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看松(下)
□ 陈先发
来二道白河前,我是绝不至将松树喻作美人的。讲不清松与美妇这两者之间,谁才是对谁的冒犯。总之,是浑然不搭那个腔调。我也向来不喜欢一切速生的东西,初看美人松,身形流畅中满满的青春活力,以为她无疑可归为速生一类。查资料时,吓了一跳,美人松高龄者,可活四百多年,是地地道道的老妪。她是欧洲赤松的一个变种,在长白山也属珍稀树种,只有区区数百株。也真是生来富贵,她们偏爱扎根在富含火山灰的土壤中,又从无任何病虫害。瞧瞧眼前这一群,可能多数已是百岁美人了,可依旧活泼精致,毫无迟暮之感。
以前觉得松之美,在于有一种慢相。或者说,是一种寿者相。爱松者,爱的其实是自身对时光、对消逝的一种超常敏感。立于松下,仿佛是在另一套时间系统中,安谧中,浸透了一种慢的感觉。松树,是一个令万物减速的特殊符码,它的慢相,仿佛很快就能在人的内心布下一种安宁和自觉,所以自古以来,松下与竹林一样,成了中国人的心灵道场。在松下,抚琴焚香,交游清谈,读书悟道,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形态。没有任何别的树木,能够达成这样的抚慰——“松下问童子”,如果改成柳下问童子,那就不像话了。松的生长之难,锲合了这种慢相。我见过几个做松树盆景的人,以铁丝捆绑甚至以烧红的烙铁,刻意求曲,在树形上制造一种病态。由曲生慢,以成就这种心相。我在书桌上,也曾摆过一盆小松,内心焦躁时,看一看,果然心里就好受了些。
长白主峰之上,无松。当然,也没有别的树木。荒寒、贫瘠得只剩下裸岩、砂石。山顶恢弘又瘠薄,让人心生敬畏。大风刮过,像生命的剃刀一样,将绝大多数生的气息剥离开去,只剩极少量块状的苔藓类,顽强附着在岩地上。众峰环矗,被衬出的,是人的脆弱与渺小。我们以羽绒服、军大衣、遮风帽、墨镜、防滑鞋层层包裹,仍不敢与寒风迎面而立。大家使劲跺着脚,找寻既能避风又可舒展眼力之处。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近处,千百雪峰耸涌;远处,平野开阔苍茫。气象之宏大,在我所见海内诸山中,是少有匹敌的。天池,比料想的要小些,虽被坚冰冻彻,仍不难想象她在荡漾之时的一派澄澈之相。长白山是孕育松花江、图门江、鸭绿江等大江大河的万水之源,众水之滨滋育生民何止亿万,谁料想这源头地的生存环境竟严酷至此。我问了一下同游的本地朋友,到半山腰海拔一千八百米左右时,不光是松,所有的乔木都怯而止步了。
其实,上行至半山时,松树也并不醒目。倒是窗外大片树干浅白、枝条深褐的树群,从未见过,一直吸引着我们。司机说,这是岳桦,苦寒地带的苦命树,南方见不到的。据说岳桦最美的样子是时近中秋,片片金叶灿灿生辉,坡脊谷地犹似黄龙舞动,非常壮观迷人。可惜现在是三月,只有这些赤裸寒枝,在风中颤动着,却也眼见地柔韧、有力。资料上说,岳桦成林之地,多是长白山火山碎屑较为富集之处。司机又笑说,长白山中有两件奇妙事,该沉的不沉,石头水上漂;该浮的又不浮,木头沉水底。瞧山道旁,这些浅黄灰白的石块,是火山喷发时,岩浆凝成的,看似沉甸甸的,其实浑身是孔,灌满空气,扔到水面就会漂起来。而岳桦,长年抗衡寒风大雪,生长艰难缓慢,木质异常坚致密实,真的是命硬、身沉,入水就会咕咕地一沉到底。
直到从山顶盘旋而下时,混交林中的松树之美,才从俯瞰的视线中夺目而出。
当阔叶树都落光了叶子,长白松林沉郁之深绿,颇有些陶渊明所谓“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的意味。隔着雪原之纯白、之轻盈,大片松林与山体裸露的大片黑褐色,与高海拔地带寸草不生的沉重荒芜,形成一种遥遥的呼应。在雪的无边围困之中,松林的蓊郁,让我本能地想起知白守黑这个词。
细细打量上去,长白松虽生苦寒之地,却无苦寒之相,多长得威猛高大,精、气、神儿旺足得很。我推测,跟火山土供给的富足养分有关。虽说松树对矿质土壤、砂土、钙质土、石灰岩土、红壤等各类土壤都有强悍耐受力,但毕竟吃得丰足,才能长得壮实。相反,我所熟悉的皖浙一带,黄山松虽生在湿润温暖的南国,却生就一副艰难之相,因为她们生来就身寄崎岖石缝,有机质极度匮乏,只能挣扎着求生。
树有树的生存智慧。长白松,有两点挺稀罕的。一是懂得退守。松林有条清晰的“退守线”。某个海拔之上,它不去,这条线在长白山是泾渭分明的。长白山虽是我多年看松中纬度最高之地,但松树只退守在她觉得最适宜的区域。半山而下,簇簇而居。所以我得以俯见下山松,无数松冠组成的雄浑大合唱,在雪地的无尽默然之中,带来难忘的视觉震撼。二是懂得伴生。岳桦与松林交织起伏,枯荣环替。人生有知己,两两不相违。这就是当地人戏称的“松桦恋”了。而黄山松的智慧,是另外一种,一种被逼出来的生存之道。黄山松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抓不到泥土,她的根部便分泌出有机酸,以有机酸来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从中汲取养分。甚至,她的根部在呼吸中释放二氧化碳,遇水后合成碳酸,协助有机酸共同侵蚀岩石,助力自己的生长。更奇妙的是,黄山松的松针表层,有一种防水结构的蜡状覆盖物,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不怕烈日、干旱,而且还防冻。在与自然的搏斗中练成绝招之后,黄山松似乎更多了一些进击性,她从不退守,故黄山奇松,多在山巅。
看松要得大滋味,最好还是独看。找一块石头,一个无人处,什么姿势舒服你就什么姿势吧。坐着好,就坐着。躺着好,就躺着。我在黄山、天柱山看松,要等旁边的游客、朋友都走尽了,等到一个人清清静静时。这时,也不要想生活中的事,更不想急事。心中无挂碍,耳中无杂声,把自己清空了,与松的对话才可以开始。想想白头之前,半生中有多少憾事、做错的事。也不要有什么顾惜的念头,笑一笑,如风过了。机缘好时,在月下看松。月色沐人,松枝微动,朦朦胧胧中,看松之剪影。想想半生中那些你忘不掉的背影,那些已然永失又明明镌刻在记忆中的人……还有种方式,更超脱些,纸上看松。我喜欢马远、赵孟頫、倪瓒、梅清的松。或在斧劈皴的大力道中,或在荒渚疏树的大清淡中。想想深夜楼头,江湖烟雨,一生中有过多少掉头而去、再不相见的时刻。看看,闭眼,再看看。纸上云烟恍兮惚兮,倍觉松真是一位友人,故人。
离开长白的前一个晚上,大家聚到一家农家菜馆打牌,喝酒。好一通人声鼎沸,酒酣耳热,不知今夕何夕。我晕晕乎乎地出来找厕所。从一扇满是锈迹的窗栅看出,斜坡之上,竟立着棵孤松。长白松一路看来,很少见这种低矮葡伏的。南方人叫它小老松,身子骨没长开,一副受苦人的相。但这松的姿态却是热忱得很,松枝两侧斜伸又向内环起些,一副冲上来拥抱的样子。定定神,再看,真是棵好松。想起明日将别,我且叫他送客松了。
回到杯盏喧腾的席间。说起我刚刚命名的送客松,有人还念起了苏东坡的松花歌: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掏;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我第一次知有此曲,隐隐中觉是伪作,不是东坡那个味儿。又觉词中这配方倒也诱人,找个闲时,鼓捣一下试试吧。
陈先发 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作协主席。1967年10月生于安徽桐城,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主要著作有诗集《写碑之心》《九章》《陈先发诗选》,随笔集《黑池坝笔记》(系列)、长篇小说《拉魂腔》等二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
结在柿子上的乡愁
□ 映 铮
年关近,想回老家了,屋后的柿子已经挂满了霜。
我们总说,人生需要边走边悟,可走的时候终究精力分散,走得太远难免牵肠挂肚。我们走后,闲田长野草,炊烟日渐稀少。小路窄瘦,落日照新坟。母亲数落孤山上的父亲,父亲摇一摇头上的枯蒿,算是作了回应。不再亮灯的老屋,没有父母的唠叨和争执,但隔着时间,我什么都听得清,全都记住了。其实,诗和远方可以在屋旁的山坡上,在屋后的柿树下,或者,在厢房里的那把空椅子上。
和我一样,想回家的人不少。回到最初的地方,容纳年少之愚的那个家,在吱嘎作响的竹椅上放下让人焦虑的烟火气。一杯汤色明净的老荫茶,半碟刚晒干的花生米。与回忆同坐,闻草木清香,听屋后虫鸣,用一个慵懒的姿势。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不妨把客船暂时搁浅,把疲累之躯带回家。经历过的那好多的事,好多的缘,打包至旧箱筐。一边等苦蒿结籽,一边把爱与哀愁扔进兀自流淌的小河。用柿树下的静谧,一碗米汤的清淡,消抵岁月波澜。
过年回故乡,是每一个游子的梦想。即使老屋空了,后山还有祖先的眺望。若遇到在屋前洒扫的邻居,放下行囊闲聊片刻,笑谈风云,看枯井边藤蔓起舞,沉醉它的葱茏之姿。若你心中有诉,就用憋了很久的嗓音对着山峦,对着河流,对着山路呼喊吧。
回到故乡,在屋檐下听听雨也是好的。消遣这支清悦温润的曲子,如万壑松间听禅音。掂掂那些碎微心事,放下红尘,安静听一回本心。“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呼吸整条山谷,气脉全然通畅。
寒冬腊月,遍地庄稼已入仓,我们隔窗深嗅粮食的草木香。看旧相册里那些伙伴、面目可亲的亲人。这时候容易遇到阔别多年的儿时伙伴,和他遥指云霞,说说闲话。不好意思看我,就看生了苔藓的旧街沿,我们珍贵又无处安放的回忆就藏在那里。走了多少路,别了多少年,我们都害怕成为来路不明的人,都渴望有人轻拍肩头,唤声乳名。再把那些旧了的器物一一辨认,把祖先的牌位轻轻擦拭。浅浅的时光里,深藏着记忆,成长和消逝,深情而缠绵。
“浪子孤商,早还乡井”。停下来,腌一些萝卜干,晒一院红黄橙紫,看柿子结霜,等夕阳归山。人世单薄,故土厚重,我们都不愿一次次丈量与故乡的距离,只想要布衣素食里烟火不息,绿水寂静处灵魂澄澈。
映铮 中国作协会员,四川文艺期刊联合会副主席,开江文艺创作办公室主任。已出版散文集《欲望书香》《独品》《惟慕此时》,诗集《但是》、英汉诗集《时间的隐喻》等。
杂事诗(组诗)
□ 徐 江
杂事诗·供暖期来临前半个月的病房即景
一位中年轻脑梗病人
(能看出原来身体素质不错)
躺在正午的病床上
悠闲地端着手机
听齐秦的《冷月》
勉强书·译
时隔多年
那些我喜欢的
诗人
终于被译成汉语了
只不过都成了
另一个人
还灰头土脸的
勉强书·诗意
看见一只矮矮的红色消防栓
蹲在前方不远。
想象身边这时跟着一只金毛
还有一只大橘猫。
它们兴高采烈奔过去
跟消防栓蹲成一排。
小哥仨很满意。
我也很满意。
勉强书·早晨读一位“被低估”的文豪生平
没有什么“值得”与“不值得”。
人间是我们不得不完成的一次旅行。
旅途中我们自己必须
尽量让自己的精神快乐。
如果你不想更沮丧的话
杂事诗·走神儿
我边盯着电视剧
边走神儿
总觉得有哪儿不对
哦
无论是卖场
咖啡店
还是街上
这些人都没戴口罩
徐江 1967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1年创办同仁诗刊《葵》。著有《云上风琴》《黄昏前说起天才》《徐江的诗》《雾》《杂事诗》《这就是诗》《启蒙年代的秋千》等二十多种。编选有《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给孩子们读的诗》。
奇妙的心情(组诗)
□ 陆 飚
奇妙的心情
不如将剩下的时间交给你
以看透这个世界为名
和这个世界隔离
这是多么温暖的时刻
就像阳光照在收割的稻田
这应该是冬天来临前
对喧嚣尘上的过往
最后的奖赏
这是多么巧合
而又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漫长的黑夜来临之前
你的眼睛里刚好闪过
一道隐秘的光
就像打开了一道盲盒
你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在那里你会发现
前所未有的新鲜和神奇
而你们竟然因为彼此走了很远
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那些熟悉的人和事物被覆盖
而你不再感觉孤单
因为你的光透过边界
发现了圆满
影子
当你一直以为
她只是你的背景之一的时候
有一天你会突然明白
其实你才是她可有可无的背景
她是无处不在的傀儡
却是你最真实的附属品
但她几乎没有生命的体征
只是一次次重复着非静止的画面
她应该也有固定的形状
就像那十字架
一手指着你曾经去过的地方
一手指着你上方的头像
她就像一面镜子
演绎着和你相同的人生
但她偶尔也会和你背道而驰
比如她的游离和冷静
足以让你怀疑
有时她会暂时消失
但你却无时无刻不在供养着她
当周围的一切安静
你就会不自觉地和她倾诉
直到她再次显现
碎纸机
时过境迁
一切都不重要了
这句话她不只是说说而已
她正一页一页地在撕碎自己
她要证明给你看
刀锋般的牙齿
隐藏在柔和的曲线里
她大口地咀嚼着那些碎片
绝不会放过
哪怕一滴蛛丝马迹
她的决绝
来自她对你天生的信任
她不会做无谓的纠缠
她唯一能做到的是
时刻保持冷静
这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
一边是尘世
一边是天堂
但你必须像抽刀断水
截断原先的路径
这种摧枯拉朽的声音
适合来一场现实的告别
就像佛堂里的木鱼
当她再次敲响的时候
你感觉又一次放下了一切
星星
也许只有我才知道
你准确的位置和轨道
哪怕你细微的变动
知道你一直在
努力地散发着光
可是有一天
你突然凭空消失了
尽管他们极力地劝我
说你只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但我还是忍不住悲从中来
我们相距遥远
但也曾无限地接近
甚至互相探索
分析表面的土壤和气候的特性
为彼此的相似而开心
这是多么狭隘和无知的事情
看着你最后传送的图像
那么静穆和圆满
就像神的表情
感觉自己的肤浅和渺小
你走了就像流水
你留下的空洞被黑暗淹没
你走了
留下的我不再完美
直到我也消失的那一天
陆飚 原名周为,原籍湖南衡阳,毕业于武汉大学,业余从事诗歌创作,作品多见于《诗刊》《湖南文学》等。
长白看松(下)
□ 陈先发
来二道白河前,我是绝不至将松树喻作美人的。讲不清松与美妇这两者之间,谁才是对谁的冒犯。总之,是浑然不搭那个腔调。我也向来不喜欢一切速生的东西,初看美人松,身形流畅中满满的青春活力,以为她无疑可归为速生一类。查资料时,吓了一跳,美人松高龄者,可活四百多年,是地地道道的老妪。她是欧洲赤松的一个变种,在长白山也属珍稀树种,只有区区数百株。也真是生来富贵,她们偏爱扎根在富含火山灰的土壤中,又从无任何病虫害。瞧瞧眼前这一群,可能多数已是百岁美人了,可依旧活泼精致,毫无迟暮之感。
以前觉得松之美,在于有一种慢相。或者说,是一种寿者相。爱松者,爱的其实是自身对时光、对消逝的一种超常敏感。立于松下,仿佛是在另一套时间系统中,安谧中,浸透了一种慢的感觉。松树,是一个令万物减速的特殊符码,它的慢相,仿佛很快就能在人的内心布下一种安宁和自觉,所以自古以来,松下与竹林一样,成了中国人的心灵道场。在松下,抚琴焚香,交游清谈,读书悟道,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形态。没有任何别的树木,能够达成这样的抚慰——“松下问童子”,如果改成柳下问童子,那就不像话了。松的生长之难,锲合了这种慢相。我见过几个做松树盆景的人,以铁丝捆绑甚至以烧红的烙铁,刻意求曲,在树形上制造一种病态。由曲生慢,以成就这种心相。我在书桌上,也曾摆过一盆小松,内心焦躁时,看一看,果然心里就好受了些。
长白主峰之上,无松。当然,也没有别的树木。荒寒、贫瘠得只剩下裸岩、砂石。山顶恢弘又瘠薄,让人心生敬畏。大风刮过,像生命的剃刀一样,将绝大多数生的气息剥离开去,只剩极少量块状的苔藓类,顽强附着在岩地上。众峰环矗,被衬出的,是人的脆弱与渺小。我们以羽绒服、军大衣、遮风帽、墨镜、防滑鞋层层包裹,仍不敢与寒风迎面而立。大家使劲跺着脚,找寻既能避风又可舒展眼力之处。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近处,千百雪峰耸涌;远处,平野开阔苍茫。气象之宏大,在我所见海内诸山中,是少有匹敌的。天池,比料想的要小些,虽被坚冰冻彻,仍不难想象她在荡漾之时的一派澄澈之相。长白山是孕育松花江、图门江、鸭绿江等大江大河的万水之源,众水之滨滋育生民何止亿万,谁料想这源头地的生存环境竟严酷至此。我问了一下同游的本地朋友,到半山腰海拔一千八百米左右时,不光是松,所有的乔木都怯而止步了。
其实,上行至半山时,松树也并不醒目。倒是窗外大片树干浅白、枝条深褐的树群,从未见过,一直吸引着我们。司机说,这是岳桦,苦寒地带的苦命树,南方见不到的。据说岳桦最美的样子是时近中秋,片片金叶灿灿生辉,坡脊谷地犹似黄龙舞动,非常壮观迷人。可惜现在是三月,只有这些赤裸寒枝,在风中颤动着,却也眼见地柔韧、有力。资料上说,岳桦成林之地,多是长白山火山碎屑较为富集之处。司机又笑说,长白山中有两件奇妙事,该沉的不沉,石头水上漂;该浮的又不浮,木头沉水底。瞧山道旁,这些浅黄灰白的石块,是火山喷发时,岩浆凝成的,看似沉甸甸的,其实浑身是孔,灌满空气,扔到水面就会漂起来。而岳桦,长年抗衡寒风大雪,生长艰难缓慢,木质异常坚致密实,真的是命硬、身沉,入水就会咕咕地一沉到底。
直到从山顶盘旋而下时,混交林中的松树之美,才从俯瞰的视线中夺目而出。
当阔叶树都落光了叶子,长白松林沉郁之深绿,颇有些陶渊明所谓“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的意味。隔着雪原之纯白、之轻盈,大片松林与山体裸露的大片黑褐色,与高海拔地带寸草不生的沉重荒芜,形成一种遥遥的呼应。在雪的无边围困之中,松林的蓊郁,让我本能地想起知白守黑这个词。
细细打量上去,长白松虽生苦寒之地,却无苦寒之相,多长得威猛高大,精、气、神儿旺足得很。我推测,跟火山土供给的富足养分有关。虽说松树对矿质土壤、砂土、钙质土、石灰岩土、红壤等各类土壤都有强悍耐受力,但毕竟吃得丰足,才能长得壮实。相反,我所熟悉的皖浙一带,黄山松虽生在湿润温暖的南国,却生就一副艰难之相,因为她们生来就身寄崎岖石缝,有机质极度匮乏,只能挣扎着求生。
树有树的生存智慧。长白松,有两点挺稀罕的。一是懂得退守。松林有条清晰的“退守线”。某个海拔之上,它不去,这条线在长白山是泾渭分明的。长白山虽是我多年看松中纬度最高之地,但松树只退守在她觉得最适宜的区域。半山而下,簇簇而居。所以我得以俯见下山松,无数松冠组成的雄浑大合唱,在雪地的无尽默然之中,带来难忘的视觉震撼。二是懂得伴生。岳桦与松林交织起伏,枯荣环替。人生有知己,两两不相违。这就是当地人戏称的“松桦恋”了。而黄山松的智慧,是另外一种,一种被逼出来的生存之道。黄山松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抓不到泥土,她的根部便分泌出有机酸,以有机酸来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从中汲取养分。甚至,她的根部在呼吸中释放二氧化碳,遇水后合成碳酸,协助有机酸共同侵蚀岩石,助力自己的生长。更奇妙的是,黄山松的松针表层,有一种防水结构的蜡状覆盖物,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不怕烈日、干旱,而且还防冻。在与自然的搏斗中练成绝招之后,黄山松似乎更多了一些进击性,她从不退守,故黄山奇松,多在山巅。
看松要得大滋味,最好还是独看。找一块石头,一个无人处,什么姿势舒服你就什么姿势吧。坐着好,就坐着。躺着好,就躺着。我在黄山、天柱山看松,要等旁边的游客、朋友都走尽了,等到一个人清清静静时。这时,也不要想生活中的事,更不想急事。心中无挂碍,耳中无杂声,把自己清空了,与松的对话才可以开始。想想白头之前,半生中有多少憾事、做错的事。也不要有什么顾惜的念头,笑一笑,如风过了。机缘好时,在月下看松。月色沐人,松枝微动,朦朦胧胧中,看松之剪影。想想半生中那些你忘不掉的背影,那些已然永失又明明镌刻在记忆中的人……还有种方式,更超脱些,纸上看松。我喜欢马远、赵孟頫、倪瓒、梅清的松。或在斧劈皴的大力道中,或在荒渚疏树的大清淡中。想想深夜楼头,江湖烟雨,一生中有过多少掉头而去、再不相见的时刻。看看,闭眼,再看看。纸上云烟恍兮惚兮,倍觉松真是一位友人,故人。
离开长白的前一个晚上,大家聚到一家农家菜馆打牌,喝酒。好一通人声鼎沸,酒酣耳热,不知今夕何夕。我晕晕乎乎地出来找厕所。从一扇满是锈迹的窗栅看出,斜坡之上,竟立着棵孤松。长白松一路看来,很少见这种低矮葡伏的。南方人叫它小老松,身子骨没长开,一副受苦人的相。但这松的姿态却是热忱得很,松枝两侧斜伸又向内环起些,一副冲上来拥抱的样子。定定神,再看,真是棵好松。想起明日将别,我且叫他送客松了。
回到杯盏喧腾的席间。说起我刚刚命名的送客松,有人还念起了苏东坡的松花歌: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掏;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我第一次知有此曲,隐隐中觉是伪作,不是东坡那个味儿。又觉词中这配方倒也诱人,找个闲时,鼓捣一下试试吧。
陈先发 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作协主席。1967年10月生于安徽桐城,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主要著作有诗集《写碑之心》《九章》《陈先发诗选》,随笔集《黑池坝笔记》(系列)、长篇小说《拉魂腔》等二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
结在柿子上的乡愁
□ 映 铮
年关近,想回老家了,屋后的柿子已经挂满了霜。
我们总说,人生需要边走边悟,可走的时候终究精力分散,走得太远难免牵肠挂肚。我们走后,闲田长野草,炊烟日渐稀少。小路窄瘦,落日照新坟。母亲数落孤山上的父亲,父亲摇一摇头上的枯蒿,算是作了回应。不再亮灯的老屋,没有父母的唠叨和争执,但隔着时间,我什么都听得清,全都记住了。其实,诗和远方可以在屋旁的山坡上,在屋后的柿树下,或者,在厢房里的那把空椅子上。
和我一样,想回家的人不少。回到最初的地方,容纳年少之愚的那个家,在吱嘎作响的竹椅上放下让人焦虑的烟火气。一杯汤色明净的老荫茶,半碟刚晒干的花生米。与回忆同坐,闻草木清香,听屋后虫鸣,用一个慵懒的姿势。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不妨把客船暂时搁浅,把疲累之躯带回家。经历过的那好多的事,好多的缘,打包至旧箱筐。一边等苦蒿结籽,一边把爱与哀愁扔进兀自流淌的小河。用柿树下的静谧,一碗米汤的清淡,消抵岁月波澜。
过年回故乡,是每一个游子的梦想。即使老屋空了,后山还有祖先的眺望。若遇到在屋前洒扫的邻居,放下行囊闲聊片刻,笑谈风云,看枯井边藤蔓起舞,沉醉它的葱茏之姿。若你心中有诉,就用憋了很久的嗓音对着山峦,对着河流,对着山路呼喊吧。
回到故乡,在屋檐下听听雨也是好的。消遣这支清悦温润的曲子,如万壑松间听禅音。掂掂那些碎微心事,放下红尘,安静听一回本心。“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呼吸整条山谷,气脉全然通畅。
寒冬腊月,遍地庄稼已入仓,我们隔窗深嗅粮食的草木香。看旧相册里那些伙伴、面目可亲的亲人。这时候容易遇到阔别多年的儿时伙伴,和他遥指云霞,说说闲话。不好意思看我,就看生了苔藓的旧街沿,我们珍贵又无处安放的回忆就藏在那里。走了多少路,别了多少年,我们都害怕成为来路不明的人,都渴望有人轻拍肩头,唤声乳名。再把那些旧了的器物一一辨认,把祖先的牌位轻轻擦拭。浅浅的时光里,深藏着记忆,成长和消逝,深情而缠绵。
“浪子孤商,早还乡井”。停下来,腌一些萝卜干,晒一院红黄橙紫,看柿子结霜,等夕阳归山。人世单薄,故土厚重,我们都不愿一次次丈量与故乡的距离,只想要布衣素食里烟火不息,绿水寂静处灵魂澄澈。
映铮 中国作协会员,四川文艺期刊联合会副主席,开江文艺创作办公室主任。已出版散文集《欲望书香》《独品》《惟慕此时》,诗集《但是》、英汉诗集《时间的隐喻》等。
杂事诗(组诗)
□ 徐 江
杂事诗·供暖期来临前半个月的病房即景
一位中年轻脑梗病人
(能看出原来身体素质不错)
躺在正午的病床上
悠闲地端着手机
听齐秦的《冷月》
勉强书·译
时隔多年
那些我喜欢的
诗人
终于被译成汉语了
只不过都成了
另一个人
还灰头土脸的
勉强书·诗意
看见一只矮矮的红色消防栓
蹲在前方不远。
想象身边这时跟着一只金毛
还有一只大橘猫。
它们兴高采烈奔过去
跟消防栓蹲成一排。
小哥仨很满意。
我也很满意。
勉强书·早晨读一位“被低估”的文豪生平
没有什么“值得”与“不值得”。
人间是我们不得不完成的一次旅行。
旅途中我们自己必须
尽量让自己的精神快乐。
如果你不想更沮丧的话
杂事诗·走神儿
我边盯着电视剧
边走神儿
总觉得有哪儿不对
哦
无论是卖场
咖啡店
还是街上
这些人都没戴口罩
徐江 1967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1年创办同仁诗刊《葵》。著有《云上风琴》《黄昏前说起天才》《徐江的诗》《雾》《杂事诗》《这就是诗》《启蒙年代的秋千》等二十多种。编选有《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给孩子们读的诗》。
奇妙的心情(组诗)
□ 陆 飚
奇妙的心情
不如将剩下的时间交给你
以看透这个世界为名
和这个世界隔离
这是多么温暖的时刻
就像阳光照在收割的稻田
这应该是冬天来临前
对喧嚣尘上的过往
最后的奖赏
这是多么巧合
而又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漫长的黑夜来临之前
你的眼睛里刚好闪过
一道隐秘的光
就像打开了一道盲盒
你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在那里你会发现
前所未有的新鲜和神奇
而你们竟然因为彼此走了很远
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那些熟悉的人和事物被覆盖
而你不再感觉孤单
因为你的光透过边界
发现了圆满
影子
当你一直以为
她只是你的背景之一的时候
有一天你会突然明白
其实你才是她可有可无的背景
她是无处不在的傀儡
却是你最真实的附属品
但她几乎没有生命的体征
只是一次次重复着非静止的画面
她应该也有固定的形状
就像那十字架
一手指着你曾经去过的地方
一手指着你上方的头像
她就像一面镜子
演绎着和你相同的人生
但她偶尔也会和你背道而驰
比如她的游离和冷静
足以让你怀疑
有时她会暂时消失
但你却无时无刻不在供养着她
当周围的一切安静
你就会不自觉地和她倾诉
直到她再次显现
碎纸机
时过境迁
一切都不重要了
这句话她不只是说说而已
她正一页一页地在撕碎自己
她要证明给你看
刀锋般的牙齿
隐藏在柔和的曲线里
她大口地咀嚼着那些碎片
绝不会放过
哪怕一滴蛛丝马迹
她的决绝
来自她对你天生的信任
她不会做无谓的纠缠
她唯一能做到的是
时刻保持冷静
这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
一边是尘世
一边是天堂
但你必须像抽刀断水
截断原先的路径
这种摧枯拉朽的声音
适合来一场现实的告别
就像佛堂里的木鱼
当她再次敲响的时候
你感觉又一次放下了一切
星星
也许只有我才知道
你准确的位置和轨道
哪怕你细微的变动
知道你一直在
努力地散发着光
可是有一天
你突然凭空消失了
尽管他们极力地劝我
说你只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但我还是忍不住悲从中来
我们相距遥远
但也曾无限地接近
甚至互相探索
分析表面的土壤和气候的特性
为彼此的相似而开心
这是多么狭隘和无知的事情
看着你最后传送的图像
那么静穆和圆满
就像神的表情
感觉自己的肤浅和渺小
你走了就像流水
你留下的空洞被黑暗淹没
你走了
留下的我不再完美
直到我也消失的那一天
陆飚 原名周为,原籍湖南衡阳,毕业于武汉大学,业余从事诗歌创作,作品多见于《诗刊》《湖南文学》等。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