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论坛丨城市有“海绵” 发展有“温度”

记者5月16日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新的《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近日印发施行,明确海绵城市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移交运营,为珠海持续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珠海特区报》5月17日01版)

城市因水而生,也常因水而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逢雨看海、行路如舟”的城市积涝现象不时上演,也是普遍存在的“城市病”。既暴露出基础设施的短板,也拷问着城市发展的韧性。珠海持续推进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不但是治理“城市病”的一剂良药,也是加快城市更新,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重要举措和关键一招。

当下,城市发展到了“换道提质”的关键时刻,海绵城市建设正是城市更新的关键突破口。过去的发展模式,以速度为导向,强调“快建快成”,往往忽视了生态承载的极限。道路硬化、建筑密集、水体消失,曾是城市扩张的“必经之路”,但这种牺牲自然换取空间的方式,已难以为继。海绵城市的提出,是对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系统性颠覆。

海绵城市建设不再是简单的铺路盖楼,而是将城市视为一个动态循环的生态系统,在“渗、滞、蓄、净、用、排”中,实现与自然的和解。正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只关乎排水、防涝,更关乎城市安全和生活质量。一座能“呼吸”、能“调节”的城市,不但能抵御暴雨侵袭,还能留住生态之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雨水的就地利用,重塑城市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变资源、资源变契机,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需要强调的是,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不能只靠政府“一头热”,必须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共建的治理格局。要让规划师、工程师与生态学家“共同发力”,也要让企业、居民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雨水花园是城市的风景线,也应成为市民的生活圈;绿色屋顶不只是展示项目,而应该是常态空间。唯有人人理解、处处参与,才能让“海绵”真正融入城市土壤、滋养城市未来。

此外要看到,海绵城市不但是生态工程,还是经济工程、社会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带动了绿色建材、智慧水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经济转型打开新的通道;催生出生态设计、系统治理等跨界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就业拓展新的空间。可以说,海绵城市承载的是一种新型城镇化路径的探索,以绿色理念引领城市建设,以系统治理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滴雨水的去向,决定一座城市的未来。我们常说,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但文明的高度,不应只用高楼林立来衡量,更应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一阵风、一阵雨,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度的保障、技术的支撑,更需要理念的革新和民众的认同。就如珠海正在做的那样,从立法制度到工程同步,从多元投入到标准验收,正是“以系统化支撑全域推进”的生动实践。

今天的海绵城市建设,既是“为雨做规划”,更是“为未来谋蓝图”,让城市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更美的生态底色、更高的发展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还能够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有“弹性”,更要让发展像水一样有“温度”。从每一滴雨水的去处,到每一份市民的获得感,海绵城市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我们看见一个更绿色、更智慧、更温暖的城市未来。

文字:孙维国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吴颖琼
微信
朋友圈
香山论坛丨城市有“海绵” 发展有“温度”
珠海特区报 2025-05-19 01:48

记者5月16日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新的《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近日印发施行,明确海绵城市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移交运营,为珠海持续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珠海特区报》5月17日01版)

城市因水而生,也常因水而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逢雨看海、行路如舟”的城市积涝现象不时上演,也是普遍存在的“城市病”。既暴露出基础设施的短板,也拷问着城市发展的韧性。珠海持续推进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不但是治理“城市病”的一剂良药,也是加快城市更新,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重要举措和关键一招。

当下,城市发展到了“换道提质”的关键时刻,海绵城市建设正是城市更新的关键突破口。过去的发展模式,以速度为导向,强调“快建快成”,往往忽视了生态承载的极限。道路硬化、建筑密集、水体消失,曾是城市扩张的“必经之路”,但这种牺牲自然换取空间的方式,已难以为继。海绵城市的提出,是对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系统性颠覆。

海绵城市建设不再是简单的铺路盖楼,而是将城市视为一个动态循环的生态系统,在“渗、滞、蓄、净、用、排”中,实现与自然的和解。正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只关乎排水、防涝,更关乎城市安全和生活质量。一座能“呼吸”、能“调节”的城市,不但能抵御暴雨侵袭,还能留住生态之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雨水的就地利用,重塑城市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变资源、资源变契机,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需要强调的是,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不能只靠政府“一头热”,必须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共建的治理格局。要让规划师、工程师与生态学家“共同发力”,也要让企业、居民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雨水花园是城市的风景线,也应成为市民的生活圈;绿色屋顶不只是展示项目,而应该是常态空间。唯有人人理解、处处参与,才能让“海绵”真正融入城市土壤、滋养城市未来。

此外要看到,海绵城市不但是生态工程,还是经济工程、社会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带动了绿色建材、智慧水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经济转型打开新的通道;催生出生态设计、系统治理等跨界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就业拓展新的空间。可以说,海绵城市承载的是一种新型城镇化路径的探索,以绿色理念引领城市建设,以系统治理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滴雨水的去向,决定一座城市的未来。我们常说,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但文明的高度,不应只用高楼林立来衡量,更应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一阵风、一阵雨,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度的保障、技术的支撑,更需要理念的革新和民众的认同。就如珠海正在做的那样,从立法制度到工程同步,从多元投入到标准验收,正是“以系统化支撑全域推进”的生动实践。

今天的海绵城市建设,既是“为雨做规划”,更是“为未来谋蓝图”,让城市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更美的生态底色、更高的发展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还能够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有“弹性”,更要让发展像水一样有“温度”。从每一滴雨水的去处,到每一份市民的获得感,海绵城市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我们看见一个更绿色、更智慧、更温暖的城市未来。

文字:孙维国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吴颖琼