间与情感流转的深刻理解。

步缘的自然意象不仅是外在景物的描述,更蕴含着对生命与时间流逝的深刻洞察。树木“温和的细语”和记忆中的“袅袅炊烟”交织一起,构成一幅宁静而怀旧的画面,唤起我们对往昔的回忆与沉思。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曾说:“诗歌始于轻微的情感震动,结束于智慧的发现。”此观点或许是步缘诗歌创作的理论指引。

步缘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的巧妙结合,展现了情感的延续性和生命的韧性。其诗,芒果树、苦楝花、乡间的榕树等意象不断唤起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的共鸣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通过自然意象,诗人不仅传递个体的生命体验,也启示人在自然中找到归属感和意义的普遍性。譬如,《泥泞之花》一诗这样描述:“我依然是那朵生长在泥泞中的花朵/与乡村相依相伴,沉醉于田间的美妙旋律中”。这一意象与福尔曼在《田园牧歌》中的乡村描写相呼应,展示诗人在泥土中扎根并与大地共存的生命体验。通过对泥泞中花朵的描绘,展示大地孕育生命的力量。再阅《在乡间忆起宁静的海》一诗,将自然与人类情感交融,展现诗人内心对宁静与岁月的追忆。如诗所述:“在清澈见底,透亮如斯的茶杯中/梦境在灿烂阳光中沉醉,痴迷/……/村尾那棵老榕树早已不堪寂寞/它的长须抛到几米外/长成粗壮的下一代”。诗人在乡村中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与岁月的痕迹,同时忆起海的宁静,这种情感的交织使读者能够在自然与情感之间找到共鸣。诗中的自然意象,如“清澈见底的茶杯”与“村尾的老榕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泥泞的象征与生命的坚韧

《泥泞之花》一诗,诗人描绘自己在乡村生活中的根植感,“我生长于泥中,又深深扎根于大地”,这道出诗人对生命本源的深刻思索。泥泞象征着艰难的生活环境,但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韧性与顽强。或许可理解为,诗人对乡土生活的深情与生命坚韧的象征,泥泞在诗中不仅是外部环境的描绘,更是生命境遇的隐喻。

这组诗中,“生命的坚韧”透出了一种向上的力量。《让花开在心间》一诗中写道:“我错过花香的季节/夕阳为所有的树木披上锦缎”,用静谧的自然景象描绘生命中的失落与重新获得希望的过程。这与其《泥泞之花》一诗中的象征不谋而合:苦楝花尽管在泥泞中盛开,仍散发出迷人的芳香,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美丽。这种对环境依恋的类似主题。人类学家米尔顿·辛格在《文化与经验》中指出,文化的根植性赋予了人类强大的适应力与韧性,他强调“人类文化的根植性是其韧性与适应力的核心”。可以说,步缘或许基于此观点,对泥泞环境的深刻描写以及对生命根基的深思遥相呼应。

尼采“超人哲学理论”中,困境和挑战是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在痛苦中的超越,个体才能实现真正的升华。步缘在诗中描绘的生命历程正如尼采所言,通过“泥泞”的磨砺,生命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泥泞之花》一诗,尽管“田野”泥泞,但仍然可见“几朵盛开在泥泞中的花朵”。诗人正是巧妙地将自然意象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既代表了外在的环境,也隐喻了生命中的困境。正如诗人《让花开在心间》一诗所述,“心里晴朗,人生便无雨天”,无论外界如何,内心的坚定与希望最终决定生命的光辉。

这种生命力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步缘诗写的“泥泞生长出的美丽花朵”,同样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再阅《在乡间忆起宁静的海》一诗,诗的结尾,遥望远方的山峦与落日,忆起那宁静的海,这种记忆既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也是生命力与环境的互动。正如华兹华斯与梭罗所揭示的,自然既是我们生活的背景,也是我们情感与哲思的镜像。

人生磨砺与诗的韧性

步缘在《暴雨后的……》中,以激烈的风雨描写揭示出生命中面对困境的坚韧和决心。诗中勾勒出自然现象及尘世的“狂风”:“狂风如同猛兽般肆虐,似乎要将一切吞噬/我却毫无畏惧,我穿越/这风雨交加的区域/只为与友人共叙过去的甘与甜”。这几句表明,即便遭遇艰难险阻,仍坚定地前行,展现出对友谊与美好回忆的珍视。

人生磨砺总会经历风雨。诗人这样写道:“暴雨过后,酒菜的香气更加香醇”。这句不仅传达物质的丰盈,更透露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平和。尼采曾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这种力量在步缘的诗中体现为风雨中的强者,不会动摇对未来的信心。这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与乐观精神,既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豁达之情,也与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的老人孤独地与大海搏斗,即便失败也没有放弃希望的“硬汉精神”不谋而合。对此,步缘的诗有所回应:“而我的思维如同明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使我的决心愈发坚定”(《暴雨后的……》)。

诗的韧性源自语言的内在驱动力。美国作家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通过描绘农民在困境中的坚韧,揭示了真正的美好与希望是由在艰辛中坚持不懈而产生的。步缘的“泥泞之花”既不轻如云般飘忽,也不舍弃深深扎根于大地,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融入。在《暴雨后的……》的结尾,诗人写道:“暴雨过后,酒菜的香气更加香醇/而被时光晾晒的友情,会特香/人间的美好,是欢笑的人如同云聚/幸福的光芒闪耀又如日月般真诚。”这些诗句令人不禁忆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途径真实的幻境》这组诗延续了步缘一贯的风格,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索,通过自然、生命与风雨等意象,表达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乐观态度,充满哲思与情感交织的深度。

因一本书去寻访一个古镇

□索朗恰自

偶然得到梁冬霓的散文集《时光倒影》,随手翻开一页,看到了一句这样的文字:“几声细碎的鸟鸣掠过对面那棵榕树,阳光更斜了。”(《老薇茶铺》)短短二十个字,把抽象的时光写出了声色,恬淡而安静。简练的文字如美妙的音乐一样有动人的节奏和旋律。又如国画一般有实有虚,浓淡相宜,留白恰到好处,描摹出来的意境令人好生向往……

于是,我从头开始读。“临江一带,古街连成蜿蜒的曲线,起伏着岁月的斑驳,像一幅水墨画,因了一滴饱含深情的泪,洇开在梅江朦胧的雾气中。”(《或远或近的故乡》)美丽的文字,凝结着作者对故乡松口古镇的一往情深。读此书之前,我对松口一无所知。

“地处闽粤赣交汇处的松口,曾是广东内河的第二大港口,唐宋以来就水路繁荣、商贾云集。”(《松口港的风》)从作者的文章里了解到,松口有过孙中山先生筹集革命经费的足迹,是为辛亥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梁密庵等华人的故乡,松口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士淳也曾名噪一时,泰国两任总理他信和英拉的母亲祖籍也在松口。这里是人文荟萃之地,是客家人下南洋的起点,是连接海外和客家人的纽带。

纸上得来终觉浅。我决定前往松口古镇,去探寻名人足迹,感受《时光倒影》里那些美丽的句子。于是,我揣着《时光倒影》,踏上了开往梅州的动车。

一走进松口古镇,就看到了作者笔下那条“在静美中复诉前尘往事”的梅江。梅江比我想像的要宽,对岸是绿树,此岸是中国移民纪念广场。移民广场背后是松口港务局,古朴的建筑顶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下灿烂着。

“松口港的风不急不躁地吹着,那些古老的骑楼,码头上寂寞的吊杆……它们安静而孤独的时光,正是松口留给世人深沉而隐秘的容颜。”(《松口港的风》)此时,我便是书中的那个“世人”,没有相机,只有一颗安静的心,轻轻地与这“孤独的时光”碰撞。

就这样被《时光倒影》牵引着,不觉来到火船码头。“30多级的石阶,一级一级下去,满目皆是在石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草,在阳光下面伸展着碧绿的梦想。”(《火船码头》)下到离江水最近的一级台阶,我俯下身,捧一掬沧桑的梅江水,算是与松口古镇握手了。太阳由白转黄,阳光异常柔软,我任由自己站在江边,呆呆地看着安静的古老火船,任由一掬水从我手心慢慢滑落,落回梅江。我在静谧的时光里入定。“在火船码头倾听风的呢喃,回首的瞬间,便是水岸的经年。”(《火船码头》)

从火船码头望过去,太阳正准备从梅东桥边滑落。“沧桑斑驳的梅东桥,横跨在梅江上面,在夕阳的映照下镀满金色的光辉。”(《松口港的风》)时间刚刚好,作者笔下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

沿着河唇街,走到看上去很近的梅东桥时,已经出汗了。桥面的确斑驳,有时间的厚重。站在这里看梅江,脑海里出现的是传说中的“十里梅花”。夕阳的余晖抹在河唇街那一排骑楼外墙上,像在讲述温柔的梅江和松口古镇的千年好合。虽然梅东桥垂垂老矣,但慈祥的目光从未离开过这对相依为命的恋人,古镇热闹也好,萧条也好,梅江从来都是紧紧相依。

过了桥就离开了古镇,到了溪南。天色渐晚,我找到一家食店。落座不久,见到两男一女带一个小女孩进来,应该是其中一个男子请姐姐姐夫吃饭。见我独自一人,“姐夫”邀我共进晚餐。此时,我离开了《时光倒影》,仿佛走进了武侠小说。我们把酒言欢,不觉已夜深,我也是醉了。热情的“姐夫”带我夜游古镇,开车载我过梅东桥、经中山路,进河唇街,将经过的景点细细介绍,然后将我送回酒店,送进房间。

酒醒已是“窗外日迟迟”。翻开《时光倒影》。下一站,元魁塔。

元魁塔为明末李士淳倡议修建。梅江流经松口古镇后到铜琶村有一个大回湾,元魁塔修建于此处,大约有镇江之妙用。塔底正门两边有李士淳撰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壁之光。从上联可以看出我的猜想大致不错。

一个小女孩在最顶层围着塔转了一圈,像在问我也好像是在问塔:这里原来的树呢?这里原来的确是有树的,“只见一棵榕树顽强地长在石壁上,伸出青茂的树枝昂扬地对着天空。”(《情牵元魁塔》)榕树的根系太发达,如果任由生长,迟早要破坏塔身,自然留它不得。一个生命不应该以伤害其他生命而存在。

时值正午,外面阳光猛烈,塔内凉风悠悠,我便骑坐在某一层的塔窗,眺望松口古镇,什么也不想,静静地享受这份宁静。上塔之前,我是世界的,现在,世界是我的。

次日,翻开《时光倒影》,便知道我想去的地方是世德堂。

一进世德堂正屋大门,就见到了《时光倒影》里面的那位老人。“有一位老人在祠堂里,独自品着幽幽清茶,如品安静的慢时光。”(《世德堂,梅州质朴的芬芳》)

从正屋出来,经过“花头”,便看见至今依然颇有气势的围龙屋。围龙屋像一条巨龙,呵护着前面的正屋,二十四个出入门让连在一起的人家各自相对独立,每一个出入门里面都有院子,合住着多户人家。令人欣喜的是,至今还有两户人家住在这里,他们说喜欢这样的建筑,比住楼房接地气。的确,当我从天井旁边的楼梯登上二楼的房间时,看见明亮的阳光洒照在院子的花草和青石板上,仿佛听到了房子在呼吸。“盛夏的阳光明澈而白亮,它的火热之心,使世德堂布满光辉。”(《世德堂,梅州质朴的芬芳》)

从世德堂出来慢慢走回古镇,再次徜徉在河唇街的骑楼间,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

《时光倒影》不是一本旅游指南,但因为作者的文字优美,读完后,就很想跟着它去旅行,去感受时光在那些古老街道、悠悠江水留下的印记。

当然,《时光倒影》也不只是写故乡的山水人文,里面对亲情的描述,对风物的描摹,对岁月的感悟,其文字,无不拨动读者心弦。“生命中总有一些花香,会在恰当的时候,在记忆深处摇曳出清新,提醒单纯,提醒幸福。”(《影子》)如果把《时光倒影》里那些美妙的文字比喻成这句话里面的“花香”,也未尝不可。

野川《代言》:最卑微的人也有高大梦想

□张绍民

野川写过很多好诗,忠实于厚重的生命,其很多精品力作,诗歌有创造力、真实、接地气、有良知。

这首《代言》与他的其他诗歌不一样,有着很鲜明的特征:“出太阳的时候/一个乞丐隔三差五总要到城市/最高的那幢楼前/站几秒钟。他喜欢阳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高楼光滑的玻璃立面上”该诗表达了一位乞丐在繁华城市的最高楼面前,站几秒钟,目的是为了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高楼上。

显然,这个楼房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所以在这个高楼投射自己的影子,把自己的影子立起来,这是一种积极努力向上的人格、外在价值。把自己的影子立起来,这是艺术创作,这是诗歌创作,这是行为艺术。这个创作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这是很光明正大的行为。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到乞丐立起来的影子:“如一张巨幅广告/仿佛在为这个时代代言”这也是一个社会底层、暂时的乞丐,所进行的精神性奋斗,也是其个人的自我安慰。

我们可以猜想:这个乞丐,说不定是一个破产的大老板,但是,他并不屈服,就连自己的影子也要立起来在城市最高大楼的玻璃上!

昌耀有一首诗发在《人民文学》上,《人民文学》韩作荣老师对这首诗激赏,昌耀写的是:一个脏兮兮邋遢的乞丐站在婚纱照的玻璃前,欣赏美人巨照,对行人看他的目光给与轻蔑的回应……是的,这个乞丐虽然是一个乞丐,但是他的目光是绿水青山。

同样,这首《代言》更有深刻内涵:一个乞丐也要把自己的影子在阳光下立起来,这就有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老人与海》说的那样:“人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

影子立起来了,人的灵魂也要立起来,人生要站成生命树,积极向上,灵魂奔向天上!与光同行的灵魂经过了洗礼,名字就记录在永恒生命册上。

把自己描绘在光上,请光描绘人生的旅程,人生成为光的一部分,就好了。

有了光的使命,就算是一个乞丐,也会发光,影子都会立起来。

最卑微的人生,也可以在大时代,有自己的梦想,也可以立起自己的形象,哪怕人生失败,依旧可以站起来。

让自己的影子立起来,可以与自己的影子成为朋友,这也是孤独的人也有自己这样的朋友。

无论怎样,都可以让自己与光同行,活出醒目的自身。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蔡新华《诗话中国历史》序

□于丹

我与蔡新华很有缘分,缘起在公务,修分在私交。新华骨子里是一位诗人。无论早年间江西求学走上医学之路,还是珠海创业从事宣传,新华有一个从来没有改变过的内在,那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诗魂。

“中华历史人物诗传”一百首,“中国历史大事诗记”五十首,再加上“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十首,总共二百首,皆以七言律诗写成,真正是铺陈风云激荡三千年,以简笔写人生,史迹与心迹并重,尤以颌联颈联最见功力。写嵇康的倜傥风神是“心骋八荒游太古,手挥五弦送归鸿”,写郑成功的孤勇忠诚是“敢向东南争半壁,方知海外有孤忠”。写玄奘法师毕生弘法的坎坷坚韧是“西行求法解疑惑,东归释儒立派宗。廿载译经逾千卷,万里弘道历百城”。两联中的数字反差撑起了人物一生的功业与蹉跎,极富张力。写汤显祖这一生的荣辱成败与心之所向更是明确点破四个名字:“仕途蹭蹬因居正,文坛埋没缘世贞。离经叛道羡李贽,致知从心服阳明”。把这种高度概括的功力放进律诗,足见其功力雄深。

令我颇为感慨的还是新华的《诗话中国历史》撰后感一诗,或许可以作为打开这本诗史的钥匙:

五千年来谁著史?首推孔子写《春秋》。时世尽仰董狐笔,至今谁知司马忧?直书不为尊者讳,谀词岂因帝王讴?是非功过有公论,一字褒贬覆难收。这首诗恰好写在一年之前,中国文人晴耕雨读的习惯在新华身上体现得相当透彻。这个系列自发布以来,朋友们每日可在微信中见到新作,从未中断。这首撰后感起笔即颂《春秋》《史记》,取法极高,志向远大,其实可以作为新华自撰后记来读。

“中国历史大事诗记”这一部分的书写难度更大,以五十首律诗书写上下三千年文明坐标大事记,一要通读卷帙浩繁的史料,二要钩沉概括最重要的节点,三要用律诗形式完成平仄对仗,成为真正凝炼的一首记史诗。比如楚汉之争这样一段故事,从课本通识到影视作品,已然是耳熟能详的典实,重新创作实属不易。读到这首诗和后面大量注释,足见作者的严谨与功力。

楚汉相争

大秦帝国方崩塌,裂土封王一十八。(1)

刘邦抑忿西入蜀,(2)项羽衣锦东还家。(3)

汉军重来复疆土,楚地尽失围垓下。(4)

两雄相争智者胜,(5)匹夫之勇不可夸。(6)

(1)反秦大起义迅猛发展,帝国大厦土崩瓦解。凭借在残酷战斗中建立起来的巨大威信,项羽做主裂土封王共十八家,他自封为“西楚霸王”。

(2)项羽的分封并未得到众王的认可,怀王与诸将约定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原则被破坏,先入关的刘邦被贬封为“汉王”,令其抑忿不平。

(3)项羽则志得意满,他烧毁秦宫室,带着劫掠的财宝宫女东归彭城家乡,并且自鸣得意:“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其志向竟然如此而已!

(4)不久,刘邦借齐、赵田荣、陈余相继叛乱,项羽自顾不暇之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率军夺取了三秦,卷土重来,与项羽争夺天下。经过四年艰苦激烈的楚汉战争,项羽被围于垓下,自刎于乌江。

(5)两军相遇勇者胜,两雄相争则智者胜。韩信评价项羽只有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不能成大事。

中国近代历史更是风云诡谲,认知不对等带来的诸多外交事件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罗生门”,仅马戛尔尼见乾隆一事就有事件缘起与立场判读重重难题。这首诗作的注释可以说极尽详备:

英使使华

英王遣使寿乾隆(1)马戛尔尼斯当东(2)不畏艰辛旅途险,惟求开放商路通(3)波涛万里未嫌远,皇帝咫尺却扑空。(4)化外之夷应朝贡,天朝大国我为宗。(5)

(1)公元1500年前后,以萄萄牙、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国家开始了向东方和美洲的海上探险,史称“地理大发现”。荷兰、法国、英国等也紧随其后,加入了这一行列。英国后来居上,在科学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成为世界工厂和头号强国。

(2)英国的工业制成品需要广大的市场,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首选。因此,英国国王乔治以为乾隆祝寿之名,派遣马戛尔尼、斯当东为正副使,带着两大船最新科技工业水平的贺礼来到中国。

(3)使团历时数月,行程万里,目的就在于请皇帝恩准开放若干沿海口岸,便于双方开展平等贸易。

(4)习惯于世界贸易规则的英国人没有想到,这一要求对长期闭关锁国的清朝而言简直不可理喻,被一口回绝。

(5)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观”中,中国为宗主之国,雄视天下,万方来朝,四周皆为藩属国和蛮夷小国,理应向我称臣纳贡,何来“平等贸易”之说?

纵览新华这一卷心血之作,深深感佩这份超越功利的发心,足见文人生命底色。杜诗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罢这部呕心沥血的诗集,方知千载之后,文人之心,依然有所验证。这大概也合乎孔子所言“古之学问为己,今之学问为人”,这种为己之学的诚恳精进,值得尊敬。

(于丹,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

文字:赵国宏 索朗恰自 张绍民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吴颖琼
湾韵丨悦读(2024年11月22日)
珠海特区报 2024-11-22 00:46

从自然意象到心灵探求

——步缘诗歌中的哲学沉思与情感表达

□赵国宏

忽然阅读到8月28日的“湾韵·作品”版,步缘的组诗《途径真实的幻境》赫然在列,其诗意横生,为珠海文学园地增添了几许独特的韵致与想象,更为诗坛注入了“诗和远方”的无尽遐思。

自然意象与情感共鸣

步缘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借助这些意象,他将个人情感和大自然的细腻细节紧密结合。在《让花开在心间》一诗中,他写道:“芒果树矗立在墙角,沉默不语”,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摹,更像是对生命中那些潜藏的、尚未表露的情感的隐喻。这棵静默的芒果树象征了生活中静默的片刻,而“宛如一个词汇。乌云飘过/树叶被唤醒,那温和的细语/在寂寞的树影间与时光一同流转/而袅袅炊烟,盛开在我的记忆深处”,这几句诗则将这种静默的情感转化为生命的苏醒。这些细节中蕴含着诗人对时间与情感流转的深刻理解。

步缘的自然意象不仅是外在景物的描述,更蕴含着对生命与时间流逝的深刻洞察。树木“温和的细语”和记忆中的“袅袅炊烟”交织一起,构成一幅宁静而怀旧的画面,唤起我们对往昔的回忆与沉思。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曾说:“诗歌始于轻微的情感震动,结束于智慧的发现。”此观点或许是步缘诗歌创作的理论指引。

步缘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的巧妙结合,展现了情感的延续性和生命的韧性。其诗,芒果树、苦楝花、乡间的榕树等意象不断唤起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的共鸣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通过自然意象,诗人不仅传递个体的生命体验,也启示人在自然中找到归属感和意义的普遍性。譬如,《泥泞之花》一诗这样描述:“我依然是那朵生长在泥泞中的花朵/与乡村相依相伴,沉醉于田间的美妙旋律中”。这一意象与福尔曼在《田园牧歌》中的乡村描写相呼应,展示诗人在泥土中扎根并与大地共存的生命体验。通过对泥泞中花朵的描绘,展示大地孕育生命的力量。再阅《在乡间忆起宁静的海》一诗,将自然与人类情感交融,展现诗人内心对宁静与岁月的追忆。如诗所述:“在清澈见底,透亮如斯的茶杯中/梦境在灿烂阳光中沉醉,痴迷/……/村尾那棵老榕树早已不堪寂寞/它的长须抛到几米外/长成粗壮的下一代”。诗人在乡村中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与岁月的痕迹,同时忆起海的宁静,这种情感的交织使读者能够在自然与情感之间找到共鸣。诗中的自然意象,如“清澈见底的茶杯”与“村尾的老榕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泥泞的象征与生命的坚韧

《泥泞之花》一诗,诗人描绘自己在乡村生活中的根植感,“我生长于泥中,又深深扎根于大地”,这道出诗人对生命本源的深刻思索。泥泞象征着艰难的生活环境,但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韧性与顽强。或许可理解为,诗人对乡土生活的深情与生命坚韧的象征,泥泞在诗中不仅是外部环境的描绘,更是生命境遇的隐喻。

这组诗中,“生命的坚韧”透出了一种向上的力量。《让花开在心间》一诗中写道:“我错过花香的季节/夕阳为所有的树木披上锦缎”,用静谧的自然景象描绘生命中的失落与重新获得希望的过程。这与其《泥泞之花》一诗中的象征不谋而合:苦楝花尽管在泥泞中盛开,仍散发出迷人的芳香,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美丽。这种对环境依恋的类似主题。人类学家米尔顿·辛格在《文化与经验》中指出,文化的根植性赋予了人类强大的适应力与韧性,他强调“人类文化的根植性是其韧性与适应力的核心”。可以说,步缘或许基于此观点,对泥泞环境的深刻描写以及对生命根基的深思遥相呼应。

尼采“超人哲学理论”中,困境和挑战是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在痛苦中的超越,个体才能实现真正的升华。步缘在诗中描绘的生命历程正如尼采所言,通过“泥泞”的磨砺,生命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泥泞之花》一诗,尽管“田野”泥泞,但仍然可见“几朵盛开在泥泞中的花朵”。诗人正是巧妙地将自然意象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既代表了外在的环境,也隐喻了生命中的困境。正如诗人《让花开在心间》一诗所述,“心里晴朗,人生便无雨天”,无论外界如何,内心的坚定与希望最终决定生命的光辉。

这种生命力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步缘诗写的“泥泞生长出的美丽花朵”,同样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再阅《在乡间忆起宁静的海》一诗,诗的结尾,遥望远方的山峦与落日,忆起那宁静的海,这种记忆既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也是生命力与环境的互动。正如华兹华斯与梭罗所揭示的,自然既是我们生活的背景,也是我们情感与哲思的镜像。

人生磨砺与诗的韧性

步缘在《暴雨后的……》中,以激烈的风雨描写揭示出生命中面对困境的坚韧和决心。诗中勾勒出自然现象及尘世的“狂风”:“狂风如同猛兽般肆虐,似乎要将一切吞噬/我却毫无畏惧,我穿越/这风雨交加的区域/只为与友人共叙过去的甘与甜”。这几句表明,即便遭遇艰难险阻,仍坚定地前行,展现出对友谊与美好回忆的珍视。

人生磨砺总会经历风雨。诗人这样写道:“暴雨过后,酒菜的香气更加香醇”。这句不仅传达物质的丰盈,更透露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平和。尼采曾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这种力量在步缘的诗中体现为风雨中的强者,不会动摇对未来的信心。这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与乐观精神,既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豁达之情,也与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的老人孤独地与大海搏斗,即便失败也没有放弃希望的“硬汉精神”不谋而合。对此,步缘的诗有所回应:“而我的思维如同明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使我的决心愈发坚定”(《暴雨后的……》)。

诗的韧性源自语言的内在驱动力。美国作家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通过描绘农民在困境中的坚韧,揭示了真正的美好与希望是由在艰辛中坚持不懈而产生的。步缘的“泥泞之花”既不轻如云般飘忽,也不舍弃深深扎根于大地,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融入。在《暴雨后的……》的结尾,诗人写道:“暴雨过后,酒菜的香气更加香醇/而被时光晾晒的友情,会特香/人间的美好,是欢笑的人如同云聚/幸福的光芒闪耀又如日月般真诚。”这些诗句令人不禁忆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途径真实的幻境》这组诗延续了步缘一贯的风格,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索,通过自然、生命与风雨等意象,表达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乐观态度,充满哲思与情感交织的深度。

因一本书去寻访一个古镇

□索朗恰自

偶然得到梁冬霓的散文集《时光倒影》,随手翻开一页,看到了一句这样的文字:“几声细碎的鸟鸣掠过对面那棵榕树,阳光更斜了。”(《老薇茶铺》)短短二十个字,把抽象的时光写出了声色,恬淡而安静。简练的文字如美妙的音乐一样有动人的节奏和旋律。又如国画一般有实有虚,浓淡相宜,留白恰到好处,描摹出来的意境令人好生向往……

于是,我从头开始读。“临江一带,古街连成蜿蜒的曲线,起伏着岁月的斑驳,像一幅水墨画,因了一滴饱含深情的泪,洇开在梅江朦胧的雾气中。”(《或远或近的故乡》)美丽的文字,凝结着作者对故乡松口古镇的一往情深。读此书之前,我对松口一无所知。

“地处闽粤赣交汇处的松口,曾是广东内河的第二大港口,唐宋以来就水路繁荣、商贾云集。”(《松口港的风》)从作者的文章里了解到,松口有过孙中山先生筹集革命经费的足迹,是为辛亥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梁密庵等华人的故乡,松口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士淳也曾名噪一时,泰国两任总理他信和英拉的母亲祖籍也在松口。这里是人文荟萃之地,是客家人下南洋的起点,是连接海外和客家人的纽带。

纸上得来终觉浅。我决定前往松口古镇,去探寻名人足迹,感受《时光倒影》里那些美丽的句子。于是,我揣着《时光倒影》,踏上了开往梅州的动车。

一走进松口古镇,就看到了作者笔下那条“在静美中复诉前尘往事”的梅江。梅江比我想像的要宽,对岸是绿树,此岸是中国移民纪念广场。移民广场背后是松口港务局,古朴的建筑顶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下灿烂着。

“松口港的风不急不躁地吹着,那些古老的骑楼,码头上寂寞的吊杆……它们安静而孤独的时光,正是松口留给世人深沉而隐秘的容颜。”(《松口港的风》)此时,我便是书中的那个“世人”,没有相机,只有一颗安静的心,轻轻地与这“孤独的时光”碰撞。

就这样被《时光倒影》牵引着,不觉来到火船码头。“30多级的石阶,一级一级下去,满目皆是在石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草,在阳光下面伸展着碧绿的梦想。”(《火船码头》)下到离江水最近的一级台阶,我俯下身,捧一掬沧桑的梅江水,算是与松口古镇握手了。太阳由白转黄,阳光异常柔软,我任由自己站在江边,呆呆地看着安静的古老火船,任由一掬水从我手心慢慢滑落,落回梅江。我在静谧的时光里入定。“在火船码头倾听风的呢喃,回首的瞬间,便是水岸的经年。”(《火船码头》)

从火船码头望过去,太阳正准备从梅东桥边滑落。“沧桑斑驳的梅东桥,横跨在梅江上面,在夕阳的映照下镀满金色的光辉。”(《松口港的风》)时间刚刚好,作者笔下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

沿着河唇街,走到看上去很近的梅东桥时,已经出汗了。桥面的确斑驳,有时间的厚重。站在这里看梅江,脑海里出现的是传说中的“十里梅花”。夕阳的余晖抹在河唇街那一排骑楼外墙上,像在讲述温柔的梅江和松口古镇的千年好合。虽然梅东桥垂垂老矣,但慈祥的目光从未离开过这对相依为命的恋人,古镇热闹也好,萧条也好,梅江从来都是紧紧相依。

过了桥就离开了古镇,到了溪南。天色渐晚,我找到一家食店。落座不久,见到两男一女带一个小女孩进来,应该是其中一个男子请姐姐姐夫吃饭。见我独自一人,“姐夫”邀我共进晚餐。此时,我离开了《时光倒影》,仿佛走进了武侠小说。我们把酒言欢,不觉已夜深,我也是醉了。热情的“姐夫”带我夜游古镇,开车载我过梅东桥、经中山路,进河唇街,将经过的景点细细介绍,然后将我送回酒店,送进房间。

酒醒已是“窗外日迟迟”。翻开《时光倒影》。下一站,元魁塔。

元魁塔为明末李士淳倡议修建。梅江流经松口古镇后到铜琶村有一个大回湾,元魁塔修建于此处,大约有镇江之妙用。塔底正门两边有李士淳撰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壁之光。从上联可以看出我的猜想大致不错。

一个小女孩在最顶层围着塔转了一圈,像在问我也好像是在问塔:这里原来的树呢?这里原来的确是有树的,“只见一棵榕树顽强地长在石壁上,伸出青茂的树枝昂扬地对着天空。”(《情牵元魁塔》)榕树的根系太发达,如果任由生长,迟早要破坏塔身,自然留它不得。一个生命不应该以伤害其他生命而存在。

时值正午,外面阳光猛烈,塔内凉风悠悠,我便骑坐在某一层的塔窗,眺望松口古镇,什么也不想,静静地享受这份宁静。上塔之前,我是世界的,现在,世界是我的。

次日,翻开《时光倒影》,便知道我想去的地方是世德堂。

一进世德堂正屋大门,就见到了《时光倒影》里面的那位老人。“有一位老人在祠堂里,独自品着幽幽清茶,如品安静的慢时光。”(《世德堂,梅州质朴的芬芳》)

从正屋出来,经过“花头”,便看见至今依然颇有气势的围龙屋。围龙屋像一条巨龙,呵护着前面的正屋,二十四个出入门让连在一起的人家各自相对独立,每一个出入门里面都有院子,合住着多户人家。令人欣喜的是,至今还有两户人家住在这里,他们说喜欢这样的建筑,比住楼房接地气。的确,当我从天井旁边的楼梯登上二楼的房间时,看见明亮的阳光洒照在院子的花草和青石板上,仿佛听到了房子在呼吸。“盛夏的阳光明澈而白亮,它的火热之心,使世德堂布满光辉。”(《世德堂,梅州质朴的芬芳》)

从世德堂出来慢慢走回古镇,再次徜徉在河唇街的骑楼间,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

《时光倒影》不是一本旅游指南,但因为作者的文字优美,读完后,就很想跟着它去旅行,去感受时光在那些古老街道、悠悠江水留下的印记。

当然,《时光倒影》也不只是写故乡的山水人文,里面对亲情的描述,对风物的描摹,对岁月的感悟,其文字,无不拨动读者心弦。“生命中总有一些花香,会在恰当的时候,在记忆深处摇曳出清新,提醒单纯,提醒幸福。”(《影子》)如果把《时光倒影》里那些美妙的文字比喻成这句话里面的“花香”,也未尝不可。

野川《代言》:最卑微的人也有高大梦想

□张绍民

野川写过很多好诗,忠实于厚重的生命,其很多精品力作,诗歌有创造力、真实、接地气、有良知。

这首《代言》与他的其他诗歌不一样,有着很鲜明的特征:“出太阳的时候/一个乞丐隔三差五总要到城市/最高的那幢楼前/站几秒钟。他喜欢阳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高楼光滑的玻璃立面上”该诗表达了一位乞丐在繁华城市的最高楼面前,站几秒钟,目的是为了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高楼上。

显然,这个楼房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所以在这个高楼投射自己的影子,把自己的影子立起来,这是一种积极努力向上的人格、外在价值。把自己的影子立起来,这是艺术创作,这是诗歌创作,这是行为艺术。这个创作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这是很光明正大的行为。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到乞丐立起来的影子:“如一张巨幅广告/仿佛在为这个时代代言”这也是一个社会底层、暂时的乞丐,所进行的精神性奋斗,也是其个人的自我安慰。

我们可以猜想:这个乞丐,说不定是一个破产的大老板,但是,他并不屈服,就连自己的影子也要立起来在城市最高大楼的玻璃上!

昌耀有一首诗发在《人民文学》上,《人民文学》韩作荣老师对这首诗激赏,昌耀写的是:一个脏兮兮邋遢的乞丐站在婚纱照的玻璃前,欣赏美人巨照,对行人看他的目光给与轻蔑的回应……是的,这个乞丐虽然是一个乞丐,但是他的目光是绿水青山。

同样,这首《代言》更有深刻内涵:一个乞丐也要把自己的影子在阳光下立起来,这就有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老人与海》说的那样:“人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

影子立起来了,人的灵魂也要立起来,人生要站成生命树,积极向上,灵魂奔向天上!与光同行的灵魂经过了洗礼,名字就记录在永恒生命册上。

把自己描绘在光上,请光描绘人生的旅程,人生成为光的一部分,就好了。

有了光的使命,就算是一个乞丐,也会发光,影子都会立起来。

最卑微的人生,也可以在大时代,有自己的梦想,也可以立起自己的形象,哪怕人生失败,依旧可以站起来。

让自己的影子立起来,可以与自己的影子成为朋友,这也是孤独的人也有自己这样的朋友。

无论怎样,都可以让自己与光同行,活出醒目的自身。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蔡新华《诗话中国历史》序

□于丹

我与蔡新华很有缘分,缘起在公务,修分在私交。新华骨子里是一位诗人。无论早年间江西求学走上医学之路,还是珠海创业从事宣传,新华有一个从来没有改变过的内在,那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诗魂。

“中华历史人物诗传”一百首,“中国历史大事诗记”五十首,再加上“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十首,总共二百首,皆以七言律诗写成,真正是铺陈风云激荡三千年,以简笔写人生,史迹与心迹并重,尤以颌联颈联最见功力。写嵇康的倜傥风神是“心骋八荒游太古,手挥五弦送归鸿”,写郑成功的孤勇忠诚是“敢向东南争半壁,方知海外有孤忠”。写玄奘法师毕生弘法的坎坷坚韧是“西行求法解疑惑,东归释儒立派宗。廿载译经逾千卷,万里弘道历百城”。两联中的数字反差撑起了人物一生的功业与蹉跎,极富张力。写汤显祖这一生的荣辱成败与心之所向更是明确点破四个名字:“仕途蹭蹬因居正,文坛埋没缘世贞。离经叛道羡李贽,致知从心服阳明”。把这种高度概括的功力放进律诗,足见其功力雄深。

令我颇为感慨的还是新华的《诗话中国历史》撰后感一诗,或许可以作为打开这本诗史的钥匙:

五千年来谁著史?首推孔子写《春秋》。时世尽仰董狐笔,至今谁知司马忧?直书不为尊者讳,谀词岂因帝王讴?是非功过有公论,一字褒贬覆难收。这首诗恰好写在一年之前,中国文人晴耕雨读的习惯在新华身上体现得相当透彻。这个系列自发布以来,朋友们每日可在微信中见到新作,从未中断。这首撰后感起笔即颂《春秋》《史记》,取法极高,志向远大,其实可以作为新华自撰后记来读。

“中国历史大事诗记”这一部分的书写难度更大,以五十首律诗书写上下三千年文明坐标大事记,一要通读卷帙浩繁的史料,二要钩沉概括最重要的节点,三要用律诗形式完成平仄对仗,成为真正凝炼的一首记史诗。比如楚汉之争这样一段故事,从课本通识到影视作品,已然是耳熟能详的典实,重新创作实属不易。读到这首诗和后面大量注释,足见作者的严谨与功力。

楚汉相争

大秦帝国方崩塌,裂土封王一十八。(1)

刘邦抑忿西入蜀,(2)项羽衣锦东还家。(3)

汉军重来复疆土,楚地尽失围垓下。(4)

两雄相争智者胜,(5)匹夫之勇不可夸。(6)

(1)反秦大起义迅猛发展,帝国大厦土崩瓦解。凭借在残酷战斗中建立起来的巨大威信,项羽做主裂土封王共十八家,他自封为“西楚霸王”。

(2)项羽的分封并未得到众王的认可,怀王与诸将约定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原则被破坏,先入关的刘邦被贬封为“汉王”,令其抑忿不平。

(3)项羽则志得意满,他烧毁秦宫室,带着劫掠的财宝宫女东归彭城家乡,并且自鸣得意:“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其志向竟然如此而已!

(4)不久,刘邦借齐、赵田荣、陈余相继叛乱,项羽自顾不暇之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率军夺取了三秦,卷土重来,与项羽争夺天下。经过四年艰苦激烈的楚汉战争,项羽被围于垓下,自刎于乌江。

(5)两军相遇勇者胜,两雄相争则智者胜。韩信评价项羽只有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不能成大事。

中国近代历史更是风云诡谲,认知不对等带来的诸多外交事件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罗生门”,仅马戛尔尼见乾隆一事就有事件缘起与立场判读重重难题。这首诗作的注释可以说极尽详备:

英使使华

英王遣使寿乾隆(1)马戛尔尼斯当东(2)不畏艰辛旅途险,惟求开放商路通(3)波涛万里未嫌远,皇帝咫尺却扑空。(4)化外之夷应朝贡,天朝大国我为宗。(5)

(1)公元1500年前后,以萄萄牙、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国家开始了向东方和美洲的海上探险,史称“地理大发现”。荷兰、法国、英国等也紧随其后,加入了这一行列。英国后来居上,在科学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成为世界工厂和头号强国。

(2)英国的工业制成品需要广大的市场,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首选。因此,英国国王乔治以为乾隆祝寿之名,派遣马戛尔尼、斯当东为正副使,带着两大船最新科技工业水平的贺礼来到中国。

(3)使团历时数月,行程万里,目的就在于请皇帝恩准开放若干沿海口岸,便于双方开展平等贸易。

(4)习惯于世界贸易规则的英国人没有想到,这一要求对长期闭关锁国的清朝而言简直不可理喻,被一口回绝。

(5)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观”中,中国为宗主之国,雄视天下,万方来朝,四周皆为藩属国和蛮夷小国,理应向我称臣纳贡,何来“平等贸易”之说?

纵览新华这一卷心血之作,深深感佩这份超越功利的发心,足见文人生命底色。杜诗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罢这部呕心沥血的诗集,方知千载之后,文人之心,依然有所验证。这大概也合乎孔子所言“古之学问为己,今之学问为人”,这种为己之学的诚恳精进,值得尊敬。

(于丹,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

文字:赵国宏 索朗恰自 张绍民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吴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